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邪惡鐵三角——畢老林

老畢經常在這裏提及的法興分析師蒙捷(James Montier)建議投資者,在作出「低吸」決定前,注意由三項指標組成的「邪惡鐵三角」(Unholy Trinity)——一、估值風險(valuation risk);二、營運/盈利風險(business/earnings risk);三、資產負債表/財務風險(balance sheet/financial risk)。
蒙捷的建議看似「阿媽係女人」,但他採用的指標既有價值投資法的元素(估值風險以葛拉罕與哥倫比亞大學另一著名教授杜特(David Dodd)提出的「葛拉罕/杜特市盈率」〔Graham/Dodd P/E ratio 〕為準);在營運/盈利風險上引入目前流行於歐洲的「股息掉期市場」(dividend swaps market);資產負債表/財務風險則使用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阿特曼(Edward Altman)根據二十二個財務比率篩選建立的Z-score模型,唔打得都嚇得。
然則,蒙截認為現在可以入市未?答案是:且莫心急。

撈底未是時候

他認為,經過08年急挫,環球股市估值確已大幅調整,但距離「超筍價」尚遠。要達到這個「價」,葛拉罕/杜特市盈率(現股價÷企業過去十年盈利移動平均數)必須降至約十倍。以這個水平計,目前處於770點左右的美股標普五百指數得跌至500點才「合格」。即使把準則定得鬆一點,就說十六倍吧,目前仍有半數以上美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高於此水平,「抵買」無從說起。
老畢嘗試把蒙捷的概念用於港股。一試之下,發現以葛拉罕/杜特市盈率為估值基準(08年盈利為預測數字),恒指P/E約在十二至十三倍之間,估值較美股吸引。港股近來抗跌力比華爾街強,與此有關?
單看估值當然不足夠,在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中,營運/盈利風險更加不容忽視。蒙捷在這項指標引入流行於歐洲的「股息掉期市場」,由此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質素。
香港好像並無這類為企業減派股息買保險的衍生工具,讓退休金等機構投資者以固定金額代替實際收取的股息。去秋,與道瓊斯歐洲Stoxx指數掛鈎的股息掉期指數,從140點劇降至90點,其後雖略為反彈,惟目前仍在100點以下徘徊。蒙捷指出,這個價位反映市場預期歐洲企業股息未來兩年將大減三分之二,2010年之後也難望回復增長。
本港藍籌股派息政策雖有可能因經濟和信貸環境逆轉而出現變數,但穩定性相信勝於歐美。蒙捷以股息掉期市場評估企業營運風險,目的是帶出西方企業盈利前景於可見將來只會惡化不會改善的訊息,配合第三項指標Z-Score顯示美、英和歐羅區有二成至二成半上市企業面臨資不抵債,這個「邪惡鐵三角」縱不完全適用於香港,但對投資領域遍及全球的港人仍有參考價值。
美國包括商業及家庭的私營環節債務已達GDP300%水平,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高,比起七十年代還要嚴重。由於債務沉重,克魯明在其《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美國將要經歷長期而痛苦的「去槓桿化」,無論企業或消費者都會減少借貸。不過,停止借貸是一回事,如何甩掉這一大筆債務才至關重要。許多人都知道經濟高增長帶動的高通脹,是最有效沖銷債務的工具,看來各央行心中想着的是同一件事:高通脹。
如果單是通脹上升而沒有經濟增長支持,就會更加「大鑊」,如石油危機時代的「滯脹」。美國目前新屋動工及汽車銷售都在急速下降,令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市場沒有需求,何來經濟增長?克魯明用比較樂觀的角度來看,指出樓、車始終有賽際需求,銷售跌到谷底就會反彈回升。車子用舊用殘,美國人難道會不換車嗎?據統計,以目前美國汽車銷售數量計,全數更換舊車需時二十七年,但汽車商認為,舊車無可能如此耐用。換言之,美國人遲早都要換車,屆時就會推動經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