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Societe General的分析师James Montier所写的一篇报告,提到他所设计的一个“财务做假指数”,感觉挺有意思,也觉得挺有借鉴意义。
他的这个指数从6个方面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
1。“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的差额越来越大。一般来说,管理层调节“净利润”的能力要大于调节“现金流”,因为净利润涉及对折旧、坏帐等各种因素的估计。
2。应收帐周转日延长。这说明应收帐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销售增长。这可能是所谓“渠道流滑”——把库存转移到客户那里。
3。库存周转日延长。显示销售低于预期。
4。其他当前资产/销售额比增加。上面的2和3是广泛运用的分析指标,一些公司可能会把原本应属于应收帐/库存的帐目转到“其他当前资产”这个黑洞里。
5。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比减少。可能显示管理层减少了折旧计提。
6。总资产高速增长。一些公司通过不断扩张来内在收益率不高的现实。
以上每项如果属实,就得1分;如果不存在这种情况,就得0分。这样,得6分的公司,就是6种情况都存在,做假指数最高。而任何一项都不存在的,就是0分,做假指数最低。
当然,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一指数只是一个研究的起点,而不能说指数高就一定做假,指数低就一定不做假。不过,据作者的统计,在1993年到 2003年的10年间,高“做假指数”的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年收益率比市场低8%,在欧洲市场上,比市场收益低5%。而如果同时有高估值(比如高P/S 指标)和高“做假指数”的公司,则其表现更是要明显低于市场水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