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1月30日星期五

蔡東豪:我這一代投資者

我這一代投資者
[淘股吧]

《壹週刊》
第985期
2009/01/29
文:蔡東豪

《信 報》專欄作者曹仁超宣布減產,由每星期六天的《投資者日記》變為每星期一天的《投資者筆記》。曹Sir由《信報》創刊就寫這欄,一寫便35年,成為《信 報》大受歡迎和具影響力的財經專欄,陪伴著兩代投資者成長。任何一件事每日做,35年風雨不改,單是這份毅力已值得敬佩。曹Sir的文章緊貼市場,話題涵 蓋古今中外財經事件,評論言之有物,作風莊諧並重,是財經專欄作者中的表表者。

近年曹 Sir的影響力走出 報紙專欄,透過多媒體渠道接觸社會各階層,從評論股市時事,刻意把重心轉向教育投資者。曹Sir慢慢放下每日市場追逐,騰出多點時間思考,跟不同類型受眾 溝通,交流經驗,對香港投資者是一件大好事。可惜我不止一次聽到有讀者(特別是年青人)指曹Sir不時想當年,重溫73年及89年股災太「長氣」。從金融 海嘯至今經歷見到,我們欠缺的一項重要投資者質素,是經驗。後悔莫及的並非曹Sir說得太多,而是我們聽得不夠。

投 資界從業員缺乏經驗,受著一個客觀因素影響:投資是高回報、高風險行業,對從業員背景、能力、表現的要求都很高;同業之間競爭激烈,淘汰氣氛濃厚,行業文 化着重能者居之,工作壓力高於其他行業。因此,投資銀行家、分析員、交易員未到40歲就嚷著轉行或退休,他們不是「曬命」,是有實際生理和心理需要。

有 些事情講求經驗,未經歷過就是不懂,無論書本教過多少遍,遇上未曾遇過的難題,反應就是差一大截。我相信我跟許多人一樣,假如要把自己和親人的生命交給一 位醫生,我會揀一位年長和有經驗的,因為醫術高低是見仁見智,經驗卻實實在在;我信你因為你做過100次。

投 資界由一群40歲未到的才俊支撐著,古今中外皆屬事實。過去15年全球經歷一次大牛市,升市氣氛偶然停下來喘息一下,上升軌道從沒有偏離,才俊未曾真真正 正大輸過。我這一代投資者大部分時間都打順境波,覺得經濟好、企業盈利上升、股價反映良好基本因素等,是理所當然的事。遇上逆境,形勢火速扭轉,投資者視 跌市為健康調整,屬入市良機。從我們記憶猶新的03年沙士、01年「九一一」、98年亞洲金融風暴、94年內地宏觀調控等,每一個所謂危機其實只「危」了 一陣短暫時間,中港兩地經濟很快反彈,危機之後的盛況比上一浪精彩。我這一代投資者的「危機感」是建於恐怕賺得比人家少。

據 最近看過一個電視時事特輯,主持人訪問地產經紀,經紀表示近期地產市道交投雖然淡靜,但仍有不少人睇樓,這些睇樓人士的要求頗特別,任何樓盤都可以,只要 求搵「沙士價」樓盤。這些人作出一個假設:樓價沒可能低過沙士時期,「沙士價」等於樓價的「底」。我剛才說投資才俊過去15年未大輸過,或者是高估了他們 的記性,有多少人記得93年鄧小平南巡後中港股市大旺,94年內地實施宏觀調控,中港經濟和股市陷入困境。投資才俊的記憶可能只有5至10年時間,難怪每 次跌市他們都認為是執平貨機會。

欠缺經驗的投資者同時欠缺危機意識,大難當前仍思量怎樣去築「血肉長城」、「撈底」、「溝淡」。美國次按危機在07年中爆發,環球股市在08年初開始下滑,可是投資者不願接受現實,不停自圓其說,嘗試說服自己和他人「中國經濟勢頭好,受海嘯牽連程度較低」。

當 曹Sir第N次回憶74年和記股價由43元跌至7元,他從7元開始買入,最後跌至1元,輸掉8成身家,大家可能立即略過專欄這一段。我對他這段經歷耳熟能 詳,但我卻不敢不讀,因為我要警惕自己這些事情隨時再發生。當沒有一位慈祥長者在身邊「哦」的日子,我們唯有依靠40歲上岸計劃被金融海嘯打亂的財經才 俊,他們經驗中增加金融海嘯這一役,怎善忘也不會這麼快忘掉這慘痛教訓。

除了向曹Sir致敬,也想為接班人畢老林打氣。曹Sir的棒不容易接,不足一個月,畢老林的文章已有自己風格,有獨到分析,尤其是國際財經方面,值得向他的好開始鼓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