1、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归咎于“产品过剩”的危机。为什么产品会过剩呢?其实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无法消化供给。但是,在危机的转折关头,供给并没有突然无限量地扩大,还是本来那么多。需求呢?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它使得供给“相对过剩”了。换言之,经济危机,一定是由于产品供应充分而购买力不足造成相对的产品过剩。购买力不足,也就是“货币供应不足”。 2、在危机关头,市场中的货币供应其实也是平衡的,没有人把钞票烧掉,也没有人把钞票吃下去,但市场中的货币为什么就突然供应不足了呢?其实也是相对的。货币尽管总量没变,却在不同的口袋里流动,渐渐的,出现了分化:越来越多的钞票流动到一些不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需要消费的人呢,钞票相对越来越少了。比如,官员贪污腐败的钱,大多数是沉淀下去了,不会拿来消费;富人赚到的更多的钱,消费却并不会增加,钱也就逐渐沉淀了。比如,巴菲特已经有500亿美元的身价,他多赚100亿,肯定不会花那100亿。有的官员家里藏着上千万的钞票,也不会用来消费。 3、穷人的收入中,消费收入比肯定远高于富人。穷人赚1万元钱,即便再节省,即便再储蓄,也有8000元是不得不消费掉的。而富人呢?赚100万,消费充其量只有10万,赚1000万呢,消费也还是10万。赚1亿、10亿乃至更多,消费也不会按照比例递增。所以,危机的转折点上,一定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更大集中,一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钱跑到富人和官员的口袋里去了。用一个术语说,就是“两极分化加剧”。 4、有那么一个转折点,富人的财富积累到了顶点,穷人开始变得“相对贫困”,无法继续消费了,所以,穷人开始缩减消费额,花钱减少了。这种减少,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比如,本来穷人的消费从100元增加到101元,同比增加了1%。但是,由于物价上涨10%,穷人的购买力其实是缩减了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商本来生产100件产品,产量没有增加,指望能如去年一样卖掉,收回110元。但是,在穷人缩减消费的情况下,实际没有卖出100件,结果只收回101元。生产商那里积压了9元的存货。这个9元的存货,就是“生产过剩”了。 5、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但生产线还在开工,厂商的产品开始积压,占用了一些超出预期的资金。生产商(富人)就会卖出股票或者其它资产,抽回一部分资金回来救产业。同时,面对积压,他会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原来计划投资120元,就会压缩到只投资110元。投资方面收缩了10元。投资的收缩,实际是减少了对生产品的需求,从而给其它生产企业造成产品积压的“生产相对过剩”。 6、上述消费和投资的压缩,最直接的体现在股市中。股市开始下跌,财富开始缩水。股市是一个财富的再分配的场所,是穷人和富人都受影响的场所。当然,富人亏损更多,穷人亏损量虽然不大,百分比巨大。富人亏损后,第一位要做的就是缩减投资、保住现金;穷人亏损后,第一位要做的就是缩减消费,改为储蓄。所以,股市下跌,对本已经雪上加霜的经济起到了进一步的打击效果。或者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股市下跌,会加剧不景气的程度。 7、股市和期市以及其它产品金融市场都一样,如债券、票据、抵押贷款。金融市场的雪崩,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富的缩水。财富缩水,会导致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市场类似于资本品市场。在房价从100万涨到300万的过程中,尽管只是纸上富贵,但富人的财富感优越,会扩大投资;在房价从10万涨到50万的过程中,穷人的财富感膨胀,会按照未来100万的价值衡量消费并扩大消费量。其中,房贷就是变相的投资、变相的提前消费。但是,当房价下跌的时候,从300万跌回200万,富人会按照未来也许只有100万来调整投资,穷人呢,从50万跌回30万的时候,他会按照未来也许只有20万来调整消费。所以,楼价下跌,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更大。 9、经济危机形成后,会按照一定程序逐次向下传导。首先是消费品的过剩,厂商为了销售,必须减价促销;但消费品的需求总量不会多,减价过程尽管保持了消费的数量,厂商收回的资金却减少了,也就是富人财富却缩水了,所以,促销后,投资依旧不旺。而消费品领域的萧条直接导致生产品领域的积压和过剩,最终的结果也是大家降价促销。但是,生产品的降价促销,进一步打击了投资热情。很快,资源品行业进入萧条,矿产品、油气等价格不得不下降。这层层下降的过程,就是失业、减薪的过程。失业和减薪导致穷人货币收入进一步缩减,对消费打击更大,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10、所以,危机出现后,各国首先要保障的,都是保持“流动性”。最早的流动性,是金融体系的,目的在于保障消费品和生产品两大领域的资金链条不要断裂。殊不知,生产领域资金再充分,奈何穷人缩减了消费,结果造成产品过剩。再下一步,各国都想保持居民间的流动性,所以才会想出发消费券等方式。但如果居民预期不改变,怎么发消费券都是没有用的。从这个角度说,“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重要”是有道理的。 11、保持居民消费信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由于危机之前形成的体制原因,社会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财富过分集中的体制”,几乎任何增加货币供应的手段,都必然导致发出来100亿,流到穷人手里只有10-20亿。所以,扩大公共投资是绝对不会有用的。如果投资拉动有用,那就不是危机,只是调整。 12、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最好方法,还是全民发放购物券,它是最公平、最直接的刺激经济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90%以上的消费券落入穷人手里——因为任何社会的穷人都是最多的。而这些钱,也会变成有效的消费力量。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全民发券的方式,注定在任何社会都不会是大规模的。比如,中国如果要发消费券,最好总量10万亿以上,每个老百姓1万元最有效果。但是,真正落实起来,恐怕连1000元都不会发。既然发的数量有限,比如某些地方只发100元,对刺激消费就绝对不会有效。由于体制的原因,各国各地在消费券发放上,都是应景之作,而不解决根本问题。 13、有一种办法也许可以采纳,就是多印钞票。但央行发钞,还是有一个取向的问题。最好的发钞模式,就是收购农产品,将大量钞票流入到穷人手里。比如,我国目前每年有5亿吨农产品,如果每斤价格提升1元,就可以多印1万亿的钞票,有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是,各国各地的机制不同,真正印钞票的时候,往往又是向大企业倾斜,比如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政府收储等。印钞票,增加的往往只是富人的财富,穷人的财富增加不显著,但却会由于社会总钞票的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穷人相当于又被征收率高额税收。所以,印钞票导致通胀的方式来救经济危机,是行不通的,它必然导致更恶劣的危机,恶性通胀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14、既然是危机,而且是全球性的危机,那么就一定存在着一个传导时滞的问题。1930年代前后的危机持续了4年时间。在传导过程中,各国、各地、各人群的感受是不同的,危害也是不同的。身处风暴眼的人们可能根本感受不到。但未来,危机到极点一定有一个标志,那就是引发某一局部地区的内乱或外乱。二战之所以爆发,与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不无关系。最近的希腊学生事件、索马里的海盗、泰国的内乱,也都有危机的影子。当然,这些危机目前看起来还并不严重。最严重的事件一定出现在大国或强国。如二战时的德国、日本。 15、危机会有结束的时候。何时结束呢?一定是社会供需关系开始平衡了。在一系列的厂家倒闭、员工失业后,社会生产能力下降,下降到与维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水平相当。此时,即使穷人再压缩,也必须维持一定的消费量了。富人即使再压缩,也还必须维系一定的投资量。投资和消费双双触底,一定是股市率先涨起来。但这个涨起来,却不同于以往的急涨,而会在一定区域内反复徘徊。这种徘徊的目的,是鼓励富人扩大投资,鼓励穷人扩大消费。此时,失业率开始稳定,社会流动资金开始逐渐增加,企业效益开始稳定,投资开始复苏。 16、危机的深化与否,看保障。如果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活下去的担忧,没有结婚的担忧,没有生孩子的担忧,没有教育的担忧,没有养老的担忧,那么,消费就不会萎缩得很厉害。相反,如果生老病死、教育和养育都要担心,居民的消费水平一定是低下的,消费的萎缩就会更加严重。如果靠政府投资和消费来刺激,也只有短线之功,却能引发更多社会矛盾。所以,发达国家面临危机,首先一定要解决的就是保障问题。这也是二战前的危机中发达国家国内相对稳定的原因。相反,那些缺乏保障的国家,却更容易乱,经济更容易有危机感。 17、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间接的原因是国际上的次贷危机,因为它导致欧美各国富人损失巨大减少投资,又导致穷人损失巨大而缩减消费。富国的消费和投资萎缩了,对穷国的打击就更大。而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却是外贸导向的,大量企业不是为国内消费者生产商品,而是为了出口。一旦出口这条路子堵上了,企业势必在国内寻找销路。但国内市场却已经饱和,于是就造成国内的绝对生产过剩。所以,我国的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在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都会比境外的更严重。 18、中国的危机未来可能更进一步加深,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居民缺乏保障。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压在头顶,每个穷人都心慌,一旦发现就业困难、工资下降,那么,会立即缩减预期中的消费。富人呢,大量财富湮灭于股市、楼市、企业,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大量民营企业会陷入官司,富人的投资欲望会进一步压缩。过往一些时候,很多富人还依靠民间借贷或者非法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危机之后,这条链条断裂,很多企业家会锒铛入狱,投资的兴趣就更低了。 19、中国经济模式中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缺乏有效补充,也是危机加深的一个原因。私营企业面临国企的竞争,面对一个又一个垄断企业的高墙,在融资和服务方面又缺乏优势,为了赢得先机往往不得不去行贿冒险,结果,危机到来的时候,银行釜底抽薪,民间资金撤走,企业缺乏支持和服务,结果不得不倒闭。于是,我们看到,危机来临,亏损累累的航空公司能获得巨额注资,民营企业却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未来倒闭的民营企业会很多。 20、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不过,我国虽然说要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研发投入,在服务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方面却存在法律壁垒。我国并没有“法无禁止则可行”的传统,更多的是“法律允许才合法”。所有冒险者无不面对着非法经营的指控。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传销、非法经营未经许可的诸多业务、非法集资、非法提高价格、非法居间购汇等。几乎每一个可能存在创新经营的领域,都可能面临违法指控,这实际上打消了私人创业的积极性和空间。而大型国企在垄断的庇佑下,却缺乏创新的积极性。这使得我们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很难内部挖潜,只能依靠传统的模式来应对,从而使得危机传导的时间比较滞后。事实上,我们国内要一直到2008年10月底才确认出现了危机,此时离美国危机爆发已经过去整整12个月了。 21、美国的危机还有一些尚未引爆的点,比如信用卡贷款业务等。但这已经只是次要的矛盾了。值得注意的倒是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超过6%。虽然有人预测明年会达到12%,但有人还是认为,这不可能是类似于1929年的危机,因为当时的失业率接近25%。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929年的时候,美国的人口还只有1.2亿,而如今已经超过3亿。当时25%的失业率是极限,今天的10%就同样是极限。凭什么说现在不能类似于1929年呢? 22、中国的危机会怎样深化,目前还不好判断。春节是一个时间点,它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失业的状况。由于1月到春节时间很短,对经济的影响也更直接,因此,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状况也许能让我们判断何时见底。2季度的同比数据将可能是最难看的,因为今年2季度经济基本达到顶峰。但这个难看的2季度数据,却能够让我们见识经济的底部会怎样。企业、居民收入都可以在二季度明朗化。也就是说,7月中下旬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局势会基本明朗。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能初露端倪,股市才会逐渐稳定下来。 23、必须指出一点,股市、楼市、期市、油市、债市等资本品的价格暴跌,一定会直接传导给实体经济。但是,几乎国内外所有学者对这个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何以故?因为1933年以来,美国股市衰退还从来没有超过4年。或者说,过去75年来,几乎没有学者经历过类似危机。曾经经历过那场危机的人,现在大多已经不在了。美国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股市和楼市的威胁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何况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呢?所以,这一次危机究竟如何演化、如何应对,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比如说,我们希望全世界一起来救股市和楼市,只要股市和楼市价格涨起来,有泡沫论,实体经济就会好起来。问题是,谁会听呢? 24、由此看来,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和等待。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两极分化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何以故?因为人性中的贪婪使得人区别于其它动物。对各种动物来说,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繁衍,每个动物都占有适合其生存的资源,而不会无端地多占用资源。所以,各种动物都会以其特定的模式生存和繁衍。资源充分了,繁衍速率就高了,由此导致资源匮乏,繁衍水平就下降了,如此周而复始。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这种动物,天性中的贪婪使得他总是攫取远超过其所需的资源。他天性中的占有、储蓄的习惯,他天性的贪得无厌的特征,使得他在任何竞争中都力气最大化。 所以,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由的人们在竞争中生存,最后必然将大多数的同行击垮而形成少数人垄断的局面。“赢家通吃”,在资源的争夺中是如此残酷而无情。在动物族群中,也存在着赢家通吃的情形,只不过这只限制在某一块食物(如猎物)、某一群异性(如雌性群)。我们都知道,猴王会将一群母猴子作为性伴侣,但他不会想到要把别的族群的母猴子也霸占过来做后宫。人就不同,对比一下中国古时的皇帝跟猴王的差别就知道了。 可见,在自由规则下,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所谓两极分化,其实就是财富的不均衡集中。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这就是两极分化。穷的更穷,富的更富。或者,即便穷人不再更穷,但富人却超常规地富裕了,也会导致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危机。当富人再也不能从穷人口袋里榨取多余的铜板的时候,富人的工厂无法扩大再生产,甚至于由于穷人财富的缩水,富人不得不缩减工厂生产规模。于是,富人的财富积累就会放慢。 富人缩减生产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品需求的下降。这会促使社会投资规模的下降。而投资规模的下降又必然导致穷人更多的失业,穷人不得不缩减消费,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生产缩减、投资缩减、消费缩减,进一步的生产缩减…… 这种规律,马克思早已指明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经济危机总是周而复始的。 但是,二战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调整了其经济策略,政府干预市场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同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步推行全民保障,实施全面的福利制度。这种做法,杜绝了“穷人更穷”的现象发生,而使得穷人的收入水平能保持在一个“铁底”上。 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频率就减少了。除非出现另外一种形式——穷人虽然没有更穷,但富人富得太快了,形成了另外一种的财富集中、两极分化。当这种形式发展到极点的时候,经济危机还是会爆发。 比如,最近20年来,西方国家盛行的管理层期权制度、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领域的高额待遇,都导致一小部分占有资源、占有股权、占有管理权的人越来越富,有的人年薪上亿美金,而普通工薪阶层的年薪仍是几万美金。有的人股权财富数百亿美金,穷人仍是除了工资一无所有。当这种模式持续下去,富人越来越富(股市越来越火),穷人收入没有跟进,结果导致社会消费滑坡。 此时,富人们本来早已无法掠夺更多资源和利益。但他们发明了新的剥削工具,就是信用消费。信用卡一出,穷人可以透支未来的收入;房贷一出,穷人可以透支未来的资产。穷人的透支,实际就是让富人赚未来的钱。 这种榨取完当期利益又榨取未来利益的游戏,终于有一天撑不下去了,这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由次贷危机作为起点,又进一步促进了全面经济危机的爆发。 所以,这一次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有别于过去70年的任何一次,而回归了1929年的危机本质。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极分化导致的危机爆发,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严重过剩的危机,也就是货币严重不足的危机。它的根源,仍是穷人太穷,富人太富。 当然,中国的情况不同。过去几千年,中国都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独特的官商经济。所谓官商经济,就是政府(包括皇室)也参与到市场中来,与普通商人一起竞争。比如,大约从汉朝时起,皇室和中央政府就掌控了盐矿、铁矿的经营权,形成了独特的“官经济”、“皇经济”。此后,历朝历代都基本独占了盐、矿等资源产品。有的朝代有所放松,但高额的盐税仍是皇室和朝廷(中央政府)的主要收入。 在官经济发达的同时,中国民间商人也在夹缝中求生存,跟随官经济一起成长。中国的民间商人要想做大,除了自身禀赋之外,也还不得不与朝廷及地方政府搞好关系。中国的商人自保模式之一就是“官商勾结”。因此,尽管中国的商人也会做大,却不会无限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被官经济所吞噬。 中国传统的官商经济模式也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只是,这种分化经常是借助自然灾害来实现的。因为中国民间的传统是“小富既安”、“自给自足”,像大海中的小鱼儿,满足于自我苟且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官商经济的发展,不容易导致民间财富的急剧缩水,有点类似于今日西方国家的“铁底”。事实上,中国农耕生活习惯,导致土地就是“福利”,让穷人不会太穷。 但是,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土地福利不能满足民间需求的时候,官商经济却很少会受到影响,它导致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加剧”。此外,在外族入侵、军阀混战的时候,也容易导致土地福利的下降。 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赈灾”。而赈灾之举,也往往以施舍粥、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如果赈灾得当,灾难过去之后,又是一番歌舞升平。老百姓很快就忘记了痛苦,社会依然如故。如果赈灾不当,就会爆发危机——民间起义。 可见,过去几千年,中国的经济危机也是周期性爆发的,只不过这种爆发往往以自然灾害为主要诱因,而其本质仍是两极分化,是官商经济的过于富裕和民间的过于贫穷。 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生产和消费是被计划好了的。这种情况下,很难会出现两极分化,也就不容易产生危机。比如,三年灾害时期,国家收入大幅度减少,若在历史朝代,几乎肯定会生民变。但我们当时的制度,决定了要穷大家都穷,连毛主席也跟着大家一起穷。所以,社会反而是稳定的。 1978年后,我们逐渐实施市场经济,但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一个庞大的国企团队,他们与税务机关一起构成了强大的“官经济体”。国企占有垄断资源,成长更容易,积聚财富也就更容易,所以只要改革薪酬制度、发挥国企负责人积极性,国企很快就会发展壮大起来,大量财富就会向国企集中。民营企业在这个体系下逐渐成长起来,初期规模还不太明显。只是,最近这几年,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凭借官商勾结获得资源、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暴富,身价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企业家不时涌现。这种首富涌现的情况,其实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富人没有什么区别,依靠的都是从民间榨取的财富。比如房地产开发商。 在社会财富总量稳定的情况下,首富们的钱越多,官经济体的收入越多,则民间收入相对就越少。渐渐的,到2007年,居民个人收入占国家年度新创财富的比重已经不足40%。大量的财富集中于“官经济体”(包括国有企业和国家税收),集中于民间首富(包括企业家和资本家)。而与此同时,信贷金融等模式的出现,又让民间在购房、购车等消费上超前消费。当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然出现一个拐点,在那个拐点,老百姓的消费无法让有钱集团实现其销售目的,危机顿时会出现。 也就是说,西方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其本地超前消费的模式破灭,民间穷人的消费骤然缩减,以至于我们的出口找不到市场,只好返回国内,而国内供需本来平衡,返回国内立即打乱了这种平衡。从而导致国内的消费、投资的同步减少。 面对危机,西方国家有发达的保障体系。只要其福利保障体系不破产,社会的稳定就没有问题(只是最近有消息说,随着危机的加剧,美国的一些州的福利保障体系可能会宣布破产。其影响,还有待观察)。长期以来,欧洲已经是福利社会,危机对欧洲的影响应该也不会太深。希腊的事情,更多有偶然性。我们需要等待和观察的,是其福利基础会不会被破坏。如果福利没有了,铁底消除了,欧美社会要乱起来也很容易。 迄今为止,面对危机,我们采取的措施还是对的——扩大政府投资,抵消民间投资的萎缩;扩大基层保障,提高居民收入,应对就业困难,争取保住消费。只是,三条腿缺了一条腿,进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就业难便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善而发达的医疗、教育、养老保障体系,但我们有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相对健全的民政管理体系,再加上我们60年来构建的社会管理体系,都可以确保中国有一个“铁底”。所以,我们应对危机的难度其实并不算大。只不过,我们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消除危机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削峰填谷”的过程。让富人损失多一些,穷人的不足得到补偿,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降低一些。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革命,无非如此。“打土豪分田地”也是如此。二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扩张,也是如此,都是消灭危机、革除两极分化的方法,只是代价不同而已。 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由于发达的国家机器的建立,也由于全面的社会保障的建立,应对危机不必再通过血与火的考验,而只需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来完成。股市和楼市暴跌之后,全球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消失了,这些消失的财富,多数通过各种隐蔽的渠道回到了各国政府的口袋里(如提前的税收、政府的收购、发钞等),再通过政府的救市计划或者福利计划补贴给穷人。它同样能满足“削峰填谷”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低成本的度过危机的方法。 危机过后,还会再迎来繁荣。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经济危机,是富人之危,也是穷人之机。一次危机过后,一片狼藉的土地上,充满着无数的机会,又会迎来生机盎然,又会出现生机勃勃。人类社会,会像动物遇到资源危机一样,浴火重生,凤凰涅磐,走向新的繁荣。 |
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关于经济危机的再思考——扬韬
2008-12-22 23:02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