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吴铮 2009-03-02
上周五(2月27日),伦敦天气难得的好。中国商务部长和英国商务大臣不约而同地在致辞中以明媚阳光作引子,为两国的贸易洽谈烘托气氛。当天,到访伦敦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签下了总额约2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和合作意向。
2月初,中国总理温家宝访英时,伦敦还是大雪纷飞。2月底,中国官方组织的采购团即迅速成行,履行中国扩大进口,减少对外贸易顺差的诺言。这的确给深陷经济危机英国带来一缕阳光,然而英国依然不暖和:20亿美元的采购额,不论同中国对英国2008年超过1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相比,还是同采购团几天在德国签下的逾100亿美元的订单比,在贸易失衡这个难题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中国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引人注目: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领导人先后出访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欧洲,并以经济合作最为中心议题。此次由140多名中国企业高管参加的欧洲采购团,签署的采购协议总额达150亿美元。
领衔代表团的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现亦可圈可点。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名嘴”佩斯顿(Robert Peston)专访时,面对这位素以问题尖锐著称的财经节目主播,陈德铭对中国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等敏感问题,回答得自信从容。他强调中国现行对外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合理性,并用WTO和IMF的规则佐证,使其在西方语境下依然具有说服力。
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派出采购团对于减少贸易摩擦,推动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合作是有益的。而绕过法国的行程安排,也在情理之中。从经济角度看,则应当冷静地认识到采购团只是解决贸易问题的权宜之计。
中英两国在对外政策上都相当“务实”,两国关系近年发展也比较平顺,但贸易不平衡依然是个隐忧。中国采购团受到热情欢迎,双方部长的发言细察却各有侧重,陈德铭强调中国采购先进的机电产品和环保技术,他的英国同行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则呼吁中国开放法律、会计审计、电信等服务业市场,并准备在4月访华时进一步推动这一目标。
20亿美元的采购单中,除了政策色彩较浓的飞机发动机和汽车两份合同,再无别的亮点。中英贸易存在赤字,源自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英国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而中国的制造业比例过大(占国民经济超过60%),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出口占年度GDP的35%左右)。
改善外部的贸易失衡治本之策在于纠正经济结构内部的失衡。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相继陷入衰退之际,需求下降和贸易壁垒的将进一步增大中国的经济风险乃至政治风险。中国近期的贸易数据和美国国内出现“买美国货”的呼声已经给北京敲响了警钟。
正如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国内反思金融业的缺陷,考虑重新扶植制造业,中国也当借鉴英国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经验,改变过渡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
目前,英国很多律所、咨询公司都在考虑到中国开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但其中大多数依然将落脚点选在香港而不是北京、上海。其中,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差距已经不明显,甚至大陆更具优势,更多的考虑在于软环境。规范的市场制度,公平的竞争规则,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公正高效的司法系统都是服务业繁荣必要的土壤。
尽管英国的金融业受到重创,但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外国留学生依然为英国带来大量资金,英国全国居民仍然享受着全额免费的医疗保障,伦敦的演出市场每晚照旧异彩纷呈(即使不考虑购买力因素,其绝对价格也足以同北京上海的文化产业竞争,更不必说节目选择和质量)…… 这些都是仅靠亲商的部长和荷包殷实的采购团买不到的,对拥有世界最多人口中国国内市场而言,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减少污染的机会所在。
慎冥的思想乐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