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陈竹 [2009年02月20日 14:33]
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将采取相对固定利率,油价亦将随市场浮动。图为俄罗斯翼果地区一家炼油厂夜景。
中方下一步希望进入俄罗斯上游市场,预计将于下半年启动
【《财经网》专稿/记者 陈竹】2月17日中俄签署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将采取相对固定利率,贷款将由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牵头负责,油价亦将随市场价格浮动。
《财经》记者从中石油内部获悉上述协议细节。参与谈判的中石油内部人士还透露,中方下一步希望进入俄罗斯上游市场,谈判预计将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
油价利率达成共识
2月17日下午,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终于达成共识,为持续四个月的“贷款换石油”谈判画上句号。
当天签署的七个能源合作文件,除了中俄政府能源谈判机制会谈纪要和政府合作协议,最核心的五个文件是,中石油同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罗斯管道公司(Transneft)分别签署的两份长期原油供销合同,中石油同俄罗斯管道公司签署的一份输油管道建设运营协议,以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公司分别签署的两份贷款协议。
根据协议,以国家开发银行为首的中国银团将向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150亿美元贷款。
《财经》记者获悉,中国进出口银行亦将参与贷款,两家银行各自的贷款比例尚未确定。
中石油一位相关内部人士透露,向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将“专款专用”,主要用途有三:确保太平洋管道一期工程北段尚未完工的部分尽快完工;建设连接一期工程输油管道和沿线油区的管道支线;建成管道项目所需的配套设施。
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的150亿美元贷款将主要用于管道沿途油田的开发。在中方看来,这些贷款主要为供油服务。另据俄罗斯媒体消息,俄罗斯石油公司可能将2009年从中国获得的第一批贷款部分用于偿还自身债务。
据中石油人士介绍,此次中俄能源谈判的难点就是利率及其相应条件。集中谈判不下三次,主要原因在于中方银行同俄方企业在此问题上争持不下。
据透露,最后敲定的利率仍然与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即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挂钩,同国际资本市场相结合。但针对未来20年里Libor本身可能发生的大幅波动,双方又设置了可以做出相应调整的价格公式。有专家分析,这事实上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利率安排。
中石油方面认为,新的贷款利率机制双方都可以接受,“既考虑到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又考虑市场因素,即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按照市场原则确定”。
油价方面,采取过境买断,边境结清。具体计价公式亦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定价机制,为国际参考油价加减贴水。
中石油内部人士在采访中强调,“贷款换石油”的通俗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中方并非用250亿美元换取3亿吨原油;250亿美元贷款只是3亿吨原油作价的一部分。一些媒体以本金加利息再除以总量,试图估算每桶油价,是没有根据的。
此次管道供油是否用于供给中俄2007年成立的合资炼化项目——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并未写入最终协议,双方将在今后的能源谈判中进一步探究可能性。
此外,中俄管道供油协议并不与2005年1月1日签订的中俄五年铁路供油协议相排斥。待2010年铁路供油协议到期后,双方很可能会考虑续签。据此推算,2010年之后,俄罗斯对华供油量很可能超过2000万吨/年。
中方希望进入俄上游
俄罗斯副总理谢钦17日在北京签订协议之后,并未逗留,而是连夜飞回俄罗斯萨哈林州。第二天,他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一起,出席了“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成典礼。
根据媒体报道,“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之一,有两条年产480万吨液化气的生产线,2010年总产量将达960万吨/年。日本是最大的买家。
一前一后两份协议,难以用机缘巧合来解释,俄罗斯的能源政治考虑隐现其中。
此次与中国所签合同,是俄罗斯第一次签订长达20年之久的长期供油合同,也是第一次尝试将贷款合同和管道合同、原油供应合同绑在一起。
中石油还对俄罗斯上游市场深感兴趣。但是,17日签订的中俄能源协议并未涉及在俄罗斯上游勘探开发和中国下游市场方面的合作规划。
中方曾试探性提出对东西伯利亚Talakan油田的兴趣。2007年,中石油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组建了东方能源合资公司,目的是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开采。据介绍,俄罗斯石油公司将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剩余49%的股权由中石油持有。该合资公司已经获得东西伯利亚两个区块的勘探开发权。
这家合资公司还将有何作为,将成为中俄下一步能源谈判的重点。据悉,这项谈判很可能于今年下半年启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