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陈竹 [2009年02月27日 21:29]
尽管频传收购海外中小油气公司消息,但国际大型油气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中国企业并无太多并购机会
【《财经网》专稿/记者 陈竹】近半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频频对海外上市的中小油气公司发起收购,但德勤中国能源与资源行业负责人卢娅认为,金融危机对BP、壳牌等国际大型油气公司的影响有限,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2009年施展大手笔并购的可能性不大。
2月24日,卢娅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金融危机与油价低迷,海外油气企业的市值有所降低,但是,这并不是中国能源并购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能源并购很少按价格来,之前能买的已经买了,贵也会买。”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目前的能源并购机会主要是来自于竞购对手的实力相对下降,以及并购更容易得到油气资源国政府的批准。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中国确实是需要资源,而不是想控制资源。”卢娅说。
但她认为,目前呈现在中国油气企业面前的“大便宜”十分有限。世界超过80%的油气资源掌控在中东等国家的国有石油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大多比较封闭,接受外资的可能性不大。而类似BP、壳牌等国际油气企业,虽然市值有所下降,但基本吻合经济大势,并未出现破产清算威胁,所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并购机会并不多。
卢娅指出,真正受到信贷危机和油价重创的,是那些在欧美注册或上市,在中亚、非洲或中东地区握有勘探开采权的中小型独立油气公司,近一两年来其市值几近“腰斩”。近几个月陆续传出的并购消息也大多属于此类。
但是,这些中小型独立公司的资源往往分散于世界各地,贡献不大却很牵扯精力。因此,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巨头的吸引力并不大。“他们知道,海外经营成本有压力,政治因素也要考虑。中国油气公司的海外资产多在动荡、欠发达地区,而且海上运输成本也很高。”
卢娅说,经过十多年的海外投资实践,中国三大国有油气公司在并购问题上已经相当成熟。“通过摸索,他们已经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
卢娅认为,抓住并购时机固然重要,但中国的能源企业也需要理性收购,要在做出决定前综合考虑整合目标、外汇变动、退出机制等各种因素。■
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国际四大粮油巨头创纪录收入逾2700亿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8日 02:33 第一财经日报
胡军华
在2008年全球市场的动荡中,如果有获利者,国际粮油巨头当在其中。由于农产品(14.75,-1.05,-6.65%)价格暴涨以及打通整个产业链,ADM、邦基(Bunge)、嘉吉(Cargill)、丰益国际(Wilmar)这国际四大粮油巨头2008年营业收入总和达到2719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历史罕见高利润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丰益国际昨日公布了2008年全年业绩,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91.45亿美元,同比增加77%;净利润达到15.31亿美元,同比暴增164%。
此前,ADM、邦基、嘉吉也已公布了各自2008年的经营业绩,ADM为698.16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30日),邦基525.74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嘉吉1204.39亿美元(截至2008年5月31日)。
在净利润方面,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四家分别为18.02亿美元、10.64亿美元、39.51亿美元、15.31亿美元,嘉吉利润总额位居首位,连续第六年利润再创新高,丰益国际则以净利润164%的增幅领先。
除ADM由于上年出售Agricore United股份,收入大增1.53亿美元,因而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为负以外,其他三家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数额方面均创下历史新高。
邦基首席执行官阿尔贝托·魏瑟尔在2008年报中表示:“2008年,市场处于多年来少见的动荡中,但是邦基净利润超过10亿美元,并且握有25亿美元的现金,这是邦基历史上的第一次。”
受益于高粮价和产业链打通
2008年上半年,世界农产品价格暴涨,这让四大国际粮油巨头赚得盆满钵满。嘉吉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到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价格从每蒲式耳(约合25.4公斤)2美元左右上涨到8月的6美元;小麦价格则从每蒲式耳(约合27.2公斤)2.5美元左右上涨到10美元;大豆从每蒲式耳(约合21.7公斤)5美元上涨到13美元左右,以上三种产品价格上涨2倍以上。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为国际四大粮油巨头提供了丰厚的盈利空间。四大粮油巨头基本上将农产品种植、贸易、加工、物流以及终端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打通,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利润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在这些粮油巨头的手中。以丰益国际为例,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加工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种植超过23万公顷的棕榈树,拥有50万公顷的土地储备,而且计划未来10年内每年增加4万公顷种植棕榈树。丰益国际同时在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 160家以上的加工提炼厂,物流配送系统遍布各地,生产的棕榈油、大豆油等终端产品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
在经历2008年上半年的价格暴涨后,农产品价格已经逐渐回落,但是国际粮油巨头仍然看好后市,魏瑟尔表示:“农产品需求疲软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世界人口还在增加,加上全球农产品库存较紧张,因此即便经济下滑,对农产品的需求还将保持增长。我们预计2009年豆粕的需求与2008年相比将增长 1.5%,菜籽油的需求将增加4%,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
胡军华
在2008年全球市场的动荡中,如果有获利者,国际粮油巨头当在其中。由于农产品(14.75,-1.05,-6.65%)价格暴涨以及打通整个产业链,ADM、邦基(Bunge)、嘉吉(Cargill)、丰益国际(Wilmar)这国际四大粮油巨头2008年营业收入总和达到2719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历史罕见高利润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丰益国际昨日公布了2008年全年业绩,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91.45亿美元,同比增加77%;净利润达到15.31亿美元,同比暴增164%。
此前,ADM、邦基、嘉吉也已公布了各自2008年的经营业绩,ADM为698.16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30日),邦基525.74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嘉吉1204.39亿美元(截至2008年5月31日)。
在净利润方面,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四家分别为18.02亿美元、10.64亿美元、39.51亿美元、15.31亿美元,嘉吉利润总额位居首位,连续第六年利润再创新高,丰益国际则以净利润164%的增幅领先。
除ADM由于上年出售Agricore United股份,收入大增1.53亿美元,因而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为负以外,其他三家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数额方面均创下历史新高。
邦基首席执行官阿尔贝托·魏瑟尔在2008年报中表示:“2008年,市场处于多年来少见的动荡中,但是邦基净利润超过10亿美元,并且握有25亿美元的现金,这是邦基历史上的第一次。”
受益于高粮价和产业链打通
2008年上半年,世界农产品价格暴涨,这让四大国际粮油巨头赚得盆满钵满。嘉吉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到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价格从每蒲式耳(约合25.4公斤)2美元左右上涨到8月的6美元;小麦价格则从每蒲式耳(约合27.2公斤)2.5美元左右上涨到10美元;大豆从每蒲式耳(约合21.7公斤)5美元上涨到13美元左右,以上三种产品价格上涨2倍以上。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为国际四大粮油巨头提供了丰厚的盈利空间。四大粮油巨头基本上将农产品种植、贸易、加工、物流以及终端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打通,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利润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在这些粮油巨头的手中。以丰益国际为例,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加工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种植超过23万公顷的棕榈树,拥有50万公顷的土地储备,而且计划未来10年内每年增加4万公顷种植棕榈树。丰益国际同时在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 160家以上的加工提炼厂,物流配送系统遍布各地,生产的棕榈油、大豆油等终端产品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
在经历2008年上半年的价格暴涨后,农产品价格已经逐渐回落,但是国际粮油巨头仍然看好后市,魏瑟尔表示:“农产品需求疲软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世界人口还在增加,加上全球农产品库存较紧张,因此即便经济下滑,对农产品的需求还将保持增长。我们预计2009年豆粕的需求与2008年相比将增长 1.5%,菜籽油的需求将增加4%,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
中石油4.99亿加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8日 02:34 第一财经日报
王佑
中国油企正在不断地搜寻海外目标,并适时出击。2月26日,中国石油(10.79,0.00,0.00%)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的下属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在国外注册为CNPC International Ltd.,下称“CNPCI”)已与加拿大上市公司Verenex能源公司(VNX.TSX,下称“VNX”)签署了一项最终协议,CNPCI将作价每股 10加元,总计掏出4.99亿加元(约合27.39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来收购VNX所有流通股。
由于VNX能源公司在利比亚有大部分资产,因而如果中石油要收购对方股份的话,还需得到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书面同意,以及利比亚政府和其他一切必要的机构批准。
目前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收到了VNX的书面请求,但VNX和中石油暂时还未能获得回复。双方都还不能保证利比亚方面一定会同意这次交易。
VNX在利比亚Ghadames盆地的一部分拥有50%股份,这一收购将扩展中石油在非洲的资产。
受此消息影响,VNX公司的股价2月26日大幅上升了22.44%,收在9.55加元。2007年这家公司全年的收入为432万加元,其资产总额为2.15亿加元,流动负债为3212万加元。尽管2007年未能盈利,但去年第三季度已开始呈现净利正值。
中石油进军利比亚是在4年前。2005年12月7日,CNPCI代表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中标石油区块勘探与产品分成协议,其中标的是海上17-4区块(2535平方公里)。之后,中石油的管道工程子公司也在利比亚拿下了一份原油输送管道的修建合同。
王佑
中国油企正在不断地搜寻海外目标,并适时出击。2月26日,中国石油(10.79,0.00,0.00%)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的下属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在国外注册为CNPC International Ltd.,下称“CNPCI”)已与加拿大上市公司Verenex能源公司(VNX.TSX,下称“VNX”)签署了一项最终协议,CNPCI将作价每股 10加元,总计掏出4.99亿加元(约合27.39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来收购VNX所有流通股。
由于VNX能源公司在利比亚有大部分资产,因而如果中石油要收购对方股份的话,还需得到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书面同意,以及利比亚政府和其他一切必要的机构批准。
目前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收到了VNX的书面请求,但VNX和中石油暂时还未能获得回复。双方都还不能保证利比亚方面一定会同意这次交易。
VNX在利比亚Ghadames盆地的一部分拥有50%股份,这一收购将扩展中石油在非洲的资产。
受此消息影响,VNX公司的股价2月26日大幅上升了22.44%,收在9.55加元。2007年这家公司全年的收入为432万加元,其资产总额为2.15亿加元,流动负债为3212万加元。尽管2007年未能盈利,但去年第三季度已开始呈现净利正值。
中石油进军利比亚是在4年前。2005年12月7日,CNPCI代表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中标石油区块勘探与产品分成协议,其中标的是海上17-4区块(2535平方公里)。之后,中石油的管道工程子公司也在利比亚拿下了一份原油输送管道的修建合同。
石化业振兴规划:冲动之举还是深思熟虑?
2009年 02月 27日
看了中国石化业振兴规划人们不禁会产生些许质疑:现在真是石化业扩张产能的良机吗?
为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推出了一系列行业振兴计划。中国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已放缓至7年来的最低水平。
政府认为,随着经济的恢复,中国的石油需求不久后将出现回升,它的这一赌注如果押对可能带来丰厚回报。这些扩张计划也有助于避免大型项目的拖延,消除效率低下的小炼油作坊的竞争,让中国的石油巨头中石化(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和中石油(PetroChina Co.)长期受益。
但一些观察人士担心,在低迷期不计后果地扩张可能带来长达数年的负面影响。目前石油需求一直低迷。那些用于运输出口货物的柴油卡车正在赋闲,而重工业也正在削减产量。
该规划可能会将中国日炼油能力提高219万桶之多,但目前尚不清楚政府打算何时将这些项目投产。
另外,国家能源局(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计划建设9个大型炼油基地,拟在三年内将全国总体炼油产能增至4.4亿吨(约884万桶/天)。
石化业振兴规划上周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细则可能将在一个月左右之后公布。
大华继显(UOB KayHian)的研究部主管王傲超指出,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是,来自小型低效炼油厂的竞争可能将有所削弱。在中国主要燃油、石化产品供应商手头现金并不宽裕之际,石化业振兴规划将令中石化和中石油的资产负债状况面临压力。
中国政府有让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尽管中石化和中石油可能对推进某些项目心存疑虑,但很可能会为取悦上级领导而被迫进行投资。
王傲超说,扩大炼油产能可能只会在中期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效益,比如3年至5年。但由于燃油价格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仍很难对投资回报作出预测。
9个新的炼油厂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投产,届时已稳步复苏的经济将能吸纳这些产能。不过,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目前并不是推进雄心勃勃的产能扩张计划的理想时机。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最新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将中国2009年石油需求预期下调至792万桶/天,较去年仅上升了0.7%。
大华继显的王傲超表示,刺激计划将给中国燃油市场带来更大的供应过剩风险。
分析师说,中国近几个月柴油出口猛增,如去年12月较上年同期增长6倍,至20万吨;今年1月份增长4倍,至13万吨。分析师认为,这表明国内燃油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但政府不提供官方的燃油库存数据。
保持社会稳定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因此这个规划能在短期内带来多重好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主任助理姜鑫民表示,推进这些项目将有助于为基础材料需求提供支持,维持就业,并确保经济再次飞速发展时有充足的燃油和石化产品产能。
Jing Yang
看了中国石化业振兴规划人们不禁会产生些许质疑:现在真是石化业扩张产能的良机吗?
为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推出了一系列行业振兴计划。中国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已放缓至7年来的最低水平。
政府认为,随着经济的恢复,中国的石油需求不久后将出现回升,它的这一赌注如果押对可能带来丰厚回报。这些扩张计划也有助于避免大型项目的拖延,消除效率低下的小炼油作坊的竞争,让中国的石油巨头中石化(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和中石油(PetroChina Co.)长期受益。
但一些观察人士担心,在低迷期不计后果地扩张可能带来长达数年的负面影响。目前石油需求一直低迷。那些用于运输出口货物的柴油卡车正在赋闲,而重工业也正在削减产量。
该规划可能会将中国日炼油能力提高219万桶之多,但目前尚不清楚政府打算何时将这些项目投产。
另外,国家能源局(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计划建设9个大型炼油基地,拟在三年内将全国总体炼油产能增至4.4亿吨(约884万桶/天)。
石化业振兴规划上周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细则可能将在一个月左右之后公布。
大华继显(UOB KayHian)的研究部主管王傲超指出,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是,来自小型低效炼油厂的竞争可能将有所削弱。在中国主要燃油、石化产品供应商手头现金并不宽裕之际,石化业振兴规划将令中石化和中石油的资产负债状况面临压力。
中国政府有让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尽管中石化和中石油可能对推进某些项目心存疑虑,但很可能会为取悦上级领导而被迫进行投资。
王傲超说,扩大炼油产能可能只会在中期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效益,比如3年至5年。但由于燃油价格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仍很难对投资回报作出预测。
9个新的炼油厂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投产,届时已稳步复苏的经济将能吸纳这些产能。不过,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目前并不是推进雄心勃勃的产能扩张计划的理想时机。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最新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将中国2009年石油需求预期下调至792万桶/天,较去年仅上升了0.7%。
大华继显的王傲超表示,刺激计划将给中国燃油市场带来更大的供应过剩风险。
分析师说,中国近几个月柴油出口猛增,如去年12月较上年同期增长6倍,至20万吨;今年1月份增长4倍,至13万吨。分析师认为,这表明国内燃油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但政府不提供官方的燃油库存数据。
保持社会稳定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因此这个规划能在短期内带来多重好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主任助理姜鑫民表示,推进这些项目将有助于为基础材料需求提供支持,维持就业,并确保经济再次飞速发展时有充足的燃油和石化产品产能。
Jing Yang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石化双雄分别与两大银行签合作协议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其珏)
国内“石化双雄”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26日分别宣布与两家银行的合作。其中,前者与与农业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者则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授信合作协议。
记者从中石油集团了解到,长期以来,该集团与农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农业银行覆盖全国的分支机构、完备的
网点构架,为中石油加油站结算等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久前,双方还签订借款协议,为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此次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综合授信、外币融资、资金结算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和多层次合作,全面建立银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农业银行与中石油集团的全面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说。
中石化集团26日也宣布,已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授信合作协议。
国内“石化双雄”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26日分别宣布与两家银行的合作。其中,前者与与农业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者则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授信合作协议。
记者从中石油集团了解到,长期以来,该集团与农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农业银行覆盖全国的分支机构、完备的
网点构架,为中石油加油站结算等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久前,双方还签订借款协议,为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此次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综合授信、外币融资、资金结算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和多层次合作,全面建立银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农业银行与中石油集团的全面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说。
中石化集团26日也宣布,已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授信合作协议。
假如1930年代重现
假如1930年代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00:16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弗吉尼亚2月25日讯】最近若干个月以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谈论1930年代,将那时和今天进行对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可是,那些随随便便就进行这种比较的评论家们,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分析过假如1930年代重演,我们将有怎样的经历呢?
恐怕太多都是想当然。
因此,我决定在这篇文章中严肃地讨论一下这一问题。我当然清楚,假如1930年代重演,我们将遭遇非常重大的困难,事实上,假如我们认为困难已经到头,当初的历史会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不过,无论你是否相信,我也的确发现了一些好消息。
至少,西格尔(Jeremy Siegel)近期接受采访时的表态是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丝光明的。西格尔可不是泛泛之辈,而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经典投资著作《散户投资正典》(Stocks for the Long Run)的作者。
西格尔介绍道,为了找到1930年代当中究竟哪一时期和当今最为相似,西格尔决定首先看看股市1929年之后下跌一半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今天的市场恰好就是这样的位置。他依靠的是自己独特的股市基准,这一指标是根据股息和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过相应调节的。
结果,根据西格尔的计算,50%的跌幅来得很早,具体说来就是在1930年的年底。换言之,在1929年8月市场顶部到来之后十六个月,股市就下跌了50%——这一点倒是和今天极为相似。
不过,在那一时刻,熊市其实才刚刚开始。根据西格尔的指标,在那之后五个月的时间内,股市又跌了60%。
是的,在跌了50%之后还有60%在等待着倒霉的投资者:底部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假如我们今天的股市也重复当年的轨迹,则到今年七月底的时候,道指就将下跌到3000点的水平之下。
了解了这一切,我们自然就会希望1930年代的轨迹最好不要在今天重现。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所发现的也不仅仅只有坏消息。西格尔指出,股市从那个60%的跌幅中复苏的脚步还是非常迅速的,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具体说来,在1933年6月的时候,市场的水位就已经在1930年底之上了。
此外,假如以1930年年底为起点,则在之后的五年当中,尽管最初五个月就发生了60%的跌幅,但是整体而言,计入股息和通货膨胀影响,股市的整体年平均回报率仍然达到了7%。
换言之,即便你是那么背运,在一次为期半年、幅度60%的下跌开始之前购买了股票,也不必那么悲观,因为你完全可能在之后的两年就回本,在之后的五年之内获得7%的实际年平均回报。
当然,现在很少投资者对此还不会感到满足,实际上,7%的五年年平均回报率已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了。假如1930年代的情况真的会昨日重现,则这五年的结尾就应该是2014年的2月。
当然,今日的市场是否还会弹奏1930年代的老乐谱,谁都无法真正预知。市场完全有可能像当初一样在未来五个月当中下跌60%,但是却未必在之后五年为我们带来7%的回报。
不过,无论如何,既然我们选择了拿1930年代的熊市来和当前这个进行比较,我们就该了解这一推论意味着什么。尽管这样一个类比多少有些令人害怕,但是在那一片黑暗之中其实也有若干光亮。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00:16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弗吉尼亚2月25日讯】最近若干个月以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谈论1930年代,将那时和今天进行对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可是,那些随随便便就进行这种比较的评论家们,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分析过假如1930年代重演,我们将有怎样的经历呢?
恐怕太多都是想当然。
因此,我决定在这篇文章中严肃地讨论一下这一问题。我当然清楚,假如1930年代重演,我们将遭遇非常重大的困难,事实上,假如我们认为困难已经到头,当初的历史会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不过,无论你是否相信,我也的确发现了一些好消息。
至少,西格尔(Jeremy Siegel)近期接受采访时的表态是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丝光明的。西格尔可不是泛泛之辈,而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经典投资著作《散户投资正典》(Stocks for the Long Run)的作者。
西格尔介绍道,为了找到1930年代当中究竟哪一时期和当今最为相似,西格尔决定首先看看股市1929年之后下跌一半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今天的市场恰好就是这样的位置。他依靠的是自己独特的股市基准,这一指标是根据股息和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过相应调节的。
结果,根据西格尔的计算,50%的跌幅来得很早,具体说来就是在1930年的年底。换言之,在1929年8月市场顶部到来之后十六个月,股市就下跌了50%——这一点倒是和今天极为相似。
不过,在那一时刻,熊市其实才刚刚开始。根据西格尔的指标,在那之后五个月的时间内,股市又跌了60%。
是的,在跌了50%之后还有60%在等待着倒霉的投资者:底部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假如我们今天的股市也重复当年的轨迹,则到今年七月底的时候,道指就将下跌到3000点的水平之下。
了解了这一切,我们自然就会希望1930年代的轨迹最好不要在今天重现。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所发现的也不仅仅只有坏消息。西格尔指出,股市从那个60%的跌幅中复苏的脚步还是非常迅速的,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具体说来,在1933年6月的时候,市场的水位就已经在1930年底之上了。
此外,假如以1930年年底为起点,则在之后的五年当中,尽管最初五个月就发生了60%的跌幅,但是整体而言,计入股息和通货膨胀影响,股市的整体年平均回报率仍然达到了7%。
换言之,即便你是那么背运,在一次为期半年、幅度60%的下跌开始之前购买了股票,也不必那么悲观,因为你完全可能在之后的两年就回本,在之后的五年之内获得7%的实际年平均回报。
当然,现在很少投资者对此还不会感到满足,实际上,7%的五年年平均回报率已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了。假如1930年代的情况真的会昨日重现,则这五年的结尾就应该是2014年的2月。
当然,今日的市场是否还会弹奏1930年代的老乐谱,谁都无法真正预知。市场完全有可能像当初一样在未来五个月当中下跌60%,但是却未必在之后五年为我们带来7%的回报。
不过,无论如何,既然我们选择了拿1930年代的熊市来和当前这个进行比较,我们就该了解这一推论意味着什么。尽管这样一个类比多少有些令人害怕,但是在那一片黑暗之中其实也有若干光亮。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
李嘉诚携手中海油2000亿开发南海深水油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02:0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海油(6.8,-0.01,-0.15%)南海深水油气开发逆势破局
本报记者 张耀堂
2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与其合作伙伴哈斯基能源(Husky Energy Inc。)双双宣布,其在中国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至此,该项目进行商业开发的资源基础已经具备,投资者终于看到了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曙光。
勘探破局
当日,哈斯基能源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ohn C.S. Lau宣布,由其全资子公司——哈斯基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哈斯基”)在中国南海深水区块荔湾3-1含气构造上钻探的第一口评价井“荔湾3-1-2”已经完成。
哈斯基能源官方网站提供的示意图显示,此次钻探的区块29/26,与其东侧相邻的29/06区块,同属于中国南海东部的深水区。
据中海油介绍,荔湾3-1-2井距香港东南约350公里。2008年11月,钻探活动正式开始,完钻井垂深为3887米,水深1345米。该评价井钻探于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荔湾3-1构造上,共钻遇36米气层。
早在2004年8月,中海油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哈斯基就珠江口盆地29/26深水区块签订产品分成合同。
2006年6月,该区块内获得荔湾3-1天然气田发现。其时,哈斯基能源公司曾估计该气田可采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至6万亿立方英尺,从而成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
2月23日,哈斯基能源表示,据测试结果,该井最高日产天然气5300万立方英尺。该评价井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荔湾3-1这一中国海域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未来该井日产量有望超过1.5亿立方英尺。
实际上,由于确信中国南海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此诱惑各类投资者纷至沓来,在这一海域内的相关勘探工作一直长盛不衰,此前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的浅海区域,限于技术水平和投资风险等原因,对于深水区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未进入真正开发。
早在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即对北部湾盆地的12个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开发的招标,条件为由对方承担100%的勘探风险和费用,而一旦有任何发现,中海油即按约获得其51%的权益。
最终,哈斯基能源成为中海油在南海油气开发上主要合作伙伴,前后获得数个区块的合作开发合同。
哈斯基能源是一家经营能源与能源相关业务的企业,总部位于加拿大,由华人首富李嘉诚控制。李嘉诚及其家族持有哈斯基能源36.3%的股份,李氏旗下的和记黄埔(41.05,-1.10,-2.61%)(0013.HK)持有哈斯基能源34.7%的股份。
至今,中海油公司在南海海域的合作开发方除了大有斩获的哈斯基能源之外,还包括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rp。)、阿纳达科石油集团(Anadarko Petroleum Corp。)等公司。
2000亿投资护航
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国际油价徘徊在40美元/桶上下,国际石油巨头纷纷收缩投资,但是由于对中国市场未来需求的乐观,中国的石油公司仍处于扩张期。
对于南海油气的开发,2008年11月下旬,中海油方面曾表示,加上合作方的投资,总共的投资额度将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约合290亿美元),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石油开发计划,这一投资过程将持续到2020年。
其时,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李凡荣称,公司2009年将继续保持对中国南海海域的勘探财政预算,因为该地区受信贷萎缩的影响并不严重。中海油公司继续加大对海洋勘探的投入是看中中国南海海域地区潜在的无可估量的油气资源储藏量。
据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开发项目总工程师介绍,中国南海深水海域的地质燃料储藏量可折算为大约220亿桶原油。估计到2020年的该区域的年均总产量将达到3.5亿桶。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算,中国在2009年的原油日消耗量将达到820万桶。
2月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表示,尽管原油价格下挫已迫使部分国外同行削减相应支出,但该公司2009年仍将计划投资额同比增加26%至165亿美元。
当日,该公司总裁傅成玉表示,2009年计划生产石油当量为4805万吨,较2008年的4293万吨增加14%,而刚刚过去的2008年,公司生产石油当量同比增长约6%。
在公布荔湾3-1气田鉴定成功的消息之后,2月23日,中海油H股股价小幅走高,国际投行高盛认为,尽管中海油项目合作伙伴哈斯基能源在荔湾3-1最新发现深海气田,气田鉴定成功令人鼓舞,但目前讨论项目的经济和储备规模为时尚早。
因此,维持该股中性评级,但仍列为中资石油股中的首选股份。同日,和记黄埔股价大涨,以41.5港元开盘,报收当日最高价43.8港元。
中海油(6.8,-0.01,-0.15%)南海深水油气开发逆势破局
本报记者 张耀堂
2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与其合作伙伴哈斯基能源(Husky Energy Inc。)双双宣布,其在中国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至此,该项目进行商业开发的资源基础已经具备,投资者终于看到了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曙光。
勘探破局
当日,哈斯基能源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ohn C.S. Lau宣布,由其全资子公司——哈斯基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哈斯基”)在中国南海深水区块荔湾3-1含气构造上钻探的第一口评价井“荔湾3-1-2”已经完成。
哈斯基能源官方网站提供的示意图显示,此次钻探的区块29/26,与其东侧相邻的29/06区块,同属于中国南海东部的深水区。
据中海油介绍,荔湾3-1-2井距香港东南约350公里。2008年11月,钻探活动正式开始,完钻井垂深为3887米,水深1345米。该评价井钻探于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荔湾3-1构造上,共钻遇36米气层。
早在2004年8月,中海油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哈斯基就珠江口盆地29/26深水区块签订产品分成合同。
2006年6月,该区块内获得荔湾3-1天然气田发现。其时,哈斯基能源公司曾估计该气田可采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至6万亿立方英尺,从而成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
2月23日,哈斯基能源表示,据测试结果,该井最高日产天然气5300万立方英尺。该评价井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荔湾3-1这一中国海域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未来该井日产量有望超过1.5亿立方英尺。
实际上,由于确信中国南海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此诱惑各类投资者纷至沓来,在这一海域内的相关勘探工作一直长盛不衰,此前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的浅海区域,限于技术水平和投资风险等原因,对于深水区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未进入真正开发。
早在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即对北部湾盆地的12个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开发的招标,条件为由对方承担100%的勘探风险和费用,而一旦有任何发现,中海油即按约获得其51%的权益。
最终,哈斯基能源成为中海油在南海油气开发上主要合作伙伴,前后获得数个区块的合作开发合同。
哈斯基能源是一家经营能源与能源相关业务的企业,总部位于加拿大,由华人首富李嘉诚控制。李嘉诚及其家族持有哈斯基能源36.3%的股份,李氏旗下的和记黄埔(41.05,-1.10,-2.61%)(0013.HK)持有哈斯基能源34.7%的股份。
至今,中海油公司在南海海域的合作开发方除了大有斩获的哈斯基能源之外,还包括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rp。)、阿纳达科石油集团(Anadarko Petroleum Corp。)等公司。
2000亿投资护航
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国际油价徘徊在40美元/桶上下,国际石油巨头纷纷收缩投资,但是由于对中国市场未来需求的乐观,中国的石油公司仍处于扩张期。
对于南海油气的开发,2008年11月下旬,中海油方面曾表示,加上合作方的投资,总共的投资额度将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约合290亿美元),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石油开发计划,这一投资过程将持续到2020年。
其时,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李凡荣称,公司2009年将继续保持对中国南海海域的勘探财政预算,因为该地区受信贷萎缩的影响并不严重。中海油公司继续加大对海洋勘探的投入是看中中国南海海域地区潜在的无可估量的油气资源储藏量。
据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开发项目总工程师介绍,中国南海深水海域的地质燃料储藏量可折算为大约220亿桶原油。估计到2020年的该区域的年均总产量将达到3.5亿桶。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算,中国在2009年的原油日消耗量将达到820万桶。
2月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表示,尽管原油价格下挫已迫使部分国外同行削减相应支出,但该公司2009年仍将计划投资额同比增加26%至165亿美元。
当日,该公司总裁傅成玉表示,2009年计划生产石油当量为4805万吨,较2008年的4293万吨增加14%,而刚刚过去的2008年,公司生产石油当量同比增长约6%。
在公布荔湾3-1气田鉴定成功的消息之后,2月23日,中海油H股股价小幅走高,国际投行高盛认为,尽管中海油项目合作伙伴哈斯基能源在荔湾3-1最新发现深海气田,气田鉴定成功令人鼓舞,但目前讨论项目的经济和储备规模为时尚早。
因此,维持该股中性评级,但仍列为中资石油股中的首选股份。同日,和记黄埔股价大涨,以41.5港元开盘,报收当日最高价43.8港元。
世界最大钻石商戴比尔斯封矿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02:08 21世纪经济报道
实习记者 邓瑶 本报记者 高江虹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广告词萦绕多少女人的纯真情感男人的财富梦想,然而,当前这句广告词的主人戴比尔斯(De Beers)“以爱之名、金钱为媒”的生意却日渐冷清。
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23日报道,随着钻石销量锐减,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于今年初冻结了在博茨瓦纳的生产,封存了全球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些钻石矿。
对于“封矿”的原因,戴比尔斯博茨瓦纳业务行政总裁希拉·卡马(Sheila Khama)对媒体直言不讳:“东西卖不掉,我们为何要生产?”
安特卫普国际钻石中心越来越多“卖不掉”的钻石,令戴比尔斯的“封矿”举动顺理成章。该中心是世界最大的钻石贸易中心,其公司事务首席长官菲利普·克拉斯无奈地解释:“当人们推敲其购物清单时,第一个就会勾掉它(钻石),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随需求一同下降的还有钻石价格。根据钻石价格指数Polished Prices.com的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年底,切割钻石价格下跌30%,未切割天然钻石价格由每克拉平均2500美元跌至1400美元,跌幅达44%,预计2009年跌幅更甚。
情况的严重性得到戴比尔斯总经理庞尼(Gareth Penny)的承认,他在公司2008年度业绩发布视频里表示:“市场的糟糕情况是由资金的流动性造成,我们产品的受关注程度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
四季度销售额仅为0.44亿美元
2月25日,戴比尔斯总部行政外事部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去年前九个月,DTC(戴比尔斯旗下专业钻坯分销及推广机构)粗钻需求持续上涨,成交价格较高,进入四季度,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粗钻销售量大幅下滑。
四季度的糟糕表现明显稀释了戴比尔斯全年业绩。行政外事部在邮件中表示,2008年公司的总销售额较2007年只是“略有上升”。
戴比尔斯2月20日发布的2008年度财务报告可以说明这一点。财报显示,2008年,公司销售额为68.88亿美元,比2007年的 68.26亿美元仅增长1%;而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7%,达68.4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戴比尔斯四季度销售额仅为0.44亿美元。此外,未计利息、税项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为12.22亿美元,与上年12.16亿美元基本持平。
庞尼在一份声明中解释公司四季度面临的处境:“全球经济危机对钻石零售、加工中心的资金流动和钻石需求影响严重,由此会影响公司粗钻的销售。”
美国一向是钻石最大买家,购买量占全球40%至50%,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安特卫普钻石中心预计,2009年北美对钻石的需求量会减少15%,欧洲减少10%,日本也会下跌5%。
为应对需求下滑,庞尼还提出了一个备受行业关注的计划:大幅减产。他强调,“戴比尔斯是业内最早做出这个行动的公司。”
早在今年1月,戴比尔斯就公布,直至4月为止,供应给客户的原钻石将会减半,并正和工会商议可能的裁员措施。
实际上,戴比尔斯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开始减少投入市场的原钻产量。财报显示,戴比尔斯去年三季度产量同比下降4.3%,为1311.1万克拉;四季度产量1230万克拉,比第三季度的1311万克拉继续下降6%,而2008年全年钻石产量4810万克拉,而2007年产量为5110万克拉,同比下降5.9%。
与销售额相比,现金流状况受到的影响更大。去年,戴比尔斯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为7亿美元,较2007年的8.44亿美元下降17%。
利润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2008年,公司净利润从2007年的40.6亿美元下降到35.5亿美元,同比下降12.56%。戴比尔斯行政外事部给记者的解释是,除了销售下滑导致财务成本上升,还受美元走强和公司偿还债务的影响。
戴比尔斯的同行日子一样不好过。珠宝公司蒂芬妮(Tiffany)去年11月至12月购物季的销售萎缩21%,知名珠宝品牌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上月也表示面临20年来最惨的市场情势,并声称“目前看不到任何乐观的理由”。
苦日子似乎才刚开始。一份关于戴比尔斯今年1月市场表现的数据被媒体广泛转载,“戴比尔斯1月份的毛坯钻销售额为1亿美元,而2008年1月为6亿美元,同比下降83%。”
庞尼预料今年情势仍非常具有“挑战性”,钻石需求可能在2010年圣诞节左右复苏。
强化资源垄断
庞尼在出席去年11月安特卫普国际钻石峰会时曾表示:“10%的需求下降还不算末日来临,钻石的价格正在修正。”
庞尼的底气在于戴比尔斯的王牌——钻石的稀缺性。“不要忘记,我们经营的不是普通商品,我们经营的是一种越来越稀少并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戴比尔斯用了约一百年时间来控制钻石的供应量以操纵市场。经济学家谢国忠说:“除了钻石卡特尔戴比尔斯,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产业可以成功地实现垄断。”
19世纪至20世纪,由于全球的钻石开采主要集中在南非,戴比尔斯在19世纪末购买了南非所有的钻矿,几乎完全控制钻石在市场上的流量,其将钻石交给位于伦敦的中央交易组织来决定钻石的销售价格。20世纪80年代,全球90%左右的钻坯都是由戴比尔斯下属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所销售。
然而,随着全球各地发现钻矿数量的增加,南非钻矿开采量占全球的比重慢慢跌至11%。此时,戴比尔斯已经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全面收购,而1991年至1995年间,美国、俄罗斯等国司法当局控其有违反垄断法嫌疑一事也使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戴比尔斯的股权结构也进一步分化。目前,公司45%股份为英美公司(Anglo American)持有,40%为欧本海默(Oppenheimer)家族持有,剩余15%股份为非洲波札那共和国政府持有。
在此情况下,戴比尔斯开始由“行业监护人”向“最佳供应商”转变。庞尼把戴比尔斯定位为“需求导向型企业”,他在声明中表示:“目前戴比尔斯占全球钻石市场的40%,公司主要通过拥有全球庞大客户群的钻石交易公司和数百家小型公司的招标流程来出售产品。”
从90%到40%,戴比尔斯在资源上的垄断程度似乎严重下降,但戴比尔斯对钻石资源的控制力度却从未放松过。
一位曾在DTC工作的资深员工刘博士表示:“戴比尔斯近年一直在选择性地寻找优质资源,并在获取资源上从不手软,但形式上有改变,不像过去那样全部纳入囊中。一方面,戴比尔斯积极与各地开采者建立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加紧收购全球其他钻矿。”
财报显示,2008年,戴比尔斯在加拿大Snap Lake矿和Victor矿开采量达160万克拉,而2007年仅8.1万克拉。Snap Lake矿和Victor矿均为戴比尔斯于2005年新收购的钻矿,前者于去年年初投产,后者于去年第二季度动工。此外,位于南非的Voorspoed矿已动工,该矿原计划于今年11月运行。
戴比尔斯还将触角伸向人造钻石。去年,戴比尔斯控股60%的Element Six公司(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商)销售总额达5亿美元,和2007年相比,内生增长(organic growth)达25%。
收益为王
然而,对于戴比尔斯来说,以需求为核心的战略转变颇具颠覆性,因为此前,市场人士估计,戴比尔斯的战略转变估计将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步得到反映。
戴比尔斯出售矿权和削减客户数量的行为,表明公司已从控制钻石的供应转向关注收益率。
去年9月,戴比尔斯完成了其南非的Cullinan矿的出让,并将坦桑尼亚的Williamson钻石业务出售给了佩特拉钻石公司,基本完成了其从非盈利资产撤资的两年计划。
同时,戴比尔斯的销售单位DTC 将其伦敦、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加拿大的基本客户,从93家削减为 79家。
戴比尔斯还将重点放在其产权销售上。去年9月,戴比尔斯推出了其“DTC特许商业计划”,并将该项目授予4家前配售商。
曾参与该项目的刘博士表示:“这一计划实际上拓展了戴比尔斯的钻石产业链,因为珠宝零售商和非配售商可以与公司合作推广品牌。”
庞尼在今年1月份的看货会上呼吁配售商联合行动,“你们要承担起责任,来用创新的市场推广项目和产品,寻找和开拓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和新兴市场,如结婚和订婚戒指将是在整个经济周期中都很有活性的产品。”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运营主管狄尔特·哈根为公司放弃手中的部分资源提供了一定解释,“我们要集中那些能带来预期回报的资产,进行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定位。”他还对《金融时报》评价公司的计划是“双赢方案”,“我们对能带来回报的资产资源进行筛选,股东们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又是一个极具依赖性的机构,我们也给其他公司由小到大的成长机会,很明显,这样做对整个行业有利。”
庞尼此前所表示的“市场的糟糕情况是由资金的流动性造成”,似乎为戴比尔斯向其母公司英美公司及其它股东贷款5亿美元埋下了伏笔。
在2月20日公布去年年度财务数据的视频中,庞尼表示:“这是保持公司盈利的明智之举。”而英美公司方面也对外预测,这次借款之后,戴比尔斯应该不需要额外注资。
但不管戴比尔斯做出了哪些战略改革,需求才是利润之母。对此,戴比尔斯方面在2008年财报中预测:“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者依然渴望购买钻石,随着经济好转,钻石的长远供应将会得到保证,这将给未来钻石价格上涨打好基础。”
实习记者 邓瑶 本报记者 高江虹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广告词萦绕多少女人的纯真情感男人的财富梦想,然而,当前这句广告词的主人戴比尔斯(De Beers)“以爱之名、金钱为媒”的生意却日渐冷清。
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23日报道,随着钻石销量锐减,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于今年初冻结了在博茨瓦纳的生产,封存了全球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些钻石矿。
对于“封矿”的原因,戴比尔斯博茨瓦纳业务行政总裁希拉·卡马(Sheila Khama)对媒体直言不讳:“东西卖不掉,我们为何要生产?”
安特卫普国际钻石中心越来越多“卖不掉”的钻石,令戴比尔斯的“封矿”举动顺理成章。该中心是世界最大的钻石贸易中心,其公司事务首席长官菲利普·克拉斯无奈地解释:“当人们推敲其购物清单时,第一个就会勾掉它(钻石),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随需求一同下降的还有钻石价格。根据钻石价格指数Polished Prices.com的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年底,切割钻石价格下跌30%,未切割天然钻石价格由每克拉平均2500美元跌至1400美元,跌幅达44%,预计2009年跌幅更甚。
情况的严重性得到戴比尔斯总经理庞尼(Gareth Penny)的承认,他在公司2008年度业绩发布视频里表示:“市场的糟糕情况是由资金的流动性造成,我们产品的受关注程度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
四季度销售额仅为0.44亿美元
2月25日,戴比尔斯总部行政外事部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去年前九个月,DTC(戴比尔斯旗下专业钻坯分销及推广机构)粗钻需求持续上涨,成交价格较高,进入四季度,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粗钻销售量大幅下滑。
四季度的糟糕表现明显稀释了戴比尔斯全年业绩。行政外事部在邮件中表示,2008年公司的总销售额较2007年只是“略有上升”。
戴比尔斯2月20日发布的2008年度财务报告可以说明这一点。财报显示,2008年,公司销售额为68.88亿美元,比2007年的 68.26亿美元仅增长1%;而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7%,达68.4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戴比尔斯四季度销售额仅为0.44亿美元。此外,未计利息、税项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为12.22亿美元,与上年12.16亿美元基本持平。
庞尼在一份声明中解释公司四季度面临的处境:“全球经济危机对钻石零售、加工中心的资金流动和钻石需求影响严重,由此会影响公司粗钻的销售。”
美国一向是钻石最大买家,购买量占全球40%至50%,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安特卫普钻石中心预计,2009年北美对钻石的需求量会减少15%,欧洲减少10%,日本也会下跌5%。
为应对需求下滑,庞尼还提出了一个备受行业关注的计划:大幅减产。他强调,“戴比尔斯是业内最早做出这个行动的公司。”
早在今年1月,戴比尔斯就公布,直至4月为止,供应给客户的原钻石将会减半,并正和工会商议可能的裁员措施。
实际上,戴比尔斯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开始减少投入市场的原钻产量。财报显示,戴比尔斯去年三季度产量同比下降4.3%,为1311.1万克拉;四季度产量1230万克拉,比第三季度的1311万克拉继续下降6%,而2008年全年钻石产量4810万克拉,而2007年产量为5110万克拉,同比下降5.9%。
与销售额相比,现金流状况受到的影响更大。去年,戴比尔斯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为7亿美元,较2007年的8.44亿美元下降17%。
利润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2008年,公司净利润从2007年的40.6亿美元下降到35.5亿美元,同比下降12.56%。戴比尔斯行政外事部给记者的解释是,除了销售下滑导致财务成本上升,还受美元走强和公司偿还债务的影响。
戴比尔斯的同行日子一样不好过。珠宝公司蒂芬妮(Tiffany)去年11月至12月购物季的销售萎缩21%,知名珠宝品牌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上月也表示面临20年来最惨的市场情势,并声称“目前看不到任何乐观的理由”。
苦日子似乎才刚开始。一份关于戴比尔斯今年1月市场表现的数据被媒体广泛转载,“戴比尔斯1月份的毛坯钻销售额为1亿美元,而2008年1月为6亿美元,同比下降83%。”
庞尼预料今年情势仍非常具有“挑战性”,钻石需求可能在2010年圣诞节左右复苏。
强化资源垄断
庞尼在出席去年11月安特卫普国际钻石峰会时曾表示:“10%的需求下降还不算末日来临,钻石的价格正在修正。”
庞尼的底气在于戴比尔斯的王牌——钻石的稀缺性。“不要忘记,我们经营的不是普通商品,我们经营的是一种越来越稀少并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戴比尔斯用了约一百年时间来控制钻石的供应量以操纵市场。经济学家谢国忠说:“除了钻石卡特尔戴比尔斯,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产业可以成功地实现垄断。”
19世纪至20世纪,由于全球的钻石开采主要集中在南非,戴比尔斯在19世纪末购买了南非所有的钻矿,几乎完全控制钻石在市场上的流量,其将钻石交给位于伦敦的中央交易组织来决定钻石的销售价格。20世纪80年代,全球90%左右的钻坯都是由戴比尔斯下属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所销售。
然而,随着全球各地发现钻矿数量的增加,南非钻矿开采量占全球的比重慢慢跌至11%。此时,戴比尔斯已经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全面收购,而1991年至1995年间,美国、俄罗斯等国司法当局控其有违反垄断法嫌疑一事也使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戴比尔斯的股权结构也进一步分化。目前,公司45%股份为英美公司(Anglo American)持有,40%为欧本海默(Oppenheimer)家族持有,剩余15%股份为非洲波札那共和国政府持有。
在此情况下,戴比尔斯开始由“行业监护人”向“最佳供应商”转变。庞尼把戴比尔斯定位为“需求导向型企业”,他在声明中表示:“目前戴比尔斯占全球钻石市场的40%,公司主要通过拥有全球庞大客户群的钻石交易公司和数百家小型公司的招标流程来出售产品。”
从90%到40%,戴比尔斯在资源上的垄断程度似乎严重下降,但戴比尔斯对钻石资源的控制力度却从未放松过。
一位曾在DTC工作的资深员工刘博士表示:“戴比尔斯近年一直在选择性地寻找优质资源,并在获取资源上从不手软,但形式上有改变,不像过去那样全部纳入囊中。一方面,戴比尔斯积极与各地开采者建立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加紧收购全球其他钻矿。”
财报显示,2008年,戴比尔斯在加拿大Snap Lake矿和Victor矿开采量达160万克拉,而2007年仅8.1万克拉。Snap Lake矿和Victor矿均为戴比尔斯于2005年新收购的钻矿,前者于去年年初投产,后者于去年第二季度动工。此外,位于南非的Voorspoed矿已动工,该矿原计划于今年11月运行。
戴比尔斯还将触角伸向人造钻石。去年,戴比尔斯控股60%的Element Six公司(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商)销售总额达5亿美元,和2007年相比,内生增长(organic growth)达25%。
收益为王
然而,对于戴比尔斯来说,以需求为核心的战略转变颇具颠覆性,因为此前,市场人士估计,戴比尔斯的战略转变估计将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步得到反映。
戴比尔斯出售矿权和削减客户数量的行为,表明公司已从控制钻石的供应转向关注收益率。
去年9月,戴比尔斯完成了其南非的Cullinan矿的出让,并将坦桑尼亚的Williamson钻石业务出售给了佩特拉钻石公司,基本完成了其从非盈利资产撤资的两年计划。
同时,戴比尔斯的销售单位DTC 将其伦敦、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加拿大的基本客户,从93家削减为 79家。
戴比尔斯还将重点放在其产权销售上。去年9月,戴比尔斯推出了其“DTC特许商业计划”,并将该项目授予4家前配售商。
曾参与该项目的刘博士表示:“这一计划实际上拓展了戴比尔斯的钻石产业链,因为珠宝零售商和非配售商可以与公司合作推广品牌。”
庞尼在今年1月份的看货会上呼吁配售商联合行动,“你们要承担起责任,来用创新的市场推广项目和产品,寻找和开拓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和新兴市场,如结婚和订婚戒指将是在整个经济周期中都很有活性的产品。”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运营主管狄尔特·哈根为公司放弃手中的部分资源提供了一定解释,“我们要集中那些能带来预期回报的资产,进行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定位。”他还对《金融时报》评价公司的计划是“双赢方案”,“我们对能带来回报的资产资源进行筛选,股东们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又是一个极具依赖性的机构,我们也给其他公司由小到大的成长机会,很明显,这样做对整个行业有利。”
庞尼此前所表示的“市场的糟糕情况是由资金的流动性造成”,似乎为戴比尔斯向其母公司英美公司及其它股东贷款5亿美元埋下了伏笔。
在2月20日公布去年年度财务数据的视频中,庞尼表示:“这是保持公司盈利的明智之举。”而英美公司方面也对外预测,这次借款之后,戴比尔斯应该不需要额外注资。
但不管戴比尔斯做出了哪些战略改革,需求才是利润之母。对此,戴比尔斯方面在2008年财报中预测:“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者依然渴望购买钻石,随着经济好转,钻石的长远供应将会得到保证,这将给未来钻石价格上涨打好基础。”
石化双雄变降为涨 被指以垄断地位巩固垄断利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15:51 中华工商时报
旨在寻找市场新的平衡点,以垄断地位巩固垄断利润
本报记者周勇刚
石化双雄变降为涨
正如本报记者所判断的那样,中石油亦将逆市提价。
上周,中石油在上海地区的加油站统一行动:原来以促销活动出炉的成品油优惠价格暂停,93号汽油从每升4.66元上涨到了4.76元。
记者注意到,这一天刚好是中石化率先变降为涨的第十天。而10天前,正当消费者尚在享受低油价带来的实惠时,中石化却突然逆市而上,把93号汽油每升上调0.29元,而原来为每升4.66元。
2008年末,令上海广大有车一族惊喜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以元旦优惠促销为旗号,先后对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涉及93号、90号汽油以及0号柴油。
此番降价由中石油率先发起。从2008年12月25日零时起,中石油在上海近150座加油站率先脱离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零售限价,统一展开降价销售,90号汽油每升下降了0.2元、93号汽油每升下降了0.3元、0号柴油每升降了0.3元,其汽柴油平均降幅超过5%。
一周后,受此刺激,基本垄断了上海石油市场供给的中石化作出反击,先拿出了区位优势不错的44个加油站投入作战,降低了90号汽油、93号汽油、0号柴油三种标号的零售价,而每升价格比中石油的“降价油”便宜5分钱。
此后,石化双雄围绕“5分钱”之差,在申城上演了成品油降价“激情战”。而在此期间,北京、河北、广州、天津等不少地区亦相继出现了成品油零售降价。而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地区是中石油或中石化单一行动。
一个多月过去了,石化双雄比拼降价持续了三轮之多。目前,彼此的93号汽油零售价都已回归到先前发改委颁布的基准价。而这是否意味着自元旦展开的成品油“价格战”即将偃旗息鼓?
库存油量尚在高位
石化双雄此番动用降价武器,降价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是以往不多见的。客观地说,备受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欢呼,被称之为“国内成品油价坚冰破除”。
然而,在这个新政光环闪耀的背后,能源专家舟小刚分析称,石化双雄此举另有他求。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年,国际油价坐上“过山车”,从149美元大关跌近30美元关口,由此使中国石油(10.79,-0.17,-1.55%)企业面临由金融危机引发石油石化终端市场急剧萎缩形成的新打压。
快速化解高库存的瓶颈成为石化双雄当务之急。“去年7月前后,在国际油价达到历史高点之时,两大集团皆囤积了大量库存,并早已压得喘不过气来,其零售终端亏损已波及到中上游产业链。若不及时消除,滞后是无法承受的。”舟小刚分析说。
既然是为了消化库存油,为什么在当下要逆市提价?莫非在这短短个把月,库存油已销售一空?对石化双雄“变降为涨”的行经,业界颇为疑惑不解。
记者注意到,在此番“变降为涨”中,石化双雄并没有上调90号汽油和0号柴油。而通常这两大类油品的消费为出租、运输等行业,使用量既量大又稳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也在上周,中石油将柴油出厂价每吨下调100元,以大庆出厂价计,为每吨4780元。而从批发环节导入,显然可借助系统外的零售终端,将降价促销加大加快。
一位石油领域的高层人士私底下告诉记者:“目前,两家企业尚有一大部分库存油量继续等待消化。”
寻找市场新平衡点
针对石化双雄的“变降为涨”,国内有媒体率先评价称“这是石油巨头欲再塑卖方市场的一种表现”。
实际上,从入世至今天,中国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石化双雄始终处于垄断的地位,并在发改委圈定的基准价范围内,制订或调整对自己有利的零售终端价格,可谓整个市场一直握在掌心之中。
前几年,受资源紧缺的影响,两大石油巨头彼此默契地将价格调整到上浮8%的最高值,以此获得高额的利润。近几年,或出于改革压力或出于供求关系变化,两大石油巨头开始在零售终端“交火”,但彼此并不会真撕破脸。
发生上述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两大石油巨头同出国资委一门,东家的利益最大化,也是它们最终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即便在形式上显现竞争关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能源专家舟小刚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石化双雄此举,无论是年前的降价,还是年后的涨价,无非是在寻找成品油市场一个新的平衡点,由此达到以垄断地位巩固垄断利润之目的。”
而在全国的消费者和用户面前,石化双雄今天能将“双簧”上演得如此精彩、能在面临巨亏下挺着如此从容,这完全得意于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间接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弊端。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在国际低油价的格局下,中国应该把握难得机遇,在推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将成品油定价机制彻底市场化,这最终于国于民于企业都有益。
旨在寻找市场新的平衡点,以垄断地位巩固垄断利润
本报记者周勇刚
石化双雄变降为涨
正如本报记者所判断的那样,中石油亦将逆市提价。
上周,中石油在上海地区的加油站统一行动:原来以促销活动出炉的成品油优惠价格暂停,93号汽油从每升4.66元上涨到了4.76元。
记者注意到,这一天刚好是中石化率先变降为涨的第十天。而10天前,正当消费者尚在享受低油价带来的实惠时,中石化却突然逆市而上,把93号汽油每升上调0.29元,而原来为每升4.66元。
2008年末,令上海广大有车一族惊喜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以元旦优惠促销为旗号,先后对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涉及93号、90号汽油以及0号柴油。
此番降价由中石油率先发起。从2008年12月25日零时起,中石油在上海近150座加油站率先脱离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零售限价,统一展开降价销售,90号汽油每升下降了0.2元、93号汽油每升下降了0.3元、0号柴油每升降了0.3元,其汽柴油平均降幅超过5%。
一周后,受此刺激,基本垄断了上海石油市场供给的中石化作出反击,先拿出了区位优势不错的44个加油站投入作战,降低了90号汽油、93号汽油、0号柴油三种标号的零售价,而每升价格比中石油的“降价油”便宜5分钱。
此后,石化双雄围绕“5分钱”之差,在申城上演了成品油降价“激情战”。而在此期间,北京、河北、广州、天津等不少地区亦相继出现了成品油零售降价。而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地区是中石油或中石化单一行动。
一个多月过去了,石化双雄比拼降价持续了三轮之多。目前,彼此的93号汽油零售价都已回归到先前发改委颁布的基准价。而这是否意味着自元旦展开的成品油“价格战”即将偃旗息鼓?
库存油量尚在高位
石化双雄此番动用降价武器,降价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是以往不多见的。客观地说,备受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欢呼,被称之为“国内成品油价坚冰破除”。
然而,在这个新政光环闪耀的背后,能源专家舟小刚分析称,石化双雄此举另有他求。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年,国际油价坐上“过山车”,从149美元大关跌近30美元关口,由此使中国石油(10.79,-0.17,-1.55%)企业面临由金融危机引发石油石化终端市场急剧萎缩形成的新打压。
快速化解高库存的瓶颈成为石化双雄当务之急。“去年7月前后,在国际油价达到历史高点之时,两大集团皆囤积了大量库存,并早已压得喘不过气来,其零售终端亏损已波及到中上游产业链。若不及时消除,滞后是无法承受的。”舟小刚分析说。
既然是为了消化库存油,为什么在当下要逆市提价?莫非在这短短个把月,库存油已销售一空?对石化双雄“变降为涨”的行经,业界颇为疑惑不解。
记者注意到,在此番“变降为涨”中,石化双雄并没有上调90号汽油和0号柴油。而通常这两大类油品的消费为出租、运输等行业,使用量既量大又稳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也在上周,中石油将柴油出厂价每吨下调100元,以大庆出厂价计,为每吨4780元。而从批发环节导入,显然可借助系统外的零售终端,将降价促销加大加快。
一位石油领域的高层人士私底下告诉记者:“目前,两家企业尚有一大部分库存油量继续等待消化。”
寻找市场新平衡点
针对石化双雄的“变降为涨”,国内有媒体率先评价称“这是石油巨头欲再塑卖方市场的一种表现”。
实际上,从入世至今天,中国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石化双雄始终处于垄断的地位,并在发改委圈定的基准价范围内,制订或调整对自己有利的零售终端价格,可谓整个市场一直握在掌心之中。
前几年,受资源紧缺的影响,两大石油巨头彼此默契地将价格调整到上浮8%的最高值,以此获得高额的利润。近几年,或出于改革压力或出于供求关系变化,两大石油巨头开始在零售终端“交火”,但彼此并不会真撕破脸。
发生上述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两大石油巨头同出国资委一门,东家的利益最大化,也是它们最终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即便在形式上显现竞争关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能源专家舟小刚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石化双雄此举,无论是年前的降价,还是年后的涨价,无非是在寻找成品油市场一个新的平衡点,由此达到以垄断地位巩固垄断利润之目的。”
而在全国的消费者和用户面前,石化双雄今天能将“双簧”上演得如此精彩、能在面临巨亏下挺着如此从容,这完全得意于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间接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弊端。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在国际低油价的格局下,中国应该把握难得机遇,在推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将成品油定价机制彻底市场化,这最终于国于民于企业都有益。
金融危机下一站:能源危机
金融危机下一站:能源危机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09-02-26
摆脱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的宿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它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交易体系不可持续,它必然扭曲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降息、收购金融资产等救市措施。就在人们预计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时,近期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银行纷纷告亏,让市场再次遭受沉重打击。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出现第二轮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将会继续加大。
一场“欠钱”引发的“血案”,应验了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几个月前的警告:“金融危机已演变成经济危机,并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但金融危机下一站到哪里?以石油—美元支撑的生产、消费和交易链条,如何为危机积聚能量?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能源将会展现怎样的图景?一系列追问、反思和对能源未来憧憬,正成为业内人士思考和热议的焦点。
炙热能源点燃危机
所谓宏大的叙事往往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然后逐级扩散、蔓延,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次金融危机的演变最初也仅仅局限于金融系统局部紊乱,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局部紊乱很快通过投机基金与衍生品市场、汇率与外贸等一系列过程与环节的传导,逐级递进、交互影响,最终引发全球性经济动荡。
有人说金融危机拖累了能源市场,从去年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到目前每桶4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下跌70%左右。这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事实的全部是,这场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果,而能源金融化则是金融紊乱一大诱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石油贸易定价权逐渐转移到期货市场。以2007年为例,这一年全球石油实际需求8580万桶/日,实际供给8520万桶/日,缺口为0.62%,而同期国际石油价格却从60.87美元/桶,涨至95.98美元/桶,涨幅超过35%,需求被价格放大几十倍。巨大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共同导演了石油期货交易市场惊涛拍岸的宏大场面,石油金融化特征纤毫毕现。
能源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大宗衍生品价格和与之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传导机制提升生产和消费成本、输入通货膨胀,价格危机、信用危机由此产生,而正是信用危机的坍塌直接引发了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纷纷提高借贷门槛,流动性过剩的景象一夜之间变成流动性短缺,能源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
炙热的能源在点燃了一系列危机之后,结果也烧毁了自己。
而高价能源背后的推手——投机集团,却在疯狂享用油价盛宴之后全身而退,留下一个杯盘狼藉的市场。
石油美元日头偏西
金融危机爆发后,业内人士开始反思怎样维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稳定性,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因此成了众矢之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管清友博士认为:“作为100%结算货币的石油美元,其超额供给并通过双赤字导致了全球货币过量增长,它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的始作俑者,也是国际投机资本疯狂炒作的根源。”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金融秩序由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美国用不着再储备黄金用于国际支付,这使得美国无限度发行美元成为可能。在美元本位之下,美元发行已经没有实际财富或黄金储备作为参考价值,而完全取决于一个因素——美国的信用。这种金融秩序安排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人找到一条快速致富的路径——可以通过向自己的贸易伙伴出售国债来获得财富。换句话说,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过上好日子,其结果必然背负巨额债务。2007年,美国的联邦债务已达到8.6万亿美元之巨,占其GDP61.4%。
美国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不仅损害了自己,也动摇了全球金融市场。事实上,支撑上一轮持续近5年、上涨超过400%的国际油价大牛市行情,与美元发行泛滥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休戚相关。1971年以来,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3)增长20多倍(2006年3月以后,美联储停止公布该数据)。与此同时,美元回流也使得美国国内资产价格膨胀,造成投资和投机盛行。美国2008年上半年公布数据显示,CPI上涨0.3%,比上年同期上涨4%。能源指数上升2.3%,比上年同期上涨17%。数据显示出能源价格再一次加大了通胀压力。
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一次通货膨胀不是伴随着货币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没有哪一次货币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带来大致相等的通货膨胀率。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经济难以摆脱通胀—通缩不断轮回的宿命。
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不可持续。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和以美元计价的大宗衍生品市场巨幅震荡,世界各国对美元将会逐渐丧失信心,美元在能源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将越来越脆弱。
新能源转动地球
因为担心金融危机会再掀第二波浪潮,当1月16日美国银行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之后,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向该银行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118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与此同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也纷纷追加了救市资金。
通货紧缩时代不期而至,这同时意味着,下一个经济周期的通货膨胀正在酝酿。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了救市已经向市场注入太多流动性,当市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时,更加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是否又会卷土重来?金融危机的下一站变成能源危机。
作为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无论时间长短,金融危机早晚都要过去。然而,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的地球之旅却迟早都会结束,能源危机的阴影将始终笼罩世界。人类若想摆脱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的宿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它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交易体系不可持续,它必然扭曲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在世界经济陷入迷茫之际,刚刚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便宣布了他复兴美国的绿色革命计划。该计划目的是以绿色经济为主推动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这场绿色革命将比10年前IT革命更为重大、更为深远。
奥巴马能源理想似乎与世界未来能源图景重叠了,这幅画卷曾被无数能源理想主义者勾勒,那就是,化石燃料占总能源的比例将大幅度减少,同时更加清洁;二氧化碳排量越来越少,空气愈加清新;能源交易多元化,而且非常公正与透明。这仅仅是一幅理想的画卷吗?人们拭目以待。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09-02-26
摆脱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的宿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它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交易体系不可持续,它必然扭曲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降息、收购金融资产等救市措施。就在人们预计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时,近期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银行纷纷告亏,让市场再次遭受沉重打击。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出现第二轮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将会继续加大。
一场“欠钱”引发的“血案”,应验了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几个月前的警告:“金融危机已演变成经济危机,并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但金融危机下一站到哪里?以石油—美元支撑的生产、消费和交易链条,如何为危机积聚能量?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能源将会展现怎样的图景?一系列追问、反思和对能源未来憧憬,正成为业内人士思考和热议的焦点。
炙热能源点燃危机
所谓宏大的叙事往往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然后逐级扩散、蔓延,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次金融危机的演变最初也仅仅局限于金融系统局部紊乱,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局部紊乱很快通过投机基金与衍生品市场、汇率与外贸等一系列过程与环节的传导,逐级递进、交互影响,最终引发全球性经济动荡。
有人说金融危机拖累了能源市场,从去年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到目前每桶4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下跌70%左右。这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事实的全部是,这场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果,而能源金融化则是金融紊乱一大诱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石油贸易定价权逐渐转移到期货市场。以2007年为例,这一年全球石油实际需求8580万桶/日,实际供给8520万桶/日,缺口为0.62%,而同期国际石油价格却从60.87美元/桶,涨至95.98美元/桶,涨幅超过35%,需求被价格放大几十倍。巨大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共同导演了石油期货交易市场惊涛拍岸的宏大场面,石油金融化特征纤毫毕现。
能源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大宗衍生品价格和与之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传导机制提升生产和消费成本、输入通货膨胀,价格危机、信用危机由此产生,而正是信用危机的坍塌直接引发了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纷纷提高借贷门槛,流动性过剩的景象一夜之间变成流动性短缺,能源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
炙热的能源在点燃了一系列危机之后,结果也烧毁了自己。
而高价能源背后的推手——投机集团,却在疯狂享用油价盛宴之后全身而退,留下一个杯盘狼藉的市场。
石油美元日头偏西
金融危机爆发后,业内人士开始反思怎样维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稳定性,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因此成了众矢之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管清友博士认为:“作为100%结算货币的石油美元,其超额供给并通过双赤字导致了全球货币过量增长,它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的始作俑者,也是国际投机资本疯狂炒作的根源。”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金融秩序由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美国用不着再储备黄金用于国际支付,这使得美国无限度发行美元成为可能。在美元本位之下,美元发行已经没有实际财富或黄金储备作为参考价值,而完全取决于一个因素——美国的信用。这种金融秩序安排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人找到一条快速致富的路径——可以通过向自己的贸易伙伴出售国债来获得财富。换句话说,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过上好日子,其结果必然背负巨额债务。2007年,美国的联邦债务已达到8.6万亿美元之巨,占其GDP61.4%。
美国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不仅损害了自己,也动摇了全球金融市场。事实上,支撑上一轮持续近5年、上涨超过400%的国际油价大牛市行情,与美元发行泛滥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休戚相关。1971年以来,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3)增长20多倍(2006年3月以后,美联储停止公布该数据)。与此同时,美元回流也使得美国国内资产价格膨胀,造成投资和投机盛行。美国2008年上半年公布数据显示,CPI上涨0.3%,比上年同期上涨4%。能源指数上升2.3%,比上年同期上涨17%。数据显示出能源价格再一次加大了通胀压力。
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一次通货膨胀不是伴随着货币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没有哪一次货币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带来大致相等的通货膨胀率。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经济难以摆脱通胀—通缩不断轮回的宿命。
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不可持续。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和以美元计价的大宗衍生品市场巨幅震荡,世界各国对美元将会逐渐丧失信心,美元在能源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将越来越脆弱。
新能源转动地球
因为担心金融危机会再掀第二波浪潮,当1月16日美国银行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之后,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向该银行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118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与此同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也纷纷追加了救市资金。
通货紧缩时代不期而至,这同时意味着,下一个经济周期的通货膨胀正在酝酿。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了救市已经向市场注入太多流动性,当市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时,更加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是否又会卷土重来?金融危机的下一站变成能源危机。
作为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无论时间长短,金融危机早晚都要过去。然而,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的地球之旅却迟早都会结束,能源危机的阴影将始终笼罩世界。人类若想摆脱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中轮回的宿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它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交易体系不可持续,它必然扭曲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在世界经济陷入迷茫之际,刚刚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便宣布了他复兴美国的绿色革命计划。该计划目的是以绿色经济为主推动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这场绿色革命将比10年前IT革命更为重大、更为深远。
奥巴马能源理想似乎与世界未来能源图景重叠了,这幅画卷曾被无数能源理想主义者勾勒,那就是,化石燃料占总能源的比例将大幅度减少,同时更加清洁;二氧化碳排量越来越少,空气愈加清新;能源交易多元化,而且非常公正与透明。这仅仅是一幅理想的画卷吗?人们拭目以待。
中石油集团旗下广东揭阳千万吨级炼厂获批
路透北京2月26日电---第一财经日报周四援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层称,该公司将在广东省揭阳市新建一座炼油能力过千万吨的大型炼厂,加工来自委内瑞拉的重油,日前该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审批.
此前一度有消息称,中石油的这一炼厂将选址广东珠海,最後选址生变,主要是环保方面的考虑.报导援引中石油高层称,"选址揭阳的计划最近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上级部门批准,广东省政府也比较认可这个项目."
去年5月,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签署协议,联合开发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并在中国境内投资一座炼油加工能力达2,000万吨的大型炼厂,加工来自委内瑞拉的重油.
报导称,在中石油之前,国内另两大石油化工巨头中石化和中海油已在东南沿海地区完成布局.中石化在广东拥有炼油能力过千万吨的茂名石化,下一步还将扩建至 2,550万吨;中海油则已建成炼油能力1,200万吨的惠州项目,预计在下月将正式投产出油,二期1,000万吨的扩建工作则在去年就已开工.
中石油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601857.SS: 行情)(0857.HK: 行情)副总裁沈殿成去年曾表示,到2010年中石油将建成六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年炼油能力超过1.6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40%.公司并将与委内瑞拉签署框架协议,以开发该国奥里重油并用于进口加工.(完)
此前一度有消息称,中石油的这一炼厂将选址广东珠海,最後选址生变,主要是环保方面的考虑.报导援引中石油高层称,"选址揭阳的计划最近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上级部门批准,广东省政府也比较认可这个项目."
去年5月,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签署协议,联合开发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并在中国境内投资一座炼油加工能力达2,000万吨的大型炼厂,加工来自委内瑞拉的重油.
报导称,在中石油之前,国内另两大石油化工巨头中石化和中海油已在东南沿海地区完成布局.中石化在广东拥有炼油能力过千万吨的茂名石化,下一步还将扩建至 2,550万吨;中海油则已建成炼油能力1,200万吨的惠州项目,预计在下月将正式投产出油,二期1,000万吨的扩建工作则在去年就已开工.
中石油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601857.SS: 行情)(0857.HK: 行情)副总裁沈殿成去年曾表示,到2010年中石油将建成六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年炼油能力超过1.6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40%.公司并将与委内瑞拉签署框架协议,以开发该国奥里重油并用于进口加工.(完)
中石化要求旗下炼厂加大汽油产量,因需求出现回暖迹象
路透北京2月26日电---中国石化新闻网称,中国石化(0386.HK: 行情)(600028.SS: 行情)已要求旗下炼厂增加汽油产量,并减少柴油产量,因本月初以来汽油需求有回暖迹象.
此前有报导称,中国石油(0857.HK: 行情)601857.HK已将其汽油出厂价每吨调高200元人民币,并降低柴油出厂价100元/吨,因汽油库存减少而柴油库存仍居高位.
中国石化新闻网(www.sinopecnews.com.cn)的报导并称,中石化旗下日加工能力23万桶原油的高桥炼厂,于2月初接到中石化总部的紧急命令後,已将其汽油日产量从4,800吨提高至5,400吨.
报导还称,高桥炼厂2月份汽油产量将较原计划多出1万吨.
另一报导则称,原油加工能力20万桶/日的山东青岛炼厂,2月份日产量亦较1月份增多500吨以上.
亦有报导称,原油加工能力10万桶/日的湖北荆门炼厂,自2月21日起调整了生产计划,汽油日产量将较原计划多出200吨.
该炼厂2月汽油产量将达6.3万吨,并计划提高3月产量至9万吨.
中石化在长江沿岸的其他炼厂,包括原油加工能力13万桶/日的武汉炼厂,亦纷纷重调装备,准备生产更多汽油.
分析师称,汽油消费情况有复苏迹象,但柴油需求仍低迷.
Paul Ting Energy Vision总裁Paul Ting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炼厂汽油库存降幅比柴油更明显,因汽油需求正稳定上升."
中国1月底成品油库存削减至约1,000万吨,去年底达到历史高位1,260万吨.(完)
--编译 李然/郑及游/石冠兰; 审校 张荻
此前有报导称,中国石油(0857.HK: 行情)601857.HK已将其汽油出厂价每吨调高200元人民币,并降低柴油出厂价100元/吨,因汽油库存减少而柴油库存仍居高位.
中国石化新闻网(www.sinopecnews.com.cn)的报导并称,中石化旗下日加工能力23万桶原油的高桥炼厂,于2月初接到中石化总部的紧急命令後,已将其汽油日产量从4,800吨提高至5,400吨.
报导还称,高桥炼厂2月份汽油产量将较原计划多出1万吨.
另一报导则称,原油加工能力20万桶/日的山东青岛炼厂,2月份日产量亦较1月份增多500吨以上.
亦有报导称,原油加工能力10万桶/日的湖北荆门炼厂,自2月21日起调整了生产计划,汽油日产量将较原计划多出200吨.
该炼厂2月汽油产量将达6.3万吨,并计划提高3月产量至9万吨.
中石化在长江沿岸的其他炼厂,包括原油加工能力13万桶/日的武汉炼厂,亦纷纷重调装备,准备生产更多汽油.
分析师称,汽油消费情况有复苏迹象,但柴油需求仍低迷.
Paul Ting Energy Vision总裁Paul Ting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炼厂汽油库存降幅比柴油更明显,因汽油需求正稳定上升."
中国1月底成品油库存削减至约1,000万吨,去年底达到历史高位1,260万吨.(完)
--编译 李然/郑及游/石冠兰; 审校 张荻
中国经济不太可能迅速复苏
转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09年 02月 26日 10:26
中国经济迅速复苏的希望正开始破灭,打击了推动中国股市成为今年来全球表现最佳市场的乐观情绪。
最近几周,一些企业和投资者看到银行放贷飙升和钢铁价格回升,将其视为中国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发挥效应的迹象。对于倚重工业的中国经济来说,钢铁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
但如今钢铁价格又开始下跌,而进一步审视近期银行数据就可以发现,很多贷款不会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萎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减少了购买的进口产品,中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下滑。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要真正恢复快速增长可能还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鉴于中国是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全球经济来说不是好事。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曼(Bruce Kasman)说,认为中国经济会脱离全球其他地区,或者指望中国经济带动全球增长,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取决于全球环境能否好转。
中国政府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了大约2,300亿元(340亿美元)用于经济刺激项目,并且还会继续投入。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刺激计划要发挥效应还需要一定时间,今年下半年之前很难见到明显成效。
地方公司对刺激计划抱着更乐观的态度,去年12月开始推高钢铁价格和货运价格。投资者也开始推动中国股市回升:上证综合指数本月一度较年初增长了30%,但随后又有所回落。到2月初,钢铁价格已经较去年11月低点回升了大约1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耗国,钢铁价格的上涨也吸引了诸多关注。
但大量钢铁都是用于库存,而不是立即投入工厂或是建筑工地使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上周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今年1月份一些钢铁产品的库存量较去年12月猛增了30%以上。
报告称,近期经销商和消费者补充库存推动了钢铁市场价格回升,但库存持续增长随后将影响到钢铁市场的稳定运转。
预期的需求并没有成为现实,上述库存正在施压市场。根据上海研究机构我的钢铁(Mysteel.com)提供的数据,上周钢铁平均价格回落了6.3%,此前一周下跌了3.2%。
由于今年的农历春节假期比2007年来得较早,干扰了1月份重要指标的年度对比,最近几周要准确分析中国经济数据变得尤为困难。
其他数据也支持了经济活动尚未复苏的观点。即便经过春节假期因素调整,今年1月份上海工业产值仍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2.7%。(1月份全国工业产值数据尚未公布。)此外,今年1月中国进口较上年同期下滑了43.1%,考虑到春节假期因素,这一显著降幅显示了中国需求正在不断放缓。
瑞银(UBS)经济学家王涛表示,中国国内需求仍然非常疲软,因为住房建筑业持续下滑,而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的投资需求还尚未到位。
今年1月份中国各银行发放的新增贷款1.62万亿元,较上年猛增了一倍;放贷显著增加被普遍看作是一个积极迹象。但其他存款数据显示,各家公司都在囤积现金而不是使用资金,因此上述贷款或许不能立即推动经济增长。
近期贷款不同于以往的性质也引发了进一步质疑。在1月份的新增企业贷款中,短期票据占据了42%,规模总计6,239亿元,是去年11月和12月已经上升数据的三倍,更是去年10月数据的十倍。
由于企业借入的这些票据利息低于存款利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近期这一贷款飙升更多的是出于财务目的,而不是实际需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近期货币和信贷数据并没有反映实际的经济需求。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Ally Ma和Brian Lam本周发布报告称,中国主要码头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集装箱运载量甚至比1月份还低。根据上述数据以及其他指标,两位分析师预计未来数月中国出口似乎不可避免地会较上年下滑20%甚至更多。
Andrew Batson
中国经济迅速复苏的希望正开始破灭,打击了推动中国股市成为今年来全球表现最佳市场的乐观情绪。
最近几周,一些企业和投资者看到银行放贷飙升和钢铁价格回升,将其视为中国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发挥效应的迹象。对于倚重工业的中国经济来说,钢铁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
但如今钢铁价格又开始下跌,而进一步审视近期银行数据就可以发现,很多贷款不会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萎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减少了购买的进口产品,中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下滑。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要真正恢复快速增长可能还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鉴于中国是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全球经济来说不是好事。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曼(Bruce Kasman)说,认为中国经济会脱离全球其他地区,或者指望中国经济带动全球增长,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取决于全球环境能否好转。
中国政府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了大约2,300亿元(340亿美元)用于经济刺激项目,并且还会继续投入。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刺激计划要发挥效应还需要一定时间,今年下半年之前很难见到明显成效。
地方公司对刺激计划抱着更乐观的态度,去年12月开始推高钢铁价格和货运价格。投资者也开始推动中国股市回升:上证综合指数本月一度较年初增长了30%,但随后又有所回落。到2月初,钢铁价格已经较去年11月低点回升了大约1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耗国,钢铁价格的上涨也吸引了诸多关注。
但大量钢铁都是用于库存,而不是立即投入工厂或是建筑工地使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上周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今年1月份一些钢铁产品的库存量较去年12月猛增了30%以上。
报告称,近期经销商和消费者补充库存推动了钢铁市场价格回升,但库存持续增长随后将影响到钢铁市场的稳定运转。
预期的需求并没有成为现实,上述库存正在施压市场。根据上海研究机构我的钢铁(Mysteel.com)提供的数据,上周钢铁平均价格回落了6.3%,此前一周下跌了3.2%。
由于今年的农历春节假期比2007年来得较早,干扰了1月份重要指标的年度对比,最近几周要准确分析中国经济数据变得尤为困难。
其他数据也支持了经济活动尚未复苏的观点。即便经过春节假期因素调整,今年1月份上海工业产值仍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2.7%。(1月份全国工业产值数据尚未公布。)此外,今年1月中国进口较上年同期下滑了43.1%,考虑到春节假期因素,这一显著降幅显示了中国需求正在不断放缓。
瑞银(UBS)经济学家王涛表示,中国国内需求仍然非常疲软,因为住房建筑业持续下滑,而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的投资需求还尚未到位。
今年1月份中国各银行发放的新增贷款1.62万亿元,较上年猛增了一倍;放贷显著增加被普遍看作是一个积极迹象。但其他存款数据显示,各家公司都在囤积现金而不是使用资金,因此上述贷款或许不能立即推动经济增长。
近期贷款不同于以往的性质也引发了进一步质疑。在1月份的新增企业贷款中,短期票据占据了42%,规模总计6,239亿元,是去年11月和12月已经上升数据的三倍,更是去年10月数据的十倍。
由于企业借入的这些票据利息低于存款利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近期这一贷款飙升更多的是出于财务目的,而不是实际需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近期货币和信贷数据并没有反映实际的经济需求。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Ally Ma和Brian Lam本周发布报告称,中国主要码头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集装箱运载量甚至比1月份还低。根据上述数据以及其他指标,两位分析师预计未来数月中国出口似乎不可避免地会较上年下滑20%甚至更多。
Andrew Batson
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中石化集团要求旗下八大炼厂做好3月出口成品油准备
路透北京2月25日电---东方早报周三援引中石化相关人士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近日下发通知,要求旗下八大炼厂做好3月出口成品油的准备.此举显示其面对库存膨胀及国内需求增长疲软的担忧.
报导称,这八家炼厂分别包括高桥石化、湛江东兴、镇海炼化、广州石化、茂名石化、海南炼化、金陵石化和青岛炼化,八家炼厂一次性炼油能力超过1亿吨/年.但其中只有日加工量达16万桶的海南炼化是常规出口炼厂.
报导并援引易贸资讯旗下息旺能源分析师储节旺称,预计3月成品油出口将达到35-40万吨,汽油出口仍然会大于柴油出口.
中国海关稍早公布数据显示,1月汽油出口217,814吨,同比增加243%;1月柴油出口133,596吨,同比增加496%.
今年中国国有炼厂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近100万桶/日,这远高于疲弱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导致供应过剩局面日益严重,并威胁到小型独立炼厂的生存.[ID:nCN0504733]
面对库存膨胀及国内需求增长疲软,中石化和中石油(0857.HK: 行情)正要求取消出口限制,以实现其新炼厂的扩张,该计划于几年前消费大幅增长时便已成形.
中石化集团原油加工及销售业务主要由其中港上市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S: 行情)(0386.HK: 行情)(SNP.N: 行情)经营.(完)
--报导 邵晓忆; 审校 张喜良
报导称,这八家炼厂分别包括高桥石化、湛江东兴、镇海炼化、广州石化、茂名石化、海南炼化、金陵石化和青岛炼化,八家炼厂一次性炼油能力超过1亿吨/年.但其中只有日加工量达16万桶的海南炼化是常规出口炼厂.
报导并援引易贸资讯旗下息旺能源分析师储节旺称,预计3月成品油出口将达到35-40万吨,汽油出口仍然会大于柴油出口.
中国海关稍早公布数据显示,1月汽油出口217,814吨,同比增加243%;1月柴油出口133,596吨,同比增加496%.
今年中国国有炼厂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近100万桶/日,这远高于疲弱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导致供应过剩局面日益严重,并威胁到小型独立炼厂的生存.[ID:nCN0504733]
面对库存膨胀及国内需求增长疲软,中石化和中石油(0857.HK: 行情)正要求取消出口限制,以实现其新炼厂的扩张,该计划于几年前消费大幅增长时便已成形.
中石化集团原油加工及销售业务主要由其中港上市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S: 行情)(0386.HK: 行情)(SNP.N: 行情)经营.(完)
--报导 邵晓忆; 审校 张喜良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今年拟向西气东输供气159.6亿立方米
路透北京2月25日电---国内媒体周三报导,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0857.HK: 行情)(PTR.N: 行情)(601857.SS: 行情)旗下塔里木油田今年计划向西气东输供气159.6亿立方米,比去年多1.6亿立方米.
来自中国石油报的报导称,塔里木油田公司今年计划共外输天然气166.8亿立方米.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14个省区80多个大中城市的3亿多居民将从中受惠.
同时,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迪那气田计划今年6月建成投产.目前塔里木油田正全力加快气田建设和投产准备工作.
塔里木油田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西气东输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气田,途经甘肃、宁夏、河南、江苏等十余个省份,最终到达上海白鹤镇,全长约4,000公里,于2004年9月竣工投产.(完)
--报导 邵晓忆; 审校 曾祥进
来自中国石油报的报导称,塔里木油田公司今年计划共外输天然气166.8亿立方米.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14个省区80多个大中城市的3亿多居民将从中受惠.
同时,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迪那气田计划今年6月建成投产.目前塔里木油田正全力加快气田建设和投产准备工作.
塔里木油田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西气东输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气田,途经甘肃、宁夏、河南、江苏等十余个省份,最终到达上海白鹤镇,全长约4,000公里,于2004年9月竣工投产.(完)
--报导 邵晓忆; 审校 曾祥进
湖南华菱钢铁以12.4亿澳元收购澳矿商Fortescue16.5%的股权
* 华菱宣布以12.4亿澳元收购FMG16.48%的股权
* 该交易有助于FMG增加现金储备
* 预计FMG周三将宣布5亿澳元的机构认购--消息
记者 Joseph Chaney/Sonali Paul; 编译 尹嫄婷
路透香港/墨尔本2月25日电---中国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宣布,将支付12.4亿澳元收购澳洲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FMG.AX: 行情)16.48%的股权,此为中国国有企业收购海外自然资源资产的最新行动.
一位熟悉交易的消息人士表示,FMG亦计划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新股的方式融资5亿澳元.
上述消息人士并称,目前尚无该交易的最终细节,但预计将于周三公布.
FMG周二表示,正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就混合融资方案进行谈判.
同时FMG还表示,亦在就其他方案进行商讨,包括向机构售股,成立合资公司或进行直接投资.上述可能的股权出售交易将由摩根大通、Southern Cross Equities和里昂证券担任顾问.
华菱钢铁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支付5.58亿澳元认购FMG发行的2.25亿新股,每股价格为2.48澳元;同时将从美国对冲基金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购买2.75亿股FMG股票.
上述交易完成後,华菱将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并将向FMG委派一名董事,但交易仍需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审核.
FMG亦表示,根据合作协议,将自2010年起把向华菱旗下湘潭钢铁公司的供应规模自现在的每年100万吨提高至400万吨,以扩大生产.[ID:nCN0509063]
麦格理分析师Henry Liu表示,"中国企业并购海外矿业资产,首先考虑的供应保障问题."
全球商品价格和矿产企业的股价自去年以来已大幅下跌,很多企业债台高筑,这使得中国买家更容易以低廉的价格购入这些资产.
Liu表示,"10个月前,商品价格还处于高位,当时中国企业尚无法收购海外矿业公司股权,但现在他们可以借全球经济危机之机,以折扣价买进部分股权."
在周二的公告之前,三位消息人士均称,FMG正通过向华菱和机构投资者出售新股方式,寻求融资近10亿澳元.
FMG上周五股价为2.83澳元,集团资产价值79.5亿澳元.
**平衡之道**
FMG发言人Cameron Morse表示,去年12月末,公司现金储备为4.39亿澳元,目前正通过融资以增加现金储备,为准备在矿山、铁路和港口方面进行扩张.
长远来看,FMG需要通过融资以实现其年产能翻倍至1.2亿吨左右的计划,而今年其目标为5,500万吨.
"增加现金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冲击乃是明智之举.当你对市场情况支撑业务扩张充满信心时,这亦将为增长提供跳板,"Morse表示,但却谢绝提供公司将如何融资的具体细节.
全球最大钢铁企业阿赛洛米塔尔(ISPA.AS: 行情)(MT.N: 行情),持有华菱旗下上市公司--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000932.SZ: 行情)三分之一的股权.
华菱是海外投资者持有直接股权的唯一一家大型中资钢铁企业,其与米塔尔的交易直接导致中国禁止海外企业收购主要中资钢铁企业股权.
持有FMG35%股权的集团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Andrew Forrest,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中资钢铁企业对其进行投资.
但去年9月,因中国铁矿石需求下滑,FMG缩减了其扩张计划,并于周二表示,目前预计其年产能将在2009年下半年达到5,500万吨.
当时FMG计划提高年产能至8,000万吨,并表示将使用现金流实现该目标.
Karara Capital投资经理Rohan Walsh表示,"FMG没有出现资本匮乏的情形,"并对FMG在股价下跌时进行融资感到不解.2008年6月,FMG股价为13.15澳元.
截至去年12月31日,FMG的非经常项目下债务为49亿澳元,最早将在2011年开始偿还.(完)
--译文审校 张荻
* 该交易有助于FMG增加现金储备
* 预计FMG周三将宣布5亿澳元的机构认购--消息
记者 Joseph Chaney/Sonali Paul; 编译 尹嫄婷
路透香港/墨尔本2月25日电---中国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宣布,将支付12.4亿澳元收购澳洲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FMG.AX: 行情)16.48%的股权,此为中国国有企业收购海外自然资源资产的最新行动.
一位熟悉交易的消息人士表示,FMG亦计划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新股的方式融资5亿澳元.
上述消息人士并称,目前尚无该交易的最终细节,但预计将于周三公布.
FMG周二表示,正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就混合融资方案进行谈判.
同时FMG还表示,亦在就其他方案进行商讨,包括向机构售股,成立合资公司或进行直接投资.上述可能的股权出售交易将由摩根大通、Southern Cross Equities和里昂证券担任顾问.
华菱钢铁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支付5.58亿澳元认购FMG发行的2.25亿新股,每股价格为2.48澳元;同时将从美国对冲基金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购买2.75亿股FMG股票.
上述交易完成後,华菱将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并将向FMG委派一名董事,但交易仍需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审核.
FMG亦表示,根据合作协议,将自2010年起把向华菱旗下湘潭钢铁公司的供应规模自现在的每年100万吨提高至400万吨,以扩大生产.[ID:nCN0509063]
麦格理分析师Henry Liu表示,"中国企业并购海外矿业资产,首先考虑的供应保障问题."
全球商品价格和矿产企业的股价自去年以来已大幅下跌,很多企业债台高筑,这使得中国买家更容易以低廉的价格购入这些资产.
Liu表示,"10个月前,商品价格还处于高位,当时中国企业尚无法收购海外矿业公司股权,但现在他们可以借全球经济危机之机,以折扣价买进部分股权."
在周二的公告之前,三位消息人士均称,FMG正通过向华菱和机构投资者出售新股方式,寻求融资近10亿澳元.
FMG上周五股价为2.83澳元,集团资产价值79.5亿澳元.
**平衡之道**
FMG发言人Cameron Morse表示,去年12月末,公司现金储备为4.39亿澳元,目前正通过融资以增加现金储备,为准备在矿山、铁路和港口方面进行扩张.
长远来看,FMG需要通过融资以实现其年产能翻倍至1.2亿吨左右的计划,而今年其目标为5,500万吨.
"增加现金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冲击乃是明智之举.当你对市场情况支撑业务扩张充满信心时,这亦将为增长提供跳板,"Morse表示,但却谢绝提供公司将如何融资的具体细节.
全球最大钢铁企业阿赛洛米塔尔(ISPA.AS: 行情)(MT.N: 行情),持有华菱旗下上市公司--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000932.SZ: 行情)三分之一的股权.
华菱是海外投资者持有直接股权的唯一一家大型中资钢铁企业,其与米塔尔的交易直接导致中国禁止海外企业收购主要中资钢铁企业股权.
持有FMG35%股权的集团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Andrew Forrest,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中资钢铁企业对其进行投资.
但去年9月,因中国铁矿石需求下滑,FMG缩减了其扩张计划,并于周二表示,目前预计其年产能将在2009年下半年达到5,500万吨.
当时FMG计划提高年产能至8,000万吨,并表示将使用现金流实现该目标.
Karara Capital投资经理Rohan Walsh表示,"FMG没有出现资本匮乏的情形,"并对FMG在股价下跌时进行融资感到不解.2008年6月,FMG股价为13.15澳元.
截至去年12月31日,FMG的非经常项目下债务为49亿澳元,最早将在2011年开始偿还.(完)
--译文审校 张荻
赫斯基能源将开发南中国海天然气田
2009年 02月 25日 08:42
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 HSE.T)表示,该公司不久将开始第二口评估井的钻探工作,并将为南中国海Liwan 3-1气田的开发项目招标,其早些时候的钻探证实此处存在储量丰富的大型深海天然气田。
赫斯基能源周一称,Liwan评估井目前每天的天然气限制产量为5,300万立方英尺,支持对该钻井最终日产量将是当前产量的三倍的预期。
2006年6月Liwan天然气田被发现时,估计可采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6万亿立方英尺,从而成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赫斯基能源表示,除第二口评估井之外,还计划在29/26区块上钻探更多钻井。
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 HSE.T)表示,该公司不久将开始第二口评估井的钻探工作,并将为南中国海Liwan 3-1气田的开发项目招标,其早些时候的钻探证实此处存在储量丰富的大型深海天然气田。
赫斯基能源周一称,Liwan评估井目前每天的天然气限制产量为5,300万立方英尺,支持对该钻井最终日产量将是当前产量的三倍的预期。
2006年6月Liwan天然气田被发现时,估计可采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6万亿立方英尺,从而成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赫斯基能源表示,除第二口评估井之外,还计划在29/26区块上钻探更多钻井。
赫斯基能源将开发南中国海天然气田
2009年 02月 25日 08:42
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 HSE.T)表示,该公司不久将开始第二口评估井的钻探工作,并将为南中国海Liwan 3-1气田的开发项目招标,其早些时候的钻探证实此处存在储量丰富的大型深海天然气田。
赫斯基能源周一称,Liwan评估井目前每天的天然气限制产量为5,300万立方英尺,支持对该钻井最终日产量将是当前产量的三倍的预期。
2006年6月Liwan天然气田被发现时,估计可采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6万亿立方英尺,从而成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赫斯基能源表示,除第二口评估井之外,还计划在29/26区块上钻探更多钻井。
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 HSE.T)表示,该公司不久将开始第二口评估井的钻探工作,并将为南中国海Liwan 3-1气田的开发项目招标,其早些时候的钻探证实此处存在储量丰富的大型深海天然气田。
赫斯基能源周一称,Liwan评估井目前每天的天然气限制产量为5,300万立方英尺,支持对该钻井最终日产量将是当前产量的三倍的预期。
2006年6月Liwan天然气田被发现时,估计可采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6万亿立方英尺,从而成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赫斯基能源表示,除第二口评估井之外,还计划在29/26区块上钻探更多钻井。
國銀行如何融資聯邦財赤及在什麼情形下會引發惡性通脹
奧國學派名家羅思伯(M. Rothbard, 1926-1995)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神秘的銀行業》(The Mystery of Banking,去年由米賽斯學社再版並有私人基金贊助全書近三百頁可於網站免費下載),清楚地解釋美國銀行如何融資聯邦財赤及在什麼情形下會引發惡性通脹。根據羅思伯的分析,解決財赤的方法有三。通過向公眾(個人、企業及機構投資者)發行債券,等於把資金從私人賬戶轉至政府手裏,貨幣供應不變,海不興波、太平無事;政府印鈔票應急(如美國內戰及當前的津巴布韋),直接有效卻必然令通脹惡化;財政部賣債券同時融資商業銀行買下這些債券,在此過程中為銀行創造了巨額信貸,埋下惡性通脹種子。目前美國行的便是第三種方法!
香港“磁带大王”陈秉志1亿港元入股中联石化
2009年02月13日06:38
已经拥有李兆基和许荣茂两位重量级富豪股东的中联石化(00346,HK)于日前宣布,向香港“磁带大王”陈秉志发行金额为1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中联石化昨日尾盘发力,全天逆市飙升14.08%,收于0.81港元。
公告称,这批可换股票据的初步兑换价为每股1.25港元。假设全面兑换可换股票据,中联石化将发行8000万股兑换股份,相当于中联石化现有股本约1.33%及扩大后股本约1.31%。初步兑换价每股1.25港元较中联石化停牌前收盘价每股0.71港元溢价约76.1%。中联石化目前在马达加斯加拥有两块油田,也是唯一拥有非洲两个油田资产的港股上市公司。
对于此次引入陈秉志为股东,中联石化表示,身为亚美磁带和亚美盒带公司的董事长, 陈秉志是一位资深且成功的投资家。在此次发行可换股票据之前,陈秉志的相关公司就曾购入并持有中联石化的股票。陈秉志方面则表示,投资中联石化是看好中联石化在马达加斯加油田的开发潜力和前景。
2008年4月,中联石化发布澄清声明称,公司主席许智明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期间,向李兆基关联人士出售了约2.2亿股 (占当时已发行股本的4.07%),还向世茂房地产(00813,HK)主席许荣茂的关联人士出售1.72亿股(占当时已发行股本的3.19%),并授出1.72亿股的认购期权。
已经拥有李兆基和许荣茂两位重量级富豪股东的中联石化(00346,HK)于日前宣布,向香港“磁带大王”陈秉志发行金额为1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中联石化昨日尾盘发力,全天逆市飙升14.08%,收于0.81港元。
公告称,这批可换股票据的初步兑换价为每股1.25港元。假设全面兑换可换股票据,中联石化将发行8000万股兑换股份,相当于中联石化现有股本约1.33%及扩大后股本约1.31%。初步兑换价每股1.25港元较中联石化停牌前收盘价每股0.71港元溢价约76.1%。中联石化目前在马达加斯加拥有两块油田,也是唯一拥有非洲两个油田资产的港股上市公司。
对于此次引入陈秉志为股东,中联石化表示,身为亚美磁带和亚美盒带公司的董事长, 陈秉志是一位资深且成功的投资家。在此次发行可换股票据之前,陈秉志的相关公司就曾购入并持有中联石化的股票。陈秉志方面则表示,投资中联石化是看好中联石化在马达加斯加油田的开发潜力和前景。
2008年4月,中联石化发布澄清声明称,公司主席许智明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期间,向李兆基关联人士出售了约2.2亿股 (占当时已发行股本的4.07%),还向世茂房地产(00813,HK)主席许荣茂的关联人士出售1.72亿股(占当时已发行股本的3.19%),并授出1.72亿股的认购期权。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邪惡鐵三角——畢老林
老畢經常在這裏提及的法興分析師蒙捷(James Montier)建議投資者,在作出「低吸」決定前,注意由三項指標組成的「邪惡鐵三角」(Unholy Trinity)——一、估值風險(valuation risk);二、營運/盈利風險(business/earnings risk);三、資產負債表/財務風險(balance sheet/financial risk)。
蒙捷的建議看似「阿媽係女人」,但他採用的指標既有價值投資法的元素(估值風險以葛拉罕與哥倫比亞大學另一著名教授杜特(David Dodd)提出的「葛拉罕/杜特市盈率」〔Graham/Dodd P/E ratio 〕為準);在營運/盈利風險上引入目前流行於歐洲的「股息掉期市場」(dividend swaps market);資產負債表/財務風險則使用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阿特曼(Edward Altman)根據二十二個財務比率篩選建立的Z-score模型,唔打得都嚇得。
然則,蒙截認為現在可以入市未?答案是:且莫心急。
撈底未是時候
他認為,經過08年急挫,環球股市估值確已大幅調整,但距離「超筍價」尚遠。要達到這個「價」,葛拉罕/杜特市盈率(現股價÷企業過去十年盈利移動平均數)必須降至約十倍。以這個水平計,目前處於770點左右的美股標普五百指數得跌至500點才「合格」。即使把準則定得鬆一點,就說十六倍吧,目前仍有半數以上美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高於此水平,「抵買」無從說起。
老畢嘗試把蒙捷的概念用於港股。一試之下,發現以葛拉罕/杜特市盈率為估值基準(08年盈利為預測數字),恒指P/E約在十二至十三倍之間,估值較美股吸引。港股近來抗跌力比華爾街強,與此有關?
單看估值當然不足夠,在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中,營運/盈利風險更加不容忽視。蒙捷在這項指標引入流行於歐洲的「股息掉期市場」,由此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質素。
香港好像並無這類為企業減派股息買保險的衍生工具,讓退休金等機構投資者以固定金額代替實際收取的股息。去秋,與道瓊斯歐洲Stoxx指數掛鈎的股息掉期指數,從140點劇降至90點,其後雖略為反彈,惟目前仍在100點以下徘徊。蒙捷指出,這個價位反映市場預期歐洲企業股息未來兩年將大減三分之二,2010年之後也難望回復增長。
本港藍籌股派息政策雖有可能因經濟和信貸環境逆轉而出現變數,但穩定性相信勝於歐美。蒙捷以股息掉期市場評估企業營運風險,目的是帶出西方企業盈利前景於可見將來只會惡化不會改善的訊息,配合第三項指標Z-Score顯示美、英和歐羅區有二成至二成半上市企業面臨資不抵債,這個「邪惡鐵三角」縱不完全適用於香港,但對投資領域遍及全球的港人仍有參考價值。
美國包括商業及家庭的私營環節債務已達GDP300%水平,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高,比起七十年代還要嚴重。由於債務沉重,克魯明在其《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美國將要經歷長期而痛苦的「去槓桿化」,無論企業或消費者都會減少借貸。不過,停止借貸是一回事,如何甩掉這一大筆債務才至關重要。許多人都知道經濟高增長帶動的高通脹,是最有效沖銷債務的工具,看來各央行心中想着的是同一件事:高通脹。
如果單是通脹上升而沒有經濟增長支持,就會更加「大鑊」,如石油危機時代的「滯脹」。美國目前新屋動工及汽車銷售都在急速下降,令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市場沒有需求,何來經濟增長?克魯明用比較樂觀的角度來看,指出樓、車始終有賽際需求,銷售跌到谷底就會反彈回升。車子用舊用殘,美國人難道會不換車嗎?據統計,以目前美國汽車銷售數量計,全數更換舊車需時二十七年,但汽車商認為,舊車無可能如此耐用。換言之,美國人遲早都要換車,屆時就會推動經濟。
中国:这么多美元怎么办?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杰夫•代尔(Geoff Dyer) 2009-02-24
2007年6月百仕通(Blackstone)上市,已被视为美国金融泡沫的象征事件之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某些最精明的华尔街人士在那时套现离场。
然而,这家私人股本集团的上市,也可以说掀开了金融历史的另一篇章,将塑造走出当前危机后的世界:正是在这一刻,中国真正开始对自身与美国密切的金融联系产生疑问。
百仕通股价缩水84%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尚未投入正式运营,就斥资30亿美元买入百仕通9.9%股权。由于百仕通的股价自上市后下跌了84%,中投的新高管们成为网络博主发泄怒火的目标,这些博主认为中国在这笔交易中上当受骗了。聊天室近期的一篇帖子写道:“他们比战争时期的卖国贼还坏。”另一篇帖子抱怨道:“所谓的‘专家'盲目崇拜美国。”
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为全球之最,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大优势,是对抗经济动荡的一张保险单。但在中国国内,公众乃至部分政策制定者,正日益将这些储备看作伤脑筋的东西——一个巨大的资源池,没有用在国内,而如果美元贬值,它也将随之贬值。人们问道,这样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为什么要提供资金给这样一个富国?
即便是在精英阶层,偶尔也会爆发出这种挫折感。中国银监会(CBRC)培训中心主任罗平上周访问纽约时抱怨道:“我们恨你们。一旦你们开始发行1万亿美元至2万亿美元的债券……我们知道美元会贬值。因此我们恨你们这些家伙,但我们没办法。”
随着中国经济急剧放缓,有关如何管理外汇储备的辩论日趋激烈。有人提议将这些钱用在国内,还有人认为应该将投资多元化,而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的共识正受到抨击。
对奥巴马政府来说,这场争论事关重大。至少,中国政府在试图影响美国的经济政策方面,可能会变得更加有力。中国社科院知名经济学家余永定表示:“(中美之间)应该更加互让;应当有捍卫我们利益的某种保证。”他说,鉴于中国在填补美国赤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华盛顿“至少应该好一点”。
在近期金融史上,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已成为比较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官方数字是1.95万亿美元,但据长期关注中国外汇资产的经济学家、纽约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布拉德•赛斯特(Brad Setser)估计,实际规模更接近于2.3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逾1600美元。
“美国从未如此依赖别国政府提供资金”
赛斯特估计,在总储备中,约1.7万亿是投资于美元资产,中国政府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去年,在国内经济经受巨大压力之时,中国仍借给美国逾4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赛斯特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日渐成为市场上美国国债的单一最大买家。美国从未如此依赖别国政府提供资金。”
在中国国内,投资于美国的规模一段时期以来备受非议。中投创建于2007年,所管理资产仅相当于总储备的10%左右,但已成为批评的焦点。不光投资百仕通失利,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价大跌之前,中投还向其投资了50亿美元。中投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也有投资,该基金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之后,冻结了赎回。
一位为中投提供海外战略建议的欧洲银行家表示:“中国官员面临十分独特的处境——他们的每一项决策,都被放到媒体和网上辩论、分析,还经常受到抨击。我感觉他们已经吓坏了。”
几乎每周都有新提议产生,力图找到投资外汇储备的更好方法。官方媒体本周报道,可能设立一只基金,利用外汇储备来支持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最近,中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达成自然资源协议,最惹人瞩目的是中铝(Chinalco)计划投资于力拓(Rio Tinto),但这些协议无一直接牵涉到外汇储备。
另一个备受推崇的计划是,由中国财政部向央行“借入”美元储备,转换成本币,用于社会项目。
甚至负责管理大部分储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也在上周承认,该局正在论证新的方法。外管局副局长邓先宏表示:“我们将积极扩大利用外汇储备的渠道和途径。特别是,我们将探索如何让外汇储备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
中国仍有必要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不过,中国官员意识到,中国仍有充足理由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如果当局希望以流动资产的形式持有巨额储备的大部分,那么几乎没什么选择能比得上美国国债市场的深度。而如果中国不想积累这么多储备,它就必须让本币升值——在出口暴跌之际,这恰是中国政府所不乐见的。
中国领导人已明确表示,至少在短期内,中国将继续支持美国市场。在危机时期,他们希望被视作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他们也知道,如果中国释出避免美元投资的强烈信号,就会损害自己手上的庞大美元资产的价值。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保持稳定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支持市场信心……和国际市场的尽快复苏,”尽管他暗示危机结束之后会改变战略。正如《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执行总编葛艺豪(Arthur Kroeber)所言:“中国的预设政策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持稳定。他们不希望在不稳定的时候惹事。”
然而,如果说中国除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外别无选择,它仍可设法将自己的投资转化为某种影响力。接近政府的不止一个智库,已经奉命设想中国能够争取的各种让步,以换取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更大角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査晓刚公布了一份“经济愿望清单”,其中包括美国放松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
中国政策制定者对美国金融政策的批评声也日益高涨。上周罗平的尖锐评论,是中国担忧美元危机的最生动展示。但高层领导也给出了其它暗示。美国前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 去年12月份访问北京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其表示:“我们希望美国方面将会……保证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和投资的安全。”鉴于公众在外汇储备问题上的疑虑,北京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将会受到国内拥护。
北京正在讨论的想法之一,是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拥有更大权力,能够就美国经济及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表中肯的评判。官员们还希望将购买美国国债用作外交武器,反对美方的保护主义措施。
“象正常的债权人那样行事”
可以说,中国已经显示出其可以影响美国决定。经济学家们表示,去年美国布什政府被迫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进行资本结构重组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开始出售这两家美国房贷机构的债券,转而购买美国国债,赛斯特称:“中国开始象一个正常的债权人那样行事了。”
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最终面临着两大限制。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给予美国巨大的灵活性,这是其它拥有巨额赤字的国家所不具备的,这令许多中国官员感到头疼。中国不愿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也限制了它的影响力。
但政治层面的辩论可能截然不同。中美关系以往涉及美方对中方说教,数落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低估和金融市场封闭。现在,中美关系将涉及中国就美国的通胀风险和美元疲弱发出警告。对即将来临的借贷热潮感到担忧的美国财政保守派,有了一个想不到的新盟友:北京。
说话严厉的人
去年成为副总理的王岐山负责中国的金融事务。他之前是一位银行家,并担任过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措辞严厉、坦率,曾推行艰难的改革,还主持了去年的中美对话。
但与多数高级领导人一样,他很少公开谈论中国的汇率政策。分析师表示,中国汇率和外汇储备政策的任何重大改变,都必须获得中国共产党政治局9名常委的批准。
北京在美国巨额债务中的关键角色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水平,可能在确定美国为其迅速增长的债务支付的利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投资者——主要是中国央行——已成为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外国机构,去年持有比例增加15%,至将近7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目前大约持有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即公开发行总额的一半多。今年中国是否继续以同样的步伐增持美国国债,可能是影响该市场前景的重要因素。
相应地,中国需求水平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健康程度。美国人购买的中国商品越少,中国手上能够投入美元资产的美元就越少。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策略师李振伟(Alex Li)表示:“中国已成为持有美国国债的重要操盘手,以至于中国是否继续投资美国国债,将决定收益变动方向。”
不能想当然认为中国将一直购买美国国债。例如,去年11月,中国卖出了9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2008年6月以来第一个净卖出月份。去年12月(可获得数据的最近月份),中国再次购入美国国债——凸显出摇摆的可能性。
中国官方仍然承诺购买美国国债。但最近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高官罗平表达了与沙特和日本等国高官一样的矛盾心态。沙特和日本也是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
罗平表示:“美国国债是安全资产,是唯一选择,……一旦你们开始发行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的国债……我们知道美元会贬值,因此我们恨你们这些家伙,但我们没有办法。”
尽管罗平是微笑着说这些话的,但中国银监会很快向外国媒体发表声明,称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
此外,分析师注意到,中国内部对如此巨大的财富投资到低收益率美元资产的做法,日益感到不满。
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在为里昂证券(CLSA)撰写的周度报告中表示:“在其寻求降低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依赖之际,这是个饱受非议的领域,(中国)将日益变得敏感。”
“这可能是巨大的懦夫博弈(chicken game)。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将永远愿意购买美国国债。”
译者/何黎
2007年6月百仕通(Blackstone)上市,已被视为美国金融泡沫的象征事件之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某些最精明的华尔街人士在那时套现离场。
然而,这家私人股本集团的上市,也可以说掀开了金融历史的另一篇章,将塑造走出当前危机后的世界:正是在这一刻,中国真正开始对自身与美国密切的金融联系产生疑问。
百仕通股价缩水84%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尚未投入正式运营,就斥资30亿美元买入百仕通9.9%股权。由于百仕通的股价自上市后下跌了84%,中投的新高管们成为网络博主发泄怒火的目标,这些博主认为中国在这笔交易中上当受骗了。聊天室近期的一篇帖子写道:“他们比战争时期的卖国贼还坏。”另一篇帖子抱怨道:“所谓的‘专家'盲目崇拜美国。”
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为全球之最,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大优势,是对抗经济动荡的一张保险单。但在中国国内,公众乃至部分政策制定者,正日益将这些储备看作伤脑筋的东西——一个巨大的资源池,没有用在国内,而如果美元贬值,它也将随之贬值。人们问道,这样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为什么要提供资金给这样一个富国?
即便是在精英阶层,偶尔也会爆发出这种挫折感。中国银监会(CBRC)培训中心主任罗平上周访问纽约时抱怨道:“我们恨你们。一旦你们开始发行1万亿美元至2万亿美元的债券……我们知道美元会贬值。因此我们恨你们这些家伙,但我们没办法。”
随着中国经济急剧放缓,有关如何管理外汇储备的辩论日趋激烈。有人提议将这些钱用在国内,还有人认为应该将投资多元化,而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的共识正受到抨击。
对奥巴马政府来说,这场争论事关重大。至少,中国政府在试图影响美国的经济政策方面,可能会变得更加有力。中国社科院知名经济学家余永定表示:“(中美之间)应该更加互让;应当有捍卫我们利益的某种保证。”他说,鉴于中国在填补美国赤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华盛顿“至少应该好一点”。
在近期金融史上,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已成为比较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官方数字是1.95万亿美元,但据长期关注中国外汇资产的经济学家、纽约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布拉德•赛斯特(Brad Setser)估计,实际规模更接近于2.3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逾1600美元。
“美国从未如此依赖别国政府提供资金”
赛斯特估计,在总储备中,约1.7万亿是投资于美元资产,中国政府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去年,在国内经济经受巨大压力之时,中国仍借给美国逾4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赛斯特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日渐成为市场上美国国债的单一最大买家。美国从未如此依赖别国政府提供资金。”
在中国国内,投资于美国的规模一段时期以来备受非议。中投创建于2007年,所管理资产仅相当于总储备的10%左右,但已成为批评的焦点。不光投资百仕通失利,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价大跌之前,中投还向其投资了50亿美元。中投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也有投资,该基金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之后,冻结了赎回。
一位为中投提供海外战略建议的欧洲银行家表示:“中国官员面临十分独特的处境——他们的每一项决策,都被放到媒体和网上辩论、分析,还经常受到抨击。我感觉他们已经吓坏了。”
几乎每周都有新提议产生,力图找到投资外汇储备的更好方法。官方媒体本周报道,可能设立一只基金,利用外汇储备来支持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最近,中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达成自然资源协议,最惹人瞩目的是中铝(Chinalco)计划投资于力拓(Rio Tinto),但这些协议无一直接牵涉到外汇储备。
另一个备受推崇的计划是,由中国财政部向央行“借入”美元储备,转换成本币,用于社会项目。
甚至负责管理大部分储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也在上周承认,该局正在论证新的方法。外管局副局长邓先宏表示:“我们将积极扩大利用外汇储备的渠道和途径。特别是,我们将探索如何让外汇储备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
中国仍有必要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不过,中国官员意识到,中国仍有充足理由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如果当局希望以流动资产的形式持有巨额储备的大部分,那么几乎没什么选择能比得上美国国债市场的深度。而如果中国不想积累这么多储备,它就必须让本币升值——在出口暴跌之际,这恰是中国政府所不乐见的。
中国领导人已明确表示,至少在短期内,中国将继续支持美国市场。在危机时期,他们希望被视作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他们也知道,如果中国释出避免美元投资的强烈信号,就会损害自己手上的庞大美元资产的价值。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保持稳定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支持市场信心……和国际市场的尽快复苏,”尽管他暗示危机结束之后会改变战略。正如《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执行总编葛艺豪(Arthur Kroeber)所言:“中国的预设政策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持稳定。他们不希望在不稳定的时候惹事。”
然而,如果说中国除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外别无选择,它仍可设法将自己的投资转化为某种影响力。接近政府的不止一个智库,已经奉命设想中国能够争取的各种让步,以换取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更大角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査晓刚公布了一份“经济愿望清单”,其中包括美国放松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
中国政策制定者对美国金融政策的批评声也日益高涨。上周罗平的尖锐评论,是中国担忧美元危机的最生动展示。但高层领导也给出了其它暗示。美国前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 去年12月份访问北京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其表示:“我们希望美国方面将会……保证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和投资的安全。”鉴于公众在外汇储备问题上的疑虑,北京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将会受到国内拥护。
北京正在讨论的想法之一,是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拥有更大权力,能够就美国经济及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表中肯的评判。官员们还希望将购买美国国债用作外交武器,反对美方的保护主义措施。
“象正常的债权人那样行事”
可以说,中国已经显示出其可以影响美国决定。经济学家们表示,去年美国布什政府被迫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进行资本结构重组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开始出售这两家美国房贷机构的债券,转而购买美国国债,赛斯特称:“中国开始象一个正常的债权人那样行事了。”
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最终面临着两大限制。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给予美国巨大的灵活性,这是其它拥有巨额赤字的国家所不具备的,这令许多中国官员感到头疼。中国不愿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也限制了它的影响力。
但政治层面的辩论可能截然不同。中美关系以往涉及美方对中方说教,数落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低估和金融市场封闭。现在,中美关系将涉及中国就美国的通胀风险和美元疲弱发出警告。对即将来临的借贷热潮感到担忧的美国财政保守派,有了一个想不到的新盟友:北京。
说话严厉的人
去年成为副总理的王岐山负责中国的金融事务。他之前是一位银行家,并担任过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措辞严厉、坦率,曾推行艰难的改革,还主持了去年的中美对话。
但与多数高级领导人一样,他很少公开谈论中国的汇率政策。分析师表示,中国汇率和外汇储备政策的任何重大改变,都必须获得中国共产党政治局9名常委的批准。
北京在美国巨额债务中的关键角色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水平,可能在确定美国为其迅速增长的债务支付的利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投资者——主要是中国央行——已成为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外国机构,去年持有比例增加15%,至将近7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目前大约持有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即公开发行总额的一半多。今年中国是否继续以同样的步伐增持美国国债,可能是影响该市场前景的重要因素。
相应地,中国需求水平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健康程度。美国人购买的中国商品越少,中国手上能够投入美元资产的美元就越少。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策略师李振伟(Alex Li)表示:“中国已成为持有美国国债的重要操盘手,以至于中国是否继续投资美国国债,将决定收益变动方向。”
不能想当然认为中国将一直购买美国国债。例如,去年11月,中国卖出了9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2008年6月以来第一个净卖出月份。去年12月(可获得数据的最近月份),中国再次购入美国国债——凸显出摇摆的可能性。
中国官方仍然承诺购买美国国债。但最近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高官罗平表达了与沙特和日本等国高官一样的矛盾心态。沙特和日本也是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
罗平表示:“美国国债是安全资产,是唯一选择,……一旦你们开始发行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的国债……我们知道美元会贬值,因此我们恨你们这些家伙,但我们没有办法。”
尽管罗平是微笑着说这些话的,但中国银监会很快向外国媒体发表声明,称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
此外,分析师注意到,中国内部对如此巨大的财富投资到低收益率美元资产的做法,日益感到不满。
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在为里昂证券(CLSA)撰写的周度报告中表示:“在其寻求降低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依赖之际,这是个饱受非议的领域,(中国)将日益变得敏感。”
“这可能是巨大的懦夫博弈(chicken game)。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将永远愿意购买美国国债。”
译者/何黎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上海市人大今日启动金融中心地方立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 21:4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今天上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的说明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有关审议意见报告,并对相关法规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这也是国内首部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订立的地方性法规。2008年2月起,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成立法调研起草小组,多次征求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派出机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意见,经反复研究、修改完善,形成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
加强两岸三地和国际合作交流
《条例(草案)》在加强服务与合作方面规定:通过加强长三角和内地其他地区金融合作,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与交流,实现沪港金融城市功能互补、共同发展,推动在上海市的金融机构与澳门、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
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创新
金融市场体系一般包括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丰富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资金结算清算体系和金融后台、中介服务体系等五个层面的内容,《条例(草案)》从这些方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作了原则性规定。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目前金融领域各类新兴金融服务,尤其是第三方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已远远超越了传统金融后台服务的概念,如专业化资产管理、金融数据处理外包服务、第三方金融支付服务、银行卡交易终端专业化服务、ATM专业化运营服务等,这些新兴金融服务的机构发展空间很大。
为此,委员们建议《条例(草案)》增加相关规定,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并扶持和吸引新兴金融服务机构落户上海。
完善金融人才环境建设
人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要素,《条例(草案)》就金融人才环境建设作了一系列规定,主要包括: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分类制定与人才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设立金融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为引进人才提供待遇保障,解决户籍和居住证、住房、医疗等问题;引进国际认可的金融职业能力考试认证机构,鼓励金融从业人员参加相关认证考试。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力和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条例(草案)》从三方面对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作了规定。一是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建立金融业的统一征信平台,二是对上海市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掌握的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和处理,建立数据库;三是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用档案。此外,《条例(草案)》还对鼓励和促进本市信用服务机构的规范经营、征信产品的使用等作了规定。
进一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大动力,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法治环境建设。为此,《条例(草案)》第七章从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以及做好金融案件审理和仲裁、促进金融法律服务、提高行政机关和全社会金融法律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和开展具体工作的要求。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方面的规定应进一步充实完善,增加有关评估机制的内容。同时,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措施,使条例的出台真正能起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作用。(元平 发自上海)
新浪财经讯 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今天上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的说明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有关审议意见报告,并对相关法规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这也是国内首部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订立的地方性法规。2008年2月起,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成立法调研起草小组,多次征求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派出机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意见,经反复研究、修改完善,形成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
加强两岸三地和国际合作交流
《条例(草案)》在加强服务与合作方面规定:通过加强长三角和内地其他地区金融合作,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与交流,实现沪港金融城市功能互补、共同发展,推动在上海市的金融机构与澳门、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
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创新
金融市场体系一般包括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丰富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资金结算清算体系和金融后台、中介服务体系等五个层面的内容,《条例(草案)》从这些方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作了原则性规定。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目前金融领域各类新兴金融服务,尤其是第三方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已远远超越了传统金融后台服务的概念,如专业化资产管理、金融数据处理外包服务、第三方金融支付服务、银行卡交易终端专业化服务、ATM专业化运营服务等,这些新兴金融服务的机构发展空间很大。
为此,委员们建议《条例(草案)》增加相关规定,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并扶持和吸引新兴金融服务机构落户上海。
完善金融人才环境建设
人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要素,《条例(草案)》就金融人才环境建设作了一系列规定,主要包括: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分类制定与人才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设立金融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为引进人才提供待遇保障,解决户籍和居住证、住房、医疗等问题;引进国际认可的金融职业能力考试认证机构,鼓励金融从业人员参加相关认证考试。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力和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条例(草案)》从三方面对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作了规定。一是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建立金融业的统一征信平台,二是对上海市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掌握的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和处理,建立数据库;三是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用档案。此外,《条例(草案)》还对鼓励和促进本市信用服务机构的规范经营、征信产品的使用等作了规定。
进一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大动力,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法治环境建设。为此,《条例(草案)》第七章从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以及做好金融案件审理和仲裁、促进金融法律服务、提高行政机关和全社会金融法律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和开展具体工作的要求。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方面的规定应进一步充实完善,增加有关评估机制的内容。同时,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措施,使条例的出台真正能起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作用。(元平 发自上海)
中海油低调“上岸”
本报记者 叶碧华 何清 广州、上海报道 2009-2-24 0:36:05
2009年初,中海炼化副总经理刁国涛关于该公司整合炼化板块“可能很快就会有些动作”言犹在耳,2月23日,一位中海油总部人士透露,中海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简称“炼化事业部”)已在北京低调成立。
“它将统管公司旗下炼油销售业务板块的拓展与规划,我们内部都已经出了通告了。”这位人士称。
一位中石化销售公司高层就此评价称,这意味着,此前专注于海上原油开采的中海油,向成品油市场进攻的号角正式吹响了。
“中海油一直期望能进入国内不断扩大的成品油市场,并成为主角之一。然而由于炼化能力不足,美梦始终难圆。今年3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正式投产,中海油终于有了叫板的资本,现在整合炼化资源是当然的事情。预计它们今年会有许多动作。”这位中石化人士说。
在这位人士看来,中石油、中石化凭借先发优势,已在全国各省铺设了为数众多的零售网点,留给中海油的空间不大,但在批发市场上,中海油的入局将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低调总动员
中海油炼化事业部2月10日的成立仪式“极其低调”,除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以外,仅有中海油销售分公司、油气利用公司在京机关部门经理以上人员出席,而中海炼化、炼油项目及中海壳牌有关人员则只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参加。
仪式上既没有媒体的采访,更没有中石油、中石化官员的列席观礼,紧张的气氛令人感觉这更像是一场战前动员会。
到场的傅成玉等中海油高层,除宣布炼化事业部的职能与资产构成外,更重要的是动员与会者振奋精神,积极拓展成品油市场,“这对中海油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此前中海油受资产构成所限,所产原油主要外销供给中石化,业务单一,业绩受油价波动影响大;而随着炼化事业部的成立,中海油的业务结构将覆盖石油产业链的产油、炼化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油价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将得以分散,公司业绩平稳增长将更有保证。
而炼化事业部即为中海油向下游拓展的核心平台。“以后,炼化业务的生产、销售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都要经过炼化事业部。”一位中海炼化人士表示。
炼化事业部旗下将拥有中海炼化、油气开发公司、销售分公司的所有资产,中海油与第三方在炼油、石化、销售领域内的合资、合营、控股企业也都被纳入炼化事业部。它将集中管理包括炼油、沥青、化工以及成品油销售在内的中下游业务,“但并不包括化肥板块,它仍留在已上市的中海化学(HK.3983)。”这位中海炼化人士说。
炼化事业部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炼化与销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负责炼化与销售业务的产业布局和网络建设,以及制定成品油及化工产品的产、供、销政策与市场策略等。
中海油尚未公布炼化事业部的人事安排。谁来担纲中海油向成品油市场冲锋的旗手呢?
“曾经下发过一份人事任命,后来又收回了。”上述中海油总部人员透露,“那份任命上,总经理由孟黎明担任,而党委书记则是周德春。”
公开资料显示,孟黎明、周德春都是中海油的老人。孟黎明历任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海油油气利用公司总经理、中海油基地集团总经理等职;周德春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销售分公司总经理,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人事任命的斟酌,显示出中海油决策层对炼化事业部的重视与期望。“在中石油、中石化已控制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打开终端市场局面将是炼化事业部管理层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在人选上慎之又慎可以理解。”上述中石化销售公司高层说。
鏖战珠三角
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国际石油公司,始终是中海油的战略目标。
但在1998年中国成品油供销体制形成后,中石油、中石化两强割据的格局已经形成。两大集团完全掌握了——社会炼油厂和社会加油站的原油、成品油供应,并进而控制了全国市场的成品油市场:中石油在长城以北的省份拥有绝对优势,中石化则掌控长城以南各省。
据了解,为了避开两大集团的锋芒,中海油已经拟定了“两洲一湾”的成品油市场发展规划。即,以河北中捷石化为支点,拓展环渤海湾各省成品油市场;以宁波大榭、和邦化学为支点,拓展长江三角洲市场;以惠州炼油项目为支点,在珠江三角洲拓展。
由于河北中捷石化、宁波大榭、和邦化学炼油能力较小,扩建产能尚需时日,因此,中海油将进军成品油市场的突破口放在珠三角。
即将投产的惠州炼油一期项目拥有1200万吨/年一次加工能力,是国内最大的炼油厂之一;2008年中海油还启动了惠州炼油二期项目。建成后,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将拥有2000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成为华南地区第二大成品油供应商。排名第一的中石化,在该地区的总炼油能力也在2000-3000万吨之间。
“珠三角是我们国家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大型炼厂现在只有茂名、广州两座,中石油、中石化每年都要北油南运或者是海外进口油,所以,我们在这里建炼厂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而且由于运输距离短,所以我们的成本比较便宜。”刁国涛年初表示。
“我们批发、零售两块经营牌照俱全,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发展呢?”前述中海油总部官员称。在零售终端——加油站的布局,中海油已有明确计划。
“惠州炼油厂投产后,根据中海油在广东市场的成品油供应量,我们计划在广东省内建设300个加油站,每个加油站年销售3600吨。目前,我们仅在惠州已拥有30余座加油站。”上述中海炼化人士表示。
在中石化、中石油的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珠三角,中海油的介入势必引发激烈竞争。
据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介绍,在广东的成品油批发市场上,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占据95%的市场,而约6000家加油站中,“我们去年中的调查显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油BP,大概控制了45%,其余才是中海油和社会的。”其还指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2009年,广东对成品油的需求将有所回落。
“蛋糕变小了,多一个进来争吃,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姚达明对本报记者说。
2009年初,中海炼化副总经理刁国涛关于该公司整合炼化板块“可能很快就会有些动作”言犹在耳,2月23日,一位中海油总部人士透露,中海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简称“炼化事业部”)已在北京低调成立。
“它将统管公司旗下炼油销售业务板块的拓展与规划,我们内部都已经出了通告了。”这位人士称。
一位中石化销售公司高层就此评价称,这意味着,此前专注于海上原油开采的中海油,向成品油市场进攻的号角正式吹响了。
“中海油一直期望能进入国内不断扩大的成品油市场,并成为主角之一。然而由于炼化能力不足,美梦始终难圆。今年3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正式投产,中海油终于有了叫板的资本,现在整合炼化资源是当然的事情。预计它们今年会有许多动作。”这位中石化人士说。
在这位人士看来,中石油、中石化凭借先发优势,已在全国各省铺设了为数众多的零售网点,留给中海油的空间不大,但在批发市场上,中海油的入局将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低调总动员
中海油炼化事业部2月10日的成立仪式“极其低调”,除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以外,仅有中海油销售分公司、油气利用公司在京机关部门经理以上人员出席,而中海炼化、炼油项目及中海壳牌有关人员则只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参加。
仪式上既没有媒体的采访,更没有中石油、中石化官员的列席观礼,紧张的气氛令人感觉这更像是一场战前动员会。
到场的傅成玉等中海油高层,除宣布炼化事业部的职能与资产构成外,更重要的是动员与会者振奋精神,积极拓展成品油市场,“这对中海油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此前中海油受资产构成所限,所产原油主要外销供给中石化,业务单一,业绩受油价波动影响大;而随着炼化事业部的成立,中海油的业务结构将覆盖石油产业链的产油、炼化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油价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将得以分散,公司业绩平稳增长将更有保证。
而炼化事业部即为中海油向下游拓展的核心平台。“以后,炼化业务的生产、销售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都要经过炼化事业部。”一位中海炼化人士表示。
炼化事业部旗下将拥有中海炼化、油气开发公司、销售分公司的所有资产,中海油与第三方在炼油、石化、销售领域内的合资、合营、控股企业也都被纳入炼化事业部。它将集中管理包括炼油、沥青、化工以及成品油销售在内的中下游业务,“但并不包括化肥板块,它仍留在已上市的中海化学(HK.3983)。”这位中海炼化人士说。
炼化事业部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炼化与销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负责炼化与销售业务的产业布局和网络建设,以及制定成品油及化工产品的产、供、销政策与市场策略等。
中海油尚未公布炼化事业部的人事安排。谁来担纲中海油向成品油市场冲锋的旗手呢?
“曾经下发过一份人事任命,后来又收回了。”上述中海油总部人员透露,“那份任命上,总经理由孟黎明担任,而党委书记则是周德春。”
公开资料显示,孟黎明、周德春都是中海油的老人。孟黎明历任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海油油气利用公司总经理、中海油基地集团总经理等职;周德春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销售分公司总经理,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人事任命的斟酌,显示出中海油决策层对炼化事业部的重视与期望。“在中石油、中石化已控制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打开终端市场局面将是炼化事业部管理层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在人选上慎之又慎可以理解。”上述中石化销售公司高层说。
鏖战珠三角
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国际石油公司,始终是中海油的战略目标。
但在1998年中国成品油供销体制形成后,中石油、中石化两强割据的格局已经形成。两大集团完全掌握了——社会炼油厂和社会加油站的原油、成品油供应,并进而控制了全国市场的成品油市场:中石油在长城以北的省份拥有绝对优势,中石化则掌控长城以南各省。
据了解,为了避开两大集团的锋芒,中海油已经拟定了“两洲一湾”的成品油市场发展规划。即,以河北中捷石化为支点,拓展环渤海湾各省成品油市场;以宁波大榭、和邦化学为支点,拓展长江三角洲市场;以惠州炼油项目为支点,在珠江三角洲拓展。
由于河北中捷石化、宁波大榭、和邦化学炼油能力较小,扩建产能尚需时日,因此,中海油将进军成品油市场的突破口放在珠三角。
即将投产的惠州炼油一期项目拥有1200万吨/年一次加工能力,是国内最大的炼油厂之一;2008年中海油还启动了惠州炼油二期项目。建成后,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将拥有2000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成为华南地区第二大成品油供应商。排名第一的中石化,在该地区的总炼油能力也在2000-3000万吨之间。
“珠三角是我们国家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大型炼厂现在只有茂名、广州两座,中石油、中石化每年都要北油南运或者是海外进口油,所以,我们在这里建炼厂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而且由于运输距离短,所以我们的成本比较便宜。”刁国涛年初表示。
“我们批发、零售两块经营牌照俱全,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发展呢?”前述中海油总部官员称。在零售终端——加油站的布局,中海油已有明确计划。
“惠州炼油厂投产后,根据中海油在广东市场的成品油供应量,我们计划在广东省内建设300个加油站,每个加油站年销售3600吨。目前,我们仅在惠州已拥有30余座加油站。”上述中海炼化人士表示。
在中石化、中石油的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珠三角,中海油的介入势必引发激烈竞争。
据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介绍,在广东的成品油批发市场上,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占据95%的市场,而约6000家加油站中,“我们去年中的调查显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油BP,大概控制了45%,其余才是中海油和社会的。”其还指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2009年,广东对成品油的需求将有所回落。
“蛋糕变小了,多一个进来争吃,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姚达明对本报记者说。
保石化、压煤化工 石化振兴规划意料之中
本报记者 明 茜 北京报道 2009-2-24 0:36:05
石化行业振兴规划终于出炉。
与此前公布的振兴规划类似,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该振兴规划,仅包含“保持产业平稳运行: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6条总则。
其中大部分描述都较为宽泛,仅有“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中明确指出,停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
23日,中石油石化板块内部人士对本报称,该规划几乎都在意料之中,“大部分条款一直是两大集团努力的方向,只是现在由政府明确的说出来了,对产业的影响要看实施细则的具体内容,现在还无法判断。”
压煤化工?
“虽然此前没有人猜到控制煤化工会列入该规划,但这并不意外。”中国化工网信息中心执行总编刘心田对本报称,煤化工行业去年9月前后冰火两重天。
去年,国际油价一路暴涨,相比之下煤炭价格显得十分低廉。煤炭可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制成各种化工产品,这给煤化工产业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煤化工一度蜂拥而上。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08年5月,国内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有30项,总投资达800多亿元,新增产能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已备案的项目产能,甲醇达3400万吨,烯烃为300万吨,煤制油为300万吨。
而今,煤化工行业相当惨淡。据易贸资讯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在煤化工深加工领域全国的开工率仅有60%,在占煤化工行业半壁江山的山西有79%的企业彻底停工。
煤化工的问题还体现在对资源浪费。据相关数据,煤炭间接液化合成1吨油要消耗10吨-12吨水,其他煤化工项目用水量更大,生产一吨甲醇按传统工艺要消耗15吨水。
易贸资讯研究员对本报称,煤资源也存在短缺,“上报项目需要阐明原料情况,但企业往往都把周边所有煤炭资源量都报为项目可取原料,严重重叠,实际运行下来,很多项目都无米下锅。”
此前,国家已经在点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除神华直接液化项目以外的所有煤制油下了“暂停令”。
但事实是,此暂停令并没有抑制住企业的冲动。“据我所知,还有很多企业向发改委递煤制油项目申请。”刘心田说,此次再限煤化工项目也是对他们的一个答复。
接受本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府此举有明显保石化压煤化工的意图。
“近来,煤化工已经影响到石化行业,此次规划明显是要主导化工产业走保中石油、中石化的路子。”刘心田分析。
保石化?
石化的日子绝不比煤化工更好。
中国石油石化协会对2008年的总结是10年来增长首次下行。该协会提供的资料称:9月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大幅下滑,11月份增长接近零点,12月份出现负增长,全行业景气周期由10年来的高增长转为下行通道。
企业亏损大幅扩大。据该协会统计,截至到去年11月底,化工行业亏损企业4556家,比上年增长20.2%,亏损面为15.3%;亏损企业亏损额2119.1亿元,比上年增加393.5%。
煤化工让石化的日子更难过。
易贸资讯分析师介绍,以燃料油为例,自从今年1月1日实施燃油税以来,每销售一吨石化燃料油,石化生产商就要多交800块钱,而煤析燃料油还没执行燃油税政策,这对石化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可以说,煤化工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石化领域了。”
可以佐证的是,据石化产业振兴规划方案的人士透露,规划的附录部分提出的振兴规划涉及的主要产品,主要是扶持骨干企业、重点企业的产品种类,以及扶持高端替代产品的种类。其中骨干企业主要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两大公司的产品很可能出现在规划的附录中。
但专家认为如此之举一方面是因为两大公司在央企里的地位不可替代,另一方面 “煤炭和石油本来就有分工,煤炭主要保发电,石油主要搞化工。”
化肥规划有待细化
该规划另一个亮点是把高农资保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规划第二条为“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金融危机后,在惨淡的石化行业中化肥行业窘困的可谓触目惊心。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尿素企业产品库存达235万吨,比上年增加160%,磷酸二铵库存达125万吨,比上年增长231%。
另外,国际硫磺市场价格的跳水,给磷肥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库存的150万吨高价硫磺,300万吨高价硫铁矿以及330万吨高价磷铵,导致企业亏损近156亿元。全国停产的尿素企业超过40家,停产的碳铵企业近100家。全国磷肥企业开工率不足50%。
“此前,降低化肥关税、放开化肥价格等措施似乎更切中要害,本规划提到的两点如果不进一步细化还看不出对产业有什么影响。”易贸资讯化肥研究员对本报如是称。
据悉,化肥淡储制度全称为化肥淡季储备制度。每年9月-10月,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招标在化肥销售淡季储备化肥的企业,中标企业能够获得贴息政策,但现实情况是中标企业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一方面享受了贴息,另一方面往往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
此外,该规划涉及到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等条款都在业内人士的意料之中。
石化行业振兴规划终于出炉。
与此前公布的振兴规划类似,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该振兴规划,仅包含“保持产业平稳运行: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6条总则。
其中大部分描述都较为宽泛,仅有“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中明确指出,停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
23日,中石油石化板块内部人士对本报称,该规划几乎都在意料之中,“大部分条款一直是两大集团努力的方向,只是现在由政府明确的说出来了,对产业的影响要看实施细则的具体内容,现在还无法判断。”
压煤化工?
“虽然此前没有人猜到控制煤化工会列入该规划,但这并不意外。”中国化工网信息中心执行总编刘心田对本报称,煤化工行业去年9月前后冰火两重天。
去年,国际油价一路暴涨,相比之下煤炭价格显得十分低廉。煤炭可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制成各种化工产品,这给煤化工产业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煤化工一度蜂拥而上。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08年5月,国内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有30项,总投资达800多亿元,新增产能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已备案的项目产能,甲醇达3400万吨,烯烃为300万吨,煤制油为300万吨。
而今,煤化工行业相当惨淡。据易贸资讯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在煤化工深加工领域全国的开工率仅有60%,在占煤化工行业半壁江山的山西有79%的企业彻底停工。
煤化工的问题还体现在对资源浪费。据相关数据,煤炭间接液化合成1吨油要消耗10吨-12吨水,其他煤化工项目用水量更大,生产一吨甲醇按传统工艺要消耗15吨水。
易贸资讯研究员对本报称,煤资源也存在短缺,“上报项目需要阐明原料情况,但企业往往都把周边所有煤炭资源量都报为项目可取原料,严重重叠,实际运行下来,很多项目都无米下锅。”
此前,国家已经在点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除神华直接液化项目以外的所有煤制油下了“暂停令”。
但事实是,此暂停令并没有抑制住企业的冲动。“据我所知,还有很多企业向发改委递煤制油项目申请。”刘心田说,此次再限煤化工项目也是对他们的一个答复。
接受本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府此举有明显保石化压煤化工的意图。
“近来,煤化工已经影响到石化行业,此次规划明显是要主导化工产业走保中石油、中石化的路子。”刘心田分析。
保石化?
石化的日子绝不比煤化工更好。
中国石油石化协会对2008年的总结是10年来增长首次下行。该协会提供的资料称:9月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大幅下滑,11月份增长接近零点,12月份出现负增长,全行业景气周期由10年来的高增长转为下行通道。
企业亏损大幅扩大。据该协会统计,截至到去年11月底,化工行业亏损企业4556家,比上年增长20.2%,亏损面为15.3%;亏损企业亏损额2119.1亿元,比上年增加393.5%。
煤化工让石化的日子更难过。
易贸资讯分析师介绍,以燃料油为例,自从今年1月1日实施燃油税以来,每销售一吨石化燃料油,石化生产商就要多交800块钱,而煤析燃料油还没执行燃油税政策,这对石化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可以说,煤化工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石化领域了。”
可以佐证的是,据石化产业振兴规划方案的人士透露,规划的附录部分提出的振兴规划涉及的主要产品,主要是扶持骨干企业、重点企业的产品种类,以及扶持高端替代产品的种类。其中骨干企业主要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两大公司的产品很可能出现在规划的附录中。
但专家认为如此之举一方面是因为两大公司在央企里的地位不可替代,另一方面 “煤炭和石油本来就有分工,煤炭主要保发电,石油主要搞化工。”
化肥规划有待细化
该规划另一个亮点是把高农资保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规划第二条为“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金融危机后,在惨淡的石化行业中化肥行业窘困的可谓触目惊心。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尿素企业产品库存达235万吨,比上年增加160%,磷酸二铵库存达125万吨,比上年增长231%。
另外,国际硫磺市场价格的跳水,给磷肥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库存的150万吨高价硫磺,300万吨高价硫铁矿以及330万吨高价磷铵,导致企业亏损近156亿元。全国停产的尿素企业超过40家,停产的碳铵企业近100家。全国磷肥企业开工率不足50%。
“此前,降低化肥关税、放开化肥价格等措施似乎更切中要害,本规划提到的两点如果不进一步细化还看不出对产业有什么影响。”易贸资讯化肥研究员对本报如是称。
据悉,化肥淡储制度全称为化肥淡季储备制度。每年9月-10月,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招标在化肥销售淡季储备化肥的企业,中标企业能够获得贴息政策,但现实情况是中标企业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一方面享受了贴息,另一方面往往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
此外,该规划涉及到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等条款都在业内人士的意料之中。
萧条时期哪类股票仍可能盈利
在最糟糕的年月里,哪些股票表现最佳?
很多读者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警告说我们正在步入又一次大萧条,所以我决定弄清楚哪些企业和行业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表现最好。去年标准普尔500指数跌了39%,今年以来又进一步跌去8.5%,在这样的形势下,了解一下大萧条时期成功和失败的股票有哪些不同应该没什么坏处。
Heath Hinegardner
好消息是,一些股票和行业确实比平均水平表现要好。坏消息是,平均水平也是糟糕得吓人,就算是最好的股票也有连续三年不景气的情况。
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我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在1930年1月1日在股市有投资的话,在大萧条已经摧毁了三分之一股市价值的情况下,你在哪类股票上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简而言之,1930、1931和1932这三年哪类股票都不行。在那场暴风雨中没有真正的避风港,即便是伟大的价值投资者本杰明•格雷罕姆(Benjamin Graham)在那期间也损失了60%。
据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数据,只有一个行业在那三年的回报为正值:伐木业。在那三年里,这个不大的类股中两只股票Diamond Match和Mengel Co.累计涨了40%。前者用木材加工火柴,而后者用木材生产包装材料,主要是用于烟草和肥皂等日用必需品的包装。
为找到一个实现了可观回报的大型类股,证券价格研究中心把考察的时间段延长到第四年至1933年,那一年股市终于从早些时候的亏损中部分反弹,上涨了创纪录的54%。但即使加上这一年,从1930至1933年,120个行业中也只有13个行业股价上涨。
唯一无可置疑的胜利者是:烟酒糖果饮料业。股价上涨的行业包括香烟、雪茄和烟草,糖和糖果产品,以及油脂和油,每个行业的年涨幅都在1.6%-7.5%。实际上的收益则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因为通货紧缩增强了它们在那期间的购买力,每年平均增加6%以上。看起来在这些令人有负疚感、但人们即使是在困难时期仍买得起的享乐产品上的投资能很容易赚钱,比如糖果、烟草和油炸食品。
当然,证券价格研究中心所采样本中的一些行业现在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就算是知道我们能在投资制革和皮革加工类股票上每年获得5.9%的回报,对我们的帮助也不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建立在农业和大宗商品的基础上,这和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已经退休的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银行家威格莫尔(Barrie Wigmore)曾著书《大萧条及其余波》(The Crash and Its Aftermath),此书是有关大萧条时期股市的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书。他在书中写道:真相是,我们实际上无以为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关注今天真正了解的变数,而不要费脑筋把现在和大萧条进行比较。
威格莫尔说,我们知道的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将被迫在未来几年解除杠杆。他认为这个过程中蕴藏了三个显而易见的投资机会。首先是债务在可控范围的名牌企业的股票,比如亚马逊公司(Amazon.com)、谷歌(Google)、耐克(Nike)和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不过只有在股价至少和去年秋天一样低时才行。
其次,你还可以考虑那些让消费者能享受到烟酒糖果饮料的公司的股票。避开烟草企业,因为它们常常负有巨额法律责任,还会有过高的杠杆;避开酒厂,因为这类企业也常常债务过重。而像Costco Wholesale和百事公司(PepsiCo)这样的公司可能是考虑的对象。前者让消费者能够买到大包装的零食和糖果,后者生产汽水和玉米片。
如果你和我一样,把股市资金的大部分都放在指数基金上,又该怎么办呢?威格莫尔一直分散投资于中期、投资级公司债券,相对美国国债它们仍能提供诱人的收益。1930-1933年,公司债券的年收益为6.7%,由于通货紧缩,实际回报再增加一倍。就算我们为躲开又一场大萧条而谨慎投资,今天的公司债券的收益也会让它们成为好买卖。
Jason Zweig
(编者按:本文作者Jason Zweig是《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专家,他在这里向不知如何打理投资的读者介绍一些理财小窍门)
很多读者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警告说我们正在步入又一次大萧条,所以我决定弄清楚哪些企业和行业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表现最好。去年标准普尔500指数跌了39%,今年以来又进一步跌去8.5%,在这样的形势下,了解一下大萧条时期成功和失败的股票有哪些不同应该没什么坏处。
Heath Hinegardner
好消息是,一些股票和行业确实比平均水平表现要好。坏消息是,平均水平也是糟糕得吓人,就算是最好的股票也有连续三年不景气的情况。
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我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在1930年1月1日在股市有投资的话,在大萧条已经摧毁了三分之一股市价值的情况下,你在哪类股票上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简而言之,1930、1931和1932这三年哪类股票都不行。在那场暴风雨中没有真正的避风港,即便是伟大的价值投资者本杰明•格雷罕姆(Benjamin Graham)在那期间也损失了60%。
据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数据,只有一个行业在那三年的回报为正值:伐木业。在那三年里,这个不大的类股中两只股票Diamond Match和Mengel Co.累计涨了40%。前者用木材加工火柴,而后者用木材生产包装材料,主要是用于烟草和肥皂等日用必需品的包装。
为找到一个实现了可观回报的大型类股,证券价格研究中心把考察的时间段延长到第四年至1933年,那一年股市终于从早些时候的亏损中部分反弹,上涨了创纪录的54%。但即使加上这一年,从1930至1933年,120个行业中也只有13个行业股价上涨。
唯一无可置疑的胜利者是:烟酒糖果饮料业。股价上涨的行业包括香烟、雪茄和烟草,糖和糖果产品,以及油脂和油,每个行业的年涨幅都在1.6%-7.5%。实际上的收益则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因为通货紧缩增强了它们在那期间的购买力,每年平均增加6%以上。看起来在这些令人有负疚感、但人们即使是在困难时期仍买得起的享乐产品上的投资能很容易赚钱,比如糖果、烟草和油炸食品。
当然,证券价格研究中心所采样本中的一些行业现在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就算是知道我们能在投资制革和皮革加工类股票上每年获得5.9%的回报,对我们的帮助也不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建立在农业和大宗商品的基础上,这和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已经退休的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银行家威格莫尔(Barrie Wigmore)曾著书《大萧条及其余波》(The Crash and Its Aftermath),此书是有关大萧条时期股市的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书。他在书中写道:真相是,我们实际上无以为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关注今天真正了解的变数,而不要费脑筋把现在和大萧条进行比较。
威格莫尔说,我们知道的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将被迫在未来几年解除杠杆。他认为这个过程中蕴藏了三个显而易见的投资机会。首先是债务在可控范围的名牌企业的股票,比如亚马逊公司(Amazon.com)、谷歌(Google)、耐克(Nike)和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不过只有在股价至少和去年秋天一样低时才行。
其次,你还可以考虑那些让消费者能享受到烟酒糖果饮料的公司的股票。避开烟草企业,因为它们常常负有巨额法律责任,还会有过高的杠杆;避开酒厂,因为这类企业也常常债务过重。而像Costco Wholesale和百事公司(PepsiCo)这样的公司可能是考虑的对象。前者让消费者能够买到大包装的零食和糖果,后者生产汽水和玉米片。
如果你和我一样,把股市资金的大部分都放在指数基金上,又该怎么办呢?威格莫尔一直分散投资于中期、投资级公司债券,相对美国国债它们仍能提供诱人的收益。1930-1933年,公司债券的年收益为6.7%,由于通货紧缩,实际回报再增加一倍。就算我们为躲开又一场大萧条而谨慎投资,今天的公司债券的收益也会让它们成为好买卖。
Jason Zweig
(编者按:本文作者Jason Zweig是《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专家,他在这里向不知如何打理投资的读者介绍一些理财小窍门)
奇瑞汽车首部新能源车下线
2009年 02月 23日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Chery Automobile Co.)宣布,该公司首部新能源汽车已经下线。
该公司在周四的公告中表示,奇瑞S18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120-150千米,利用200伏民用电充电即可,充电时间在4-6小时。
该公司副总经理袁涛在公告中说,该车价格很适合家庭购买。
该公司未说明奇瑞S18电动汽车何时开始销售。
就销售量而言,奇瑞汽车在未同外资合资的本土汽车生产商中位居前列。
另一家国内独立的汽车生产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去年12月份开始在中国销售F3DM双模电动车。该车可以使用家庭插座充电,同时还搭载了行驶过程中能给电池充电的小排量汽油发动机。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表示计划对购置新能源汽车每辆补贴至多人民币250,000元,对购置城市新能源公交车每辆补贴至多人民币600,000元。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Chery Automobile Co.)宣布,该公司首部新能源汽车已经下线。
该公司在周四的公告中表示,奇瑞S18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120-150千米,利用200伏民用电充电即可,充电时间在4-6小时。
该公司副总经理袁涛在公告中说,该车价格很适合家庭购买。
该公司未说明奇瑞S18电动汽车何时开始销售。
就销售量而言,奇瑞汽车在未同外资合资的本土汽车生产商中位居前列。
另一家国内独立的汽车生产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去年12月份开始在中国销售F3DM双模电动车。该车可以使用家庭插座充电,同时还搭载了行驶过程中能给电池充电的小排量汽油发动机。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表示计划对购置新能源汽车每辆补贴至多人民币250,000元,对购置城市新能源公交车每辆补贴至多人民币600,000元。
黄金市场迎来“完美风暴”
据贵金属和天然资源共同基金经理们说,黄金市场已八年之久的牛市可能至少还会再持续几年,并有可能越过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2,000多美元的历史高点。
上周五,纽约2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涨25.70美元,达每盎司1001.80美元,涨幅2.6%。这是自去年3月18日以来最高的最近交割月合约结算价,当时的结算价为1003.20美元。金价上周累计涨幅达6.4%。
U.S. Global Investors旗下基金Global Resources Fund的联席经理布莱恩•希克斯(Brian Hicks)表示,我们不认为金价涨势已经接近尾声。实际上,我认为正在发生的事情从多方面助推黄金。
他说,由于全球经济和银行业前景不明,许多投资者正在将资金从金融资产转移到黄金上。
他认为,这种趋势肯定会持续下去。鉴于金融行业的现状,金价在这轮牛市行情中可能会比大家预期中的走得更高。
Tocqueville Gold Fund资产组合经理约翰•海瑟威(John Hathaway,)称,投资者若想了解眼下投资者对黄金的热潮,只需要去看看报纸头条就行,不必再去研究诸如印度婚嫁旺季的珠宝首饰需求或是金矿产量之类的需求和供应基本面状况。
海瑟威称,这种现象都要归结于投资者的不安情绪。持有金融资产让他们感到不安全,因此要寻找其他地方存放资金,而黄金通常是避险资产中的首选。
海瑟威表示,金价上涨的持续时间,将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和其他投资品种的低回报持续的时间长短。
海瑟威表示,他不认为金价上涨乃投机所致,而是由金融系统崩溃、美国政坛变化及全球经济大幅衰退等各方面引发的实在的担忧情绪造成的。
USAA Precious Metals & Minerals Fund资产组合经理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黄金现货价格将突破去年3月创下的盘中高点1,032.70美元。海瑟威则暗示,金价理所当然的会达到“数千美元”的高位,不过这有可能要花上好几年时间。
经通胀调整后,金价要涨到2,200至2,300美元才能打破1980年的高点。
U.S. Global Investors经理希克斯称,在持续到2008年的大宗商品牛市行情中,黄金的涨势是滞后的。因此不能排除金价上探其通胀调整后高点的可能性,特别是要考虑到黄金是小市场,再加上眼下投资者喜好有形资产而不是无形资产,因此会有大量资金流入黄金市场。
海瑟威表示,全球实物黄金供应紧俏也支持投资黄金。通常,许多投资需求体现在期货合约之类的纸面上。但过去半年来,包括金币、金条的实物黄金和基于实物黄金的交易所交易基金需求“猛增”。
Allen Sykora
上周五,纽约2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涨25.70美元,达每盎司1001.80美元,涨幅2.6%。这是自去年3月18日以来最高的最近交割月合约结算价,当时的结算价为1003.20美元。金价上周累计涨幅达6.4%。
U.S. Global Investors旗下基金Global Resources Fund的联席经理布莱恩•希克斯(Brian Hicks)表示,我们不认为金价涨势已经接近尾声。实际上,我认为正在发生的事情从多方面助推黄金。
他说,由于全球经济和银行业前景不明,许多投资者正在将资金从金融资产转移到黄金上。
他认为,这种趋势肯定会持续下去。鉴于金融行业的现状,金价在这轮牛市行情中可能会比大家预期中的走得更高。
Tocqueville Gold Fund资产组合经理约翰•海瑟威(John Hathaway,)称,投资者若想了解眼下投资者对黄金的热潮,只需要去看看报纸头条就行,不必再去研究诸如印度婚嫁旺季的珠宝首饰需求或是金矿产量之类的需求和供应基本面状况。
海瑟威称,这种现象都要归结于投资者的不安情绪。持有金融资产让他们感到不安全,因此要寻找其他地方存放资金,而黄金通常是避险资产中的首选。
海瑟威表示,金价上涨的持续时间,将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和其他投资品种的低回报持续的时间长短。
海瑟威表示,他不认为金价上涨乃投机所致,而是由金融系统崩溃、美国政坛变化及全球经济大幅衰退等各方面引发的实在的担忧情绪造成的。
USAA Precious Metals & Minerals Fund资产组合经理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黄金现货价格将突破去年3月创下的盘中高点1,032.70美元。海瑟威则暗示,金价理所当然的会达到“数千美元”的高位,不过这有可能要花上好几年时间。
经通胀调整后,金价要涨到2,200至2,300美元才能打破1980年的高点。
U.S. Global Investors经理希克斯称,在持续到2008年的大宗商品牛市行情中,黄金的涨势是滞后的。因此不能排除金价上探其通胀调整后高点的可能性,特别是要考虑到黄金是小市场,再加上眼下投资者喜好有形资产而不是无形资产,因此会有大量资金流入黄金市场。
海瑟威表示,全球实物黄金供应紧俏也支持投资黄金。通常,许多投资需求体现在期货合约之类的纸面上。但过去半年来,包括金币、金条的实物黄金和基于实物黄金的交易所交易基金需求“猛增”。
Allen Sykora
全球重蹈日本覆辙?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9-02-23
日本“失去的十年”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就在一年前,这似乎还是个可笑的问题。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美国、英国和其它负债累累的西方经济体不可能遭遇日本那样的困境。而现在,问题变成了这些国家能否像日本那样妥善应对。欢迎来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时代。
正如我先前所讲过的,对日本问题的最佳分析来自于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辜朝明(Richard Koo)*。他最重要的观点是:资产负债状况十分重要。这一观点很简单,被传统经济学所忽视。面对破产的威胁,过度借贷者会难以偿还债务。同样是资产价格的下降,在举债购买的情况下所造成的破坏性,要比没什么债务的情况下严重得多。
辜朝明认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私人支出和借贷规模的缩减,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借款人的状况,而非银行的状况。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话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低利率就如同“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推绳子,泛指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效果明显,但是对于通货紧缩却效果不彰——译者注)——而当时日本的利率多年处于低得不能再低的水平。债务人还是继续偿还贷款。
那么,这种观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我们对于当前所处困境的认识呢?答案是帮助很大。
首先,拿当前这场衰退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度萧条做比较,完全是受到了误导。在1981年,美国的私人债务相当于GDP的123%;而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这一比例已达到290%。在1981年,家庭债务相当于GDP的48%;到了2007年,则相当于GDP的100%。在1980年,美联储的干预利率为19%至20%;如今这一利率已接近于零。
上世纪80年代初,利率下调时,借贷规模激增(见图表)。而现在引发借贷扩张的机会几近为零。中央银行决心挤出通胀而造成的衰退,与过度举债和净值暴跌造成的衰退大不相同。前一种情况中,是央行造成了衰退;而后一种情况下,央行正奋力避免衰退的发生。
其次,那些认为日本政府的财政扩张措施以失败告终的人也错了。当私人部门连续多年努力偿付债务时,国家面临三种选择:由政府出面借贷;扩大净出口;或是任凭经济在大规模破产的恶性循环中崩溃。
虽然日本损失了3倍于GDP的财富总额,而且相当于GDP 20% 的企业财务余额从不足转变成过剩,但日本并没有遭遇大萧条。这就是胜利。其原因就是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当桥本(Hashimoto)政府在1997年试图削减财政赤字时,便出现了经济崩溃和实际财政赤字上升的局面。
第三,承认亏损和对金融体系进行资本重组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如同辜朝明所指出的那样,不愿借贷甚至更为重要。日本的僵尸银行存在了近十年。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僵局:公众对银行家的敌意,使得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向银行注资;而银行家的影响力,又使得政府不可能对破产机构施行国有化。年复一年,人们自欺欺人,假装问题在于资产价格的过度下行。最后,金融业的内爆令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去年秋季美国的形势也一样,但我们已经坐失了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重组和资本重组的良机。
在美国,金融业的状况很可能比在日本要重要得多。美国的巨额债务不是由非金融公司累积起来的,而是家庭和金融业所致。从1981年至2008年第3季度,金融业总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从22%升至117%,而非金融公司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仅从53%升至76%。因此,金融机构收缩资产负债表的愿望,可能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更大根源。
那么,日本的总体经验在当今有多大的适用性呢?
好消息是,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比日本当年的泡沫小得多(见图表)。而且,美国央行在承认现实、迅速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以及转向“非常规”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动作更为迅速。
坏消息是,在美国,围绕财政政策的争论似乎比日本更为激烈。在资产负债表收缩时期,在官方利率为零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我们唯一的工具,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大危险是试图过早填补财政赤字,这将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们又得说,美国政府有关公私合作,购买问题资产的提议看起来毫无希望。即便这项提议具有可操作性,资产价格也可能过低,无法鼓励银行出售,或者对于买家、卖家(或买卖双方)构不成大笔的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是,轻微提高各种不良资产的价格,不太可能使受损的机构实现资本重组。最终,事实将摆在我们面前。但在此之前,可能会是一段长时间的伪装。
不过,目前美国国内发生的一切远称不上最糟糕的消息。最糟糕的是这场危机向全球蔓延。以前,由于全球经济形势良好,日本可以倚赖出口。而本轮危机是全球性的:泡沫及相应的消费繁荣蔓延到西方多数地区,金融狂热和购买不良资产风潮亦是如此。直接受到危机影响的经济体占到了全球经济的近半数。由于外需下滑及金融崩溃而受到间接影响的经济体,则占了其余的部分。显然,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的核心。
其结果是,我们面临一轮资产负债表收缩,虽然程度远小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收缩,但影响范围却要大得多。为此,以为全球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强劲增长不过是幻想。需求将来自哪里?来自负债累累的西方消费者?很难。来自新兴国家消费者?不太可能。来自财政扩张?一定程度吧。但扩张举措看起来仍过于无力,过于不均衡,其中大部分出自美国。中国有所帮助,但欧元区和日本似乎已经瘫痪,而多数新兴经济体现在无法冒险采取激进行动。
去年标志着一个充满希望年代的结束。如今,全球经济遭遇“失去的十年”的可能性无法排除。我们必须避免这种局面。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会原谅没有迎接这一重大挑战的领导人们。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日本大衰退的教训》(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Wiley出版社2008年出版)
译者/何黎
日本“失去的十年”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就在一年前,这似乎还是个可笑的问题。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美国、英国和其它负债累累的西方经济体不可能遭遇日本那样的困境。而现在,问题变成了这些国家能否像日本那样妥善应对。欢迎来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时代。
正如我先前所讲过的,对日本问题的最佳分析来自于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辜朝明(Richard Koo)*。他最重要的观点是:资产负债状况十分重要。这一观点很简单,被传统经济学所忽视。面对破产的威胁,过度借贷者会难以偿还债务。同样是资产价格的下降,在举债购买的情况下所造成的破坏性,要比没什么债务的情况下严重得多。
辜朝明认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私人支出和借贷规模的缩减,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借款人的状况,而非银行的状况。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话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低利率就如同“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推绳子,泛指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效果明显,但是对于通货紧缩却效果不彰——译者注)——而当时日本的利率多年处于低得不能再低的水平。债务人还是继续偿还贷款。
那么,这种观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我们对于当前所处困境的认识呢?答案是帮助很大。
首先,拿当前这场衰退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度萧条做比较,完全是受到了误导。在1981年,美国的私人债务相当于GDP的123%;而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这一比例已达到290%。在1981年,家庭债务相当于GDP的48%;到了2007年,则相当于GDP的100%。在1980年,美联储的干预利率为19%至20%;如今这一利率已接近于零。
上世纪80年代初,利率下调时,借贷规模激增(见图表)。而现在引发借贷扩张的机会几近为零。中央银行决心挤出通胀而造成的衰退,与过度举债和净值暴跌造成的衰退大不相同。前一种情况中,是央行造成了衰退;而后一种情况下,央行正奋力避免衰退的发生。
其次,那些认为日本政府的财政扩张措施以失败告终的人也错了。当私人部门连续多年努力偿付债务时,国家面临三种选择:由政府出面借贷;扩大净出口;或是任凭经济在大规模破产的恶性循环中崩溃。
虽然日本损失了3倍于GDP的财富总额,而且相当于GDP 20% 的企业财务余额从不足转变成过剩,但日本并没有遭遇大萧条。这就是胜利。其原因就是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当桥本(Hashimoto)政府在1997年试图削减财政赤字时,便出现了经济崩溃和实际财政赤字上升的局面。
第三,承认亏损和对金融体系进行资本重组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如同辜朝明所指出的那样,不愿借贷甚至更为重要。日本的僵尸银行存在了近十年。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僵局:公众对银行家的敌意,使得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向银行注资;而银行家的影响力,又使得政府不可能对破产机构施行国有化。年复一年,人们自欺欺人,假装问题在于资产价格的过度下行。最后,金融业的内爆令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去年秋季美国的形势也一样,但我们已经坐失了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重组和资本重组的良机。
在美国,金融业的状况很可能比在日本要重要得多。美国的巨额债务不是由非金融公司累积起来的,而是家庭和金融业所致。从1981年至2008年第3季度,金融业总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从22%升至117%,而非金融公司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仅从53%升至76%。因此,金融机构收缩资产负债表的愿望,可能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更大根源。
那么,日本的总体经验在当今有多大的适用性呢?
好消息是,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比日本当年的泡沫小得多(见图表)。而且,美国央行在承认现实、迅速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以及转向“非常规”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动作更为迅速。
坏消息是,在美国,围绕财政政策的争论似乎比日本更为激烈。在资产负债表收缩时期,在官方利率为零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我们唯一的工具,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大危险是试图过早填补财政赤字,这将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们又得说,美国政府有关公私合作,购买问题资产的提议看起来毫无希望。即便这项提议具有可操作性,资产价格也可能过低,无法鼓励银行出售,或者对于买家、卖家(或买卖双方)构不成大笔的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是,轻微提高各种不良资产的价格,不太可能使受损的机构实现资本重组。最终,事实将摆在我们面前。但在此之前,可能会是一段长时间的伪装。
不过,目前美国国内发生的一切远称不上最糟糕的消息。最糟糕的是这场危机向全球蔓延。以前,由于全球经济形势良好,日本可以倚赖出口。而本轮危机是全球性的:泡沫及相应的消费繁荣蔓延到西方多数地区,金融狂热和购买不良资产风潮亦是如此。直接受到危机影响的经济体占到了全球经济的近半数。由于外需下滑及金融崩溃而受到间接影响的经济体,则占了其余的部分。显然,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的核心。
其结果是,我们面临一轮资产负债表收缩,虽然程度远小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收缩,但影响范围却要大得多。为此,以为全球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强劲增长不过是幻想。需求将来自哪里?来自负债累累的西方消费者?很难。来自新兴国家消费者?不太可能。来自财政扩张?一定程度吧。但扩张举措看起来仍过于无力,过于不均衡,其中大部分出自美国。中国有所帮助,但欧元区和日本似乎已经瘫痪,而多数新兴经济体现在无法冒险采取激进行动。
去年标志着一个充满希望年代的结束。如今,全球经济遭遇“失去的十年”的可能性无法排除。我们必须避免这种局面。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会原谅没有迎接这一重大挑战的领导人们。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日本大衰退的教训》(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Wiley出版社2008年出版)
译者/何黎
奥巴马应该救美国房市
FT社评 2009-02-23
与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Icarus)一样,许多美国房主如今正为他们当初对地球引力的蔑视而付出代价。曾经豪赌美国房价不会下降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投资者亦是如此。但是,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无辜的受害者也被卷入丧失抵押赎回权大潮。在其反响平平的经济刺激及银行纾困计划之后,奥巴马政府又计划向房主们伸出援手,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受欢迎举措。
暴跌的美国房价是当前全球危机的震中所在。它们摧毁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先是造成信贷危机,然后导致全球需求崩溃。随着人们失去工作和收入,即使那些几年前决策谨慎的人们,也发现很难保住自己的房子。在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本应有助于减轻购房者的债务负担,从而使他们保住房子。但由于美国房价较其峰值水平跌逾25%,很多人发现自己陷入了贷款金额超过房屋价值的窘境。
在新宣布的防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方案中,有2000亿美元用于扩充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资本金,使它们能够发放高达房屋价值105%的再贷款,而不是通常的80%,这样就有更多房主可以受惠于较低的抵押贷款利率。方案还提供了价值750亿美元的激励资金,以鼓励银行修改那些会拿走借款人收入太多部分的贷款条款——并使得破产法庭在激励资金不足以生效的情况下,重新调整按揭贷款。
这种做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非常好。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以自我强化的螺旋式下降形式出现——被银行收回的房屋被廉价售出,拖低了其它房屋的价值——政府应设法终止这一现象。有人担心,这会鼓励鲁莽行为。但该计划的目标非常明确:政府的目标是控制连带影响,而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保住自己的房子。该计划只会帮助那些有合理机会保住自己房子的人。
支持放任主义的评论家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任由价格下降,直至市场底部明确。他们错了。在系统性危机中,市场本质上是不稳定的:进一步的价格下跌既有可能趋于稳定,也有可能加快自身的下降速度。在此过程中,整个经济体系内的需求都在萎缩。
最重要的是,应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现象乃是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政府需要更多的钱来拯救美国的银行体系——这笔钱将只会来自选民,那些觉得自己(而不仅仅是华尔街)正获得救助的选民。这项计划有助于赢得他们的支持。这2750亿美元似乎花得很划算。
译者/力文
与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Icarus)一样,许多美国房主如今正为他们当初对地球引力的蔑视而付出代价。曾经豪赌美国房价不会下降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投资者亦是如此。但是,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无辜的受害者也被卷入丧失抵押赎回权大潮。在其反响平平的经济刺激及银行纾困计划之后,奥巴马政府又计划向房主们伸出援手,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受欢迎举措。
暴跌的美国房价是当前全球危机的震中所在。它们摧毁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先是造成信贷危机,然后导致全球需求崩溃。随着人们失去工作和收入,即使那些几年前决策谨慎的人们,也发现很难保住自己的房子。在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本应有助于减轻购房者的债务负担,从而使他们保住房子。但由于美国房价较其峰值水平跌逾25%,很多人发现自己陷入了贷款金额超过房屋价值的窘境。
在新宣布的防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方案中,有2000亿美元用于扩充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资本金,使它们能够发放高达房屋价值105%的再贷款,而不是通常的80%,这样就有更多房主可以受惠于较低的抵押贷款利率。方案还提供了价值750亿美元的激励资金,以鼓励银行修改那些会拿走借款人收入太多部分的贷款条款——并使得破产法庭在激励资金不足以生效的情况下,重新调整按揭贷款。
这种做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非常好。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以自我强化的螺旋式下降形式出现——被银行收回的房屋被廉价售出,拖低了其它房屋的价值——政府应设法终止这一现象。有人担心,这会鼓励鲁莽行为。但该计划的目标非常明确:政府的目标是控制连带影响,而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保住自己的房子。该计划只会帮助那些有合理机会保住自己房子的人。
支持放任主义的评论家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任由价格下降,直至市场底部明确。他们错了。在系统性危机中,市场本质上是不稳定的:进一步的价格下跌既有可能趋于稳定,也有可能加快自身的下降速度。在此过程中,整个经济体系内的需求都在萎缩。
最重要的是,应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现象乃是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政府需要更多的钱来拯救美国的银行体系——这笔钱将只会来自选民,那些觉得自己(而不仅仅是华尔街)正获得救助的选民。这项计划有助于赢得他们的支持。这2750亿美元似乎花得很划算。
译者/力文
东欧危机引发市场动荡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斯蒂芬•瓦格斯蒂尔(Stefan Wagstyl) 2009-02-23
过去几天已蔓延至中东欧市场的危机,加大了政府、银行及国际机构为该地区经济纾困的压力。
“我不愿意这样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表示,“但当然,这确实是我们现在的预期。现在必须采取必要的行动。”
日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东欧形势不断恶化引发了该地区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到西欧乃至纽约。
人们目前的焦点在国际银行身上。最近几年,是它们推动了东欧经济的迅速增长。由于银行现在陷入危机,造成信贷稀缺,这令东欧国家面临压力,并把那些最为脆弱的国家推向破产边缘。
已有3个东欧国家——匈牙利、拉脱维亚和乌克兰——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贷款。同时,塞尔维亚正与该组织进行谈判,罗马尼亚19日也暗示,可能很快采取同样行动。
根据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数据,截止去年9月底,东欧的外国银行贷款为1.656万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其中1.511万亿美元来自西欧银行。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东欧国家风险敞口最大的西方国家是奥地利,其对东欧贷款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5%,紧随其后的是瑞典(30%)和希腊(19%)。
上周的市场动荡,使得几乎没有决策者质疑这场危机的规模。伯格洛夫估计,东欧银行业(不包括俄罗斯,该国不依赖外国银行)今年需要2000亿美元再融资,同时需要1000亿美元至1500亿美元,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坏账——总计高达3500亿美元。
伯格洛夫表示,目前,商业银行正提供必要的支持,但鉴于市场压力,这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仅负担这笔支出的70%,那么政府和多边机构可能会面临约1000亿美元的融资要求。这确实是一个大数字,但考虑到西欧银行纾困的规模,这还算不上规模巨大。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Ferenc Gyurcsany) 19日呼吁制定一个1000亿欧元(合1260亿美元)的地区支持计划。
但其中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首先,没人知道东欧银行业可能出现多大的亏损,因为这取决于衰退形势下的坏账规模,而这场衰退才刚刚开始。乌克兰今年的GDP将减少10%,而波兰则坚称该国仍能实现增长,因此最后可能的结果差异很大。
此外,除了为银行提供支持以外,那些拥有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可能需要额外的资金,比如匈牙利、拉脱维亚和乌克兰。IMF没有为这些地区预留资金,但该组织正着手将其全球可动用资源增加一倍,至5000亿美元。
最后,东欧经济状况取决于其它地区的发展,比如西欧政府的银行支持计划对西欧本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的影响。
迄今为止,奥地利等在东欧涉足最深的国家,没有阻拦本国银行利用公共支持,为其外国分支机构融资。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化。例如,希腊已对此表示严重担忧。
这场辩论暴露了欧盟(EU)内部的分歧。奥地利正发起一个区域性支持计划,将在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帮助下融资。
但德国反对这一呼声。欧洲央行(ECB)也表示反对,该银行已向匈牙利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但对于向欧盟以外的国家提供援助持谨慎态度。
欧盟货币事务专员华金•阿尔穆尼亚(Joaquín Almunia) 19日表示,欧盟委员会认为,拿出一种解决方案并不合适,因为各国情况不同。这一警告令一些人失望。伯格洛夫表示:“我确实认为,欧盟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译者/梁艳裳
过去几天已蔓延至中东欧市场的危机,加大了政府、银行及国际机构为该地区经济纾困的压力。
“我不愿意这样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表示,“但当然,这确实是我们现在的预期。现在必须采取必要的行动。”
日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东欧形势不断恶化引发了该地区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到西欧乃至纽约。
人们目前的焦点在国际银行身上。最近几年,是它们推动了东欧经济的迅速增长。由于银行现在陷入危机,造成信贷稀缺,这令东欧国家面临压力,并把那些最为脆弱的国家推向破产边缘。
已有3个东欧国家——匈牙利、拉脱维亚和乌克兰——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贷款。同时,塞尔维亚正与该组织进行谈判,罗马尼亚19日也暗示,可能很快采取同样行动。
根据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数据,截止去年9月底,东欧的外国银行贷款为1.656万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其中1.511万亿美元来自西欧银行。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东欧国家风险敞口最大的西方国家是奥地利,其对东欧贷款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5%,紧随其后的是瑞典(30%)和希腊(19%)。
上周的市场动荡,使得几乎没有决策者质疑这场危机的规模。伯格洛夫估计,东欧银行业(不包括俄罗斯,该国不依赖外国银行)今年需要2000亿美元再融资,同时需要1000亿美元至1500亿美元,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坏账——总计高达3500亿美元。
伯格洛夫表示,目前,商业银行正提供必要的支持,但鉴于市场压力,这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仅负担这笔支出的70%,那么政府和多边机构可能会面临约1000亿美元的融资要求。这确实是一个大数字,但考虑到西欧银行纾困的规模,这还算不上规模巨大。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Ferenc Gyurcsany) 19日呼吁制定一个1000亿欧元(合1260亿美元)的地区支持计划。
但其中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首先,没人知道东欧银行业可能出现多大的亏损,因为这取决于衰退形势下的坏账规模,而这场衰退才刚刚开始。乌克兰今年的GDP将减少10%,而波兰则坚称该国仍能实现增长,因此最后可能的结果差异很大。
此外,除了为银行提供支持以外,那些拥有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可能需要额外的资金,比如匈牙利、拉脱维亚和乌克兰。IMF没有为这些地区预留资金,但该组织正着手将其全球可动用资源增加一倍,至5000亿美元。
最后,东欧经济状况取决于其它地区的发展,比如西欧政府的银行支持计划对西欧本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的影响。
迄今为止,奥地利等在东欧涉足最深的国家,没有阻拦本国银行利用公共支持,为其外国分支机构融资。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化。例如,希腊已对此表示严重担忧。
这场辩论暴露了欧盟(EU)内部的分歧。奥地利正发起一个区域性支持计划,将在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帮助下融资。
但德国反对这一呼声。欧洲央行(ECB)也表示反对,该银行已向匈牙利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但对于向欧盟以外的国家提供援助持谨慎态度。
欧盟货币事务专员华金•阿尔穆尼亚(Joaquín Almunia) 19日表示,欧盟委员会认为,拿出一种解决方案并不合适,因为各国情况不同。这一警告令一些人失望。伯格洛夫表示:“我确实认为,欧盟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译者/梁艳裳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上海社保基金面临严重缺口 去年财政补贴170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 00:12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当城市转型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一些曾在经济发展中掩盖的矛盾开始凸显而出。在这些矛盾中,财政收支的困扰正让上海的执政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比2007年增幅31.38%。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8.9%。在外界看来,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的背后,折射出上海正面临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书记市长连叹当家不易
牛年春节假期刚刚过完,2月4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财税工作会议”上表示:“财政是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当前要充分认识在特殊时期做好财税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成今年财税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韩市长这么为上海财政操心,是他多年担任上海市长以来少有的,现在还有一大堆地方等着用钱呢,但今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幅回到个位数(6%)已经成为了必然,怎么能不着急。”
与长期在上海工作的韩正相比,2007年上任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上海的财政情况的感受经历了从“美好向往”到“深感压力”的转变过程。
1月16日,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回忆起了这种转变。他说:“我来上海之前,曾向中央领导包括曾经在上海工作的老领导请教,上海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有些同志和我讲,上海现在的钱多的用不完,我来上海之后感觉钱是很多,但我随后发现上海财政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好,上海各类财政支出的压力很大。”
在一系列财政问题中,最让人苦恼的是上海社保基金的“入不敷出”,“这一情况已经到了出现严重穿底的境地,而未来二十年这一用财政收入填补社保基金窟窿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
财政补社保基金“窟窿”
“社保基金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而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60-70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1月6日,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目前,上海市级财政是上海地方财政的大头,虽然2008年市级财政收入为1220.6亿元,同比增长12.7%,但减去市级返还给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实际可使用的市级财政收入总计为994.5亿元。而170-180亿元的社保基金托底占到了这块财政支出的相当一部分。
记者从上海市财政局获悉,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支出加上结转下年支出总计994.5元。
在上海市2009年预算草案中,上海市财政局把今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长定为5%,把支出预算定为增长10.2%,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财政收支方式来填补上60-70亿的社保基金托底增量部分资金。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并提高财政支出比例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上海的老龄化问题。”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据“2008老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86.33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预测到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这一比例直向世界第一长寿大国日本的老龄化水平看齐。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数字将攀升至500万,而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要到2025-2030年间才会达到高峰。
记者发现,目前上海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到了有50多万,占到老年人口总量的17%以上,占到总人口的差不多4%的比重,这显示出上海不但面临老龄化的问题,高龄的老龄化问题更是日趋严重,而该部分人群对于社保基金中养老、医疗费用支出巨大。
税费改革“困扰”财政收入
倘若说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是上海财政“必须”增支部分的话,那么上海地方财政的减收因素成为上海财政收支矛盾显现的另一重要原因。
上海市财政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文件显示,受到国际金融形势恶化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上海的钢铁、汽车、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市场需求由旺转弱,证券业持续低迷,四大行业收入增幅分别下降27%、4.7%、23.2%和61.6%。
而记者从上海市统计局获得的资料显示,200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各大税种增长情况如下:增值税334.89亿元,增长6.8%;营业税763.38亿元,增长6.8%;企业所得税547.99亿元,增长28.7%;个人所得税204.89亿元,增长20.9%。
上海财税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所得税是去年上海财政依然保持“两位数”增收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征收方式的不同,即去年上半年对2007年所得税一次性增收造成的,这将给今年所得税继续增收形势会带来压力。
不过,令上海财政局更“郁闷”的是,一边是财税部门面临着减收压力,另一边,上海正希望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低税赋的方式发展金融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放缓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的调降“呼之欲出”。事实上,上海为了建设金融中心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人才来沪工作,将会调降高端金融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这一政策已经被上海金融服务办主任方星海多次提及。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08年2月以来,上海一直在着手制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其中将会涉及该部分内容。目前,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正在向香港看齐,而目前香港的个人所得税率一律为15%,较内地要低得多。而目前内地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可达到45%。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曾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在内地的金融行业而言,我们觉得这些金融人才的税负可能有些过重,所以说,上海会在未来进一步降低这方面的税负。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上海工作。”
城市建设的巨大成本
今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多个场合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叹苦经”。《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旁听多个小组和分组会议中,听到不少区县负责人或企业领导向市政府领导表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上,希望市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事实上,目前上海一些区县在财政上的困难并不为外界了解。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上海各区财政负债很重。郊区负债很大部用来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而城区主要财政用于基础建设配套投资,需要很多钱。有的区每年财政支出20%-30%都是用来归还债务累息,有的区的债务已经达到该区一年财政收入的2倍。”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与北京轨道交通统一2元票价相比,目前上海的轨道交通较贵,平均市民每天上下班花在公共交通上的费用达到10元左右,希望市政府进一步出台民生政策,降低市民出行成本。
对于这样想法,韩正市长表示:“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
1月15日,韩正市长在“上海市人大市长补充发言会议”上还特意再次给代表委员算了两笔帐。韩正市长说:“按照规划,上海的轨道交通1-13号线,总里程350公里,预计总投资2380亿,政府至少要拿出35%近833亿的资本金。在已经将1、2号线的回收资金平铺用于新开工的线路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现在只到位近700亿元,还有200亿元,我也不知道哪里来。”
韩正市长表示:“上海近期完成了到2020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规划城市轨道线路总长达880公里,未来还要需要投入2100亿,其中60%银行贷款,35%需要由政府支出的资本金860亿,外加前13条线的资本金缺口共计1000亿。”
面对这方面的困难,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中央领导对于上海经济发展很关心,并为上海的发展出谋划策,找到了很多出路和办法,例如建议通过采取动用银行的贷款做项目资本金,这样财政就能空出一部分解决其他民生和社会问题。”
土地财政、项目税收能否舍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一个家、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财政账本不出现赤字,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开源节流”,目前上海财政税收开源工作遇到了难处,原本依赖于土地财政、项目税收的增长模式就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了。
1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坦言:“上海经济正处于转型,制造业要向高水平的发展,就要摒弃原有的项目税收。简单地建一个工厂很容易,建一个1000万吨的大钢厂,有两三年就起来了,起来之后就是几十亿的税收,钢厂本身还可以解决一千来人的就业,进而可以带动几万人的就业。”
俞正声表示:“但上海不能再靠搞这些了,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档次。这种高端制造业给税收、就业带来的利益是不大的。例如上海的商用飞机项目,就业不会提高很多,税收效益也赶不上钢厂。”
业界人士认为,虽然上海执政者对于不为传统的大项目税收“折腰”达成了共识,但对于曾带动上海财政收入若干年高速发展的土地财政是否能够舍弃依然并不明朗,若舍弃土地财政又将如何补足财政赤字,出路也不明朗。
此前,上海市社科院曾发布专题报告称,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中,有25%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土地出让收益、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近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经营所产生的税金(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15%(未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加之上各种规费等,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2009年土地财政对于上海财政的贡献会大大降低。上海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文件显示,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8项政府性基金其在今年的收入预计“难度较大”,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预计2009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仅仅为458.5亿元。而以前若干年,仅仅土地出让一项收入的金额就超过这一总计数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当城市转型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一些曾在经济发展中掩盖的矛盾开始凸显而出。在这些矛盾中,财政收支的困扰正让上海的执政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比2007年增幅31.38%。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8.9%。在外界看来,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的背后,折射出上海正面临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书记市长连叹当家不易
牛年春节假期刚刚过完,2月4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财税工作会议”上表示:“财政是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当前要充分认识在特殊时期做好财税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成今年财税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韩市长这么为上海财政操心,是他多年担任上海市长以来少有的,现在还有一大堆地方等着用钱呢,但今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幅回到个位数(6%)已经成为了必然,怎么能不着急。”
与长期在上海工作的韩正相比,2007年上任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上海的财政情况的感受经历了从“美好向往”到“深感压力”的转变过程。
1月16日,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回忆起了这种转变。他说:“我来上海之前,曾向中央领导包括曾经在上海工作的老领导请教,上海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有些同志和我讲,上海现在的钱多的用不完,我来上海之后感觉钱是很多,但我随后发现上海财政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好,上海各类财政支出的压力很大。”
在一系列财政问题中,最让人苦恼的是上海社保基金的“入不敷出”,“这一情况已经到了出现严重穿底的境地,而未来二十年这一用财政收入填补社保基金窟窿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
财政补社保基金“窟窿”
“社保基金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而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60-70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1月6日,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目前,上海市级财政是上海地方财政的大头,虽然2008年市级财政收入为1220.6亿元,同比增长12.7%,但减去市级返还给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实际可使用的市级财政收入总计为994.5亿元。而170-180亿元的社保基金托底占到了这块财政支出的相当一部分。
记者从上海市财政局获悉,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支出加上结转下年支出总计994.5元。
在上海市2009年预算草案中,上海市财政局把今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长定为5%,把支出预算定为增长10.2%,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财政收支方式来填补上60-70亿的社保基金托底增量部分资金。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并提高财政支出比例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上海的老龄化问题。”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据“2008老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86.33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预测到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这一比例直向世界第一长寿大国日本的老龄化水平看齐。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数字将攀升至500万,而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要到2025-2030年间才会达到高峰。
记者发现,目前上海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到了有50多万,占到老年人口总量的17%以上,占到总人口的差不多4%的比重,这显示出上海不但面临老龄化的问题,高龄的老龄化问题更是日趋严重,而该部分人群对于社保基金中养老、医疗费用支出巨大。
税费改革“困扰”财政收入
倘若说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是上海财政“必须”增支部分的话,那么上海地方财政的减收因素成为上海财政收支矛盾显现的另一重要原因。
上海市财政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文件显示,受到国际金融形势恶化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上海的钢铁、汽车、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市场需求由旺转弱,证券业持续低迷,四大行业收入增幅分别下降27%、4.7%、23.2%和61.6%。
而记者从上海市统计局获得的资料显示,200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各大税种增长情况如下:增值税334.89亿元,增长6.8%;营业税763.38亿元,增长6.8%;企业所得税547.99亿元,增长28.7%;个人所得税204.89亿元,增长20.9%。
上海财税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所得税是去年上海财政依然保持“两位数”增收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征收方式的不同,即去年上半年对2007年所得税一次性增收造成的,这将给今年所得税继续增收形势会带来压力。
不过,令上海财政局更“郁闷”的是,一边是财税部门面临着减收压力,另一边,上海正希望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低税赋的方式发展金融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放缓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的调降“呼之欲出”。事实上,上海为了建设金融中心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人才来沪工作,将会调降高端金融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这一政策已经被上海金融服务办主任方星海多次提及。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08年2月以来,上海一直在着手制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其中将会涉及该部分内容。目前,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正在向香港看齐,而目前香港的个人所得税率一律为15%,较内地要低得多。而目前内地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可达到45%。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曾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在内地的金融行业而言,我们觉得这些金融人才的税负可能有些过重,所以说,上海会在未来进一步降低这方面的税负。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上海工作。”
城市建设的巨大成本
今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多个场合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叹苦经”。《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旁听多个小组和分组会议中,听到不少区县负责人或企业领导向市政府领导表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上,希望市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事实上,目前上海一些区县在财政上的困难并不为外界了解。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上海各区财政负债很重。郊区负债很大部用来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而城区主要财政用于基础建设配套投资,需要很多钱。有的区每年财政支出20%-30%都是用来归还债务累息,有的区的债务已经达到该区一年财政收入的2倍。”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与北京轨道交通统一2元票价相比,目前上海的轨道交通较贵,平均市民每天上下班花在公共交通上的费用达到10元左右,希望市政府进一步出台民生政策,降低市民出行成本。
对于这样想法,韩正市长表示:“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
1月15日,韩正市长在“上海市人大市长补充发言会议”上还特意再次给代表委员算了两笔帐。韩正市长说:“按照规划,上海的轨道交通1-13号线,总里程350公里,预计总投资2380亿,政府至少要拿出35%近833亿的资本金。在已经将1、2号线的回收资金平铺用于新开工的线路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现在只到位近700亿元,还有200亿元,我也不知道哪里来。”
韩正市长表示:“上海近期完成了到2020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规划城市轨道线路总长达880公里,未来还要需要投入2100亿,其中60%银行贷款,35%需要由政府支出的资本金860亿,外加前13条线的资本金缺口共计1000亿。”
面对这方面的困难,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中央领导对于上海经济发展很关心,并为上海的发展出谋划策,找到了很多出路和办法,例如建议通过采取动用银行的贷款做项目资本金,这样财政就能空出一部分解决其他民生和社会问题。”
土地财政、项目税收能否舍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一个家、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财政账本不出现赤字,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开源节流”,目前上海财政税收开源工作遇到了难处,原本依赖于土地财政、项目税收的增长模式就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了。
1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坦言:“上海经济正处于转型,制造业要向高水平的发展,就要摒弃原有的项目税收。简单地建一个工厂很容易,建一个1000万吨的大钢厂,有两三年就起来了,起来之后就是几十亿的税收,钢厂本身还可以解决一千来人的就业,进而可以带动几万人的就业。”
俞正声表示:“但上海不能再靠搞这些了,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档次。这种高端制造业给税收、就业带来的利益是不大的。例如上海的商用飞机项目,就业不会提高很多,税收效益也赶不上钢厂。”
业界人士认为,虽然上海执政者对于不为传统的大项目税收“折腰”达成了共识,但对于曾带动上海财政收入若干年高速发展的土地财政是否能够舍弃依然并不明朗,若舍弃土地财政又将如何补足财政赤字,出路也不明朗。
此前,上海市社科院曾发布专题报告称,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中,有25%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土地出让收益、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近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经营所产生的税金(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15%(未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加之上各种规费等,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2009年土地财政对于上海财政的贡献会大大降低。上海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文件显示,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8项政府性基金其在今年的收入预计“难度较大”,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预计2009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仅仅为458.5亿元。而以前若干年,仅仅土地出让一项收入的金额就超过这一总计数字。
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丁远:三五年股市或现更大泡沫
本报记者 孟群舒 2009-02-21 10版:新财经周刊·财经界
面对2009年以来汹涌上涨的股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博士依旧保持着冷静。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他摊开2月16日的《华尔街日报》,在数据版找到了一组反差强烈的数字:今年以来,中国股市以28.8%的涨幅名列全球股市涨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巴西等国,除此之外的日本、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全部忍受着下跌的痛苦。
“海外媒体都很悲观,国内却很乐观。有人高呼:中国走出了独立行情。依我看,独立行情就是泡沫”,丁远教授直截了当地说。
“独立行情就是泡沫”
对捉摸不定的中国股市,丁远教授多次因准确的判断而赢得尊敬。早在2005年的夏天,丁远教授呼吁学员买股票。因为他经过计算发现,不少公司的市价比净资产还低,其中不乏优质的公司。以宝钢为例,其派息率(红利/股价)达到8%,已经远远超过银行利息,非常诱人。而到了2007年10月,他指出:A股已经疯狂,A股和H股市值已经超过日本,中国的银行、券商、石油公司、地产公司超过全球著名的同行,这显然是股市“地震”前的征兆。
对今年以来的上涨,丁远教授坦言“没想到”。他表示:现在的A股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或许这轮反弹会比想象中更久,但最终会回归理性。从目前看,支撑股价上涨的理由大都是“炒概念”,或者基于政策面的利好。要知道,各种花哨的概念、政策利好至少要2-3年才能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中。盲目“炒概念”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如果概念兑现,那么股价已经提前反映了利好,股民买了之后不赚也不赔;第二,如果概念没有兑现,那么股民就是“举杠铃”。
“尽情享受踏空的乐趣”
既然本轮上涨缺乏支撑,也就难以持久。丁远教授估计,在今年4月底年报和一季报披露之后,难看的数据很可能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
“今年可能是U或V字形,股价会从年初的大涨中滑落,涨得越多,回调越快。估计到今年4月时,股价已经比1600点上涨了很多,而公司的利润却在下滑。两相比较,那时候的市盈率会非常非常高,风险也会迅速增长。”丁远如是说。
他提醒投资者:目前的反弹令人心动,投资者不要因为害怕踏空,就头脑发热冲入股市。踏空与套牢的痛苦程度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前者不会有本金损失,后者会带来本金损失。所以,“尽情享受踏空的乐趣”。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资产,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资产。只要性价比高,什么资产都可以买;如果性价比低,再好的资产也不能买。这就是安全边际。”在丁远教授看来,选股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性价比。他通过市盈率、市净率、红利率等指标衡量股票性价比,同时与关联交易风险、成长性、现金流、盈余质量等指标挂钩,得出了股票组合,不断新增符合标准的股票,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股票,并且在一年多来持续跑赢大盘。根据计算,他也准确地找到了时点:从2007年8月底开始呼吁离开A股市场,去年7月他建议学生以30%仓位重新开始参与,去年9月加仓到50%;去年11月加仓到70%。
“未来有一波更大的泡沫”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各国大规模的救市,很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从而推高各种资产的价格。从历史来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了避免“9·11”后经济衰退,通过长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前两年的流动性过剩。如今,各国为了救市注入大量现金,再加上低利率政策,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泡沫。“很多人觉得中国2007年的大牛市不可思议,我认为三到五年内,你可能看到一场比2007年更大的资产泡沫。”
正如他在去年成功判断出低点,丁远教授认为下一个增仓点还需等待。“投资不是智力比赛,而是定力比赛。你明明知道前面有一颗钻石,但沿途却有各种妖魔诱惑着你,让你迷失方向。所以,炒股就是比拼耐力。一定要找到好公司,在性价比高的时候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在性价比降低后更换股票。股票与黄金的区别在于,股票是母的,好企业会不断制造利润,只要安全边际够低,仅分红权一项就能带来不错的回报。而黄金是公的,未必能产生收益,很可能还要你支付费用。”
“骨灰堆里盛开的花朵最鲜艳。只有前一批人在惨痛下跌中离场,后一批人才能获得暴利的机会。”那么,投资者是否准备好充足的现金,为下一个机会做好准备?
面对2009年以来汹涌上涨的股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博士依旧保持着冷静。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他摊开2月16日的《华尔街日报》,在数据版找到了一组反差强烈的数字:今年以来,中国股市以28.8%的涨幅名列全球股市涨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巴西等国,除此之外的日本、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全部忍受着下跌的痛苦。
“海外媒体都很悲观,国内却很乐观。有人高呼:中国走出了独立行情。依我看,独立行情就是泡沫”,丁远教授直截了当地说。
“独立行情就是泡沫”
对捉摸不定的中国股市,丁远教授多次因准确的判断而赢得尊敬。早在2005年的夏天,丁远教授呼吁学员买股票。因为他经过计算发现,不少公司的市价比净资产还低,其中不乏优质的公司。以宝钢为例,其派息率(红利/股价)达到8%,已经远远超过银行利息,非常诱人。而到了2007年10月,他指出:A股已经疯狂,A股和H股市值已经超过日本,中国的银行、券商、石油公司、地产公司超过全球著名的同行,这显然是股市“地震”前的征兆。
对今年以来的上涨,丁远教授坦言“没想到”。他表示:现在的A股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或许这轮反弹会比想象中更久,但最终会回归理性。从目前看,支撑股价上涨的理由大都是“炒概念”,或者基于政策面的利好。要知道,各种花哨的概念、政策利好至少要2-3年才能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中。盲目“炒概念”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如果概念兑现,那么股价已经提前反映了利好,股民买了之后不赚也不赔;第二,如果概念没有兑现,那么股民就是“举杠铃”。
“尽情享受踏空的乐趣”
既然本轮上涨缺乏支撑,也就难以持久。丁远教授估计,在今年4月底年报和一季报披露之后,难看的数据很可能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
“今年可能是U或V字形,股价会从年初的大涨中滑落,涨得越多,回调越快。估计到今年4月时,股价已经比1600点上涨了很多,而公司的利润却在下滑。两相比较,那时候的市盈率会非常非常高,风险也会迅速增长。”丁远如是说。
他提醒投资者:目前的反弹令人心动,投资者不要因为害怕踏空,就头脑发热冲入股市。踏空与套牢的痛苦程度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前者不会有本金损失,后者会带来本金损失。所以,“尽情享受踏空的乐趣”。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资产,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资产。只要性价比高,什么资产都可以买;如果性价比低,再好的资产也不能买。这就是安全边际。”在丁远教授看来,选股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性价比。他通过市盈率、市净率、红利率等指标衡量股票性价比,同时与关联交易风险、成长性、现金流、盈余质量等指标挂钩,得出了股票组合,不断新增符合标准的股票,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股票,并且在一年多来持续跑赢大盘。根据计算,他也准确地找到了时点:从2007年8月底开始呼吁离开A股市场,去年7月他建议学生以30%仓位重新开始参与,去年9月加仓到50%;去年11月加仓到70%。
“未来有一波更大的泡沫”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各国大规模的救市,很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从而推高各种资产的价格。从历史来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了避免“9·11”后经济衰退,通过长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前两年的流动性过剩。如今,各国为了救市注入大量现金,再加上低利率政策,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泡沫。“很多人觉得中国2007年的大牛市不可思议,我认为三到五年内,你可能看到一场比2007年更大的资产泡沫。”
正如他在去年成功判断出低点,丁远教授认为下一个增仓点还需等待。“投资不是智力比赛,而是定力比赛。你明明知道前面有一颗钻石,但沿途却有各种妖魔诱惑着你,让你迷失方向。所以,炒股就是比拼耐力。一定要找到好公司,在性价比高的时候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在性价比降低后更换股票。股票与黄金的区别在于,股票是母的,好企业会不断制造利润,只要安全边际够低,仅分红权一项就能带来不错的回报。而黄金是公的,未必能产生收益,很可能还要你支付费用。”
“骨灰堆里盛开的花朵最鲜艳。只有前一批人在惨痛下跌中离场,后一批人才能获得暴利的机会。”那么,投资者是否准备好充足的现金,为下一个机会做好准备?
美林称H股出现机会 资金将完成跨市场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 10:02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支撑全球经济衰退逆转的力量之一是中国,美林对其尽早复苏的信心在增强。由此,美林看多香港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不仅因为它们在2007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跌,更因为企业的成长性。
2009年第一季度,我们有必要说些什么。当然,准确预测经济走势犹如痴人说梦,因此,我们只能预测全年大方向。
经济和市场筑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林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可总结为两点,就是经济和资本市场筑底蓄势,以及政府对于经济实行保护政策。
这次金融危机源于泡沫破碎。过去几年,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是逐渐吹大的泡沫。泡沫不仅孕育了巨大的虚假需求,同时也刺激了产能的疯狂扩张。历史经验表明,经济重新回归理性水平,总会有一段痛苦的经历,现在我们就处在这个痛苦的后泡沫过程中。在此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在筑底蓄势。我们无法确认,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哪个阶段,也无法预测经济危机何时结束,只能密切关注各项先行指标的变化。
正是因为筑底过程非常痛苦,因此需要除市场以外其他力量介入。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快速介入了。而随着危机不断扩大,英国政府,以及之前始终保持冷静的欧洲中央银行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纾困行动。
在危机爆发之初,美联储主要利用利率工具和公开市场操作,向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其后,日本、欧洲和英国央行也都奉行了同样的策略。而随着危机日趋加深,仅仅依靠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已经不够了,因此,纾困行动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美林认为,如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继续下去,很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我的同事、美林日本股票策略师菊池正年2009年1月底发布报告认为,日本政府将会动用国库资金,向那些关系日本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注资。菊池正年说,日本政府的援助计划力度之大,要超过美国和中国。
他认为,中国政府援助计划是针对整个经济体的,而日本政府除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为其国内电子和汽车行业内的重点企业量身定做了保护计划。再来对比美国政府救助对象,主要是那些濒临现金流断裂的超级金融机构,而国会和白宫向底特律巨头提供巨额援助,还是在收到三大汽车公司强烈求救信号之后。而日本政府在本国电子和汽车行业刚刚陷入困境时,就立刻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性远远超过美国。
乐观预期增强,国债资金分流
日本政府纾困力度之大,超出了美林2008年时的预计。但实际上,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信息,有许多让我们感到意外,比如,美林最近一次完成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就有不少新信息颇有震撼力。
过去几个月来,由于全球经济还继续笼罩在金融风暴阴云之下,本次和上次的调研一样,机构投资者表示,将在投资组合中尽可能地保留大量现金。因为通缩环境下,现金代表着正收益。
此次调研中,机构投资者同样表达了对美国股票的好感,认为“先摔倒的就应该先爬起来”,美国经济将早于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复苏,其资本市场也将在忍受一段时间的痛苦之后,较早反弹。
此外,机构投资者对行业的看法依然非常保守。尽管机构投资者表示,在持续下跌之后,欧美大型企业股价“很可能已经低于真实价值”。但在危机环境下,他们还是必须坚持较保守的选股方式。
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电信和消费品依然是基金经理2009年第一季度资产配置的首选。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几个行业也是一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另外,投资者延续了过去以来对银行业的悲观看法,认为作为金融危机的源头和中心,无论政府救助力度有多大,都很难改变该行业的艰难现状。唯一发生改变的是公用事业(1734.872,35.73,2.10%)板块。投资者认为,政府刺激经济之时,不会过多地在公用事业领域扩张。因此,机构投资者在问卷中把公用事业板块剔除出了买入名单。
当然,调研结果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此次调研中,受访基金经理态度有了微妙变化,改变了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美林认为,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政府干预力度加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
首先,看淡全球经济走势的明显减少。2008年第四季度初,有65%的受访对象认为2009年经济将会走弱,但此次,仅有24%的受访对象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绝大多数投资者均认为,在税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刺激下,全球经济将提早复苏。
其次,机构投资者对通胀的看法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从2008年中期开始,机构投资者认为通胀周期已经结束,今后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可能是通缩,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美林2008年第四季度调研时。但在2009年第一季度,机构投资者认为,当前全球各国央行下调利率过大,这可能带来长期通胀,进而也引发了他们对长期债券价值的重新思考。
通过本次调研,美林认为,机构投资者正面临着重新配置资产问题。我们预计,资金将存在两个动向:首先,尽管美国国债依然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收益率下降,这可能会使部分资金离开,转而寻求其他投资机会。我们已经注意到,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抬头,到了3%的水平,确实能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买入和持有机会,但资金分流还是2009年的大势所趋,2008年避险进入而甘心以低收益率认购国债的资金,必定有一部分将流出去。
其次,资金也将完成不同地区的跨市场运动。美林关注着中国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举措,并认为,中国将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中国或早复苏,机会现H股
美林始终保持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我们认为,有三大力量能够支撑全球金融导致的经济衰退出现逆转:美国消费者和信贷市场,还有就是中国。美林看多中国的股票市场(香港中国概念股票),不仅因为中国的股市2007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跌,更因为中国企业的成长性。
我们希望中国需求,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尤其是加工业对大宗商品产生的需求),都尽可能地保持旺盛。我们认为,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洞悉中国经济变化的最重要指标。
近期,我们对中国政府重要官员的言论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很可能通过官方采购,来缓解过去几年因为牛市而积聚的巨大供需失衡,这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尽早走出困境的信心。我们认为,一旦中国PMI指数能够稳定上升,那么将对全球经济,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大宗商品输出的国家,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此外,美林还将密切关注中国的用电量和进口指标,因为它们不仅和中国国内的最终需求直接挂钩,还有着很强的国际化特征。■(作者为美林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齐忠恒译)
支撑全球经济衰退逆转的力量之一是中国,美林对其尽早复苏的信心在增强。由此,美林看多香港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不仅因为它们在2007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跌,更因为企业的成长性。
2009年第一季度,我们有必要说些什么。当然,准确预测经济走势犹如痴人说梦,因此,我们只能预测全年大方向。
经济和市场筑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林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可总结为两点,就是经济和资本市场筑底蓄势,以及政府对于经济实行保护政策。
这次金融危机源于泡沫破碎。过去几年,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是逐渐吹大的泡沫。泡沫不仅孕育了巨大的虚假需求,同时也刺激了产能的疯狂扩张。历史经验表明,经济重新回归理性水平,总会有一段痛苦的经历,现在我们就处在这个痛苦的后泡沫过程中。在此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在筑底蓄势。我们无法确认,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哪个阶段,也无法预测经济危机何时结束,只能密切关注各项先行指标的变化。
正是因为筑底过程非常痛苦,因此需要除市场以外其他力量介入。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快速介入了。而随着危机不断扩大,英国政府,以及之前始终保持冷静的欧洲中央银行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纾困行动。
在危机爆发之初,美联储主要利用利率工具和公开市场操作,向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其后,日本、欧洲和英国央行也都奉行了同样的策略。而随着危机日趋加深,仅仅依靠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已经不够了,因此,纾困行动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美林认为,如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继续下去,很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我的同事、美林日本股票策略师菊池正年2009年1月底发布报告认为,日本政府将会动用国库资金,向那些关系日本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注资。菊池正年说,日本政府的援助计划力度之大,要超过美国和中国。
他认为,中国政府援助计划是针对整个经济体的,而日本政府除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为其国内电子和汽车行业内的重点企业量身定做了保护计划。再来对比美国政府救助对象,主要是那些濒临现金流断裂的超级金融机构,而国会和白宫向底特律巨头提供巨额援助,还是在收到三大汽车公司强烈求救信号之后。而日本政府在本国电子和汽车行业刚刚陷入困境时,就立刻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性远远超过美国。
乐观预期增强,国债资金分流
日本政府纾困力度之大,超出了美林2008年时的预计。但实际上,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信息,有许多让我们感到意外,比如,美林最近一次完成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就有不少新信息颇有震撼力。
过去几个月来,由于全球经济还继续笼罩在金融风暴阴云之下,本次和上次的调研一样,机构投资者表示,将在投资组合中尽可能地保留大量现金。因为通缩环境下,现金代表着正收益。
此次调研中,机构投资者同样表达了对美国股票的好感,认为“先摔倒的就应该先爬起来”,美国经济将早于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复苏,其资本市场也将在忍受一段时间的痛苦之后,较早反弹。
此外,机构投资者对行业的看法依然非常保守。尽管机构投资者表示,在持续下跌之后,欧美大型企业股价“很可能已经低于真实价值”。但在危机环境下,他们还是必须坚持较保守的选股方式。
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电信和消费品依然是基金经理2009年第一季度资产配置的首选。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几个行业也是一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另外,投资者延续了过去以来对银行业的悲观看法,认为作为金融危机的源头和中心,无论政府救助力度有多大,都很难改变该行业的艰难现状。唯一发生改变的是公用事业(1734.872,35.73,2.10%)板块。投资者认为,政府刺激经济之时,不会过多地在公用事业领域扩张。因此,机构投资者在问卷中把公用事业板块剔除出了买入名单。
当然,调研结果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此次调研中,受访基金经理态度有了微妙变化,改变了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美林认为,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政府干预力度加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
首先,看淡全球经济走势的明显减少。2008年第四季度初,有65%的受访对象认为2009年经济将会走弱,但此次,仅有24%的受访对象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绝大多数投资者均认为,在税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刺激下,全球经济将提早复苏。
其次,机构投资者对通胀的看法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从2008年中期开始,机构投资者认为通胀周期已经结束,今后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可能是通缩,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美林2008年第四季度调研时。但在2009年第一季度,机构投资者认为,当前全球各国央行下调利率过大,这可能带来长期通胀,进而也引发了他们对长期债券价值的重新思考。
通过本次调研,美林认为,机构投资者正面临着重新配置资产问题。我们预计,资金将存在两个动向:首先,尽管美国国债依然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收益率下降,这可能会使部分资金离开,转而寻求其他投资机会。我们已经注意到,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抬头,到了3%的水平,确实能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买入和持有机会,但资金分流还是2009年的大势所趋,2008年避险进入而甘心以低收益率认购国债的资金,必定有一部分将流出去。
其次,资金也将完成不同地区的跨市场运动。美林关注着中国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举措,并认为,中国将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中国或早复苏,机会现H股
美林始终保持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我们认为,有三大力量能够支撑全球金融导致的经济衰退出现逆转:美国消费者和信贷市场,还有就是中国。美林看多中国的股票市场(香港中国概念股票),不仅因为中国的股市2007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跌,更因为中国企业的成长性。
我们希望中国需求,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尤其是加工业对大宗商品产生的需求),都尽可能地保持旺盛。我们认为,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洞悉中国经济变化的最重要指标。
近期,我们对中国政府重要官员的言论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很可能通过官方采购,来缓解过去几年因为牛市而积聚的巨大供需失衡,这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尽早走出困境的信心。我们认为,一旦中国PMI指数能够稳定上升,那么将对全球经济,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大宗商品输出的国家,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此外,美林还将密切关注中国的用电量和进口指标,因为它们不仅和中国国内的最终需求直接挂钩,还有着很强的国际化特征。■(作者为美林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齐忠恒译)
2009年2月20日星期五
索罗斯眼中的信贷危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版主编克里斯蒂娅•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 2009-02-18
2007 年8月17日,周五,21位华尔街上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者在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位于纽约长岛(Long Island)东端南安普敦的家中会面吃饭。一周、甚至是更早之前,全球信贷危机的首轮冲击波已开始蔓延,当时,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冻结了其三只基金的赎回。作为回应,各大央行纷纷向货币市场注入巨大的流动资金,以期让全球的银行之间继续互相借贷。
金融危机的预言家
那是个闷热的夏天,客人们吃的是鲈鱼、水果沙拉和小甜饼,不过气氛颇为严肃,或许说正式更合适。索罗斯的客人包括:对冲基金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前普惠公司(PaineWebber)首席执行官、现Lightyear Capital公司创始人唐纳德•梅隆(Donald Marron);专事做空股票的对冲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公司总裁詹姆斯•夏诺斯(James Chanos);对冲基金Pequot Capital首席投资策略师拜伦•韦恩(Byron Wien),以及他这次年度聚会的召集人。参与这次聚会的人将之称为“基调午餐”(Benchmark Lunch)。
讨论聚焦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上:经济衰退是否正在迫近?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答案,但是在那个天气阴沉的下午取得的共识却不是这样。在那天午餐后写下的一个备忘录中,索罗斯多年的好友韦恩写道:“结论是:我们很可能处于经济放缓和市场修正之中,但是,我们的经济不大可能陷入衰退,不会出现熊市。”只有两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其中的一个就是索罗斯,午餐结束时他确信,多年来他一直预言的全球金融危机终于开始了。
重振量子基金
他的结论立即得到了印证。六年前,在索罗斯经营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Quantum Funds)的首席交易员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离任后,索罗斯将这个基金转化为一个“投资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工具”,并将之重新命名为“捐赠基金”,这个基金会把大部分资金转让给外聘基金经理。现在,索罗斯意识到,他必须重新回到游戏中去。今年冬天,在他位于曼哈顿市中心的办事处会议室中,他在一个长达两小时的会谈中表示:“我不想看到我多年积累的财富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我回来了,建立了一个宏观账户,用以抵抗我所认为的公司风险敞口。”
索罗斯抱怨称,他多年来已经很少插手量子基金的事务了,这意味着他不再掌握“过去谙熟的特定公司的详情,所以,我没有资格挑选股票”。而且,“对于近期所采取的许多宏观调控手段,我也不是很了解”。即便如此,根据《机构投资者》杂志(Institutional Investor)《Alpha》专刊,量子基金还是在2007年实现了32%的回报率,使得在当时已经77岁的这位老人一举成为全球收入第二高的对冲基金经理。2008年是自二战后全球财富蒸发最为严重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回报率依旧达到近10%,而同期有2/3的基金出现亏损。
索罗斯的主要目标是保住他的财富。但是,正如他在事业上一贯展现的,他对时机的把握和金融上的洞察力,使他的信誉提升到了思想家的高度,这一点在 2008年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2008年5月和6月,在他开始著书立作的20多年后,他的第9本书《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一举登上了美国和英国的畅销书榜单。10月,他收到邀请,请他就当前的金融危机到国会作证。11月,他长期支持的总统参选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击败了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在晚年,他博得了一直想要的认可,”韦恩说,“他事事如意。身体很健康,他支持的候选人获胜,他的生意也非常稳固。”
动荡的童年经历
人们给2008年和经济动荡早期做过很多对比,但是,最能让索罗斯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个人共鸣的历史时刻并不是他所做的那些平常的选择,而是1944年。当时,在纳粹占领的布达佩斯,这个年仅13岁的犹太男孩逃脱了德军的大屠杀。
索罗斯认为是他的父亲蒂瓦达(Tivadar)教会了他如何应对“严重失衡的形势”。一战时,蒂瓦达成了俄国的俘虏,被关在西伯利亚的监狱中。借助震动整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他策划了一场越狱行动,并成功地回到了家中。那次短暂的入狱使他失去了年轻人的抱负,他“别无所求,只图享受人生”。但是,在 1944年3月18日,德国人占领了匈牙利,年届50的蒂瓦达立即采取行动,通过为家人和其他一些人伪造假身份,把他们成功救出。
德军入侵前,蒂瓦达认为,乔治仍然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但是,这位在战争中同父母分居并用假身份生活的年轻人发现,战争的威胁非常刺激。“这太刺激了。”索罗斯写道:“这就像是生活在《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一样。”而随着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的蓄势待发,他感受到了同样的刺激。他告诉我说:“我认为相同的事再次发生了。现在的感受简直和当时一模一样。”
这种刺激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他的才能。索罗斯在1944年的经历为他穷毕生精力详细制定的基本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他认为,他的概念在2008 年所发生的事件中得到了验证。他的核心理念是“反身性”(reflexivity),即一个“参与者的看法和真实事件之间的双向反馈回路。人们将他们的决定基于他们对于事件的认知和了解,而并不是基于他们所面临的真实事件。他们的决定对事件产生了影响,而事件的改变则很可能反过来改变他们的想法。”
从根本上说,在这种情形里,人们会对事件的假设进行频繁地再次检验,而且又会随时准备识别和利用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刻——在这些时候,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事件本身之间的影响最为剧烈。这个理论和近十年来十分盛行的理性预期经济学派相悖。那种方法假设:经济活动参与者——从购房的百姓到为自家的资产组合购买次级抵押贷款的银行——都是理性的,他们都为自己做出总体而言的最优选择;而自由市场则是一个能够实现平衡供给的有效机制,能够正确定价,使之趋于平衡状态。
反传统的“局外人”
在过去的18个月中,这种理性预期理论一直在受到打击:其学术上的最黑暗时刻或许是2008年10月23日,当时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向国会承认“模式存在缺陷”。索罗斯指出,格林斯潘和他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尤其是他们对“金融市场会自我纠正”这一假设,是引发目前的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理论蒙蔽了政策制定者,它也是要为这次经济破裂负巨大责任的“各种综合性金融工具和估值模型”的理论基础。
相反,索罗斯将这次危机视为“反身性”的一个活生生的说明。市场并未反映客观“真相”。市场参与者相信房价总是会上涨;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晦涩难解的金融工具,确实配得上“3A”评级,这些信念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最终,“超级泡沫”无法再持续下去了,于是就出现了2007年的信贷危机、2008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等等。
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思想家,索罗斯总是能在乱世中兴旺发达。但他一直有点不合群。他回忆起他1947年去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是如何“发现孤独”的。后来,当他先是在伦敦,后是在纽约,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套利交易员开始逐步开创局面,直到成为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时,他在华尔街和学术界,用他的一个私人股份投资公司的熟人的话说,依然有点“怪人”的味道。人们常常用“有魅力”一词来形容他,但很少有人把这位身体健康、古铜色皮肤、曾离过两次婚的亿万富翁,视为知己。“如果我对印巴关系有想法,那么我会找他来讨论。”韦恩说,“但是如果我在婚姻上遇到问题,我想我是不会跟乔治去谈的。”
前美国副国务卿、现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会长斯特罗布•塔尔博特(Strobe Talbott)说:“他喜欢将自己定格为一个局外人士,能够随时进场,包括总统办公室,我过去带他去过几次。但是单单和实权人物打交道并不重要。”
缺乏交际和与之相关的反传统、逆大流而动的个性,解释了为什么尽管他有多次举世皆知的成功,却有好坏参半的社会声誉。他的投机性行动——通常是针对各国的货币——激起了各国政治领导人的愤慨。他那雄心勃勃、覆盖全球而且资金雄厚的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引起了批评家对他的指责,被指患有“救世主情结”。21世纪初,美国人把索罗斯大大地妖魔化了,以至于他对于自己对奥巴马的支持一直秘而不宣,使免累及这名总统候选人。或许,最痛苦的是,他对经济学和哲学的研究通常会碰到不少的怀疑,尤其是在学术界。
柏林墙推倒后,他立即在前苏联以及附庸国家受到了高度尊敬,成为一个内部知情人士。较之于其他外国人,索罗斯更加全面、更加迅速地了解并大力欢迎逐渐展开的系统性转型,赢得了影响力和尊重。索罗斯今天面临的问题是:随着西方世界体系受到百年难得一遇的冲击,这位永远的局外人,是否会最终在这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园里,发觉其实自己也置身于社会主流之中。
作为投资者,索罗斯最著名的(或者说是最臭名昭著的)投机行为,是他在1992年攻击英镑的豪赌。这场赌博让他赢得了10多亿美元,英国媒体因此也给了他一个恶名——“让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后来的结果表明,那次打赌也是对他特殊才干的完美诠释。很多过去和现在的基金经理都认为,这种特殊才干是他成功投资事迹的核心因素。
事实上,索罗斯最著名的投资并不是他自己的主意。据索罗斯和当时量子基金经理德鲁肯米勒说,想出做空英镑这一点子的人是德鲁肯米勒。但是当德鲁肯米勒在和索罗斯第二或者第三次检查这项计划时,索罗斯告诉他的这名得意手下,胆子要大些:“我对他说:‘直扑要害!'。” 于是,德鲁肯米勒恰当地加大赌注——后来,索罗斯在采访中称,量子基金和好几只相关的基金,把赌注金额加到了接近100亿美元——索罗斯不仅赚到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非凡的金融天赋
在量子基金工作了12年的德鲁肯米勒说,那场谈话展现了索罗斯非凡的金融天赋:“他非常善于利用资产负债表——或许是历史上最善于此道的一个人。他还能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充分利用杠杆,但是也能做到弃之不用。他对工作岗位毫不掺杂情感因素。我认为,这在我们这一行中,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性格。”
夏诺斯表示同意:“(索罗斯)多年前就已做到,我一直在为之努力并钦佩不已的是,他能够从多头转为空头,能够在事实证据面前迅速转变做法。从感情上来说,这相当困难。”
对于情感自控能力,索罗斯全盘否认。“不,不是这样的。”他摇头笑着跟我说,“我非常情绪化,和市场一样喜怒无常。所以,基本上,我是一个躁狂抑郁的人。”(他那与市场挂钩的情绪会导致他身体不适,尤其是背痛,而他则将之视为宝贵的投资提示。)
相反,索罗斯将其作为投资者的效率归功于他对于人类认知偶然性的哲学观点,他说:“我认为,我的那个主要强调错误观点重要性的基本理念框架,让我对自己的决定变得非常苛刻……我知道我肯定要失败,但只有这样我才更有可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敏锐的政治嗅觉
索罗斯对于大变革的敏锐嗅觉,是他投资风格的第二个关键点。《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贝(Sebastian Mallaby)正在写一本关于对冲基金历史的书,他表示,索罗斯寻找的是“大局转变的时刻,而不是渐进式改变的时候”。马拉贝引用了索罗斯的一些事例作为案例:索罗斯最闻名的两次货币交易——量子基金卖空英镑,和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签订时,索罗斯打赌美元兑日圆将会贬值;以及那个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1973赌局,即他相信由于阿以战争的爆发,国防股会上涨。“反身理论并不是告诉你该做什么,它告诉你的是要密切注意变局时刻。马贝拉说,“这是一种思想方法。”
一些索罗斯的观察者宣称,索罗斯巨大的国际关系网络或许是他市场先见之明的一个重要消息来源。然而,索罗斯就是在他的确拥有内幕消息的地方——前苏联做出了最失败的交易。在俄罗斯和许多前苏联地区,他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改革。1997年6月,由于俄罗斯政府难以支付拖欠的工资,索罗斯向其提供了一笔过桥贷款,充当起个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他相信俄罗斯对改革的承诺,并将自己视为一个局内人,正是这两大信条导致了他的投机失败。他出资9.8亿美元协助一位财团寡头完成了对国家电信公司 Svyazinvest 25%股权的收购。他决定加入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从强盗资本主义向合法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事与愿违,Svyazinvest电信一私有化,寡头们就从欺诈政府转向互相欺诈。作为一个局外人,索罗斯显然成为了受害者。“在俄罗斯之前,我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失败。对他们来说,他们通过欺骗达到了目的。”
“这是我投资生涯中最大的败笔。我自己满怀希望,结果被它骗了。”他的最新著作中,仅用了一句话提及俄罗斯,而且还是用括号插入的:“(我不谈俄罗斯,因为我不想在那儿投资。)”
好胜的竞争意识
12 月某个寒冷的周一晚上,索罗斯驱车一个小时,从曼哈顿赶到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布鲁斯博物馆(Bruce Museum)。他要为学者救助基金(Scholar Rescue Fund)募集资金而演讲。他已为学者救助基金提供了部分资金。从2002年起,该计划已向来自40个国家的266位受迫害的学者提供了安全庇护。演讲(自然是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束后,索罗斯一边走出演讲厅,一边与斯坦利·博格曼(Stanley Bergman)进行交谈。博格曼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该事务所为当晚的活动提供了赞助。
“你喜欢运动吗?”索罗斯微笑着问这位主办人。
“喜欢”,白发苍苍的博格曼答道。
接着,争强好胜的念头突然闪过,正是这种竞争精神,使索罗斯热衷于滑雪、打网球、下国际象棋。索罗斯问道:“你高寿?”
“75。”
“我78,”索罗斯回答说。“可如果身体好不能为你赚钱,又有什么用呢?”两位古稀老人会心一笑。
据维恩说,索罗斯也喜欢运动:“乔治喜欢时不时秀一下他能行。”但是,虽然他好玩,却不屑于过着纯粹累积筹码的生活。他是在1981年顿悟的,当时他正为投资债券疯狂集资。“我当时觉得自己要得心脏病了,”他对我说。“接着我意识到,如果只是为了变得富有而死去,我将是失败者。”
对索罗斯来说,解决办法就是投身于慈善事业。“做一些对这个世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他说道。“基金会使我可以抽身出来,可以关心别人多过自己。”索罗斯的财富为其慈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后援:自1993年起,人权活动家阿里·奈尔(Aryeh Neier)就开始运作开放社会基金会,据他说,2008年基金会预算为5.5亿美元,今年将增至6亿美元。据他的计算,索罗斯向其慈善事业捐助的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主要通过其基金会进行捐助。
“20世纪下半叶,在战略部署资源以改变世界这方面,没有一位慈善家比索罗斯做得更好”,最近被任命为巴拉克·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在去年初秋的一次谈话中对我说。塔尔博特将索罗斯的影响力与一个主权国家相提并论。塔尔伯特说,20世纪90年代,“一听说乔治·索罗斯要和我谈话,我会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几乎把他当作来访的国家元首对待。他在前苏联一些殖民地投入的钱确实比美国政府还多,因此视他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应当的。”
独到的基金会管理
打理索罗斯慈善事业的干将们说,他的慈善运营策略和其基金经理所观察到的投资风格惊人的相似:他知道如何下大注,如何具有原创性,而且当一个项目不行了时,他不怕斩仓。研究苏联和乌克兰问题的经济学家安德斯·阿斯伦德(Anders Aslund)曾与索罗斯在许多项目上共事过,他认为,索罗斯的慈善风格“多由货币市场形成,这些总是变幻莫测的。他假定,他现有的任何想法,数年后会是错误的。每当一个项目在完美地进行时,他就会问自己:‘我何时应该终止这个项目?'”
长期以来,索罗斯的慈善资金,再加上他决定将其投入到医院、大学、博物馆甚或非洲贫困人口等传统慈善领域之外的地方,使得他在美国之外成为偶尔有争议的人物。他被俄罗斯指控为煽动乌克兰2004年橙色革命的西方肇事者之一;他在俄罗斯的基金会办公室突遭搜查,被迫关闭了在威权统治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办公室。
结果证明,如果财阀们用财富来解决社会争议话题,美国对此也非常敏感。近年来,索罗斯的基金会在美国越发活跃,着手于包括药品政策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任职期间,他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他认为,他致力于在国外高压政权下培育的开放社会,却在收养他的祖国本土摇摇欲坠。
有些人欣赏他的不羁。著名的独立思想家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说:“药品一事是个极佳的例子,说明他完全不采纳传统观点。我想,药品政策需要重新考虑,而他就是说出来的人之一。”沃尔克被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政府时期再度获任。
索罗斯的钱是他可以标新立异的关键:“有这个钱,我可以公然反对布什政府,因为我付得起钱”,他说。但他也认为,他的财富,以及由此自然而然带来的在美国的信誉,却遭到了保守人士的攻击,如福克斯(Fox)的比尔·奥雷利(Bill O'Reilly)和极端主义评论家林登·拉罗奇(Lyndon LaRouche)。他说:“在美国,人们给予赚钱能人过度的尊重,我不得不被妖魔化。”
他们的攻击富有成效。甚至在去年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声势愈来愈浩大、美国金融家和国内其他人一起争相支持之时,他这位最早的华尔街重量级赞助商却保持低调。“奥巴马试图成为一个消除分歧的人,”索罗斯说。“而我是一个引起分歧的人,因为我被右派妖魔化了。我觉得,我声援他对他不一定有利。”
2008年11月5日,大约下午1点,在位于第五大道的公寓里,索罗斯坐在桃红色沙发上,左边是约旦王后努尔(Noor),右边椅子上端坐着智囊机构New America的史蒂夫·克莱蒙斯(Steve Clemons)。他们周围则聚集着一大群各色宾客,其中许多人还在为奥巴马在格兰特公园的成功演讲激动不已。公寓里的四台平板电视机都播放了演讲。和索罗斯举办的大多数晚会一样,参加晚会的艺术家和政治家比宇宙巨人(Masters of the Universe)还多:在座的有海地总理、该国索罗斯基金会前主席米歇尔·皮埃尔-路易(Michèle Pierre-Louis)、前世界银行行长詹姆士·沃尔芬森(James Wolfensohn)、沃尔克,以及二十来岁的嘻哈音乐制作人夸西·阿萨尔(Kwasi Asare)。
成功下注奥巴马
索罗斯喝了一杯浓咖啡,几分钟后,和最后一批客人干了杯香槟。他23岁的儿子亚力山大(Alexander)坐在椅子的扶手上,拨弄着他父亲的头发告别。其他人也都将此视为离席的信号。那晚,索罗斯有点微醺,喜气洋洋——他有理由开心,因为他很早就认为奥巴马会胜出。一直伴他左右的政治顾问迈克尔·瓦尚(Michael Vachon)在他的文件中还保存着2004年2月他和索罗斯去芝加哥的一张皱皱的行程表。在那张纸的右上角,瓦尚潦草地写有“巴拉克哥们”。当时还是参议院候选人的奥巴马急于会见索罗斯,在他的行程中多次致电索罗斯他们两人。但是因为行程很满,索罗斯只能抽出7点30分在四季酒店用早餐的一点点时间。
索罗斯吃完早餐后“印象深刻”,他读完奥巴马自传后,他坚信奥巴马是个“人物”。几个月后的6月7日,索罗斯在他位于上东区的家中为奥巴马竞选参议员举办了一场热闹的集资会。索罗斯及其家族捐资约法定最高限额的8万美元。
奥巴马当时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当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要竞选总统时,几乎所有大牌纽约民主党人,特别是年老的那些华尔街人士,受忠诚的驱使并经过深思熟虑,全都站到了他们的本地参议员希拉里和她的团队一边。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时为法国总统候选人的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说,索罗斯在2006年告诉他,他支持“那个年轻小伙,巴拉克·奥巴马。他是第一个这么对我说的人,并且他是正确的。 ”2007年1月16日,奥巴马组建了总统竞选试探委员会,索罗斯为其竞选捐资并正式支持他。在此之前,索罗斯致电希拉里·克林顿,告诉了她这个决定。希拉里对他说:“我希望你在大选时支持我。”
他支持奥巴马的决定,与他一生都喜欢彻底变革是一脉相承的。他说:“我感到美国距其立国之本越来越远,是要停下的时候了。”就像在金融市场一样,索罗斯押在系统性转型上的政治赌注——支持奥巴马,以及他早先反对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的态度——得到了回报。
从金融家到思想家
对索罗斯来说,现在,与时代精神相符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后果,那就是人们开始把他真正视为一位美国公共政策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问题的思想家。11月份,他与另外四位同样收入极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一起在国会作证时,人们很尊敬他,甚至对他十分敬重——而不是目前对待亿万富翁金融家的那种主流态度。索罗斯外套尚未脱去,纽约女议员民主党人卡罗琳·马洛尼(Carolyn Maloney)就在走廊向他表示问候。“给他准备一间好一点的办公室”,她跟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正在给索罗斯找作证前的等候室。“他给我们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援助了许多好人。”听证会后,一位议员和一名工作人员来到索罗斯跟前,请他在他的书上签名。
对索罗斯来说,国会山有人听他的,更广泛地说,全球决策者也听取他的意见,这些都非常重要。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比金钱、比他的基金会的政治成就和社会成就更重要的——是留下不朽的思想财富。他把反身性(reflexivity)形容为“我的主要兴趣”。即使在索罗斯通过其基金和基金会在金融和社会领域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时,他还是为不能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思想家而深感挫败。在他的最新著作中,有一章冠以“失败哲学家自传”,还有一次,他将在维也纳大学的讲座取名为“失败的哲学家再次尝试”。年轻时,他想成为一名学者,但“我的成绩不够好”。
他的第一本书《金融炼金术》“被许多评论家斥责为一个成功的投机商的自我放纵”。这种评论至今在一些圈内流行。在他的最新著作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用半章篇幅来写索罗斯,将他描绘成“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投机商”。他还对索罗斯在思想领域的“雄心抱负”表示不屑,辛辣地说他“想要全世界像接受他的金融才智一般接受他的哲学思想”。
另一个阻碍索罗斯获得学术声望的障碍,是他自己承认他“恐惧”形式数学:“我理解数学概念,但我害怕数学符号,因为你很容易在它们中间迷失方向。” 事实证明,这种恐惧不会阻碍他在金融定量世界的成功,但对他在经济学领域的声望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学人中间,他的不利因素是无法用流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斯蒂格利茨(Joe Stiglitz)说。但斯蒂格利茨相信,他这位朋友的著作已越来越被接受了,这部分多亏了金融危机:“我想,那些对思想感兴趣的经济学家,是把他的作品当作一个思想而认真对待的,这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主意。”
在拉里·萨默斯看来:“反身性是一个正确的、重要的、并且与社会科学众多现有思想流派紧密相联的思想概念。但没有人像乔治那样有效地运用哲学概念先赚钱,然后改变世界。”
保罗·沃尔克发表了类似见解:“我认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虽然有时候他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清晰地表达出来。”他说,总的来说,索罗斯是“一位富于想象力、具有煽动性的思想家……他对市场运作或失灵有着睿智的想法。”
这是索罗斯写作20年来和他放弃学术50多年来最被主流思想接受的时候。这似乎是个突破。我问他是否仍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失败的哲学家,他说不:“我想我实际上在成为一名成功的哲学家。”对他来说,那“显然”是最重要的人间成就。
“我想这和人类状况有关,”他说。“事实是我们终将一死,而我们却想长生不老。可以让你最接近长生不老的是创造一些你死后仍可存在的东西。财富可以是其中之一,但证据显示财富不能延续好几代。然而,如果你能拥有可以经受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或者哲学著作或者科学成就,那么你就无限接近永生了。”
(完)
克里斯蒂娅·弗里兰系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版主编
译者/红岭
2007 年8月17日,周五,21位华尔街上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者在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位于纽约长岛(Long Island)东端南安普敦的家中会面吃饭。一周、甚至是更早之前,全球信贷危机的首轮冲击波已开始蔓延,当时,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冻结了其三只基金的赎回。作为回应,各大央行纷纷向货币市场注入巨大的流动资金,以期让全球的银行之间继续互相借贷。
金融危机的预言家
那是个闷热的夏天,客人们吃的是鲈鱼、水果沙拉和小甜饼,不过气氛颇为严肃,或许说正式更合适。索罗斯的客人包括:对冲基金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前普惠公司(PaineWebber)首席执行官、现Lightyear Capital公司创始人唐纳德•梅隆(Donald Marron);专事做空股票的对冲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公司总裁詹姆斯•夏诺斯(James Chanos);对冲基金Pequot Capital首席投资策略师拜伦•韦恩(Byron Wien),以及他这次年度聚会的召集人。参与这次聚会的人将之称为“基调午餐”(Benchmark Lunch)。
讨论聚焦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上:经济衰退是否正在迫近?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答案,但是在那个天气阴沉的下午取得的共识却不是这样。在那天午餐后写下的一个备忘录中,索罗斯多年的好友韦恩写道:“结论是:我们很可能处于经济放缓和市场修正之中,但是,我们的经济不大可能陷入衰退,不会出现熊市。”只有两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其中的一个就是索罗斯,午餐结束时他确信,多年来他一直预言的全球金融危机终于开始了。
重振量子基金
他的结论立即得到了印证。六年前,在索罗斯经营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Quantum Funds)的首席交易员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离任后,索罗斯将这个基金转化为一个“投资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工具”,并将之重新命名为“捐赠基金”,这个基金会把大部分资金转让给外聘基金经理。现在,索罗斯意识到,他必须重新回到游戏中去。今年冬天,在他位于曼哈顿市中心的办事处会议室中,他在一个长达两小时的会谈中表示:“我不想看到我多年积累的财富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我回来了,建立了一个宏观账户,用以抵抗我所认为的公司风险敞口。”
索罗斯抱怨称,他多年来已经很少插手量子基金的事务了,这意味着他不再掌握“过去谙熟的特定公司的详情,所以,我没有资格挑选股票”。而且,“对于近期所采取的许多宏观调控手段,我也不是很了解”。即便如此,根据《机构投资者》杂志(Institutional Investor)《Alpha》专刊,量子基金还是在2007年实现了32%的回报率,使得在当时已经77岁的这位老人一举成为全球收入第二高的对冲基金经理。2008年是自二战后全球财富蒸发最为严重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回报率依旧达到近10%,而同期有2/3的基金出现亏损。
索罗斯的主要目标是保住他的财富。但是,正如他在事业上一贯展现的,他对时机的把握和金融上的洞察力,使他的信誉提升到了思想家的高度,这一点在 2008年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2008年5月和6月,在他开始著书立作的20多年后,他的第9本书《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一举登上了美国和英国的畅销书榜单。10月,他收到邀请,请他就当前的金融危机到国会作证。11月,他长期支持的总统参选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击败了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在晚年,他博得了一直想要的认可,”韦恩说,“他事事如意。身体很健康,他支持的候选人获胜,他的生意也非常稳固。”
动荡的童年经历
人们给2008年和经济动荡早期做过很多对比,但是,最能让索罗斯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个人共鸣的历史时刻并不是他所做的那些平常的选择,而是1944年。当时,在纳粹占领的布达佩斯,这个年仅13岁的犹太男孩逃脱了德军的大屠杀。
索罗斯认为是他的父亲蒂瓦达(Tivadar)教会了他如何应对“严重失衡的形势”。一战时,蒂瓦达成了俄国的俘虏,被关在西伯利亚的监狱中。借助震动整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他策划了一场越狱行动,并成功地回到了家中。那次短暂的入狱使他失去了年轻人的抱负,他“别无所求,只图享受人生”。但是,在 1944年3月18日,德国人占领了匈牙利,年届50的蒂瓦达立即采取行动,通过为家人和其他一些人伪造假身份,把他们成功救出。
德军入侵前,蒂瓦达认为,乔治仍然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但是,这位在战争中同父母分居并用假身份生活的年轻人发现,战争的威胁非常刺激。“这太刺激了。”索罗斯写道:“这就像是生活在《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一样。”而随着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的蓄势待发,他感受到了同样的刺激。他告诉我说:“我认为相同的事再次发生了。现在的感受简直和当时一模一样。”
这种刺激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他的才能。索罗斯在1944年的经历为他穷毕生精力详细制定的基本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他认为,他的概念在2008 年所发生的事件中得到了验证。他的核心理念是“反身性”(reflexivity),即一个“参与者的看法和真实事件之间的双向反馈回路。人们将他们的决定基于他们对于事件的认知和了解,而并不是基于他们所面临的真实事件。他们的决定对事件产生了影响,而事件的改变则很可能反过来改变他们的想法。”
从根本上说,在这种情形里,人们会对事件的假设进行频繁地再次检验,而且又会随时准备识别和利用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刻——在这些时候,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事件本身之间的影响最为剧烈。这个理论和近十年来十分盛行的理性预期经济学派相悖。那种方法假设:经济活动参与者——从购房的百姓到为自家的资产组合购买次级抵押贷款的银行——都是理性的,他们都为自己做出总体而言的最优选择;而自由市场则是一个能够实现平衡供给的有效机制,能够正确定价,使之趋于平衡状态。
反传统的“局外人”
在过去的18个月中,这种理性预期理论一直在受到打击:其学术上的最黑暗时刻或许是2008年10月23日,当时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向国会承认“模式存在缺陷”。索罗斯指出,格林斯潘和他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尤其是他们对“金融市场会自我纠正”这一假设,是引发目前的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理论蒙蔽了政策制定者,它也是要为这次经济破裂负巨大责任的“各种综合性金融工具和估值模型”的理论基础。
相反,索罗斯将这次危机视为“反身性”的一个活生生的说明。市场并未反映客观“真相”。市场参与者相信房价总是会上涨;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晦涩难解的金融工具,确实配得上“3A”评级,这些信念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最终,“超级泡沫”无法再持续下去了,于是就出现了2007年的信贷危机、2008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等等。
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思想家,索罗斯总是能在乱世中兴旺发达。但他一直有点不合群。他回忆起他1947年去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是如何“发现孤独”的。后来,当他先是在伦敦,后是在纽约,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套利交易员开始逐步开创局面,直到成为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时,他在华尔街和学术界,用他的一个私人股份投资公司的熟人的话说,依然有点“怪人”的味道。人们常常用“有魅力”一词来形容他,但很少有人把这位身体健康、古铜色皮肤、曾离过两次婚的亿万富翁,视为知己。“如果我对印巴关系有想法,那么我会找他来讨论。”韦恩说,“但是如果我在婚姻上遇到问题,我想我是不会跟乔治去谈的。”
前美国副国务卿、现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会长斯特罗布•塔尔博特(Strobe Talbott)说:“他喜欢将自己定格为一个局外人士,能够随时进场,包括总统办公室,我过去带他去过几次。但是单单和实权人物打交道并不重要。”
缺乏交际和与之相关的反传统、逆大流而动的个性,解释了为什么尽管他有多次举世皆知的成功,却有好坏参半的社会声誉。他的投机性行动——通常是针对各国的货币——激起了各国政治领导人的愤慨。他那雄心勃勃、覆盖全球而且资金雄厚的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引起了批评家对他的指责,被指患有“救世主情结”。21世纪初,美国人把索罗斯大大地妖魔化了,以至于他对于自己对奥巴马的支持一直秘而不宣,使免累及这名总统候选人。或许,最痛苦的是,他对经济学和哲学的研究通常会碰到不少的怀疑,尤其是在学术界。
柏林墙推倒后,他立即在前苏联以及附庸国家受到了高度尊敬,成为一个内部知情人士。较之于其他外国人,索罗斯更加全面、更加迅速地了解并大力欢迎逐渐展开的系统性转型,赢得了影响力和尊重。索罗斯今天面临的问题是:随着西方世界体系受到百年难得一遇的冲击,这位永远的局外人,是否会最终在这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园里,发觉其实自己也置身于社会主流之中。
作为投资者,索罗斯最著名的(或者说是最臭名昭著的)投机行为,是他在1992年攻击英镑的豪赌。这场赌博让他赢得了10多亿美元,英国媒体因此也给了他一个恶名——“让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后来的结果表明,那次打赌也是对他特殊才干的完美诠释。很多过去和现在的基金经理都认为,这种特殊才干是他成功投资事迹的核心因素。
事实上,索罗斯最著名的投资并不是他自己的主意。据索罗斯和当时量子基金经理德鲁肯米勒说,想出做空英镑这一点子的人是德鲁肯米勒。但是当德鲁肯米勒在和索罗斯第二或者第三次检查这项计划时,索罗斯告诉他的这名得意手下,胆子要大些:“我对他说:‘直扑要害!'。” 于是,德鲁肯米勒恰当地加大赌注——后来,索罗斯在采访中称,量子基金和好几只相关的基金,把赌注金额加到了接近100亿美元——索罗斯不仅赚到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非凡的金融天赋
在量子基金工作了12年的德鲁肯米勒说,那场谈话展现了索罗斯非凡的金融天赋:“他非常善于利用资产负债表——或许是历史上最善于此道的一个人。他还能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充分利用杠杆,但是也能做到弃之不用。他对工作岗位毫不掺杂情感因素。我认为,这在我们这一行中,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性格。”
夏诺斯表示同意:“(索罗斯)多年前就已做到,我一直在为之努力并钦佩不已的是,他能够从多头转为空头,能够在事实证据面前迅速转变做法。从感情上来说,这相当困难。”
对于情感自控能力,索罗斯全盘否认。“不,不是这样的。”他摇头笑着跟我说,“我非常情绪化,和市场一样喜怒无常。所以,基本上,我是一个躁狂抑郁的人。”(他那与市场挂钩的情绪会导致他身体不适,尤其是背痛,而他则将之视为宝贵的投资提示。)
相反,索罗斯将其作为投资者的效率归功于他对于人类认知偶然性的哲学观点,他说:“我认为,我的那个主要强调错误观点重要性的基本理念框架,让我对自己的决定变得非常苛刻……我知道我肯定要失败,但只有这样我才更有可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敏锐的政治嗅觉
索罗斯对于大变革的敏锐嗅觉,是他投资风格的第二个关键点。《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贝(Sebastian Mallaby)正在写一本关于对冲基金历史的书,他表示,索罗斯寻找的是“大局转变的时刻,而不是渐进式改变的时候”。马拉贝引用了索罗斯的一些事例作为案例:索罗斯最闻名的两次货币交易——量子基金卖空英镑,和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签订时,索罗斯打赌美元兑日圆将会贬值;以及那个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1973赌局,即他相信由于阿以战争的爆发,国防股会上涨。“反身理论并不是告诉你该做什么,它告诉你的是要密切注意变局时刻。马贝拉说,“这是一种思想方法。”
一些索罗斯的观察者宣称,索罗斯巨大的国际关系网络或许是他市场先见之明的一个重要消息来源。然而,索罗斯就是在他的确拥有内幕消息的地方——前苏联做出了最失败的交易。在俄罗斯和许多前苏联地区,他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改革。1997年6月,由于俄罗斯政府难以支付拖欠的工资,索罗斯向其提供了一笔过桥贷款,充当起个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他相信俄罗斯对改革的承诺,并将自己视为一个局内人,正是这两大信条导致了他的投机失败。他出资9.8亿美元协助一位财团寡头完成了对国家电信公司 Svyazinvest 25%股权的收购。他决定加入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从强盗资本主义向合法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事与愿违,Svyazinvest电信一私有化,寡头们就从欺诈政府转向互相欺诈。作为一个局外人,索罗斯显然成为了受害者。“在俄罗斯之前,我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失败。对他们来说,他们通过欺骗达到了目的。”
“这是我投资生涯中最大的败笔。我自己满怀希望,结果被它骗了。”他的最新著作中,仅用了一句话提及俄罗斯,而且还是用括号插入的:“(我不谈俄罗斯,因为我不想在那儿投资。)”
好胜的竞争意识
12 月某个寒冷的周一晚上,索罗斯驱车一个小时,从曼哈顿赶到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布鲁斯博物馆(Bruce Museum)。他要为学者救助基金(Scholar Rescue Fund)募集资金而演讲。他已为学者救助基金提供了部分资金。从2002年起,该计划已向来自40个国家的266位受迫害的学者提供了安全庇护。演讲(自然是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束后,索罗斯一边走出演讲厅,一边与斯坦利·博格曼(Stanley Bergman)进行交谈。博格曼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该事务所为当晚的活动提供了赞助。
“你喜欢运动吗?”索罗斯微笑着问这位主办人。
“喜欢”,白发苍苍的博格曼答道。
接着,争强好胜的念头突然闪过,正是这种竞争精神,使索罗斯热衷于滑雪、打网球、下国际象棋。索罗斯问道:“你高寿?”
“75。”
“我78,”索罗斯回答说。“可如果身体好不能为你赚钱,又有什么用呢?”两位古稀老人会心一笑。
据维恩说,索罗斯也喜欢运动:“乔治喜欢时不时秀一下他能行。”但是,虽然他好玩,却不屑于过着纯粹累积筹码的生活。他是在1981年顿悟的,当时他正为投资债券疯狂集资。“我当时觉得自己要得心脏病了,”他对我说。“接着我意识到,如果只是为了变得富有而死去,我将是失败者。”
对索罗斯来说,解决办法就是投身于慈善事业。“做一些对这个世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他说道。“基金会使我可以抽身出来,可以关心别人多过自己。”索罗斯的财富为其慈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后援:自1993年起,人权活动家阿里·奈尔(Aryeh Neier)就开始运作开放社会基金会,据他说,2008年基金会预算为5.5亿美元,今年将增至6亿美元。据他的计算,索罗斯向其慈善事业捐助的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主要通过其基金会进行捐助。
“20世纪下半叶,在战略部署资源以改变世界这方面,没有一位慈善家比索罗斯做得更好”,最近被任命为巴拉克·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在去年初秋的一次谈话中对我说。塔尔博特将索罗斯的影响力与一个主权国家相提并论。塔尔伯特说,20世纪90年代,“一听说乔治·索罗斯要和我谈话,我会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几乎把他当作来访的国家元首对待。他在前苏联一些殖民地投入的钱确实比美国政府还多,因此视他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应当的。”
独到的基金会管理
打理索罗斯慈善事业的干将们说,他的慈善运营策略和其基金经理所观察到的投资风格惊人的相似:他知道如何下大注,如何具有原创性,而且当一个项目不行了时,他不怕斩仓。研究苏联和乌克兰问题的经济学家安德斯·阿斯伦德(Anders Aslund)曾与索罗斯在许多项目上共事过,他认为,索罗斯的慈善风格“多由货币市场形成,这些总是变幻莫测的。他假定,他现有的任何想法,数年后会是错误的。每当一个项目在完美地进行时,他就会问自己:‘我何时应该终止这个项目?'”
长期以来,索罗斯的慈善资金,再加上他决定将其投入到医院、大学、博物馆甚或非洲贫困人口等传统慈善领域之外的地方,使得他在美国之外成为偶尔有争议的人物。他被俄罗斯指控为煽动乌克兰2004年橙色革命的西方肇事者之一;他在俄罗斯的基金会办公室突遭搜查,被迫关闭了在威权统治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办公室。
结果证明,如果财阀们用财富来解决社会争议话题,美国对此也非常敏感。近年来,索罗斯的基金会在美国越发活跃,着手于包括药品政策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任职期间,他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他认为,他致力于在国外高压政权下培育的开放社会,却在收养他的祖国本土摇摇欲坠。
有些人欣赏他的不羁。著名的独立思想家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说:“药品一事是个极佳的例子,说明他完全不采纳传统观点。我想,药品政策需要重新考虑,而他就是说出来的人之一。”沃尔克被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政府时期再度获任。
索罗斯的钱是他可以标新立异的关键:“有这个钱,我可以公然反对布什政府,因为我付得起钱”,他说。但他也认为,他的财富,以及由此自然而然带来的在美国的信誉,却遭到了保守人士的攻击,如福克斯(Fox)的比尔·奥雷利(Bill O'Reilly)和极端主义评论家林登·拉罗奇(Lyndon LaRouche)。他说:“在美国,人们给予赚钱能人过度的尊重,我不得不被妖魔化。”
他们的攻击富有成效。甚至在去年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声势愈来愈浩大、美国金融家和国内其他人一起争相支持之时,他这位最早的华尔街重量级赞助商却保持低调。“奥巴马试图成为一个消除分歧的人,”索罗斯说。“而我是一个引起分歧的人,因为我被右派妖魔化了。我觉得,我声援他对他不一定有利。”
2008年11月5日,大约下午1点,在位于第五大道的公寓里,索罗斯坐在桃红色沙发上,左边是约旦王后努尔(Noor),右边椅子上端坐着智囊机构New America的史蒂夫·克莱蒙斯(Steve Clemons)。他们周围则聚集着一大群各色宾客,其中许多人还在为奥巴马在格兰特公园的成功演讲激动不已。公寓里的四台平板电视机都播放了演讲。和索罗斯举办的大多数晚会一样,参加晚会的艺术家和政治家比宇宙巨人(Masters of the Universe)还多:在座的有海地总理、该国索罗斯基金会前主席米歇尔·皮埃尔-路易(Michèle Pierre-Louis)、前世界银行行长詹姆士·沃尔芬森(James Wolfensohn)、沃尔克,以及二十来岁的嘻哈音乐制作人夸西·阿萨尔(Kwasi Asare)。
成功下注奥巴马
索罗斯喝了一杯浓咖啡,几分钟后,和最后一批客人干了杯香槟。他23岁的儿子亚力山大(Alexander)坐在椅子的扶手上,拨弄着他父亲的头发告别。其他人也都将此视为离席的信号。那晚,索罗斯有点微醺,喜气洋洋——他有理由开心,因为他很早就认为奥巴马会胜出。一直伴他左右的政治顾问迈克尔·瓦尚(Michael Vachon)在他的文件中还保存着2004年2月他和索罗斯去芝加哥的一张皱皱的行程表。在那张纸的右上角,瓦尚潦草地写有“巴拉克哥们”。当时还是参议院候选人的奥巴马急于会见索罗斯,在他的行程中多次致电索罗斯他们两人。但是因为行程很满,索罗斯只能抽出7点30分在四季酒店用早餐的一点点时间。
索罗斯吃完早餐后“印象深刻”,他读完奥巴马自传后,他坚信奥巴马是个“人物”。几个月后的6月7日,索罗斯在他位于上东区的家中为奥巴马竞选参议员举办了一场热闹的集资会。索罗斯及其家族捐资约法定最高限额的8万美元。
奥巴马当时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当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要竞选总统时,几乎所有大牌纽约民主党人,特别是年老的那些华尔街人士,受忠诚的驱使并经过深思熟虑,全都站到了他们的本地参议员希拉里和她的团队一边。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时为法国总统候选人的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说,索罗斯在2006年告诉他,他支持“那个年轻小伙,巴拉克·奥巴马。他是第一个这么对我说的人,并且他是正确的。 ”2007年1月16日,奥巴马组建了总统竞选试探委员会,索罗斯为其竞选捐资并正式支持他。在此之前,索罗斯致电希拉里·克林顿,告诉了她这个决定。希拉里对他说:“我希望你在大选时支持我。”
他支持奥巴马的决定,与他一生都喜欢彻底变革是一脉相承的。他说:“我感到美国距其立国之本越来越远,是要停下的时候了。”就像在金融市场一样,索罗斯押在系统性转型上的政治赌注——支持奥巴马,以及他早先反对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的态度——得到了回报。
从金融家到思想家
对索罗斯来说,现在,与时代精神相符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后果,那就是人们开始把他真正视为一位美国公共政策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问题的思想家。11月份,他与另外四位同样收入极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一起在国会作证时,人们很尊敬他,甚至对他十分敬重——而不是目前对待亿万富翁金融家的那种主流态度。索罗斯外套尚未脱去,纽约女议员民主党人卡罗琳·马洛尼(Carolyn Maloney)就在走廊向他表示问候。“给他准备一间好一点的办公室”,她跟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正在给索罗斯找作证前的等候室。“他给我们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援助了许多好人。”听证会后,一位议员和一名工作人员来到索罗斯跟前,请他在他的书上签名。
对索罗斯来说,国会山有人听他的,更广泛地说,全球决策者也听取他的意见,这些都非常重要。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比金钱、比他的基金会的政治成就和社会成就更重要的——是留下不朽的思想财富。他把反身性(reflexivity)形容为“我的主要兴趣”。即使在索罗斯通过其基金和基金会在金融和社会领域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时,他还是为不能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思想家而深感挫败。在他的最新著作中,有一章冠以“失败哲学家自传”,还有一次,他将在维也纳大学的讲座取名为“失败的哲学家再次尝试”。年轻时,他想成为一名学者,但“我的成绩不够好”。
他的第一本书《金融炼金术》“被许多评论家斥责为一个成功的投机商的自我放纵”。这种评论至今在一些圈内流行。在他的最新著作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用半章篇幅来写索罗斯,将他描绘成“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投机商”。他还对索罗斯在思想领域的“雄心抱负”表示不屑,辛辣地说他“想要全世界像接受他的金融才智一般接受他的哲学思想”。
另一个阻碍索罗斯获得学术声望的障碍,是他自己承认他“恐惧”形式数学:“我理解数学概念,但我害怕数学符号,因为你很容易在它们中间迷失方向。” 事实证明,这种恐惧不会阻碍他在金融定量世界的成功,但对他在经济学领域的声望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学人中间,他的不利因素是无法用流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斯蒂格利茨(Joe Stiglitz)说。但斯蒂格利茨相信,他这位朋友的著作已越来越被接受了,这部分多亏了金融危机:“我想,那些对思想感兴趣的经济学家,是把他的作品当作一个思想而认真对待的,这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主意。”
在拉里·萨默斯看来:“反身性是一个正确的、重要的、并且与社会科学众多现有思想流派紧密相联的思想概念。但没有人像乔治那样有效地运用哲学概念先赚钱,然后改变世界。”
保罗·沃尔克发表了类似见解:“我认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虽然有时候他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清晰地表达出来。”他说,总的来说,索罗斯是“一位富于想象力、具有煽动性的思想家……他对市场运作或失灵有着睿智的想法。”
这是索罗斯写作20年来和他放弃学术50多年来最被主流思想接受的时候。这似乎是个突破。我问他是否仍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失败的哲学家,他说不:“我想我实际上在成为一名成功的哲学家。”对他来说,那“显然”是最重要的人间成就。
“我想这和人类状况有关,”他说。“事实是我们终将一死,而我们却想长生不老。可以让你最接近长生不老的是创造一些你死后仍可存在的东西。财富可以是其中之一,但证据显示财富不能延续好几代。然而,如果你能拥有可以经受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或者哲学著作或者科学成就,那么你就无限接近永生了。”
(完)
克里斯蒂娅·弗里兰系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版主编
译者/红岭
中国企业慎对海外扩张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席佳琳(Kathrin Hille)北京、森迪普·塔克(Sundeep Tucker)香港报道 2009-02-20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两家中国国有企业总计拿出了逾200亿美元资金,投资现金紧缺的澳大利亚矿业公司。
在上述交易中,中国铝业(Chinalco)将增持在力拓(Rio Tinto)的少数股权,而五矿集团(Minmetals)将收购Oz Minerals。这些交易正造成这样的预期:中国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疯狂收购。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领导承认将其业务国际化的必要性,但对于潜在的跨境并购,大多数人仍持谨慎态度。
银行家们表示,近几周随着市场开始启稳,中国企业高管对于进行海外交易的兴趣有所提升。
“资金不是问题,而且许多中国企业的确感觉到,出于战略考虑,有必要在自然资源和消费者品牌等领域进行海外投资,”一位银行家表示。
不过,一位驻香港的资深银行家表示:“具有全球野心的中国企业仍心存谨慎,不希望以过高的价格购买资产,同时也对自身的海外管理能力感到担心。”
专门从事金融机构交易的撮合者表示,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对西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一系列投资都损失惨重,因此在长期业绩前景更为清晰之前,中国企业不太可能掏出支票簿。
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Haier)过去一直是积极的收购者,长期以来被视为跨境收购的首要人选。然而,即便是这家公司,也变得更为犹豫。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在克服巨大文化差异、整合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系统比海尔更为复杂的海外业务方面,公司的能力尚有欠缺。
“如果我们并购了[一家外国企业],是完全按照他们的管理模式来做?还是按照我们的管理模式来做?还是双方共同找一条路呢?这很难,”张瑞敏表示。
这种态度在中国企业中非常普遍。
中国的金融机构和资源企业在过去两年里进行了一系列交易,它们更喜欢以少数股权投资或合资企业作为扩张业务版图的方式。
但这种方法在其它领域更难奏效。当海尔这样的消费品制造商在海外扩张时,他们需要管理分销零售网络,并开发新的营销策略。
在过去5年里,中国企业高管们亲历了许多海外扩张中的困难。
2006年7月,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收购新兴市场移动运营商Millicom的计划。
知情人士称,当时中国方面担心没有能力管理Millicom跨越16个市场的资产。其它一些并购交易也以惊人的失败告终。电子产品制造商TCL在 2005年收购了汤姆逊(Thomson)的电视制造业务和阿尔卡特(Alcatel)的手机部门,但是随着企业亏损额不断盘旋上升,不得不逐渐缩减两块业务的规模。
甚至连于2005年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的中国联想集团(Lenovo),面对亏损日益攀升和全球市场份额下滑,也被迫重新考虑其运营模式。
其它中国企业也正以此为鉴。虽然海尔是全球第一大冰箱制造商和第四大家用电器制造商,但是公司表示,要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军企业,并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瑞敏称,虽然海尔在非洲和其它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但在世界最大的白色家电市场美国,刚刚能做到不赔钱。
这种谨慎态度在中国政府中也颇为盛行。
迄今为止,北京方面在中国企业的境外收购活动中,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只有在更为激进的企业高管——例如策划了中铝交易的肖亚庆——的敦促下,才会表示支持。
然而,曾出于安全考虑对中国企业投资表示反对的西方市场,现在已没有资格那么挑剔了。
2005年,来自华盛顿的政治反对导致中海油(CNOOC)以190亿美元收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Unocal)的尝试失败。去年,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对美国同行3Com提出的收购要约,也由于政治考虑而落空。
不过,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正考虑参与竞购美国保险集团(AIG)准备剥离、倍受觊觎的亚洲寿险业务。美国保险集团目前身陷困境。
译者/何黎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两家中国国有企业总计拿出了逾200亿美元资金,投资现金紧缺的澳大利亚矿业公司。
在上述交易中,中国铝业(Chinalco)将增持在力拓(Rio Tinto)的少数股权,而五矿集团(Minmetals)将收购Oz Minerals。这些交易正造成这样的预期:中国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疯狂收购。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领导承认将其业务国际化的必要性,但对于潜在的跨境并购,大多数人仍持谨慎态度。
银行家们表示,近几周随着市场开始启稳,中国企业高管对于进行海外交易的兴趣有所提升。
“资金不是问题,而且许多中国企业的确感觉到,出于战略考虑,有必要在自然资源和消费者品牌等领域进行海外投资,”一位银行家表示。
不过,一位驻香港的资深银行家表示:“具有全球野心的中国企业仍心存谨慎,不希望以过高的价格购买资产,同时也对自身的海外管理能力感到担心。”
专门从事金融机构交易的撮合者表示,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对西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一系列投资都损失惨重,因此在长期业绩前景更为清晰之前,中国企业不太可能掏出支票簿。
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Haier)过去一直是积极的收购者,长期以来被视为跨境收购的首要人选。然而,即便是这家公司,也变得更为犹豫。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在克服巨大文化差异、整合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系统比海尔更为复杂的海外业务方面,公司的能力尚有欠缺。
“如果我们并购了[一家外国企业],是完全按照他们的管理模式来做?还是按照我们的管理模式来做?还是双方共同找一条路呢?这很难,”张瑞敏表示。
这种态度在中国企业中非常普遍。
中国的金融机构和资源企业在过去两年里进行了一系列交易,它们更喜欢以少数股权投资或合资企业作为扩张业务版图的方式。
但这种方法在其它领域更难奏效。当海尔这样的消费品制造商在海外扩张时,他们需要管理分销零售网络,并开发新的营销策略。
在过去5年里,中国企业高管们亲历了许多海外扩张中的困难。
2006年7月,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收购新兴市场移动运营商Millicom的计划。
知情人士称,当时中国方面担心没有能力管理Millicom跨越16个市场的资产。其它一些并购交易也以惊人的失败告终。电子产品制造商TCL在 2005年收购了汤姆逊(Thomson)的电视制造业务和阿尔卡特(Alcatel)的手机部门,但是随着企业亏损额不断盘旋上升,不得不逐渐缩减两块业务的规模。
甚至连于2005年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的中国联想集团(Lenovo),面对亏损日益攀升和全球市场份额下滑,也被迫重新考虑其运营模式。
其它中国企业也正以此为鉴。虽然海尔是全球第一大冰箱制造商和第四大家用电器制造商,但是公司表示,要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军企业,并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瑞敏称,虽然海尔在非洲和其它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但在世界最大的白色家电市场美国,刚刚能做到不赔钱。
这种谨慎态度在中国政府中也颇为盛行。
迄今为止,北京方面在中国企业的境外收购活动中,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只有在更为激进的企业高管——例如策划了中铝交易的肖亚庆——的敦促下,才会表示支持。
然而,曾出于安全考虑对中国企业投资表示反对的西方市场,现在已没有资格那么挑剔了。
2005年,来自华盛顿的政治反对导致中海油(CNOOC)以190亿美元收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Unocal)的尝试失败。去年,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对美国同行3Com提出的收购要约,也由于政治考虑而落空。
不过,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正考虑参与竞购美国保险集团(AIG)准备剥离、倍受觊觎的亚洲寿险业务。美国保险集团目前身陷困境。
译者/何黎
以贷款换石油:中国完胜?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编辑何禹欣 2009-02-20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见的力度和速度展开海外资源投资。在宣布对英澳铁矿石巨头力拓的第二笔近200亿美元投资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更多投资意向汹涌而至:中国五矿集团提出收购澳洲铁矿石公司Oz Minerals,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探访多家澳大利亚资源企业,中国与委内瑞拉计划将现有的石油基金规模扩大一倍……根据汤森路透统计,截至今年 2月16日,中国海外收购总额已经达到218亿美元,跨境收购占到整体收购90%!不仅于此,中俄两国随即在2月17日宣布签署能源合作协议——这被普遍视为中国能源战略的更大手笔,意义非凡。可以预期,资源能源将成为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核心。“现在能源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投资目标,现在也是中国投资能源资源最好的时机”,一位中国能源学者解释说,“因为资源国更需要我们”。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并未披露上述被誉为中俄“相向而行”的能源合作的具体细节。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用250亿美元长期贷款换到了俄罗斯未来20年出口3亿吨石油的保证。确定无疑的是,中俄新协议将为中国每年增加1500万吨的石油供应——这不单超过了200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总量,还将令俄罗斯在中国的石油来源中占到10%以上的比重,有助于实现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目标。一些至为乐观的分析甚而计算得出,中国为上述3亿吨俄罗斯进口石油支付的价格是每桶22美元——无论按国际原油现在每桶36美元的价格还是过去5年的均价来看,都是一个惊人的胜利。
然而媒体进一步披露的细节表明,相比马上可以将中方贷款用于偿债的俄罗斯公司,中国在这笔被扼要概括为“贷款换石油”的交易中得到的实际收益可能比较抽象。首先,虽然中国签下了长期供油合同,但在价格上并没有获得任何折让。根据中国商业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中俄交易所涉石油价格是以运抵俄罗斯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而俄罗斯官员对路透社表示,双方估计这次交易中用于购买原油的资金为160亿美元——按折合为2.2亿桶的总量计算,这相当于每桶近73美元的价格,远远高出目前原油现价。无怪行业分析师得出这只是一个“标准出口融资合同”的结论。其次,俄罗斯方面表示一部分中国长期贷款会用于ESPO(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线及到中国支线的修建。但因为成本和技术问题,ESPO输油管线已经数次延期。在新交易条件下,中国很可能已经拿到了上述中国支线的管道建设和运营权利,然而主管线能否在2010年如期建成仍是一个疑问。此外,从过去十多年的能源合作记录来看,中俄间不断提出合作计划,但执行情况难如人意。早在2003年中,中俄就签署过《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预计实现每年原油贸易达到2000万-3000万吨。然而直到2008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原油尚不足1200万吨。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见的力度和速度展开海外资源投资。在宣布对英澳铁矿石巨头力拓的第二笔近200亿美元投资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更多投资意向汹涌而至:中国五矿集团提出收购澳洲铁矿石公司Oz Minerals,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探访多家澳大利亚资源企业,中国与委内瑞拉计划将现有的石油基金规模扩大一倍……根据汤森路透统计,截至今年 2月16日,中国海外收购总额已经达到218亿美元,跨境收购占到整体收购90%!不仅于此,中俄两国随即在2月17日宣布签署能源合作协议——这被普遍视为中国能源战略的更大手笔,意义非凡。可以预期,资源能源将成为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核心。“现在能源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投资目标,现在也是中国投资能源资源最好的时机”,一位中国能源学者解释说,“因为资源国更需要我们”。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并未披露上述被誉为中俄“相向而行”的能源合作的具体细节。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用250亿美元长期贷款换到了俄罗斯未来20年出口3亿吨石油的保证。确定无疑的是,中俄新协议将为中国每年增加1500万吨的石油供应——这不单超过了200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总量,还将令俄罗斯在中国的石油来源中占到10%以上的比重,有助于实现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目标。一些至为乐观的分析甚而计算得出,中国为上述3亿吨俄罗斯进口石油支付的价格是每桶22美元——无论按国际原油现在每桶36美元的价格还是过去5年的均价来看,都是一个惊人的胜利。
然而媒体进一步披露的细节表明,相比马上可以将中方贷款用于偿债的俄罗斯公司,中国在这笔被扼要概括为“贷款换石油”的交易中得到的实际收益可能比较抽象。首先,虽然中国签下了长期供油合同,但在价格上并没有获得任何折让。根据中国商业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中俄交易所涉石油价格是以运抵俄罗斯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而俄罗斯官员对路透社表示,双方估计这次交易中用于购买原油的资金为160亿美元——按折合为2.2亿桶的总量计算,这相当于每桶近73美元的价格,远远高出目前原油现价。无怪行业分析师得出这只是一个“标准出口融资合同”的结论。其次,俄罗斯方面表示一部分中国长期贷款会用于ESPO(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线及到中国支线的修建。但因为成本和技术问题,ESPO输油管线已经数次延期。在新交易条件下,中国很可能已经拿到了上述中国支线的管道建设和运营权利,然而主管线能否在2010年如期建成仍是一个疑问。此外,从过去十多年的能源合作记录来看,中俄间不断提出合作计划,但执行情况难如人意。早在2003年中,中俄就签署过《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预计实现每年原油贸易达到2000万-3000万吨。然而直到2008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原油尚不足1200万吨。
中聯石化简介
中聯石油化工國際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聯石化",股票代號 0346 )的主要業務是對所擁有的油田進行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採、經營和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的國際貿易業務。
中聯石化擁有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3113 油田(以下簡稱"馬國 3113 油田")100% 的股份權益和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2104 油田(以下簡稱"馬國 2104 油田") 100% 的股份權益。
中聯石化是香港唯一擁有非洲兩個油田資產的上巿集團公司。
(1)中聯石化(0346)所擁有馬國 3113 油田的基本情況:馬國 3113 油田佔地面積為 8,320 平方公里,擁有石油為期 30 年、天然氣為期 35 年的勘探、開採、經營權和合同以及協議所約定的分成權益。
最新的勘探成果報告顯示,馬國 3113 油田地質結構完整、地造結構充分發育、擁有 19 個存在的圈閉,具有 3 個非常良好的生油、供油、儲油區域,具備大型油氣田的地質結構特點和打井採油的地質條件。馬國 3113 油田存在圈閉的有利開發面積超過 4,800 平方公里。馬國 3113 油田經已打有油井 8 口,油井井深由 715 米至 4,670 米,該 8 口油井均有石油。馬國 3113 油田現正在進行開發採油相關工程工作。
馬國 3113 油田經國際著名石油評估機構 NETHERLAND SEWELL & ASSOCIATES 評估,作出了馬國 3113 油田的石油蘊藏儲量保守估計不少於 20 億桶(折合 2.7 億噸)的評估結論。截至 2008 年 5 月 31 日止,馬國 3113 油田的現狀估值為 105 億港元。
(2)中聯石化(0346)所擁有馬國 2104 油田的基本情況:馬國 2104 油田佔地面積為 20,100 平方公里,擁有石油為期 30 年、天然氣為期 35 年的勘探、開採、經營權和合同所約定的分成權益。
最新的勘探成果報告顯示,馬國 2104 油田存在著兩個生油、儲油條件良好的地質圈閉,面積超過 2,000 平方公里。迄今為止 2104 油田經已鑽井 5 口,深度由 67.5 米至 2,153 米,其中 3 口深度由 450 米至 2,153 米的井均有油氣。馬國 2104 油田現正在進行勘探開發相關工程工作。
馬國 2104 油田經中國石油大學和國際著名石油評估機構 NETHERLAND SEWELL & ASSOCIATES 評估,作出了馬國 2104 油田蘊藏的石油遠景資源量為 4.9 億噸、天然氣 為 662.4 億立方米,具有龐大的開發經營價值的結論。截至 2008 年 8 月 6 日止,馬國 2104 油田的現狀估值為 60 億港元。
中聯石化(0346)的經營目標是成為擁有及俱備優質石油、天然氣資源和進行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的生產及銷售之優勢條件,為股東創造理想投資回報的集團。
為加快馬達加斯加石油項目的投資開發,中聯石化(0346)通過其全資附屬公司“馬達加斯加能源國際有公司”(以下簡稱“馬國能源”)於 2008 年 10 月 19 日與陝西延長石油 (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延長石油”)和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煤氮”,股票代號 HK003)的全資子公司易高能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高能源”) 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首都塔那那利佛巿簽訂了「關於投資合作勘探開發經營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3113 石油區塊油氣資源的合資合作經營合同」。該合作項目經已獲得中國國家發改委和陝西省政府以及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政府批准。該具法律約束力的合同經三方簽署後經已報中國國家發改委和陝西省政府以及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國家礦業與戰略工業署備案執行。
該合同規定馬國 3113 油田投資和分成比例如下:延長石油投資額佔 40%,馬國能源投資額佔 31%,而易高能源投資額佔 29%。油氣分成比例為:延長石油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32.8%;馬國能源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25.42%,另外馬國能源所擁有馬國 3113 油田專營權益而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18%,所以馬國能源合共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43.42%;易高能源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23.78%。
Barta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1.64% , Good Progress Group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2.31%, Wisdom On Holdings Limited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3.55% , Right Up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5.31% , Sukapeak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12.63% 和 Golden Nova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39.15%,上述六家公司合共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64.58%,是中聯石化的控制性股東,該六家公司的股份權益是由許智明博士 100% 持有。另外,李兆基博士相關公司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3.66%,許榮茂先生相關公司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2.86%,霍震寰博士相關公司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1.79%,智富能源相關公司則持有 4.217% 禁售期為一年的中聯石化股份,其它公眾股東佔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22.89%。
中聯石化擁有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3113 油田(以下簡稱"馬國 3113 油田")100% 的股份權益和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2104 油田(以下簡稱"馬國 2104 油田") 100% 的股份權益。
中聯石化是香港唯一擁有非洲兩個油田資產的上巿集團公司。
(1)中聯石化(0346)所擁有馬國 3113 油田的基本情況:馬國 3113 油田佔地面積為 8,320 平方公里,擁有石油為期 30 年、天然氣為期 35 年的勘探、開採、經營權和合同以及協議所約定的分成權益。
最新的勘探成果報告顯示,馬國 3113 油田地質結構完整、地造結構充分發育、擁有 19 個存在的圈閉,具有 3 個非常良好的生油、供油、儲油區域,具備大型油氣田的地質結構特點和打井採油的地質條件。馬國 3113 油田存在圈閉的有利開發面積超過 4,800 平方公里。馬國 3113 油田經已打有油井 8 口,油井井深由 715 米至 4,670 米,該 8 口油井均有石油。馬國 3113 油田現正在進行開發採油相關工程工作。
馬國 3113 油田經國際著名石油評估機構 NETHERLAND SEWELL & ASSOCIATES 評估,作出了馬國 3113 油田的石油蘊藏儲量保守估計不少於 20 億桶(折合 2.7 億噸)的評估結論。截至 2008 年 5 月 31 日止,馬國 3113 油田的現狀估值為 105 億港元。
(2)中聯石化(0346)所擁有馬國 2104 油田的基本情況:馬國 2104 油田佔地面積為 20,100 平方公里,擁有石油為期 30 年、天然氣為期 35 年的勘探、開採、經營權和合同所約定的分成權益。
最新的勘探成果報告顯示,馬國 2104 油田存在著兩個生油、儲油條件良好的地質圈閉,面積超過 2,000 平方公里。迄今為止 2104 油田經已鑽井 5 口,深度由 67.5 米至 2,153 米,其中 3 口深度由 450 米至 2,153 米的井均有油氣。馬國 2104 油田現正在進行勘探開發相關工程工作。
馬國 2104 油田經中國石油大學和國際著名石油評估機構 NETHERLAND SEWELL & ASSOCIATES 評估,作出了馬國 2104 油田蘊藏的石油遠景資源量為 4.9 億噸、天然氣 為 662.4 億立方米,具有龐大的開發經營價值的結論。截至 2008 年 8 月 6 日止,馬國 2104 油田的現狀估值為 60 億港元。
中聯石化(0346)的經營目標是成為擁有及俱備優質石油、天然氣資源和進行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的生產及銷售之優勢條件,為股東創造理想投資回報的集團。
為加快馬達加斯加石油項目的投資開發,中聯石化(0346)通過其全資附屬公司“馬達加斯加能源國際有公司”(以下簡稱“馬國能源”)於 2008 年 10 月 19 日與陝西延長石油 (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延長石油”)和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煤氮”,股票代號 HK003)的全資子公司易高能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高能源”) 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首都塔那那利佛巿簽訂了「關於投資合作勘探開發經營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3113 石油區塊油氣資源的合資合作經營合同」。該合作項目經已獲得中國國家發改委和陝西省政府以及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政府批准。該具法律約束力的合同經三方簽署後經已報中國國家發改委和陝西省政府以及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國家礦業與戰略工業署備案執行。
該合同規定馬國 3113 油田投資和分成比例如下:延長石油投資額佔 40%,馬國能源投資額佔 31%,而易高能源投資額佔 29%。油氣分成比例為:延長石油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32.8%;馬國能源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25.42%,另外馬國能源所擁有馬國 3113 油田專營權益而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18%,所以馬國能源合共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43.42%;易高能源享有約定分成油氣權益的 23.78%。
Barta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1.64% , Good Progress Group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2.31%, Wisdom On Holdings Limited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3.55% , Right Up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5.31% , Sukapeak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12.63% 和 Golden Nova Holdings Limited 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39.15%,上述六家公司合共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64.58%,是中聯石化的控制性股東,該六家公司的股份權益是由許智明博士 100% 持有。另外,李兆基博士相關公司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3.66%,許榮茂先生相關公司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2.86%,霍震寰博士相關公司持有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1.79%,智富能源相關公司則持有 4.217% 禁售期為一年的中聯石化股份,其它公眾股東佔中聯石化已發行股本的 22.89%。
中联石化收购马达加斯加能源部分权益
中联石油化工国际有限公司 ( 0346 ) 以港币1元的象征性代价收购许智明博士担任主席的马达加斯加能源国际有限公司的7%股份权益的交易已于2006年6月20日获香港联交所批准通过。交易完成后马达加斯加能源股权结构为: 中联石化 ( 0346 ) 占7%, 许智明博士个人持有的GOLDEN NOVA HOLDINGS LIMITED占93%。
中联石化 ( 0346 ) 还公布: 原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博士出任中联石化 ( 0346 ) 董事会荣誉主席兼执行董事, 王涛博士并担任马达加斯加能源高级顾问, 指导和协调该公司马达加斯加3113石油区块的勘探开采经营业务。另外, 崔英旭先生也被委任为中联石化 ( 0346 )执行董事和担任马达加斯加能源总经理。被中联石化 ( 0346 ) 收购7%股份权益的马达加斯加能源拥有与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与战略工业署(OMNIS)签署的3113区块油气勘探开发产品分成合同, 法定拥有3113区块8320平方公里面积进行为期30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经营权和分红权益。
日前, 中联石化 ( 0346 ) 和马达加斯加能源董事会主席许智明博士在北京与世界石油大会理事会副主席、原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国际著名权威地质师王涛博士就开展海外石油业务, 保障中国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事宜进行了磋商并形成共识。许智明博士代表中联石化 ( 0346 ) 、马达加斯加能源聘请王涛博士担任中联石化 ( 0346 ) 董事会荣誉主席兼执行董事和马达加斯加能源高级顾问, 王涛博士愉快地接受了聘任。王涛博士曾任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 先后参加过中国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新疆等油田勘探开发经营的指挥工作, 曾是中国最年轻的部长和总地质师, 现任世界石油大会理事会副主席、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博士十分欣赏中国民营企业家开展民间外交, 为国家寻找新能源供应中国巿场, 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之条件工作, 其特别赞赏香港企业家具备国际商务经验和良好的国际关系优势, 可发展成为国家拓展海外能源的又一重要力量, 成为中国国有油企拓展国际能源的重要补充。许智明博士作为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非商会副会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会长, 多年来其一直关心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 长期与俄罗斯、非洲等能源国家和世界石油业界保持良好关系, 是次其相关企业取得百分之百比例股份权益的马达加斯加3113石油区块, 突破了以往中国企业持有海外油田股份权益比例未能超过50%的上限惯例, 该范例开发经营优势显著, 具有值得中国企业拓展海外油田借鉴和参考的积极意义。
在听取和审核了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赴马专家根据之前到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与战略工业署所收集的25年来国际知名大型石油企业对3113区块近500份勘探成果的相关资料和地质数据汇报后, 中联石化 ( 0346 ) 董事会荣誉主席兼执行董事、马达加斯加能源高级顾问王涛博士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马达加斯加3113石油区块勘探和钻井资料成果足以显示3113石油区块具有良好的油气开发前景, 马达加斯加能源所取得3113石油区块100%的油气开采经营权和十分优惠的分红权益长达30年, 也是石油业界罕见和难得的优惠条件, 3113石油区块项目所具有和潜在的价值, 为相关业务拓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优势。双方一致认同: 建立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机制, 采取务实合作的工作态度, 根据3113石油区块已勘探和钻井的油气显示数据和资料成果, 积极有序并有效地推进开发工作。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是目前非洲地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政局与社会治安条件最稳定的国家, 美国EXXON MOBIL甚至完全放弃了在尼日利亚多年的石油区块的投资开发经营, 进入和扩大对马达加斯加石油区块的投资开发经营。马达加斯加国家能源与矿业部部长奥利维耶‧多纳•安德利亚马埃法帕拉尼最近透露: 3113邻近石油区块, 美国EXXON MOBIL和英国VUNA ENERGY等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均已投入了数以亿计的美元巨资在其所取得的石油区块进行勘探开发工程, 并已发现和掌握了相当可观的探明可采生产储量, 现在该相关区块已建成采油生产平台, 大型生产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开采产油工程己进入了最后阶段, 这对3113石油区块项目的开发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作用。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顾问、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与战略工业署总经理埃利塞‧拉沙卡近日表示: 中国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希望投资开发马国石油区块的要求和联系从未间断。六月中下旬, 又有多家中国大型石油企业代表团访马进行商业洽商。而中国已有两家大型国有油企入标, 作为参与最近马达加斯加政府所推出新的石油区块招标的数十家竞投者之其中公司。业内人士相信, 在最近马达加斯加油田招标竞投中, 中国大型国有油企有较大机会取得马国石油区块的投资开采经营和分成权。随着马达加斯加石油工业的发展, 该国的经济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经济增长的前景乐观。同处非洲的苏丹从发现油源到实施开采只有两年多时间, 经已为该国带来数以百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许智明博士表示, 中联石化 ( 0346 ) 及其相关企业在3113石油区块油田工程开发方面没有资金压力, 将信守合同按期支付工程款项给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业务会议上, 马达加斯加能源还向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通报了该司驻马国工作人员对3113区块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同时双方还总结了在合作领域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 避免某些单位或个人利用能源概念进行不实炒作, 影响双方的声誉和利益。双方认同: 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与马达加斯加能源3113石油区块的工程技术开发合作, 是一项长期而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合作项目, 双方同意共同倍加珍惜、维护和进一步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 许智明博士是马国驻香港名誉领事, 与马达加斯加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日前, 马达加斯加总统拉瓦卢马纳纳在香港工作访问期间接受传媒采访时, 曾表示马国政府之所以作出决定, 将陆上面积最大的石油区块交给许智明博士的企业而不安排给其它大型油企开发, 是因为许智明博士系「马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也基于双方所建立的信任和友谊。因此有理由相信, 马达加斯加能源3113石油区块开发将获得马国政府的强而有力的支持。
中联石化 ( 0346 ) 还公布: 原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博士出任中联石化 ( 0346 ) 董事会荣誉主席兼执行董事, 王涛博士并担任马达加斯加能源高级顾问, 指导和协调该公司马达加斯加3113石油区块的勘探开采经营业务。另外, 崔英旭先生也被委任为中联石化 ( 0346 )执行董事和担任马达加斯加能源总经理。被中联石化 ( 0346 ) 收购7%股份权益的马达加斯加能源拥有与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与战略工业署(OMNIS)签署的3113区块油气勘探开发产品分成合同, 法定拥有3113区块8320平方公里面积进行为期30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经营权和分红权益。
日前, 中联石化 ( 0346 ) 和马达加斯加能源董事会主席许智明博士在北京与世界石油大会理事会副主席、原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国际著名权威地质师王涛博士就开展海外石油业务, 保障中国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事宜进行了磋商并形成共识。许智明博士代表中联石化 ( 0346 ) 、马达加斯加能源聘请王涛博士担任中联石化 ( 0346 ) 董事会荣誉主席兼执行董事和马达加斯加能源高级顾问, 王涛博士愉快地接受了聘任。王涛博士曾任中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 先后参加过中国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新疆等油田勘探开发经营的指挥工作, 曾是中国最年轻的部长和总地质师, 现任世界石油大会理事会副主席、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博士十分欣赏中国民营企业家开展民间外交, 为国家寻找新能源供应中国巿场, 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之条件工作, 其特别赞赏香港企业家具备国际商务经验和良好的国际关系优势, 可发展成为国家拓展海外能源的又一重要力量, 成为中国国有油企拓展国际能源的重要补充。许智明博士作为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非商会副会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会长, 多年来其一直关心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 长期与俄罗斯、非洲等能源国家和世界石油业界保持良好关系, 是次其相关企业取得百分之百比例股份权益的马达加斯加3113石油区块, 突破了以往中国企业持有海外油田股份权益比例未能超过50%的上限惯例, 该范例开发经营优势显著, 具有值得中国企业拓展海外油田借鉴和参考的积极意义。
在听取和审核了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赴马专家根据之前到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与战略工业署所收集的25年来国际知名大型石油企业对3113区块近500份勘探成果的相关资料和地质数据汇报后, 中联石化 ( 0346 ) 董事会荣誉主席兼执行董事、马达加斯加能源高级顾问王涛博士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马达加斯加3113石油区块勘探和钻井资料成果足以显示3113石油区块具有良好的油气开发前景, 马达加斯加能源所取得3113石油区块100%的油气开采经营权和十分优惠的分红权益长达30年, 也是石油业界罕见和难得的优惠条件, 3113石油区块项目所具有和潜在的价值, 为相关业务拓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优势。双方一致认同: 建立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机制, 采取务实合作的工作态度, 根据3113石油区块已勘探和钻井的油气显示数据和资料成果, 积极有序并有效地推进开发工作。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是目前非洲地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政局与社会治安条件最稳定的国家, 美国EXXON MOBIL甚至完全放弃了在尼日利亚多年的石油区块的投资开发经营, 进入和扩大对马达加斯加石油区块的投资开发经营。马达加斯加国家能源与矿业部部长奥利维耶‧多纳•安德利亚马埃法帕拉尼最近透露: 3113邻近石油区块, 美国EXXON MOBIL和英国VUNA ENERGY等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均已投入了数以亿计的美元巨资在其所取得的石油区块进行勘探开发工程, 并已发现和掌握了相当可观的探明可采生产储量, 现在该相关区块已建成采油生产平台, 大型生产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开采产油工程己进入了最后阶段, 这对3113石油区块项目的开发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作用。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顾问、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与战略工业署总经理埃利塞‧拉沙卡近日表示: 中国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希望投资开发马国石油区块的要求和联系从未间断。六月中下旬, 又有多家中国大型石油企业代表团访马进行商业洽商。而中国已有两家大型国有油企入标, 作为参与最近马达加斯加政府所推出新的石油区块招标的数十家竞投者之其中公司。业内人士相信, 在最近马达加斯加油田招标竞投中, 中国大型国有油企有较大机会取得马国石油区块的投资开采经营和分成权。随着马达加斯加石油工业的发展, 该国的经济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经济增长的前景乐观。同处非洲的苏丹从发现油源到实施开采只有两年多时间, 经已为该国带来数以百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许智明博士表示, 中联石化 ( 0346 ) 及其相关企业在3113石油区块油田工程开发方面没有资金压力, 将信守合同按期支付工程款项给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业务会议上, 马达加斯加能源还向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通报了该司驻马国工作人员对3113区块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同时双方还总结了在合作领域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 避免某些单位或个人利用能源概念进行不实炒作, 影响双方的声誉和利益。双方认同: 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与马达加斯加能源3113石油区块的工程技术开发合作, 是一项长期而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合作项目, 双方同意共同倍加珍惜、维护和进一步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 许智明博士是马国驻香港名誉领事, 与马达加斯加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日前, 马达加斯加总统拉瓦卢马纳纳在香港工作访问期间接受传媒采访时, 曾表示马国政府之所以作出决定, 将陆上面积最大的石油区块交给许智明博士的企业而不安排给其它大型油企开发, 是因为许智明博士系「马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也基于双方所建立的信任和友谊。因此有理由相信, 马达加斯加能源3113石油区块开发将获得马国政府的强而有力的支持。
中石化今年对中国航油的航油供应量同比将增13.4%
路透北京2月20日电---中石化集团所属中国石化报周五报导称,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386.HK: 行情)(600028.SS: 行情)今年向中国航空油料有限公司供应的航油量将提高至590万吨,同比增长13.4%.
报导称,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有限公司近日与中国石化签署了2009年航油资源供应框架协议.
报导并援引中国石化副总裁张海潮的话称,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航油合作,携手应对前能源企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国石化上月称,预期2008年净利润按年下跌逾50%,因炼油业务严重亏损,以及去年下半年化工产品价格和需求大降.[ID:nCH0040978]
第一财经日报1月曾报导称,航空公司已接到国内航油供应商--中航油的通知,航油采购价格每吨下调330元人民币,这是今年以来航油价格的首次下调.航油成本目前是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消耗,三大国有航空的航油成本都已经超过了总成本的40%.
报导称,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有限公司近日与中国石化签署了2009年航油资源供应框架协议.
报导并援引中国石化副总裁张海潮的话称,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航油合作,携手应对前能源企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国石化上月称,预期2008年净利润按年下跌逾50%,因炼油业务严重亏损,以及去年下半年化工产品价格和需求大降.[ID:nCH0040978]
第一财经日报1月曾报导称,航空公司已接到国内航油供应商--中航油的通知,航油采购价格每吨下调330元人民币,这是今年以来航油价格的首次下调.航油成本目前是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消耗,三大国有航空的航油成本都已经超过了总成本的40%.
哈继铭:流动性前高后低 爆发性增长不可持续
证券时报记者 韦小敏
本报讯 昨日,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第二届上海金融论坛”上表示,今年市场流动性会出现前高后低的现象,信贷规模爆发性的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哈继铭认为,今年1月份信贷规模的爆发性增长只是短期现象。首先,今后银行可以获得的好项目将越来越少,银行贷款的冲动减弱。其次,在此次贷款的增长中,票据融资占45%。原因是银行手里有大量存款,需要赚取利息,但实体经济的需求没那么大,只好转向票据。一旦央行恢复发行票据,票据融资的规模将马上回落。因此,此次信贷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是由流动性催生的,不可持续。
另外,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见底的问题,哈继铭则指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从17%上升到38%,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远甚于以往。而目前全球的经济环境比过去两次下降周期严重得多,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至于依靠内需拉动说来容易做来难,中国的人口结构拐点将在2010年实现,之后中国人口将老化,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内需上的拐点性的回落。因此,哈继铭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能见底回升,很难判断。
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哈继铭表示,改革是重要的解决之道。目前很多领域,有很大的改革潜力,如果医院可以私人拥有,如果铁路还有一些城市的公共设施的价格可以理顺,一定会吸引大量的私人经济涌入这些行业,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本报讯 昨日,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第二届上海金融论坛”上表示,今年市场流动性会出现前高后低的现象,信贷规模爆发性的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哈继铭认为,今年1月份信贷规模的爆发性增长只是短期现象。首先,今后银行可以获得的好项目将越来越少,银行贷款的冲动减弱。其次,在此次贷款的增长中,票据融资占45%。原因是银行手里有大量存款,需要赚取利息,但实体经济的需求没那么大,只好转向票据。一旦央行恢复发行票据,票据融资的规模将马上回落。因此,此次信贷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是由流动性催生的,不可持续。
另外,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见底的问题,哈继铭则指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从17%上升到38%,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远甚于以往。而目前全球的经济环境比过去两次下降周期严重得多,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至于依靠内需拉动说来容易做来难,中国的人口结构拐点将在2010年实现,之后中国人口将老化,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内需上的拐点性的回落。因此,哈继铭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能见底回升,很难判断。
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哈继铭表示,改革是重要的解决之道。目前很多领域,有很大的改革潜力,如果医院可以私人拥有,如果铁路还有一些城市的公共设施的价格可以理顺,一定会吸引大量的私人经济涌入这些行业,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中粮:收购提升盈利表现
中银国际
中国粮油控股(0606)建议主要通过发行新股方式以11亿港币收购母公司油籽及玉米(1689,16.00,0.96%)加工资产。综合考虑未实现套期保值损失、部分新项目的推迟以及新资产的贡献,我们将08年盈利预测下调5%,将09、10年盈利预测上调2%与10%。尽管我们将目标价格由6.59港币下调至5.00港币(昨收3.93元),我们对该股维持买入评级。
中国粮油控股同意收购母公司中粮集团旗下两家油籽加工企业、一家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一家包装材料企业。收购总作价9.73亿港币,目标资产估值在 4.9倍08年市盈率(核销中粮东莞库存前)/10.6倍08年市盈率(核销库存后)。另外,目标资产估值还相当于1.3倍08年市净率(经中粮东莞派息调整前)/1.6倍08年市净率(经中粮东莞派息调整后)。
中国粮油控股将以每股3.69港币的价格向中粮集团发行2.636亿新股。这将增加公司已发行股本7.3%,将中粮集团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当前的57.7%提升至60.6%。
另一方面,公司还同意以1.28亿港币收购总占地面积353,460平方米的五块地皮50年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四座楼宇(总建筑面积2,117 平方米)、相关建筑物及有关机械设备(包括烘仓、皮带输送机、提升机等)。总价约较一家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溢价20%。公司将以现金收购土地使用权以及相关资产。
中粮东莞和费县中粮之前是中谷粮油集团公司(06年中被中粮集团吸收)旗下的油籽加工企业。这两项资产的收购可以避免集团内部的竞争,并且同时集中油籽加工业务的管理。这也将把公司油籽的压榨能力提高14%至624万吨。
今明年盈利获上调2%及10%
鉴于08年底价格的大幅下跌,我们认为公司的套期保值头寸可能出现未实现损失,因此,我们将中国粮油08年盈利预测下调了5%。另一方面,我们将09、10年盈利预测分别上调了2%和10%,以反映拟收购资产的贡献(假设09年带来半年影响)以及两个新的生化厂投资推迟。鉴于市场状况的不利变化,公司已决定推迟对这两个厂的投资。我们原假设这两个厂将带来一定初始阶段亏损。
虽然我们仍采用分部加总法估值,但估值基准由08年改为了09年。我们预计09年公司每股收益将同比下降20%以上,因此我们将目标价由6.59港币下调至5.00港币。尽管如此,我们仍维持对该股的买入评级。
中国粮油控股(0606)建议主要通过发行新股方式以11亿港币收购母公司油籽及玉米(1689,16.00,0.96%)加工资产。综合考虑未实现套期保值损失、部分新项目的推迟以及新资产的贡献,我们将08年盈利预测下调5%,将09、10年盈利预测上调2%与10%。尽管我们将目标价格由6.59港币下调至5.00港币(昨收3.93元),我们对该股维持买入评级。
中国粮油控股同意收购母公司中粮集团旗下两家油籽加工企业、一家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一家包装材料企业。收购总作价9.73亿港币,目标资产估值在 4.9倍08年市盈率(核销中粮东莞库存前)/10.6倍08年市盈率(核销库存后)。另外,目标资产估值还相当于1.3倍08年市净率(经中粮东莞派息调整前)/1.6倍08年市净率(经中粮东莞派息调整后)。
中国粮油控股将以每股3.69港币的价格向中粮集团发行2.636亿新股。这将增加公司已发行股本7.3%,将中粮集团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当前的57.7%提升至60.6%。
另一方面,公司还同意以1.28亿港币收购总占地面积353,460平方米的五块地皮50年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四座楼宇(总建筑面积2,117 平方米)、相关建筑物及有关机械设备(包括烘仓、皮带输送机、提升机等)。总价约较一家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溢价20%。公司将以现金收购土地使用权以及相关资产。
中粮东莞和费县中粮之前是中谷粮油集团公司(06年中被中粮集团吸收)旗下的油籽加工企业。这两项资产的收购可以避免集团内部的竞争,并且同时集中油籽加工业务的管理。这也将把公司油籽的压榨能力提高14%至624万吨。
今明年盈利获上调2%及10%
鉴于08年底价格的大幅下跌,我们认为公司的套期保值头寸可能出现未实现损失,因此,我们将中国粮油08年盈利预测下调了5%。另一方面,我们将09、10年盈利预测分别上调了2%和10%,以反映拟收购资产的贡献(假设09年带来半年影响)以及两个新的生化厂投资推迟。鉴于市场状况的不利变化,公司已决定推迟对这两个厂的投资。我们原假设这两个厂将带来一定初始阶段亏损。
虽然我们仍采用分部加总法估值,但估值基准由08年改为了09年。我们预计09年公司每股收益将同比下降20%以上,因此我们将目标价由6.59港币下调至5.00港币。尽管如此,我们仍维持对该股的买入评级。
阿里巴巴领衔 中资股掀起回购小高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03:00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刘小庆
在阿里巴巴(01688,HK)、腾讯(00700,HK)的引领下,在港挂牌的中资概念股在年初掀起一轮回购小高潮。
阿里巴巴2月18日递交给港交所的“翌日披露报表”显示,该公司在2月18日回购了200万股,回购作价介于7.38港元至7.50港元,公司共为此支付1492.8万港元的代价。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09年以来第四次回购公司股票。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的1月13日、2月16日和2月17日,阿里巴巴已经在二级市场分别回购100万股、500万股以及300万股。
分析师指出,阿里巴巴在去年公布的巨额股份回购计划正在被逐步实施。2008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在发布季度业绩的同时宣布了一项巨额股份回购计划。根据公司公告,阿里巴巴将在2009年底前动用最多20亿港元用于回购股票。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自去年11月11日至2月18日,阿里巴巴累计回购1400万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277%。在此期间,阿里巴巴共动用9293万港元资金用于回购,不过回购规模仍大幅低于公司此前定下的 20亿港元上限。
除了阿里巴巴外,腾讯(00700,HK)也是此次回购风潮的主力之一。该公司最近一次回购行动是在2月17日,当天腾讯在每股45.80港元至47港元的价格回购了10万股。而据港交所披露,该公司自今年1月8日至2月17日期间,腾讯共9次入市累计回购192.2万股,涉及资金 8048.88万港元。
在年初加入回购大军的中资概念股还包括雅居乐(03383,HK)、金鹰商贸(03308,HK)、深圳中航股份(00161,HK)、五矿资源(01208,HK)等公司,其中不少公司是在去年底开始启动连续回购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上市公司会通过回购股票来展现公司的信心,所以回购消息往往对公司股价有正面支撑作用。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在本周二及周三的回购金额占到该股全天成交额的59%和34%,对股价刺激效果较为明显。本周二,阿里巴巴微跌0.8%,而当日恒指和国企指数分别暴跌了3.79%及 4.86%。
每经记者 刘小庆
在阿里巴巴(01688,HK)、腾讯(00700,HK)的引领下,在港挂牌的中资概念股在年初掀起一轮回购小高潮。
阿里巴巴2月18日递交给港交所的“翌日披露报表”显示,该公司在2月18日回购了200万股,回购作价介于7.38港元至7.50港元,公司共为此支付1492.8万港元的代价。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09年以来第四次回购公司股票。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的1月13日、2月16日和2月17日,阿里巴巴已经在二级市场分别回购100万股、500万股以及300万股。
分析师指出,阿里巴巴在去年公布的巨额股份回购计划正在被逐步实施。2008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在发布季度业绩的同时宣布了一项巨额股份回购计划。根据公司公告,阿里巴巴将在2009年底前动用最多20亿港元用于回购股票。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自去年11月11日至2月18日,阿里巴巴累计回购1400万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277%。在此期间,阿里巴巴共动用9293万港元资金用于回购,不过回购规模仍大幅低于公司此前定下的 20亿港元上限。
除了阿里巴巴外,腾讯(00700,HK)也是此次回购风潮的主力之一。该公司最近一次回购行动是在2月17日,当天腾讯在每股45.80港元至47港元的价格回购了10万股。而据港交所披露,该公司自今年1月8日至2月17日期间,腾讯共9次入市累计回购192.2万股,涉及资金 8048.88万港元。
在年初加入回购大军的中资概念股还包括雅居乐(03383,HK)、金鹰商贸(03308,HK)、深圳中航股份(00161,HK)、五矿资源(01208,HK)等公司,其中不少公司是在去年底开始启动连续回购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上市公司会通过回购股票来展现公司的信心,所以回购消息往往对公司股价有正面支撑作用。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在本周二及周三的回购金额占到该股全天成交额的59%和34%,对股价刺激效果较为明显。本周二,阿里巴巴微跌0.8%,而当日恒指和国企指数分别暴跌了3.79%及 4.86%。
盖茨慈善基金会增持蓝筹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00:18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2月19日讯】北京时间2月19日晚间消息,在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股市一片低迷的时候,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趁机增持了大量蓝筹股和国际知名公司的股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关系密切,并以注重价值型投资而备受市场关注。
微软(Microsoft) (MSFT)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将其绝大多数财产捐献出来,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透明运作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目的在于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提高健康水平,治疗HIV以及疟疾等疾病,基金托管人包括比尔-盖茨的朋友、著名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巴菲特于2006年承诺称将向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捐助价值30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BRK-A,BRK-B)股票。
最近盖茨接受了巴菲特的建议,首次公布了关于其慈善基金的年度报告。根据《西雅图时报》报道,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2008年增长率为30%,但预计2009年增长率将降低到10%。
尽管盖茨的钱是由他的首席投资观迈克尔-拉尔森(Michael Larson)掌管,但鉴于盖茨与巴菲特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多人都相信盖茨听从了这位全球最著名投资者的一些建议。
仔细研究盖茨慈善基金2008年底持有的股份,你就会发现这只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稍微减持了其持有的巨额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此外,这只基金还增持了很多蓝筹股,其中包括快餐行业巨头麦当劳(McDonald's) (MCD)、重型设备生产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 (CAT)、折扣零售商Costco (COST)、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 (CNI)、废物处理服务提供商Waste Management (WMI)、软饮料行业巨头可口可乐(Coca-Cola) (KO)以及能源行业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e) (XOM)等等。
一些技术分析师表示,从技术分析来看,盖茨慈善基金2008年底到目前时段内的表现稍低于整体下滑的大盘。
【MarketWatch纽约2月19日讯】北京时间2月19日晚间消息,在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股市一片低迷的时候,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趁机增持了大量蓝筹股和国际知名公司的股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关系密切,并以注重价值型投资而备受市场关注。
微软(Microsoft) (MSFT)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将其绝大多数财产捐献出来,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透明运作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目的在于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提高健康水平,治疗HIV以及疟疾等疾病,基金托管人包括比尔-盖茨的朋友、著名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巴菲特于2006年承诺称将向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捐助价值30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BRK-A,BRK-B)股票。
最近盖茨接受了巴菲特的建议,首次公布了关于其慈善基金的年度报告。根据《西雅图时报》报道,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2008年增长率为30%,但预计2009年增长率将降低到10%。
尽管盖茨的钱是由他的首席投资观迈克尔-拉尔森(Michael Larson)掌管,但鉴于盖茨与巴菲特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多人都相信盖茨听从了这位全球最著名投资者的一些建议。
仔细研究盖茨慈善基金2008年底持有的股份,你就会发现这只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稍微减持了其持有的巨额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此外,这只基金还增持了很多蓝筹股,其中包括快餐行业巨头麦当劳(McDonald's) (MCD)、重型设备生产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 (CAT)、折扣零售商Costco (COST)、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 (CNI)、废物处理服务提供商Waste Management (WMI)、软饮料行业巨头可口可乐(Coca-Cola) (KO)以及能源行业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e) (XOM)等等。
一些技术分析师表示,从技术分析来看,盖茨慈善基金2008年底到目前时段内的表现稍低于整体下滑的大盘。
上证所周勤业:大小非问题在2000点解决最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 19:0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19日在上海金融论坛上表示,大小非问题在2000点解决是最好的事情。另外他还表示IPO重启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上半年。
在谈到大小非问题时,他指出,去年证监会顶住了比较大的压力,就是市场对于大小非的议论。“我觉得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态度还是正确的。”他认为假如当时给大小非再加一把锁,意味着还要启动第二次股改,“小非在2000点左右去解决问题,我觉得是最好的事情。”
他指出,经过2009年的全流通以后,上证所的流通市值将从现在的36%上升到年底的70%,“那个时侯发行价格、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就会真正成熟起来”。
另外周勤业特别提到了股市创新问题,他认为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才可能有创新。金融30条中明确提出钢材期货、稻谷期货、创业板、企业债重返交易所市场、房地产信托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这些创新都会逐步落实。
另据报道,对于IPO重启问题,周勤业当日对路透社表示,“我比较乐观认为是上半年”,他并称,最终还是要由证监会来决定此事。
在演讲中,他还介绍了截至2009年2月13日上证所的市场情况,上市公司共有864家,总市值12.4万亿,流通市值4.46万亿,占比为 36%,平均股价为8.05元,市盈率17.25倍,市净率2.67倍。“支撑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基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并没有改变,”周勤业表示。(元平 发自上海)
新浪财经讯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19日在上海金融论坛上表示,大小非问题在2000点解决是最好的事情。另外他还表示IPO重启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上半年。
在谈到大小非问题时,他指出,去年证监会顶住了比较大的压力,就是市场对于大小非的议论。“我觉得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态度还是正确的。”他认为假如当时给大小非再加一把锁,意味着还要启动第二次股改,“小非在2000点左右去解决问题,我觉得是最好的事情。”
他指出,经过2009年的全流通以后,上证所的流通市值将从现在的36%上升到年底的70%,“那个时侯发行价格、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就会真正成熟起来”。
另外周勤业特别提到了股市创新问题,他认为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才可能有创新。金融30条中明确提出钢材期货、稻谷期货、创业板、企业债重返交易所市场、房地产信托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这些创新都会逐步落实。
另据报道,对于IPO重启问题,周勤业当日对路透社表示,“我比较乐观认为是上半年”,他并称,最终还是要由证监会来决定此事。
在演讲中,他还介绍了截至2009年2月13日上证所的市场情况,上市公司共有864家,总市值12.4万亿,流通市值4.46万亿,占比为 36%,平均股价为8.05元,市盈率17.25倍,市净率2.67倍。“支撑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基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并没有改变,”周勤业表示。(元平 发自上海)
中国将加大对石化企业信贷支持
《财经》记者 杨悦 [2009年02月20日 09:51]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审议通过,同时提出将尽快实施炼化重大项目、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杨悦】中国政府将加大对石化企业信贷支持,推动石化产业稳健发展。
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振兴规划》)中指出,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国金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刘波指出,中国政府加大对石化企业信贷支持,是出于国内供给安全性与未来经济复苏需求攀升的考虑。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在当前外需快速下滑和内需结构性调整的环境下,此《振兴规划》并非为推动重化工业更快增长,而是以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为目标,即“保需求”和“调供给”。
刘波指出,“保需求”措施的效果会集中在中短期以维护稳定,而“调供给”中,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效果则大多定位于中长期的产业发展。
《振兴规划》提出,将抓紧实施炼化重大项目、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完善化肥淡储制度,以及落实成品油储备。
中国政府对大型炼化项目的建设并未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放缓,《振兴规划》中指出,要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刘波预计,四川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茂名石化2000万吨、华北石化1000万吨炼油改扩建等一批大型炼化项目会上马,力求保持石化产业与GDP1.3∶1的发展比例。
《振兴规划》提出,要通过落实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和粮食增产等综合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
刘波认为,加大对石化产业财政投资固然可显著带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但对于需求的创造,政府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引导落后产能的退出才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此次《振兴规划》中亦提出,要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是此次《振兴规划》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刘波认为,针对化肥企业对淡季储备积极性不高,以及去年亏损严重的情况,政府可能会提出建立磷铵及部分尿素的国家储备,在保证用肥旺季化肥供应的同时帮助化肥企业走出困境。
中国政府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会下达淡季储备任务,属于商业储备,具体由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等企业进行操作,由于缺少相关政策扶持,企业积极性不高。
国内磷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并在去年出现严重亏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告诉《财经》记者,2008年中国磷肥企业亏损近156亿元。
刘波认为,此次《振兴规划》可能会对部分由于进口高价原料形成亏损的骨干企业进行补贴,以及取消磷复肥淡、旺季特别关税、暂缓调整磷矿石资源税税额标准等税收优惠。
此外,《振兴规划》还提出要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审议通过,同时提出将尽快实施炼化重大项目、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杨悦】中国政府将加大对石化企业信贷支持,推动石化产业稳健发展。
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振兴规划》)中指出,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国金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刘波指出,中国政府加大对石化企业信贷支持,是出于国内供给安全性与未来经济复苏需求攀升的考虑。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在当前外需快速下滑和内需结构性调整的环境下,此《振兴规划》并非为推动重化工业更快增长,而是以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为目标,即“保需求”和“调供给”。
刘波指出,“保需求”措施的效果会集中在中短期以维护稳定,而“调供给”中,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效果则大多定位于中长期的产业发展。
《振兴规划》提出,将抓紧实施炼化重大项目、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完善化肥淡储制度,以及落实成品油储备。
中国政府对大型炼化项目的建设并未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放缓,《振兴规划》中指出,要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刘波预计,四川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茂名石化2000万吨、华北石化1000万吨炼油改扩建等一批大型炼化项目会上马,力求保持石化产业与GDP1.3∶1的发展比例。
《振兴规划》提出,要通过落实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和粮食增产等综合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
刘波认为,加大对石化产业财政投资固然可显著带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但对于需求的创造,政府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引导落后产能的退出才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此次《振兴规划》中亦提出,要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是此次《振兴规划》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刘波认为,针对化肥企业对淡季储备积极性不高,以及去年亏损严重的情况,政府可能会提出建立磷铵及部分尿素的国家储备,在保证用肥旺季化肥供应的同时帮助化肥企业走出困境。
中国政府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会下达淡季储备任务,属于商业储备,具体由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等企业进行操作,由于缺少相关政策扶持,企业积极性不高。
国内磷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并在去年出现严重亏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告诉《财经》记者,2008年中国磷肥企业亏损近156亿元。
刘波认为,此次《振兴规划》可能会对部分由于进口高价原料形成亏损的骨干企业进行补贴,以及取消磷复肥淡、旺季特别关税、暂缓调整磷矿石资源税税额标准等税收优惠。
此外,《振兴规划》还提出要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
中俄能源谈判前瞻
《财经》记者 陈竹 [2009年02月20日 14:33]
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将采取相对固定利率,油价亦将随市场浮动。图为俄罗斯翼果地区一家炼油厂夜景。
中方下一步希望进入俄罗斯上游市场,预计将于下半年启动
【《财经网》专稿/记者 陈竹】2月17日中俄签署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将采取相对固定利率,贷款将由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牵头负责,油价亦将随市场价格浮动。
《财经》记者从中石油内部获悉上述协议细节。参与谈判的中石油内部人士还透露,中方下一步希望进入俄罗斯上游市场,谈判预计将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
油价利率达成共识
2月17日下午,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终于达成共识,为持续四个月的“贷款换石油”谈判画上句号。
当天签署的七个能源合作文件,除了中俄政府能源谈判机制会谈纪要和政府合作协议,最核心的五个文件是,中石油同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罗斯管道公司(Transneft)分别签署的两份长期原油供销合同,中石油同俄罗斯管道公司签署的一份输油管道建设运营协议,以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公司分别签署的两份贷款协议。
根据协议,以国家开发银行为首的中国银团将向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150亿美元贷款。
《财经》记者获悉,中国进出口银行亦将参与贷款,两家银行各自的贷款比例尚未确定。
中石油一位相关内部人士透露,向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将“专款专用”,主要用途有三:确保太平洋管道一期工程北段尚未完工的部分尽快完工;建设连接一期工程输油管道和沿线油区的管道支线;建成管道项目所需的配套设施。
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的150亿美元贷款将主要用于管道沿途油田的开发。在中方看来,这些贷款主要为供油服务。另据俄罗斯媒体消息,俄罗斯石油公司可能将2009年从中国获得的第一批贷款部分用于偿还自身债务。
据中石油人士介绍,此次中俄能源谈判的难点就是利率及其相应条件。集中谈判不下三次,主要原因在于中方银行同俄方企业在此问题上争持不下。
据透露,最后敲定的利率仍然与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即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挂钩,同国际资本市场相结合。但针对未来20年里Libor本身可能发生的大幅波动,双方又设置了可以做出相应调整的价格公式。有专家分析,这事实上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利率安排。
中石油方面认为,新的贷款利率机制双方都可以接受,“既考虑到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又考虑市场因素,即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按照市场原则确定”。
油价方面,采取过境买断,边境结清。具体计价公式亦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定价机制,为国际参考油价加减贴水。
中石油内部人士在采访中强调,“贷款换石油”的通俗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中方并非用250亿美元换取3亿吨原油;250亿美元贷款只是3亿吨原油作价的一部分。一些媒体以本金加利息再除以总量,试图估算每桶油价,是没有根据的。
此次管道供油是否用于供给中俄2007年成立的合资炼化项目——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并未写入最终协议,双方将在今后的能源谈判中进一步探究可能性。
此外,中俄管道供油协议并不与2005年1月1日签订的中俄五年铁路供油协议相排斥。待2010年铁路供油协议到期后,双方很可能会考虑续签。据此推算,2010年之后,俄罗斯对华供油量很可能超过2000万吨/年。
中方希望进入俄上游
俄罗斯副总理谢钦17日在北京签订协议之后,并未逗留,而是连夜飞回俄罗斯萨哈林州。第二天,他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一起,出席了“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成典礼。
根据媒体报道,“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之一,有两条年产480万吨液化气的生产线,2010年总产量将达960万吨/年。日本是最大的买家。
一前一后两份协议,难以用机缘巧合来解释,俄罗斯的能源政治考虑隐现其中。
此次与中国所签合同,是俄罗斯第一次签订长达20年之久的长期供油合同,也是第一次尝试将贷款合同和管道合同、原油供应合同绑在一起。
中石油还对俄罗斯上游市场深感兴趣。但是,17日签订的中俄能源协议并未涉及在俄罗斯上游勘探开发和中国下游市场方面的合作规划。
中方曾试探性提出对东西伯利亚Talakan油田的兴趣。2007年,中石油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组建了东方能源合资公司,目的是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开采。据介绍,俄罗斯石油公司将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剩余49%的股权由中石油持有。该合资公司已经获得东西伯利亚两个区块的勘探开发权。
这家合资公司还将有何作为,将成为中俄下一步能源谈判的重点。据悉,这项谈判很可能于今年下半年启动。■
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将采取相对固定利率,油价亦将随市场浮动。图为俄罗斯翼果地区一家炼油厂夜景。
中方下一步希望进入俄罗斯上游市场,预计将于下半年启动
【《财经网》专稿/记者 陈竹】2月17日中俄签署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将采取相对固定利率,贷款将由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牵头负责,油价亦将随市场价格浮动。
《财经》记者从中石油内部获悉上述协议细节。参与谈判的中石油内部人士还透露,中方下一步希望进入俄罗斯上游市场,谈判预计将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
油价利率达成共识
2月17日下午,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终于达成共识,为持续四个月的“贷款换石油”谈判画上句号。
当天签署的七个能源合作文件,除了中俄政府能源谈判机制会谈纪要和政府合作协议,最核心的五个文件是,中石油同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罗斯管道公司(Transneft)分别签署的两份长期原油供销合同,中石油同俄罗斯管道公司签署的一份输油管道建设运营协议,以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公司分别签署的两份贷款协议。
根据协议,以国家开发银行为首的中国银团将向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150亿美元贷款。
《财经》记者获悉,中国进出口银行亦将参与贷款,两家银行各自的贷款比例尚未确定。
中石油一位相关内部人士透露,向俄罗斯管道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将“专款专用”,主要用途有三:确保太平洋管道一期工程北段尚未完工的部分尽快完工;建设连接一期工程输油管道和沿线油区的管道支线;建成管道项目所需的配套设施。
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的150亿美元贷款将主要用于管道沿途油田的开发。在中方看来,这些贷款主要为供油服务。另据俄罗斯媒体消息,俄罗斯石油公司可能将2009年从中国获得的第一批贷款部分用于偿还自身债务。
据中石油人士介绍,此次中俄能源谈判的难点就是利率及其相应条件。集中谈判不下三次,主要原因在于中方银行同俄方企业在此问题上争持不下。
据透露,最后敲定的利率仍然与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即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挂钩,同国际资本市场相结合。但针对未来20年里Libor本身可能发生的大幅波动,双方又设置了可以做出相应调整的价格公式。有专家分析,这事实上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利率安排。
中石油方面认为,新的贷款利率机制双方都可以接受,“既考虑到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又考虑市场因素,即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按照市场原则确定”。
油价方面,采取过境买断,边境结清。具体计价公式亦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定价机制,为国际参考油价加减贴水。
中石油内部人士在采访中强调,“贷款换石油”的通俗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中方并非用250亿美元换取3亿吨原油;250亿美元贷款只是3亿吨原油作价的一部分。一些媒体以本金加利息再除以总量,试图估算每桶油价,是没有根据的。
此次管道供油是否用于供给中俄2007年成立的合资炼化项目——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并未写入最终协议,双方将在今后的能源谈判中进一步探究可能性。
此外,中俄管道供油协议并不与2005年1月1日签订的中俄五年铁路供油协议相排斥。待2010年铁路供油协议到期后,双方很可能会考虑续签。据此推算,2010年之后,俄罗斯对华供油量很可能超过2000万吨/年。
中方希望进入俄上游
俄罗斯副总理谢钦17日在北京签订协议之后,并未逗留,而是连夜飞回俄罗斯萨哈林州。第二天,他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一起,出席了“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成典礼。
根据媒体报道,“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之一,有两条年产480万吨液化气的生产线,2010年总产量将达960万吨/年。日本是最大的买家。
一前一后两份协议,难以用机缘巧合来解释,俄罗斯的能源政治考虑隐现其中。
此次与中国所签合同,是俄罗斯第一次签订长达20年之久的长期供油合同,也是第一次尝试将贷款合同和管道合同、原油供应合同绑在一起。
中石油还对俄罗斯上游市场深感兴趣。但是,17日签订的中俄能源协议并未涉及在俄罗斯上游勘探开发和中国下游市场方面的合作规划。
中方曾试探性提出对东西伯利亚Talakan油田的兴趣。2007年,中石油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组建了东方能源合资公司,目的是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开采。据介绍,俄罗斯石油公司将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剩余49%的股权由中石油持有。该合资公司已经获得东西伯利亚两个区块的勘探开发权。
这家合资公司还将有何作为,将成为中俄下一步能源谈判的重点。据悉,这项谈判很可能于今年下半年启动。■
14年的期待 中俄原油管道急行
本报记者 明茜 北京报道 2009-2-20 1:10:10
14个春秋,中俄双方终于用耐心和博弈换来了能源外交史上的里程碑。
2月17日,历经3轮4个月中俄“贷款换石油”谈判终于以6%的贷款利率达成协议。
同时,中石油与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并与俄石油和俄管运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从2011年开始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吨原油的贸易协议。
18日,记者从中石油内部获悉,中石油管道局在内部会议上已表示要提速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段的工程进程。
提速“漠—大”线
“漠—大线项目部已经在开展控制性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谈判前,管道局已经意识到谈判将要结束,几天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一要加速控制性工程的进程,二要着手准备常规管线的铺设工作。”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透露。
控制性工程指穿越隧道、涵洞等施工难度较大的节点工程。
漠—大线即漠河—大庆线,是中俄石油管线的中国段。中俄石油管线被分为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的远东石油管线、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的边境管线以及中国段三个部分。
远东石油管线于2006年4月就已开始修建,记者从参与该管线修建的中石油人士获悉,中石油管道局二公司、三公司、四公司参与了其中170公里的修建工作,历时一年半。
漠—大线部分,中石油于去年就成立了项目部,“前期的可研、初步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包括施工难点技术方案、具体工作安排在内的施工设计还在进行过程中,而边境部分的管道设计、包括出资情况还有待中俄双方商定”。上述人士对本报称。
事实上,中石油对管道俄油的接收早已着手准备。
去年9月就有天津市官员透露,中石油和俄罗斯方面已就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合作发展一个炼油能力达1500万吨的炼油项目,专门用于俄油炼化。
其实,这一项目发端于3年前。2006年3月,中石油就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了《关于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该协议包括建立在华、在俄两个企业。在俄企业勘探、开采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华企业炼制俄油。
同年,在俄企业就已开始运行,但在华企业一直低调潜行。据中石油内部人士称,为实施该项目而成立的合资企业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负责炼厂的前期工作,建设工作还未开展。
而今,这一项目变得更为清晰。2月5日,在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召开的首次会议上,国家能源局中俄炼油项目列入未来三年的油气行业规划。规划称: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但俄油什么时候能够运往中俄天津炼厂,现在还是未知数。
18日,中石油集团宣传人士对记者称,管道俄油会在大庆炼制。
这也是多数业内人士的判断,这一判断的根据不仅是大庆是中俄石油管线的终点,而且东北地区主要供油油田大庆油田在连续近30年稳产5000万吨之后,近年来已将年产量调至4000万吨。
大国能源战略
相比14年的等待,此轮谈判的波折以及俄油的去路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1996年,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双方正式签署《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拉开了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序幕。建设两国石油管道的计划早在那时就已经由俄方提出。
“由于上世纪中国方面不够重视,此后俄罗斯方面不断反复以及日本的插手,中俄原油管道近10年来仅‘差一步’”,专注能源政治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博士对记者说,“但从全球角度看,俄罗斯石油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薛力分析,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中国的邻国,可以通过成本较低的管道运输,与其签订长期的贸易协议有利于降低中国对阿拉伯地区石油的依赖。
截止到2008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已连续4年超过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一。但对于中国这个与其毗邻的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新兴市场,俄罗斯仅出口其2%的石油。据中俄双方的官方数据,俄罗斯2008年生产原油4.9亿吨,而同年俄罗斯仅向华输出石油1164万吨。
俄罗斯是一块硬骨头,这是薛力的评价。
中石油对此认识更为深刻。中国首条陆路跨国石油管线,年输油能力达2000万吨的中哈石油管线中哈双方提出计划时比中俄管线晚1年,但谈判却早在5年前就结束,如今中国西部的独山子、兰州等炼油厂已经用上了哈萨克斯坦的管道油。
中石油一位高层人士对本报透露,与哈萨克斯坦谈判一方面是中国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向俄罗斯方面施压希望尽早促成中俄管线的开工。
大国之间的能源博弈不可避免。
而此次中俄谈判尘埃落定也恰在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中东之行之后。来自俄罗斯的消息称,中方国家领导此次中东之行对双方的谈判起了“催化”作用。俄罗斯《生意人报》发表评论指出,胡主席的中东之行,让俄罗斯的能源巨头在谈判桌上“再也坐不住了”。
至此,中国的四大进口原油战略通道仅余西南一个悬念。
中石油机关报中国石油报,16日刊发的《我国2009年至2011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规划解析》指出,未来3年,我国油气行业将加快建设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重点建设西北中哈二期、西南中缅、东北漠河-大庆、海上日照-仪征等原油管道。
缅甸通道计划、从中国云南的昆明,经过瑞丽、缅甸的曼德勒直至缅甸实兑港。这样,来自中东或者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直达云南。与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多公里。
记者就中缅管线采访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相关人士表示,该管线现在还没有实质进展,而且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少谈为好。
此外,学者还认为中国还应开发发达国家的原油资源。薛力对本报分析,加拿大是唯一个将石油资源大量出口的发达国家,其油砂资源丰富,出于战略考虑,国家应积极支持三大石油企业参与加拿大石油勘探开发。
能源外交千头万绪。中俄能源合作也仅是一个开始。
2006年3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签署的《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预计于2008年动工的西线工程将在2011年建成,年输气300亿立方米。
但该管线迟迟没有动工,在中石油内部讳莫如深,俄罗斯方面也未将其列入未来5年的管线规划。
然而此事再次面临转机。
据报道,就在17日中俄双方谈判当日,俄罗斯国家高层领导人还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必须加紧就可能向中国供应俄罗斯天然气的问题进行磋商。
14个春秋,中俄双方终于用耐心和博弈换来了能源外交史上的里程碑。
2月17日,历经3轮4个月中俄“贷款换石油”谈判终于以6%的贷款利率达成协议。
同时,中石油与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并与俄石油和俄管运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从2011年开始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吨原油的贸易协议。
18日,记者从中石油内部获悉,中石油管道局在内部会议上已表示要提速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段的工程进程。
提速“漠—大”线
“漠—大线项目部已经在开展控制性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谈判前,管道局已经意识到谈判将要结束,几天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一要加速控制性工程的进程,二要着手准备常规管线的铺设工作。”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透露。
控制性工程指穿越隧道、涵洞等施工难度较大的节点工程。
漠—大线即漠河—大庆线,是中俄石油管线的中国段。中俄石油管线被分为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的远东石油管线、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的边境管线以及中国段三个部分。
远东石油管线于2006年4月就已开始修建,记者从参与该管线修建的中石油人士获悉,中石油管道局二公司、三公司、四公司参与了其中170公里的修建工作,历时一年半。
漠—大线部分,中石油于去年就成立了项目部,“前期的可研、初步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包括施工难点技术方案、具体工作安排在内的施工设计还在进行过程中,而边境部分的管道设计、包括出资情况还有待中俄双方商定”。上述人士对本报称。
事实上,中石油对管道俄油的接收早已着手准备。
去年9月就有天津市官员透露,中石油和俄罗斯方面已就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合作发展一个炼油能力达1500万吨的炼油项目,专门用于俄油炼化。
其实,这一项目发端于3年前。2006年3月,中石油就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了《关于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该协议包括建立在华、在俄两个企业。在俄企业勘探、开采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华企业炼制俄油。
同年,在俄企业就已开始运行,但在华企业一直低调潜行。据中石油内部人士称,为实施该项目而成立的合资企业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负责炼厂的前期工作,建设工作还未开展。
而今,这一项目变得更为清晰。2月5日,在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召开的首次会议上,国家能源局中俄炼油项目列入未来三年的油气行业规划。规划称: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但俄油什么时候能够运往中俄天津炼厂,现在还是未知数。
18日,中石油集团宣传人士对记者称,管道俄油会在大庆炼制。
这也是多数业内人士的判断,这一判断的根据不仅是大庆是中俄石油管线的终点,而且东北地区主要供油油田大庆油田在连续近30年稳产5000万吨之后,近年来已将年产量调至4000万吨。
大国能源战略
相比14年的等待,此轮谈判的波折以及俄油的去路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1996年,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双方正式签署《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拉开了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序幕。建设两国石油管道的计划早在那时就已经由俄方提出。
“由于上世纪中国方面不够重视,此后俄罗斯方面不断反复以及日本的插手,中俄原油管道近10年来仅‘差一步’”,专注能源政治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博士对记者说,“但从全球角度看,俄罗斯石油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薛力分析,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中国的邻国,可以通过成本较低的管道运输,与其签订长期的贸易协议有利于降低中国对阿拉伯地区石油的依赖。
截止到2008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已连续4年超过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一。但对于中国这个与其毗邻的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新兴市场,俄罗斯仅出口其2%的石油。据中俄双方的官方数据,俄罗斯2008年生产原油4.9亿吨,而同年俄罗斯仅向华输出石油1164万吨。
俄罗斯是一块硬骨头,这是薛力的评价。
中石油对此认识更为深刻。中国首条陆路跨国石油管线,年输油能力达2000万吨的中哈石油管线中哈双方提出计划时比中俄管线晚1年,但谈判却早在5年前就结束,如今中国西部的独山子、兰州等炼油厂已经用上了哈萨克斯坦的管道油。
中石油一位高层人士对本报透露,与哈萨克斯坦谈判一方面是中国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向俄罗斯方面施压希望尽早促成中俄管线的开工。
大国之间的能源博弈不可避免。
而此次中俄谈判尘埃落定也恰在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中东之行之后。来自俄罗斯的消息称,中方国家领导此次中东之行对双方的谈判起了“催化”作用。俄罗斯《生意人报》发表评论指出,胡主席的中东之行,让俄罗斯的能源巨头在谈判桌上“再也坐不住了”。
至此,中国的四大进口原油战略通道仅余西南一个悬念。
中石油机关报中国石油报,16日刊发的《我国2009年至2011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规划解析》指出,未来3年,我国油气行业将加快建设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重点建设西北中哈二期、西南中缅、东北漠河-大庆、海上日照-仪征等原油管道。
缅甸通道计划、从中国云南的昆明,经过瑞丽、缅甸的曼德勒直至缅甸实兑港。这样,来自中东或者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直达云南。与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多公里。
记者就中缅管线采访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相关人士表示,该管线现在还没有实质进展,而且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少谈为好。
此外,学者还认为中国还应开发发达国家的原油资源。薛力对本报分析,加拿大是唯一个将石油资源大量出口的发达国家,其油砂资源丰富,出于战略考虑,国家应积极支持三大石油企业参与加拿大石油勘探开发。
能源外交千头万绪。中俄能源合作也仅是一个开始。
2006年3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签署的《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预计于2008年动工的西线工程将在2011年建成,年输气300亿立方米。
但该管线迟迟没有动工,在中石油内部讳莫如深,俄罗斯方面也未将其列入未来5年的管线规划。
然而此事再次面临转机。
据报道,就在17日中俄双方谈判当日,俄罗斯国家高层领导人还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必须加紧就可能向中国供应俄罗斯天然气的问题进行磋商。
“贷款换石油”落定 中俄多元能源合作相向而行
本报记者 王晓明 北京报道 2009-2-18 2:55:09
在谈判桌上鏖战了近5个月之后,中俄双方终于在“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上达成了一致。
2月17日,中俄双方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能源对话。当天下午,本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由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带队的中方谈判代表和由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带队的俄方谈判代表已就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 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目前俄方每年向中国通过铁路运输的石油供应不受该协议影响,并增加至1500万吨。
除此之外,作为中俄能源合作的组成部分,双方2月17日还签署了包括核能、电力、矿产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贷款换石油”落定
中俄“贷款换石油”合同谈判是在2008年10月28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的《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展开的。根据当时的框架性协议,中国将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Transneft)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俄罗斯则在20年的期限中,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并放行俄罗斯通往我国的石油运输管道。
此前的2004年,中俄双方达成的石油供给合同中,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通过铁路运输向中国提供约1000万吨石油。业界评论认为,如果此次“贷款换石油”计划成行,中俄石油贸易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从2008年11月至今,双方至少经历了三轮谈判,但始终未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分歧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上。
据了解,在此前的谈判中,俄方始终要求贷款采用固定利率,并享受较低的援助性优惠,而中方则坚持采取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按照商业化原则操作。
据知情人士介绍,为了促成此笔交易,中方作出让步同意采取固定利率,但双方在利率区间上再次遇到障碍。
根据2008年10月28日签署的《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如果双方未能在2009年3月28日之前最终签署备忘录所涉及的具体商业合同,则备忘录所规定的条件将需要重新谈判决定。
在此背景下,原计划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的中俄总理级会晤再次启动。2月17日,谢钦抵达北京,与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一起,开始了中俄总理第三次能源对话。
而在2月16日,什马特科与俄石油和石油运输公司的总裁先期到达北京,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与中方进行最后的磋商。
“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俄双方正相向而行。”2月17日上午,王岐山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会谈时如是说。知情人士透露,当天的谈判经历了6个小时,双方最终敲定了6%左右的贷款利率,为双方合作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石油价格,双方最终确定实行浮动价格机制,并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该港口是俄罗斯远东支线中国段(纳霍特卡——大庆)的起点。
在当天签署的协议中,俄方已同意对该条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建设放行,并签署了相关协议。该支线也将成为俄罗斯管道石油输送在东方市场上零的突破。
据了解,中俄双方最终达成共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的进一步扩散在背后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向本报记者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冲击日益严重,俄方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及时的资金补充,2009年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必将大幅下降,这对目前面对着严峻问题的俄罗斯来说将是“雪上加冰”。
来自俄罗斯的消息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中东之行对双方的谈判起了“催化”作用。俄罗斯《生意人报》发表评论指出,胡主席的中东之行,让俄罗斯的能源巨头在谈判桌上“再也坐不住了”。
王海运认为,虽然每年1500万吨石油在俄罗斯2亿吨的石油年出口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本次合作将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市场,乃至输出格局的东移,其趋势性的意义不容小视。
此外,作为合作协议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俄罗斯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俄方采购中国油气开采设备。
能源合作多元化
除了在石油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之外,本报记者获悉,包括俄罗斯统一电力集团(inter RAO-UES)、俄罗斯核能国家集团在内的俄罗斯电力、核电以及矿业领域的几大能源巨头领导人的名字,也出现在2月17日的能源对话名单之中。
据相关人士透露,本次能源合作的内容,将有可能不仅仅局限在石油领域之内,包括电力、核电、矿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有所进展。
这也与之前签署的《备忘录》相符合。在中俄双方10月28日签署《备忘录》中,除了“贷款换石油”之外,还包括油气、电力、核电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能源合作协议。
其中,在核能领域,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核能国家集团签署了《关于为田湾核电站扩建两台机组和建设商用快中子反应堆的合作协议》。
多领域的能源合作,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中俄经贸合作显现出重要的意义。
据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奇普拉科夫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8%。相比2007年增长44%的速度,增速明显放慢,尤其2008年第三、四季度连续出现了负增长。这一趋势在2009年1月还在继续的恶化。
奇普拉科夫表示,在目前严峻经贸形势下,要提高两国的双边贸易额,需要依赖两国在新领域的合作,其重中之重就是核电和大飞机的制造。
王海运认为,将能源相关利益进行捆绑谈判也已经越来越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中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俄罗斯政府更倾向于提出多种利益“捆绑”的要求,即以石油的合作捆绑核能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以追求能源合作利益的最大化。
但王海运同时表示,捆绑的合作模式,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谈判的双方可以通过利益的置换,来达到特殊形式下的互利共赢。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备忘录》上已经签署的内容之外,俄方代表团还希望在与东北地区的电网合作以及矿业领域的新单签署方面与中国达成更多的共识。而据了解,目前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的合作谈判进展顺利。
中国社科院远东俄罗斯所所长邢广程此前向记者表示,经济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短板,现在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为突破,提高了两国经济合作的水平,也将提升两国战略合作的水平。
在谈判桌上鏖战了近5个月之后,中俄双方终于在“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上达成了一致。
2月17日,中俄双方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能源对话。当天下午,本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由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带队的中方谈判代表和由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带队的俄方谈判代表已就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 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目前俄方每年向中国通过铁路运输的石油供应不受该协议影响,并增加至1500万吨。
除此之外,作为中俄能源合作的组成部分,双方2月17日还签署了包括核能、电力、矿产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贷款换石油”落定
中俄“贷款换石油”合同谈判是在2008年10月28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的《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展开的。根据当时的框架性协议,中国将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Transneft)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俄罗斯则在20年的期限中,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并放行俄罗斯通往我国的石油运输管道。
此前的2004年,中俄双方达成的石油供给合同中,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通过铁路运输向中国提供约1000万吨石油。业界评论认为,如果此次“贷款换石油”计划成行,中俄石油贸易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从2008年11月至今,双方至少经历了三轮谈判,但始终未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分歧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上。
据了解,在此前的谈判中,俄方始终要求贷款采用固定利率,并享受较低的援助性优惠,而中方则坚持采取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按照商业化原则操作。
据知情人士介绍,为了促成此笔交易,中方作出让步同意采取固定利率,但双方在利率区间上再次遇到障碍。
根据2008年10月28日签署的《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如果双方未能在2009年3月28日之前最终签署备忘录所涉及的具体商业合同,则备忘录所规定的条件将需要重新谈判决定。
在此背景下,原计划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的中俄总理级会晤再次启动。2月17日,谢钦抵达北京,与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一起,开始了中俄总理第三次能源对话。
而在2月16日,什马特科与俄石油和石油运输公司的总裁先期到达北京,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与中方进行最后的磋商。
“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俄双方正相向而行。”2月17日上午,王岐山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会谈时如是说。知情人士透露,当天的谈判经历了6个小时,双方最终敲定了6%左右的贷款利率,为双方合作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石油价格,双方最终确定实行浮动价格机制,并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该港口是俄罗斯远东支线中国段(纳霍特卡——大庆)的起点。
在当天签署的协议中,俄方已同意对该条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建设放行,并签署了相关协议。该支线也将成为俄罗斯管道石油输送在东方市场上零的突破。
据了解,中俄双方最终达成共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的进一步扩散在背后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向本报记者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冲击日益严重,俄方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及时的资金补充,2009年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必将大幅下降,这对目前面对着严峻问题的俄罗斯来说将是“雪上加冰”。
来自俄罗斯的消息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中东之行对双方的谈判起了“催化”作用。俄罗斯《生意人报》发表评论指出,胡主席的中东之行,让俄罗斯的能源巨头在谈判桌上“再也坐不住了”。
王海运认为,虽然每年1500万吨石油在俄罗斯2亿吨的石油年出口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本次合作将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市场,乃至输出格局的东移,其趋势性的意义不容小视。
此外,作为合作协议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俄罗斯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俄方采购中国油气开采设备。
能源合作多元化
除了在石油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之外,本报记者获悉,包括俄罗斯统一电力集团(inter RAO-UES)、俄罗斯核能国家集团在内的俄罗斯电力、核电以及矿业领域的几大能源巨头领导人的名字,也出现在2月17日的能源对话名单之中。
据相关人士透露,本次能源合作的内容,将有可能不仅仅局限在石油领域之内,包括电力、核电、矿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有所进展。
这也与之前签署的《备忘录》相符合。在中俄双方10月28日签署《备忘录》中,除了“贷款换石油”之外,还包括油气、电力、核电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能源合作协议。
其中,在核能领域,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核能国家集团签署了《关于为田湾核电站扩建两台机组和建设商用快中子反应堆的合作协议》。
多领域的能源合作,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中俄经贸合作显现出重要的意义。
据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奇普拉科夫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8%。相比2007年增长44%的速度,增速明显放慢,尤其2008年第三、四季度连续出现了负增长。这一趋势在2009年1月还在继续的恶化。
奇普拉科夫表示,在目前严峻经贸形势下,要提高两国的双边贸易额,需要依赖两国在新领域的合作,其重中之重就是核电和大飞机的制造。
王海运认为,将能源相关利益进行捆绑谈判也已经越来越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中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俄罗斯政府更倾向于提出多种利益“捆绑”的要求,即以石油的合作捆绑核能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以追求能源合作利益的最大化。
但王海运同时表示,捆绑的合作模式,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谈判的双方可以通过利益的置换,来达到特殊形式下的互利共赢。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备忘录》上已经签署的内容之外,俄方代表团还希望在与东北地区的电网合作以及矿业领域的新单签署方面与中国达成更多的共识。而据了解,目前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的合作谈判进展顺利。
中国社科院远东俄罗斯所所长邢广程此前向记者表示,经济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短板,现在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为突破,提高了两国经济合作的水平,也将提升两国战略合作的水平。
大跌之后瑞银3亿抄底 大宗交易平台狂扫38只蓝筹
本报记者 简俊东 深圳报道 2009-2-20 1:30:10
瑞银又出手了。
经历了连续两个交易日疾风暴雨的下跌之后,2月19日A股市场开始变得和风细雨,收盘上证指数微张17.26点,小幅上涨0.78%,但是就是在这略显平静的一天,瑞银证券出手了。
收盘后,深沪两交易所公布了其大宗交易信息,当天的大宗交易平台似乎已经成为瑞银证券独自表演的舞台。上交所共计达到37笔的大宗交易中,仅有5笔的买家不是瑞银证券总部,而深交所共计8笔的大宗交易中,仅有2笔的买家不是瑞银证券交易单元。由此可见,瑞银证券的席位通过沪深交易所共计买入了38只个股,合计动用的资金达到33482.76万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深交所所表述的瑞银证券的交易单元和上交所所表述的瑞银证券总部应该是同一席位,只是表述上的差异而已。而一般来说,这样的席位并非是经纪业务部门所用,而是公司的资产管理部或者自营部门所使用。
瑞银3亿扫货
一切仿佛似曾相识。
瑞银并非是第一次抄底A股。2008年11月6日到7日,上证指数在经过一轮急跌后,跌破1700点,并且连续多个交易日在1700点左右徘徊,此时,瑞银第一次出手了。
去年11月6日,瑞银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证券营业部手中买入3亿多元A股,其中包括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等银行、石化、钢铁股。
次日,更大力度的抄底出现了,当天瑞银动用了6亿多的资金通过深沪交易所买入银行、钢铁、港口等大盘蓝筹股。两天累计成交金额9.78亿元,加上交易佣金已接近10亿元,涉及到46只股票。
事后证明,瑞银的抄底时机把握极其准确,其抄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国务院就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此A股再也没有回到1700点以下。
如今,同样的一幕在2月19日这一天又重演了。
这一次抄底,瑞银同样选择了一篮子的大盘蓝筹股,武钢股份(600005.SH)、宝钢股份(600019.SH)等钢铁股;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工商银行(601398.SH)等银行股依然是其最爱。
而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神华(601088.SH)等中字头的股票同样是榜上有名;万科A(000002.SZ)、贵州茅台(600519.SH)、海螺水泥(600585.SH)等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同样是赫然在列。
除了目标基本一致外,瑞银的对手席位也跟去年11月抄底时惊人地相似。上交所的信息显示,其交易对手依然是中金的营业部,上次仅仅是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这一次增加了中金北京建国门营业部。而这两家营业部都是著名的QFII营业部。
而深交所的资料显示,其交易对手则是机构专用席位,这情形跟瑞银此前抄底时一模一样。
看好A股前景
瑞银这次的抄底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其交易价格齐刷刷全是股票当天的交易价格。
而瑞银此前抄底,其成交价格相对于当天的收盘价还会略有降低。
“大宗交易的价格一般来说会折让,瑞银每次抄底买入的股票都是一篮子的,应该是有券商提前负责网络组织,联系卖家,价格应该是提前确定的,所以当天的成交价格跟收盘价格不一致。
但是此次瑞银的买入价格却完全跟市场价格一致,由此可见,瑞银的买入决定可能是在当天做出的,所以买入的价格跟当天的收盘价完全一致。”上述券商人士猜测。
对于瑞银此次的抄底行动,东方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邓宏光认为,此举透露出他们对于A股的信心。“通过大宗交易市场买股应该是为了提高买股的效率,大宗交易一般会有折让,而瑞银却是用当天收盘价来买入,这应该是基于他们认为市场的调整已经结束,而且非常看好后市。”
在国际大行中,看好中国的其实并非瑞银一家,瑞银的信心恢复仅仅是全球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增前的其中一个个案。
从2月6日至12日,美林针对全球212名基金经理(管理资产总额达5990亿美元)进行了调查。共有177名经理人(管理总额达3720亿美元)参与了地区性调查,2月19日,相关的调查结果发布。
这份调查数据显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新一轮乐观态度已经显著改善了全球经济情绪。
该份调查报告显示,“自2007年7月信贷紧缩爆发以来,投资者目前对未来一年的乐观情绪最高。预计今后12个月经济会进一步恶化的投资者人数降至-6%,而1月份则为-24%。尽管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承认全球经济正在衰退。”
“对中国经济增长长期放缓的忧虑呈现减弱迹象。预计在今后12个月中国经济增长会放缓的投资者人数显著下降,由1月份的70%降至2月份的21%。”
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Merrill Lynch Research 全球新兴市场股票首席战略师 Michael Hartnett 就表示:“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显著上升,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是唯一一个有一线希望能够从全球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国家。”
瑞银又出手了。
经历了连续两个交易日疾风暴雨的下跌之后,2月19日A股市场开始变得和风细雨,收盘上证指数微张17.26点,小幅上涨0.78%,但是就是在这略显平静的一天,瑞银证券出手了。
收盘后,深沪两交易所公布了其大宗交易信息,当天的大宗交易平台似乎已经成为瑞银证券独自表演的舞台。上交所共计达到37笔的大宗交易中,仅有5笔的买家不是瑞银证券总部,而深交所共计8笔的大宗交易中,仅有2笔的买家不是瑞银证券交易单元。由此可见,瑞银证券的席位通过沪深交易所共计买入了38只个股,合计动用的资金达到33482.76万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深交所所表述的瑞银证券的交易单元和上交所所表述的瑞银证券总部应该是同一席位,只是表述上的差异而已。而一般来说,这样的席位并非是经纪业务部门所用,而是公司的资产管理部或者自营部门所使用。
瑞银3亿扫货
一切仿佛似曾相识。
瑞银并非是第一次抄底A股。2008年11月6日到7日,上证指数在经过一轮急跌后,跌破1700点,并且连续多个交易日在1700点左右徘徊,此时,瑞银第一次出手了。
去年11月6日,瑞银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证券营业部手中买入3亿多元A股,其中包括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等银行、石化、钢铁股。
次日,更大力度的抄底出现了,当天瑞银动用了6亿多的资金通过深沪交易所买入银行、钢铁、港口等大盘蓝筹股。两天累计成交金额9.78亿元,加上交易佣金已接近10亿元,涉及到46只股票。
事后证明,瑞银的抄底时机把握极其准确,其抄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国务院就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此A股再也没有回到1700点以下。
如今,同样的一幕在2月19日这一天又重演了。
这一次抄底,瑞银同样选择了一篮子的大盘蓝筹股,武钢股份(600005.SH)、宝钢股份(600019.SH)等钢铁股;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工商银行(601398.SH)等银行股依然是其最爱。
而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神华(601088.SH)等中字头的股票同样是榜上有名;万科A(000002.SZ)、贵州茅台(600519.SH)、海螺水泥(600585.SH)等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同样是赫然在列。
除了目标基本一致外,瑞银的对手席位也跟去年11月抄底时惊人地相似。上交所的信息显示,其交易对手依然是中金的营业部,上次仅仅是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这一次增加了中金北京建国门营业部。而这两家营业部都是著名的QFII营业部。
而深交所的资料显示,其交易对手则是机构专用席位,这情形跟瑞银此前抄底时一模一样。
看好A股前景
瑞银这次的抄底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其交易价格齐刷刷全是股票当天的交易价格。
而瑞银此前抄底,其成交价格相对于当天的收盘价还会略有降低。
“大宗交易的价格一般来说会折让,瑞银每次抄底买入的股票都是一篮子的,应该是有券商提前负责网络组织,联系卖家,价格应该是提前确定的,所以当天的成交价格跟收盘价格不一致。
但是此次瑞银的买入价格却完全跟市场价格一致,由此可见,瑞银的买入决定可能是在当天做出的,所以买入的价格跟当天的收盘价完全一致。”上述券商人士猜测。
对于瑞银此次的抄底行动,东方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邓宏光认为,此举透露出他们对于A股的信心。“通过大宗交易市场买股应该是为了提高买股的效率,大宗交易一般会有折让,而瑞银却是用当天收盘价来买入,这应该是基于他们认为市场的调整已经结束,而且非常看好后市。”
在国际大行中,看好中国的其实并非瑞银一家,瑞银的信心恢复仅仅是全球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增前的其中一个个案。
从2月6日至12日,美林针对全球212名基金经理(管理资产总额达5990亿美元)进行了调查。共有177名经理人(管理总额达3720亿美元)参与了地区性调查,2月19日,相关的调查结果发布。
这份调查数据显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新一轮乐观态度已经显著改善了全球经济情绪。
该份调查报告显示,“自2007年7月信贷紧缩爆发以来,投资者目前对未来一年的乐观情绪最高。预计今后12个月经济会进一步恶化的投资者人数降至-6%,而1月份则为-24%。尽管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承认全球经济正在衰退。”
“对中国经济增长长期放缓的忧虑呈现减弱迹象。预计在今后12个月中国经济增长会放缓的投资者人数显著下降,由1月份的70%降至2月份的21%。”
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Merrill Lynch Research 全球新兴市场股票首席战略师 Michael Hartnett 就表示:“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显著上升,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是唯一一个有一线希望能够从全球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国家。”
港资地产上海取暖?李嘉诚内地最大地产项目逆势开工
本报记者 赵飞飞 上海报道 2009-2-20 2:25:10
在李嘉诚陆续出手上海物业之后,本报近日独家获悉,李氏目前在内地最大一个房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副中心核心地块项目的建设将于近期破土动工。
“前几天我收到了李泽钜先生的亲笔信,希望政府在确保开工上给予协助,目前长江实业已做好了所有准备,只等开工批复下达。”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智奇对本报记者表示:“具体日期有望敲定在3月,最迟4月。”
何智奇透露,真如副中心项目,总面积约100万,总投资将超过100个亿,是李嘉诚在内地房地产业最大一单投资。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内地楼市进入调整期之时,长和系在上海先后出手世纪商贸广场、御翠豪庭等高端物业;2009年初,长江实业再次被爆欲抛售陆家嘴地块、真如副中心项目缓建。
在内地楼市投资素有“风向标”之称的李嘉诚,到底是“看空”还是“看好”上海楼市?
“一直按进度进行”
在位于普陀区大渡河路,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展厅的沙盘模型上,核心地块长江实业的项目尤为吸引人,一座主楼“高耸入云”。
该公司提供本报材料显示,长实项目正是位于其启动区A3—A6四个核心地块,其主楼位于曹杨路、铜川路交叉点,高280米。
此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普陀区区委书记周国雄对本报记者表示:“长江实业这幢楼将有望成为上海西北部,乃至整个浦西的一个地标。”
“事实上,2006年12月长和系就以22亿购得了真如这个17万平方米的地块,”上海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严蓓告诉本报记者:“即便是经济危机,长江实业运作这个项目步骤一直是按进度进行。”
何智奇透露,“目前只要上海规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批示下来,即可动工。长江实业人士也表示项目开工越早越好。
本报联系长和系位于上海分公司各级人士,对方均不愿回应。长江实业设在真如地块上的项目组人士则表示,由于目前公司陷入陆家嘴地块出让等市场传言,公司人事不方便出面接受采访。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智奇表示,可以预判真如这个项目李嘉诚胸有成竹,未来真如这100万平方米的物业入市,以每平方米售价2万保守估计。其未来市场规模也达到200个亿。
港资地产公司纷纷增投上海业务
同为香港地产巨头,恒隆地产在2月10日公布了2008年下半年业绩,公司半年纯利同比下降68%。但上海物业的租金收入及溢利分别增加23%和30%,至8.29亿港元和7.04亿港元。
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陈立民告诉本报记者:“恒隆以往在中国内地业务对其的业绩贡献是10%,随着香港的业绩的倒退,目前内地业务的贡献已经达到了40%,经过金融海啸的洗礼之后,香港地产商未来不得不把在内地的投资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恒隆这40%的贡献量,只是来自其位于上海的两大商圈的两座地标性建筑——一座是上海副中心徐家汇商圈的港汇大厦、另一座是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
对此,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认为:“当经济情况较好时,大型开发商的触角会伸到二线、三线城市之中,经济形势不好,外资开发商会收回到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小城市价格空间有限,在上海2万楼面价拿的地,可能会卖到10万。”
薛所言非虚。港资地产巨头看起来加大了在沪的投入——同有“香港地产五虎”之称的新鸿基,近日也传出增资30亿元人民币的三年期贷款,以支援上海总投资250亿的三大项目发展;瑞安集团也向农行的融资额度达到了空前的130个亿。
面对港资的巨量资金操作行为,境外一家著名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区投资总监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时下内地地产商面临又一次的资金链考验,包括港资在内,外资进入中国的脚步会更加踊跃。”
“即便进入调整期,但目前比中国乃至上海更具诱惑力的房地产市场,全世界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家。”该人士表示。
在李嘉诚陆续出手上海物业之后,本报近日独家获悉,李氏目前在内地最大一个房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副中心核心地块项目的建设将于近期破土动工。
“前几天我收到了李泽钜先生的亲笔信,希望政府在确保开工上给予协助,目前长江实业已做好了所有准备,只等开工批复下达。”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智奇对本报记者表示:“具体日期有望敲定在3月,最迟4月。”
何智奇透露,真如副中心项目,总面积约100万,总投资将超过100个亿,是李嘉诚在内地房地产业最大一单投资。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内地楼市进入调整期之时,长和系在上海先后出手世纪商贸广场、御翠豪庭等高端物业;2009年初,长江实业再次被爆欲抛售陆家嘴地块、真如副中心项目缓建。
在内地楼市投资素有“风向标”之称的李嘉诚,到底是“看空”还是“看好”上海楼市?
“一直按进度进行”
在位于普陀区大渡河路,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展厅的沙盘模型上,核心地块长江实业的项目尤为吸引人,一座主楼“高耸入云”。
该公司提供本报材料显示,长实项目正是位于其启动区A3—A6四个核心地块,其主楼位于曹杨路、铜川路交叉点,高280米。
此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普陀区区委书记周国雄对本报记者表示:“长江实业这幢楼将有望成为上海西北部,乃至整个浦西的一个地标。”
“事实上,2006年12月长和系就以22亿购得了真如这个17万平方米的地块,”上海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严蓓告诉本报记者:“即便是经济危机,长江实业运作这个项目步骤一直是按进度进行。”
何智奇透露,“目前只要上海规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批示下来,即可动工。长江实业人士也表示项目开工越早越好。
本报联系长和系位于上海分公司各级人士,对方均不愿回应。长江实业设在真如地块上的项目组人士则表示,由于目前公司陷入陆家嘴地块出让等市场传言,公司人事不方便出面接受采访。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智奇表示,可以预判真如这个项目李嘉诚胸有成竹,未来真如这100万平方米的物业入市,以每平方米售价2万保守估计。其未来市场规模也达到200个亿。
港资地产公司纷纷增投上海业务
同为香港地产巨头,恒隆地产在2月10日公布了2008年下半年业绩,公司半年纯利同比下降68%。但上海物业的租金收入及溢利分别增加23%和30%,至8.29亿港元和7.04亿港元。
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陈立民告诉本报记者:“恒隆以往在中国内地业务对其的业绩贡献是10%,随着香港的业绩的倒退,目前内地业务的贡献已经达到了40%,经过金融海啸的洗礼之后,香港地产商未来不得不把在内地的投资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恒隆这40%的贡献量,只是来自其位于上海的两大商圈的两座地标性建筑——一座是上海副中心徐家汇商圈的港汇大厦、另一座是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
对此,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认为:“当经济情况较好时,大型开发商的触角会伸到二线、三线城市之中,经济形势不好,外资开发商会收回到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小城市价格空间有限,在上海2万楼面价拿的地,可能会卖到10万。”
薛所言非虚。港资地产巨头看起来加大了在沪的投入——同有“香港地产五虎”之称的新鸿基,近日也传出增资30亿元人民币的三年期贷款,以支援上海总投资250亿的三大项目发展;瑞安集团也向农行的融资额度达到了空前的130个亿。
面对港资的巨量资金操作行为,境外一家著名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区投资总监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时下内地地产商面临又一次的资金链考验,包括港资在内,外资进入中国的脚步会更加踊跃。”
“即便进入调整期,但目前比中国乃至上海更具诱惑力的房地产市场,全世界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家。”该人士表示。
订阅:
评论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