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马多夫案谁之过?

转自FT中文网



马多夫案谁之过?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詹姆斯•麦金托什(James Mackintosh)、基兰•斯泰西(Kiran Stacey)伦敦报道 2008-12-22



在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涉嫌的500亿美元欺诈案中,亏损的对冲基金和投资者已开始为他们与马多夫共同投资的决定辩护,有些人甚至试图将过失归咎于美国监管者。

瑞士联合私立银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简称UBP)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投资者之一。它在上周给客户的一封信中表示,它已经察觉了潜在的危险,但马多夫的声誉和干净的监管记录使它打消了疑虑。

其它投资者虽然对这起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表示震惊,但他们也表示,他们对美国市场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未能察觉此骗局感到愤怒。

英国汉普郡理事会(Hampshire County Council)理事长肯•索恩伯(Ken Thornbe)表示:“美国监管当局必须为此承担大量责任。”该理事会的养老基金因与马多夫的一只基金共同投资而损失了700万英镑。

“他们没有察觉到如此明显的金字塔销售(pyramid selling)骗局,用人民的储蓄做这种事是不可原谅的。我们出现了全球性监管危机。这其中,美国政府到底在哪儿?”

许多拒绝了抵制与马多夫相关的投资工具的投资者和咨询师表示,对于任何进行适度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的对冲基金来说,一些“危险信号”足够起到警示作用了。

律师们现在准备盯住一些与马多夫共同投资的“支线基金”(feeder funds)经理,他们提出,适度的尽职调查本应会提出一些严重的问题。

UBP表示,它认识到“投资管理、履约经纪商和保管人职能没有分离”是一个风险。

然而,马多夫著名大型经纪商/交易商的身份——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常规监管性审计——和他在建立华尔街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的悠久声誉,令UBP放松了警惕。

UBP在4只基金中拥有权益:最大的支线基金Fairfield Sentry;第二大支线基金Kingate Global的姊妹基金Kingate Euro;Gabriel Capital旗下的Ascot;以及UBP自己的支线基金M-Invest。

瑞士大型“对冲基金的基金”EIM Group的创始人阿尔基•比松(Arki Busson)表示,能够进行的尽职调查存在限度。该集团与马多夫的支线基金也有投资。那些事先发现问题并建议客户不要投资的机构包括两家对冲基金咨询公司Aksia和Albourne Partners。

伦敦Albourne的创始合伙人西蒙•鲁迪克(Simon Ruddick)表示,自1998年以来,他就一直警告客户不要投资于任何支线基金的“奇异增殖产品”,但他遇到了许多“诚信者”。

他说,一个马多夫的投资者曾抓着他的衣领,使劲摇晃着他,说“不要质疑伯尼”。

他表示:“信任某个人的人非常之多。”他把依靠其它值得信赖的投资者的意愿称为“被动尽职调查”。

译者/何黎







棕榈滩的马多夫之痛

英国《金融时报》朱莉•麦金托什(Julie MacIntosh)棕榈滩报道 2008-12-22



棕榈滩本不该有这种事情发生。在棕榈滩,人们将宾利轿车开上街道之前,都会左右顾盼一番。被高高的树篱环绕的海滨豪宅里,园丁的数量比居民还要多。小狗们用的公共饮水器上装的都是黄铜水龙头。

棕榈滩是财富颐养天年之地,不该是财富蒸发的地方。但是,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被控的500亿美元投资欺诈案给这个童话世界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痛彻骨髓。昔日里,这里财富堆积,极尽铺张之事;但随着打击持续,现在这里若干居民都设法保持尽可能的低调。

棕榈滩乡村俱乐部(Palm Beach Country Club)如今已经大门紧闭。马多夫就是在这里招徕到众多弗罗里达州的本地客户。

“人们表示,他们现在不会去乡村俱乐部了,他们就是要避开那个地方,”皇家典当行(Royal Pawn shop)的店主利瓦伊•杜格(Levi Touger)表示。过去一周里,他经手了很多来自马多夫客户的贷款请求,他们提供的都是高价抵押品,包括一辆法拉利和珠宝首饰。

棕榈滩的居民提到有些朋友将所有存款都交给了马多夫,不料到头来血本无归。另一些投资者是该地区健康中心、犹太人事业和艺术组织的重要捐款人。

这些人中包括当地相当活跃的捐款人,如“亚瑟•I和西黛尔•F•迈耶私人信托基金”(Arthur I. and Sydelle F. Meyer Private Trust)的西黛尔•迈耶,以及前纺织业大亨、波士顿慈善家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截至去年年底,夏皮罗的慈善基金资产总额达3.45亿美元,但如今已经损失了近半数的资产。

“这一事件对社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所有的慈善组织都忧心忡忡,因为它们都损失了一大笔钱,”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表示。他是棕榈滩高净收益人群和慈善组织的保险顾问。

有报道称,马多夫的某些熟人可能因为帮他介绍新生意而获得酬金。这个消息让棕榈滩的居民十分愤慨。

“那些家伙都是乡村俱乐部的会员,”理查德•兰佩尔(Richard Rampell)表示。这位棕榈滩的会计师有很多朋友和客户在马多夫那里投了钱。“这是个关系十分紧密的群体,就像大学联谊会一样……你不应该利用联谊会的兄弟,或是从他们身上赚钱。”

房地产经纪人纳迪娜•豪斯(Nadine House)表示,她知道大概有15个人和马多夫有投资交易,他们都是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的会员,而且即便是在如此富裕的群体里,也算得上拥有“巨额财富”。

“他们强烈感觉自己被出卖了,而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如此剧烈的转变,”她表示。

“不过,我们曾经都是白手起家,因此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译者/管婧





谁上了马多夫的当?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加普(John Gapper) 2008-12-22



如果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让客户损失了500亿美元——如他本人据称已承认的——为什么那些客户当初会把钱委托给他呢?

事后看来,整个事件似乎很难让人相信。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年复一年的带来稳如磐石般的、15%或更高的投资回报,除非他(她)要么是个天才要么是个骗子。

然而,人们排着队将自己的储蓄委托给马多夫。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朋友或投资顾问那里得知了一个内部消息:有位华尔街高手的投资纪录棒极了。马多夫的经纪商网络还包括许多富有金融经验的基金的基金(FOF)和私人银行。

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呢?

原因并无新意:华尔街内幕人士的诱惑力。没有人想到马多夫是在经营一个庞氏骗局(Ponzi Scheme),但许多人以为他拥有不公平优势。马多夫是纳斯达克前董事长以及华尔街最大的做市商之一。这就够了。

“我们都曾满怀希望,但我们内心深知这美好得不太可能,对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投资回报如此强劲和稳健,为什么人们不全都参与到这场游戏中来?”马多夫的一位投资者罗伯特•丘(Robert Chew)在Time.com上写道。这位投资者妻子的家人已因马多夫损失了3000万美元。“当时我们得到的描述是,那些‘纽约人'有一套系统。”

纽约人总有一套系统,尤其是在牛市最火爆的时候——那时候华尔街内幕人士似乎占据有利地位,能比别人赚更多的钱。只要有机会,谁不想与他们一起投资呢?

以前曾担任分析师的亨利•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曾在2003年被美国证交会(SEC)指控发布欺诈性研究报告,后来他赔付400万美元达成和解。他在其博客Clusterstock上主张,许多华尔街资深人士都认为马多夫在搞鬼。

布洛杰特称,这些人士并未料到马多夫是在用客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他们猜测他是在利用从自身的大型做市业务得到的内幕信息,为自己的客户“抢先”做交易。这种猜测可以解释马多夫稳健得有点奇怪的高回报。

即便华尔街人士不这么,马多夫的一些百万富翁客户可能也会这么想。

马多夫去年在纽约菲罗克忒忒斯中心(Philoctetes Centre)的一场辩论中,自己暗示了这一点。他首先悍然断言,由于存在监管保障措施,“[内幕交易]违规行为不可能不被发现,肯定无法天长日久的隐藏”。

但他补充说,这属于“公众实际上并不理解的东西。如果你在报上发现某人违反了规则,你会说:‘哼,他们不一直在这么做嘛。'”

的确如此,如果你有幸进入棕榈滩(Palm Beach)或日内瓦湖(Lake Geneva)畔的那些乡村俱乐部,你有一半会认为,这样的奢华很不光彩,另一半则会纳闷:“我怎样才能加入这个圈子?”

马多夫的推销,与华尔街基金经理在繁荣时期利用热门投资来诱惑普通人这一悠久而卑鄙的传统完全符合。

查尔斯•米切尔(Charles Mitchell)在上世纪20年代就是这样做的,他通过纽约国家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译者注:花旗银行的前身)的投资银行部门出售证券,该业务随后在1929年的股灾中崩溃。这一丑闻造成的结果是,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规定银行与证券公司分离。

同样规模的丑闻上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代里,进取型共同基金盛行,而对冲基金成了知名投资工具。

“1965年时的对冲基金……是华尔街仅剩的带有秘密、神秘、排外和特权色彩的堡垒。它们是美差中的美差。”约翰•布鲁克斯(John Brooks)在其描写上世纪60年代股市狂潮的《沸腾岁月》(The Go-Go Years)一书中写道。那场狂潮以1970年的股灾告终。

上世纪60年代也出现了一位伯纳德:伯纳德•科恩费尔德(Bernard Cornfeld)。他的投资者海外服务(Investors Overseas Services)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集团,最终却沦落为一场庞氏骗局。“你是否真的想发财?”是这位伯纳德对求职者提出的问题(译者注:伯纳德曾雇用2.5万人在欧洲各地逐门逐户销售共同基金)。

马多夫比科恩费尔德更巧妙,因为他的销售对象已很富有(或者相当富有),并且偏好舒适的安全感而不是令人眩目但起伏不定的投资回报。这些人寻求的是对冲基金投资的特权再加上年金的安全性。

这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拥有的,或者至少无法长期拥有,但马多夫则向他们提供这种天堂境界。虽然我们现在会对这些人的轻信感到吃惊,但有两点确实让马多夫看上去可信。

首先,这是一个轻信的时代。人们对房价两位数的上涨已经习以为常,华尔街上到处都是从投资银行跳槽、去担任对冲基金经理的人。而马多夫则定位于提供回报相对适中、且令人安心的投资。他不会进行孤注一掷的投资,而是要带给人们安全无忧的富足。

其次,马多夫拥有一个金融顾问网络,这些顾问中的许多人也在马多夫的业务中投入了自有资金,他们把跟随马多夫投资描绘成一种特权。这是一个大众版本的投资特权,就像机构投资者和基金会拥有投资私人股本和对冲基金的特权一样。

从表面上看,基金的基金、私人银行和投资顾问在推介马多夫时,只是将他描述为金融市场一位资深操盘手,拥有老派的价值观,以至于他不收取对冲基金式的费用。

在这背后,有些人察觉到了心照不宣的承诺——伯纳德会利用他在华尔街的关系网,确保客户们能得益于他的交易。人们认为华尔街“一直在这么做”这一事实,并没有成为阻碍,反而成了引诱。

译者/汪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