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金融危机下一站:能源危机

金融危机下一站:能源危机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09-02-26

摆脱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的宿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它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交易体系不可持续,它必然扭曲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降息、收购金融资产等救市措施。就在人们预计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时,近期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银行纷纷告亏,让市场再次遭受沉重打击。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出现第二轮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将会继续加大。

一场“欠钱”引发的“血案”,应验了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几个月前的警告:“金融危机已演变成经济危机,并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但金融危机下一站到哪里?以石油—美元支撑的生产、消费和交易链条,如何为危机积聚能量?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能源将会展现怎样的图景?一系列追问、反思和对能源未来憧憬,正成为业内人士思考和热议的焦点。

炙热能源点燃危机

所谓宏大的叙事往往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然后逐级扩散、蔓延,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次金融危机的演变最初也仅仅局限于金融系统局部紊乱,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局部紊乱很快通过投机基金与衍生品市场、汇率与外贸等一系列过程与环节的传导,逐级递进、交互影响,最终引发全球性经济动荡。

有人说金融危机拖累了能源市场,从去年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到目前每桶4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下跌70%左右。这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事实的全部是,这场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果,而能源金融化则是金融紊乱一大诱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石油贸易定价权逐渐转移到期货市场。以2007年为例,这一年全球石油实际需求8580万桶/日,实际供给8520万桶/日,缺口为0.62%,而同期国际石油价格却从60.87美元/桶,涨至95.98美元/桶,涨幅超过35%,需求被价格放大几十倍。巨大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共同导演了石油期货交易市场惊涛拍岸的宏大场面,石油金融化特征纤毫毕现。

能源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大宗衍生品价格和与之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传导机制提升生产和消费成本、输入通货膨胀,价格危机、信用危机由此产生,而正是信用危机的坍塌直接引发了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纷纷提高借贷门槛,流动性过剩的景象一夜之间变成流动性短缺,能源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

炙热的能源在点燃了一系列危机之后,结果也烧毁了自己。

而高价能源背后的推手——投机集团,却在疯狂享用油价盛宴之后全身而退,留下一个杯盘狼藉的市场。

石油美元日头偏西

金融危机爆发后,业内人士开始反思怎样维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稳定性,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因此成了众矢之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管清友博士认为:“作为100%结算货币的石油美元,其超额供给并通过双赤字导致了全球货币过量增长,它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的始作俑者,也是国际投机资本疯狂炒作的根源。”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金融秩序由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美国用不着再储备黄金用于国际支付,这使得美国无限度发行美元成为可能。在美元本位之下,美元发行已经没有实际财富或黄金储备作为参考价值,而完全取决于一个因素——美国的信用。这种金融秩序安排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人找到一条快速致富的路径——可以通过向自己的贸易伙伴出售国债来获得财富。换句话说,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过上好日子,其结果必然背负巨额债务。2007年,美国的联邦债务已达到8.6万亿美元之巨,占其GDP61.4%。

美国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不仅损害了自己,也动摇了全球金融市场。事实上,支撑上一轮持续近5年、上涨超过400%的国际油价大牛市行情,与美元发行泛滥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休戚相关。1971年以来,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3)增长20多倍(2006年3月以后,美联储停止公布该数据)。与此同时,美元回流也使得美国国内资产价格膨胀,造成投资和投机盛行。美国2008年上半年公布数据显示,CPI上涨0.3%,比上年同期上涨4%。能源指数上升2.3%,比上年同期上涨17%。数据显示出能源价格再一次加大了通胀压力。

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一次通货膨胀不是伴随着货币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没有哪一次货币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带来大致相等的通货膨胀率。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经济难以摆脱通胀—通缩不断轮回的宿命。

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不可持续。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和以美元计价的大宗衍生品市场巨幅震荡,世界各国对美元将会逐渐丧失信心,美元在能源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将越来越脆弱。

新能源转动地球

因为担心金融危机会再掀第二波浪潮,当1月16日美国银行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之后,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向该银行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118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与此同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也纷纷追加了救市资金。

通货紧缩时代不期而至,这同时意味着,下一个经济周期的通货膨胀正在酝酿。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了救市已经向市场注入太多流动性,当市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时,更加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是否又会卷土重来?金融危机的下一站变成能源危机。

作为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无论时间长短,金融危机早晚都要过去。然而,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的地球之旅却迟早都会结束,能源危机的阴影将始终笼罩世界。人类若想摆脱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的宿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它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交易体系不可持续,它必然扭曲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在世界经济陷入迷茫之际,刚刚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便宣布了他复兴美国的绿色革命计划。该计划目的是以绿色经济为主推动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这场绿色革命将比10年前IT革命更为重大、更为深远。

奥巴马能源理想似乎与世界未来能源图景重叠了,这幅画卷曾被无数能源理想主义者勾勒,那就是,化石燃料占总能源的比例将大幅度减少,同时更加清洁;二氧化碳排量越来越少,空气愈加清新;能源交易多元化,而且非常公正与透明。这仅仅是一幅理想的画卷吗?人们拭目以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