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特写:中国采购团到伦敦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实习生吴子静 2009-03-02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伦敦不少高档酒店变得门可罗雀,但泰晤士河南岸的“河畔广场”(Plaza on the River Hotel)却在上周五(2月27日)被挤到水泄不通。二楼大厅里,450家英国企业和140多家中国企业代表一边端着自助午餐盘,一边在人群中寻觅可能的商机。

“这简直是个庞大的相亲会”,亚当•威尔斯(Adam Wells)显得既兴奋,又有些无所适从,在大厅一角不停翻看与会者名单。他是Metal Registration,一家英国金属期货业务公司的主管。审时度势之后,他打算先根据名单确定要找的“对象”,然后有目的地展开搜索。“在这种规模和形式下,要真正谈成合同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建立联络,为将来开拓中国市场铺路。”

大多在场的英国企业家都和威尔斯思路一致,他们不停地满会场兜转,眼睛直盯中国商人胸前写有公司名称的卡片,企图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


伦敦是中国采购团欧洲四国行的末站,商谈会现场的火热也符合中英两国政府的预期:温家宝总理四周前对英国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所承诺的“尽快派团赴英采购”,以总值超过20亿美元的11项合同得到了兑现。

但热闹的会场掩不住中英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分歧。这从陈德铭和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的讲演中可见一斑。在政治层面上,他们保持了高度一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呼吁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两人甚至不约而同地都以当天伦敦明媚的阳光作引——曼德尔森说这是托了中国采购团的福,陈德铭说这预示着经济将开始走出低谷。

但在关键的贸易合作领域问题上,两人却有各有侧重。曼德尔森侧重于输出英国在高附加值行业,如高新科技和金融服务业方面的优势;而陈德铭则强调中方希望引进英国在重大民生工程,基础建设和生态节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这种错位在订单内容上也有反映。中英签订的约22亿美元合同里,两张大单占据了绝对重头:海南航空向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采购飞机引擎的12亿美元,和上汽南方投资集团3年内订购1万3千辆捷豹陆虎汽车(Jaguar Land Rover)的9亿美元。

针对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贸易政策的种种指责,陈德铭特意指出,中国在自己很困难的时候依然信守承诺来到欧洲,是希望对平衡国际收支做出应有的努力。中方将此行定调为 “承诺之旅”,并作为温总理二月初“信心之旅”的续集。有分析认为,这也是在4月召开20国首脑伦敦峰会前给美国一次预警,告诫奥巴马不要打开保护主义的潘多拉盒子。

中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笔者说,此行中国在欧洲各国签下的合同,大多是各企业间事前谈判好的,只是集中到一起来签。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当天伦敦商谈会的组织者之一,英中贸易协会(CBBC)主席白乐威爵士(David Brewer)的确认,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今天的合同数额。”

曼德尔森在会上重申了要致力于加大对华出口,和吸引中国企业到英国投资。陈德铭也表示会在下周再派一支专门的投资考察小组,专门考察英国的研发部门,零售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服装业,“看看有没有中国民营企业感兴趣并且能参与的项目”。

中国企业从过去的因需索求,到现在的广撒网找机遇,一个潜在的危险是投资策略的失焦——自己都还没搞清楚要什么,就一头扎进“去海外”的浪潮。对此,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Gerard Lyons)评价说,“投资英国公司意味着许多挑战,不同的商业法规,运营策略和文化背景,中国企业若是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另一方面,英国的中小型企业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也还处于一个既憧憬,又犹豫的阶段。保罗•希克斯(Paul Sykes)是Portica House,一家英国高端服装运营公司的主管,他在会场接触了几家对口的中国服装企业,但还是有很多风险因素让他下不了决心。“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体制里做生意,大到政策法规,小到文化语言,必然有很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困难”,他感叹道,“不过商场就是赌场,高风险才有高回报。要不要下注中国,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考虑。”

李籁思认为这种顾虑是自然的,但他建议英国企业把握机遇,重新定位。“亚洲,尤其是中国,会比欧美更早从经济危机中复苏。英国企业应该学习美国企业在2001年萧条中的经验,及时调整策略向亚洲发展,这样才能在将来由亚洲领头的全球经济回暖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商谈会结束前的香槟酒会上,再次遇见了威尔斯。他说半天的活动下来,虽然之前确定的“对象”没能找到几个,但和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们聊天非常有意思,“他们都很西化,很开朗,跟我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