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平均工资的谎言

江苏《扬子晚报》的消息说,江苏省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收入 状况: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总收入达14437元,每月平均2406元,同比增长16.1%。这一数字,遭到普遍质疑。为此,江苏省统计局的官员解释说:统计 上沿用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是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 支付工资的各类从业人员,主要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包括国有、集体、三资、外资等各类企业的劳动者。今年上半年,这部分劳动者全省共有672万人。而在民营、私企、个体户等工作的劳动者,其数量数倍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收入却相对更低,其年工资收入并没有纳入这个范畴,所以多数人感觉这个平均工资偏高了。

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数字!“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竟然不包括所有在民营企业的劳动者,而他们的数字是“数倍于”统计局的所谓“在岗职工”。这个“数倍 于”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 2006年度扣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就业人数后的广义民营经济就业人数达37409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85.3%,其中城镇内资民营企 业就业人数达21880万人,增长5.7%,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为77.3%。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为11746万人,增长14.9%。

也就是说,内资民营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的就业人口高达3.36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口(4.385亿)的比重为76.6%。换言之,国家统计局所 谓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只有1亿人,排除了另外的3.36亿人。则所谓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只是23%的就业人口的平均统计数字而已!

既然是国家统计局,为什么不为全国人民统计,却只为那23%的人口统计呢?此为第一问。

统计局官员说,平均工资增长主要是金融业和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上涨造成的。比如,金融业人均月工资4700多元。但有人问,为什么银行工作人 员感觉不到工资涨了呢?比如银行里的营业员,工资就很低。统计局有关人士说,银行里的营业员工资一般在2000元左右。但在上报在岗职工收入时,银行把他 们排除在外,仅仅上报正式员工的收入,而这些正式员工的收入,很多年薪在10万元以上,从而拉高了金融业的整体收入水平。“电力、证券、通信、航空、烟草 等行业,均有这样的现象”。

看了这段话,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平均工资很高了。电力、证券、银行、通信、航空、烟草这些行业,很多人的年薪10万以上,月薪1万元以上,而且都在统计之列,至于营业员啊、收银员啊什么的,都剔除在外了,民营企业的员工更是全部剔除在外。

那么,这样一个统计数字,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设想一种情况,假设1000人工作,其中200人在上述“城镇在岗职工”之列,另外800人在民营企业。假设民营企业的800人每月工资 1200元,另外200人每月工资2400元,则其总工资水平是144万元,人均1440元。而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却是2400元,整整高出了1000元。

在统计范畴内的200人呢,虽然总工资为48万元,但我们假设其中40人(占15%)的月均工资为5000元,即总额20万,另外160人的月工资平均只有1750元,比统计数字低650元。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场景:全社会人均月工资1440元,其中80%的人口只有1200元。另外16%的人口平均1750元。4%的人口月均5000元。但统计部门公布的结果却是2400元。有高达96%的人口低于这个统计结果!

如果换一种统计方法,不采用简单加权平均方法,而是采用中位数法,结论将大大不同。在上述1000人的环境中,500人的中位线肯定是1200元到1400元之间的。但它却真实反映了社会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从这个角度说,现在各个地方乃至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工资数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一家企业老总年薪6000万,如果有100个这样的老总,就可以把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上去,但却掩盖了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幅缓慢的事实。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南京城镇在岗职工的月收入是2980元,而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70元,比统计数字低940元。这意味着大量人口的月收入远低于2000元才拉下了平均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则显示,上半年城镇在岗职工月均收入2160元,看起来很高很了不起,但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34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则月均只有421元,还不到在岗职工月收入的20%。

如果我们还原一下,城镇居民中三口之家有一人不工作,则工作者的人均月收入是2016元,比公布数字低150元。考虑到高薪者数量庞大,则城镇居民实际月工资的中位线可能还不到1500元。农村居民中有收入者的月收入可能不到500元,仅相当于城里人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主流人口肯定是7亿多农民,主流就业人口肯定是低收入人群。为此,统计数字理应为这些人口服务,而不是简单地加加除除,算出一个离奇的没有价值的高数字来。那么,这样一个统计数字,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做这样的统计工作,除了花纳税人的钱,还有什么价值呢?

有的。目前,社保、医保都是以平均工资为基数的,低于平均工资者,要按照统计的平均工资作为基数上缴社保和医保。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的负担其 实是变相加重了。一则,他们的工资并不高,二则,还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缴纳一笔不菲的社保,落到自己手里的,更是少得可怜,让他们怎么有能力去消费 呢?拉大内需,得老百姓有钱才行。光靠4%的富人或者20%的小康人口去消费,对内需拉动又能有多大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