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1月11日星期日

蔡東豪第壹流:驚天動地一民企

2009.1.8
比亞迪02年7月在香港上市,這期間有多間民企相繼爆煲,市場對民企特別有戒心,我也寫過多篇批評民企的文章,包括一系列關於歐亞農業,最有印象是《花股勿亂採》,但當時我對比亞迪獨有好感,它上市時寫了《這間民企不太亂》。上市後,比亞迪電池本業愈做愈好,證明我的看法沒錯,但後來比亞迪突然宣布收購一間民企汽車廠,市場震怒。當時記者問我有什麼看法,我的答案跟所有人的標準評語一樣︰比亞迪不務正業。

今日回看,比亞迪進軍汽車業不是魯莽決定,不是不務正業,它整盤計劃一直朝著電動車的目標進發,核心技術就是老本行電池。這幾年全球汽車業出現翻天覆地轉變,電動車成為政府和消費者寵兒,在電動車領域,所有人都是初哥,傳統車廠過去幾十年建立的品牌和資產反而變成包袱,比亞迪有機會以後來者身分顛覆汽車業 (上期專欄對中國電動車發展有多點分析)。比亞迪主席王傳福的目標是2025年超越日本豐田成為全球最大車廠;這目標宏大至沒多少人理會,這次我不敢不信。

公司跟人一樣有自己的「格」,包括性格、品格,做事格調等。重看自己昔日文章,比亞迪上市時,我看到它的「格」與眾不同,當時其他民企的「格」普遍是嘈吵和閃耀,比亞迪似是知道自己幹什麼,更樂於沉實地幹。這幾年我們看到比亞迪的「格」進一步成形︰有自信、注重自己掌握技術、有執行能力把技術變為實質市場。

王傳福今年42歲,從求學時期至今未離開過研究電池,95年創立比亞迪,當時充電電池是日本企業的天下,比亞迪用了10年時間打破日本企業的壟斷,現佔全球手機電池市場三成份額,成為世界第一。比亞迪走過一條跟其他民企不同的路,不是以低成本的代工模式起家,也不是依賴外商技術轉移,從開始便自己埋頭研發,重點是掌握技術。

比亞迪選擇專注發展電池技術,可能是眼光,可能是運氣,但不爭事實是電池技術的進步空間非常大。例如手機科技發展速度驚人,以iPhone為例,它猶如一部手提電腦,能發揮功能之廣,速度之快,令人懷疑它是否已到了科技極限,可是電池技術的發展步伐追不上電話;電池可能是手機技術中最弱一環。明顯地,電池非簡單技術,一方面技術複雜至入行門檻甚高,另一方面技術複雜至生產商仍有進步空間。王傳福對比亞迪電池技術有輕描淡寫的評價︰「我們不敢說比三洋、東芝領先很多年,但至少在三年以上。」

比亞迪進軍電動車的邏輯,是本身強項生產電池,而電動車的核心技術也是電池,因此發展電動車是理所當然。幾年前電動車是空中樓閣,大部分人(包括我)都以為比亞迪做夢;時移勢易,現在電動車成為汽車業的新希望,忽然所有人一窩蜂(包括我)轉軚認同比亞迪的電動車策略。原來所有事情都在王傳福掌握之內︰「我們2003年收購秦川汽車時,很多人說我們暈了,找不到方向,不相信我們。但我們非常清楚,用到電池的產品和行業中,汽車是最大和最有前景。我們能用電動發動機來顛覆整個行業,這太顯而易見了,我們不需要太多考慮就知道,要做汽車。」

王傳福認為比亞迪不可能一步跳到製造電動車,須由傳統燃油車做起,經過操練來掌握生產汽車整體技術。當年收購燃油車廠就是希望從實際營運中獲取經驗,兼且能夠得到第一手汽車業資訊。比亞迪去年生產20萬輛燃油汽車,去年 12月推出雙模電動車(Hybrid),計劃在今年推出純電動車,到時比亞迪可能是全球第一間車廠推出商業化純電動車。

王傳福說到他的電動車夢時,戲劇式情節欠奉,一切似是淡淡然︰「困擾電動車三大難題︰可靠的電池、低廉的價格、使用電池的便捷性,對比亞迪已不成問題。」麥堅時企管顧問認為比亞迪有機會憑電動車成為21紀的福特汽車。比亞迪的電動車路途不會平坦,途中必定有泡沫、有猜疑,要走冤枉路,但我不敢不信王傳福和他的團隊的堅定意志和冒險精神。

我對一個名牌手錶廣告很有印象,這一隻手錶不單是買給自己,同時是買給你的兒子。假如有一間公司股票可以傳給下一代,我會選比亞迪。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