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Kemp是路透专栏撰稿人,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路透伦敦2月3日电---过去一个月中金融市场最令人关注的,当属美国公债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
与其他基于市场预期的指标一样,收益率曲线对未来的预示作用并非绝对可靠。但这确实表明,投资者已经作好了2010-2012年通胀率上升的心理准备,而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攀升可能助长这一势头。
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是由于短期而言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求旺盛,而较长期而言对援助银行和刺激经济方案的代价感到担心,并且担忧当大量资金注入银行体系後,通胀压力可能抬头。
投资者愈来愈认为,流动性过度的情况将持续过久,因在出现确凿的经济复苏迹象前,美联储不太愿意结束紧急政策。外界盛传美联储希望通胀率温和上升,以便缓解该国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积累的债务负担。
近几周有官员建议美联储设定通胀目标,但看来这个建议被否决了。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这样做会让外界揣测央行愿意容忍较高的通胀率,从而推高债券收益率,而联储是希望债券收益率能下跌的。
不过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内部对通胀率目标该设在什麽水准还没有形成共识。
反通胀派人士在1990年代後期推动多家主要央行设定过低的通胀目标的作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使得决策者和投资者过分沉迷于通胀率的微小变动,却对其他不稳定的迹象视而不见。
因此只要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推动经济持续有力复苏,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很可能愿意容忍中期通胀率达到3%甚至4%,并且仍称之为“物价稳定”。
前车之鉴
在全球经济面临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危机的时刻,我在这里讨论通货膨胀和大宗商品上扬,也许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但过往的经验和经济理论都告诉我们,在2010-2012年景气强劲复苏期间,通胀率和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大幅上升。
对“大萧条时期”的普遍认知是:从1929年股市崩溃开始持续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算终结。
尽管这整个10年都经济萧条,但实际上有两个独立的经济严重下滑期,分别是1929-33年和1937-39年,中间隔着历来最为强劲的景气复苏期--1934-37年。
(https://customers.reuters.com/d/graphics/CYCLE2.pdf)反映出二战前经济景气的大幅动荡,另一图 表(https://customers.reuters.com/d/graphics/CYCLE3.pdf)则更详细地反映出1930年代经济景气 情况。
1933年初美国经济回稳後,随之而来的是景气强烈复苏。从1933年7月至1937年7月,美国制造业产出平均年增率为9%,生产者物价年增幅则为6%。
到1937年7月时,生产者物价已经收复之前约四分之三的失地,迅速逼近20年代末的水准。
关键在于,通胀恢复上升是受原材料价格推动。在1933-37年间,钢铁价格上涨40%。到1937年时,钢坯价格甚至高于大萧条前。铜价在1928-33年间下跌一半,但到1937年时反弹90%,价格逼近大萧条前水平。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幅(年增率3.4%),仅为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增幅(6.4%)的一半。但钢铁价格涨幅,尤其是在1936年和1937年上半年的涨幅,足以令美联储官员认定需要收紧货币政策。
当时高层官员尤其担心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银行体系过度流动性共同作用,因其可能进一步推高未来通胀率。于是联储决定削减银行体系流动性,不到一年间三次提高准备金率,从13%一路上调至26%。
其直接後果是,流动性突然变得不足了。间接影响则是信贷急剧萎缩。後来观察人士指责联储破坏了经济复苏,使得经济重新陷入了恶性衰退,直到二战开始才完全复苏。
因此联储主席伯南克可能不想犯同样的错误。如果2010-12年商品和能源价格强劲复苏,几乎可以断定联储不会响应升息和降低流动性的呼声,而是会说这只是一次性调整,并非持续通胀压力。
以往经验告诉我们,这次联储宁愿容忍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不会冒着破坏经济扩张的风险。因此从流动性角度看,仍将非常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并重新推升通胀。
在美联储的鼎力支持下银行体系似已回稳,且当前经济低迷始于2007年12月,因此可以推测经济景气将在2009年下半年某个时候触底。
以往经验表明,经济景气一旦触底就将有力反弹,因需要补充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原材料价格回升。
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不太可能回到峰值,但还是很可能在2012-13年重返2006年和2007年时的相对高位(譬如原油价格重返每桶60-100美元)。
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为头等要务的政策氛围中,美联储很容易将3%甚至4%的通胀率称为“物价稳定”,即便原材料价格攀升,联储收紧政策的步伐也会相当缓慢。(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