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中石化一季度经济效益好于预期

中石化一季度经济效益好于预期

   [2009年03月23日 18:19]     共有 0 条点评
 
  据新华社3月23日消息,记者23日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了解到,预计一季度中石化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整体经济效益情况好于预期,二季度石化市场形势可能出现阶段性向好。
  今年特别是2月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节后成品油消费明显回暖。从前两个月的经营数据来看,中石化整体利润稳步提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天普近日在中石化股份公司二季度产销衔接视频会议上指出,总体看,国内石化市场形势有所改观,部分产品量、价开始回稳。预计中石化股份公司一季度原油产量、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乙烯产量、成品油经营量等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均能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公司经济效益总体向好。
  今年前两月,中石化共生产原油680万吨,天然气13亿立方米,产量按年度计划运行。
  随着油价倒挂等因素的消除,中石化炼油板块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前两个月共加工原油2662万吨,占全国加工量比例的55.48%,比去年年均提高1.57个百分点。春节以来,国内成品油消费回暖迹象明显。数字显示,2月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345万吨,日均环比增加6.2%。预计随着二季度国内成品油市场消费旺季的到来,油品销售板块的经营量将稳步提升。
  化工板块在去年经历了产品价格大幅跳水之后,今年以来市场出现回暖,部分产品价格快速反弹。中石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先后与奇瑞、江铃、华晨等国内知名汽车厂商达成了原料供应协议。
  专家预测,根据目前的市场走势,二季度国内石化市场可能出现阶段性向好。特别是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以及国家即将出台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石油石化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1900年经济展望

原文Business Outlook for 1900请网上自取。

1900年经济展望

William F. King(纽约商会主席)为纽约时报供稿

纽约时报,1900年1月1日出版

萧条从1873年的恐慌开始,直到1876年,那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的季节 - 今年主导性的各项条件在很多方面让我回忆起那个期间所具备的各项条件。

美国每一个工业部门的现状都可以繁荣两字描述。生产者们一概的兴旺发达 – 从农夫直到工矿车间的工人。制造业各部门均呈上升势头。

股市在年底时有个不同寻常的收市 – 这也与前述70年代结束时诸般景象类似。那次萧条中,我们需为过剩的铁路埋单。铁路债券的利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原材料运输(产生的运费)来支付,而这些原材料(仅)是为建设铁路而需要的;整个国家则需要很多年之后,才有机会消化掉过剩的运能。今天,这些铁路正在按最高运能来运行。水路运输已经是满负荷了,相应地很多以前不那么有盈利性的铁路,也得以被重组,并合理和稳健的运营。(相比过去)华尔街也经历着类似的景象,但是是向着另一个方向。

实业公司大量组建 - 我得说,其中很多估值过高了 -,正与很多新信托(托拉斯)公司的出现 - 感觉上也超出了现阶段对此类公司的需求 - 相呼应。他们在很多方面均造成了一些骚动,以及不确定性。这个趋向将持续下去,直到这些实业公司和我所指的那些信托公司像杂草一样被除去;或者,直到那些估值过高的实业公司们经历一次重组过程,并得以在稳健的财务基础上运营。那些老的、素以谨慎著称的信托公司,有良好的商业基础,在这个国家中健康运营的铁路和公司中有一批拥趸,并且也获得了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任。而那些近期冒起的新公司中,有一些为了获得业务,采用的是非商业性的手段,接受投机性的客户,并且参加对他们的发起人和股东而言是毁灭性的疯狂计划,这些公司必须重组并在不同的条件下重生。这些,也是现时天空中唯一的一片乌云。

1900年注定是这个国家中历史上最为昌盛的一年。需要铭记的是,在1893年持续到1897年秋那场大萧条中,这个国家也在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这个期间,农夫们节省到了极致。而现在,在对土地产品的现实而极大的需求支撑下,农夫们可以清掉旧债、按时付按揭,并开始翻新住屋,给家人添置行头,给畜舍里填上几头牲畜,为新的马车填个轮子、加几件农具唔的…甚或,给自己添点奢好。工矿车间的工人们也是一样的欣欣向荣,之前他们只能打个半工或打不上工,现在迎接他们的是各类工作选择 – 伴以更高的薪水,他们又可以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了,各类需要也相应得以满足。店主们以前发愁于农夫等诸人等的有限需求,因此采购时极为谨慎,倾向于不囤积那些需要长期放账而还款希望渺茫的货品。现在情况变了,他们需要面对的是货物饥渴症患者;他们现在有机会收获的,是提前享受各类制成品全线涨价的好处。厂矿现在都被逼得按最高产能开工。我们此前的保护性关税措施,带动了全国范围内制造业的发展,现在则显露出其威力,全民受益。

对货物的渴求是健康的。仅在商业部门里,有些许的投机现象,而整个国家则在任何制成品上市之时就能即时予以消化。我们面对的唯一危险就是厂矿的大量扩张- 新建或扩建-,当正常的贸易条件恢复时我们又得承受产能过剩之苦,当然,这种情况在1900年是肯定不会发生了;同时,世界范围内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在过去两年中的增长是如此之强,在近期发生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实在不大。

同样让我高兴的是,一个法案在这个冬天里被参众两院通过的前景很好。这个法案将使我们的货币有更好的支撑。这个法案也可以使货币问题就此远离政治圈。商业圈,包括金融圈,将为此大松一口气。美国将从此知道自己的主张,曾经让人困扰的货币问题也不复为害 – 这个问题本来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除健全的货币体系和殖民地扩展之外,本届国会将需要处理很多重要问题。

头一个,是领事选派问题。所有的派出领事,应该需要具有商业头脑,而不是依凭其政治能力,这样才能协助我们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市场。

二一个,为内阁选派一个商业部长。

第三,对美国货物海运行业的补贴。每年向外国公司支付庞大的海运运费,显然这与这个国家的繁荣和利益相违。

第四,我们新领土的商业地位。这些新领土应被置于同等地位,一如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或加州。他们应该拥有一个该疆域内的政府,并在(与美国联邦体制下)同样的基础上的州际贸易。这样的决定,应该立刻做出。我们希望获得他们的土地上的产出,并交换以我们的制成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面和影响也远远超出我们那些从美国本土产生的议员们的初始感悟。必须铭记的是,我们这个合众国里的每一个州都是自足的;在每一个州内,都能找到自足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每一个州均有各个工业部门,而新的工业部门在各个方向不断涌现。各领域中的每一个贸易中心均在全力施展,不仅是建立自己的贸易中心,而且要获得其他中心的业务。则为最大化的尽享繁荣,必须避免毁灭性的相互竞争,而这仅有通过开拓新的和永久的外围疆域来实现,以将货物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口岸输出,并进而平衡各项条件。只要对厂矿车间的产品有不断的需求,这些新疆域就意味着我们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一个好价格,所有人都可以发财(无论其阶层高低),以及更长的繁荣期 - 相对于将消费仅限制于本土需求而言。

扩张的问题,将在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中一次性得到解决,这一点毫无疑问。有了我们的新殖民地:波多黎各、菲律宾、但愿还有古巴;有了奥兰多的新港口;以及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及在美洲的积极政策,我们在未来的长路上将拥有无限的繁荣,而我们的国家将是世界上最牛的国家。

国内油品结构性过剩 石化双雄求解库存难题

本报记者 明茜 北京报道 2009-3-13 0:59:33
3月12日,本报记者从中石化获悉,该公司3月份已拟定了总量达43万吨的成品油(汽、柴、煤)出口计划,环比增加30%。在新增出口计划中,柴油将占主要份额。

同时,来自中石油的信息也显示,该公司也正在提高成品油的出口量,目的是要消化当前爆满的库存压力。

这与2008年的出口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2008年7月,由于国内成品油供应吃紧,两大石化巨头均公开表示已经停止了出口,其中中石油甚至明确表示停止每月大约6万吨的正常出口计划。

但随着国内供求关系的逆转,包括两大石化巨头在内的国内企业,正在逐步提高出口比例。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2月当月,中国成品油出口量达到201万吨,环比增速达到58.3%,同比增速更是高达66.1%。该机构甚至判断,随着未来两年新增产能的投产,供大于求的局面将越来越凸显,出口也将越来越大。

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加出口的原因是急于消化库存。”他说,从去年年底,两大石油公司的库存上涨非常快,今年年初的成品油库存比上年同期上涨了50%以上,尤其是柴油库存压力极大。

无利经营

据了解,由于库存增加,3月初,长三角水路0#柴油主流价格已由4020元/吨跌至3800元/吨,跌幅达5.5%,日均跌幅达44元/吨。该价格与国家发改委1月14日更新的柴油出厂价格4810元/吨低近1000元/吨。

这一价格几乎已无利润。

易贸资讯数据显示,2008年3月中石油大庆原油内供完税价为2400元/吨,而3800元/吨的柴油在扣除1100元/吨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后成本仅为2700元/吨,剩下仅仅300元/吨的差价未必能完全补偿炼厂的加工成本费用、一定利润和流通环节费用。

“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疲软,主要由工业、物流行业拉动的柴油需求持续疲软。”易贸分析师对本报称,柴油批发竞争激烈,批发价已低于出厂价,销售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仍加大批发力度。

上述人士向本报介绍,按照正常流程,批发商应从两大石油公司销售系统提油,而现在,在中石油,从炼厂发来的柴油还未入库就已被批发商提走。

不仅如此,中石油炼厂于2月18日起调整了汽、柴油出厂价,其中汽油每吨涨200元、柴油每吨降100元。意在刺激柴油销售。

“以以往的正常情况来说,由于中石化的销售量高于中石油,其库存量应该高于中石油。但现在的情况是,中石油的库存高出中石化很多。”钟健称。

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1月末全国成品油库存为1280万吨。“2月末有增无减,预计在1300万吨以上。以我们的了解,中石化的库存在500万吨左右,此外除中间商少部分库存外,绝大多数都属于中石油。”易贸资讯分析师说。

业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石油在成品油销售旺盛的东部地区实力较弱。

而这样的价格也未见得能够企稳。但尽管如此,两大石化公司还是大幅提升了3月销售计划。

据报道,华北地区3月份成品油销售计划,中石化计划将汽柴油销售环比提升26%,中石油则计划在华北市场销售汽柴油60万吨,环比大幅上涨58%。

“由于3月比2月多3天,上调10%是正常的,但上调58%,无疑将继续增加销售环节的库存压力,为完成销售计划,3月下旬的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易贸资讯分析师说。

价格战之外

但价格战并不能创造需求。

“成品油市场的需求相对刚性,价格对需求的影响较小。只是改变了销售商销售额的分配。”钟健认为,3月成品油整体需求还将处在下滑通道,价格战对于消化库存作用不大。

两大公司的难题在于,除了价格战之外,降低库存的其他措施实施起来似乎也面临困难。

“虽然两大石油公司一再调高出口计划,但出口不能解决主要问题。”上述易贸分析师认为,其一,国际市场价格低迷,按照3月5日的新加坡交易价格计算,炼厂出口0#柴油的价格比国内出厂价要低1000元/吨。其二,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中国已算需求较为旺盛的区域”,国际市场可为空间较小。

另一方面,两大石油公司在炼化产量上已经压到最低。

据东方油气网近期的抽样调查显示,两大公司炼厂的开工率已经降到70%左右。“70%是炼厂开工率的一个下限。”平安证券分析师张国君介绍,炼厂要么就开工,要么开工率就要高于70%,否则对生产设备损害很大。

增加油储设施成为两大公司的必然选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据了解,油库的建设周期在2年左右。

事实上,两大公司的成品油收储能力一直都很薄弱。

据中石油内部人士介绍,兰州石化成品油库每7天就要“倒一次库”,而正常情况倒库周期应该为15天,成品油库存能力十分紧张。

兰州石化的情况在中国的炼油厂系统里普遍存在。“兰州石化从最早的100万吨炼能上升到现在的1000万吨,而油库建设却一直没跟上来,各大炼厂也都面临同样的情况。只不过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问题不那么明显。”上述人士对本报称。

然而,在两大公司憋库之时,各地民间油库却以空为主。

记者获悉,由于需求疲软,中间商的油库多为“空罐”。

“现在地炼几乎都处停产状态,一方面仍然拿不到原油,另一方面税改费增加经营成本。”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对本报称。而据该组织的数据,民营企业共有2.3亿吨规模的油库处于闲置状态。

两大公司有没有可能租用民营油库?

“这是一条可以探讨的路子。不过需要双方就价格、担保等多个细节进行谈判,这一难度不小,如果政府出面协调运作的可行性更大。”钟健称。

据了解,由于中石油华南地区销售网络较为薄弱,去年中石油已在广东地区租用了部分社会单位的油库。

中国原油进口、加工、产量齐跌

《财经》记者 陈竹 [2009年03月12日 19:04]


中国国内原油生产量和加工量也呈现明显的双降趋势。

尽管国际油价持续数月在低位徘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的能源需求仍不见回暖

  【《财经网》专稿/记者 陈竹】尽管国际油价持续数月在低位徘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的能源需求仍不见回暖。今年1月-2月中国原油产量、进口量、加工量均出现同比下跌,中国在油气上游领域的投资也明显放慢。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3月1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中国进口原油1173万吨,同比锐减15%,为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今年1月-2月,中国共进口原油245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3%,为2005年以来最大跌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57,香港交易所代码:00857,下称中石油)原副总裁贾承造在两会期间指出,中国目前储油能力不高,原油库存已近极限,是未能趁低吸纳的主要原因。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裁李绍德也在两会期间指出,中国容纳1亿桶原油的陆上储油设施均已满载。
  同时,中国国内原油生产量和加工量也呈现明显的双降趋势,说明并非仅是储存问题,能源需求已有明显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原油产量1432万吨,同比下降4.6%;2月原油加工量达2580万吨,同比下降5.1%。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今年年初,中国在油气上游领域的投资也明显放慢。1月-2月,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06亿元,同比下降13.8%。
  上游投资得较少意味着油气开采速度的放慢,当国际油价接近甚至低于中国国有石油公司采油成本的时候,石油公司不得不选择减产。早在去年年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就公开坦言,中海油的石油开采成本已经从以前的每桶8美元上升到20美元,加上税费,现在已经达到每桶40美元,高过销售价格。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经下达减产目标,即除了大庆油田和长庆油田,其余油田产量计划均下调约20%。
  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宗贻平在两会期间告诉《财经》记者,青海油田今年1月就开始限产,预计全年将限产40多万吨。宗贻平表示,今年中石油的现金流非常困难,年初制定的增加产能建设计划有可能调整。
  尽管国际油价在40-50美元/桶低位徘徊已近数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的能源需求仍不见回暖。石油输出国组织2月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2009年原油需求量为816万桶/日,较2008年增幅仅2.25%,大大低于2008年4.9%的增幅。
  而其他机构的预期则更为悲观。全球最大的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日前预计,2009年中国原油需求增长只有0.3%。国际能源署预测的增幅数字为0.7%。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经济状况不断演变”,对2009年中国石油需求的预测在未来几个月中还会“经常”调整。■

坦伯顿基金经理:现在可以抄底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 13:2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3月12日中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富兰克林坦伯顿投资集团(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旗下坦伯顿资产管理公司(Templeton Asset Management)CEO马克·莫比尔斯(Mark Mobius)今天接受采访时表示,2009年新兴市场股市有上涨20%的潜力,并认为投资者极度悲观的情绪是股市买盘逐渐回温的信号。

  “现在我们面临的风险是悲观情绪过度,”莫比尔斯说,“我们开始看到些许触底迹象,但我们必须谨慎,尤其是当市场出现非常好的逢低买进时机而我们手中持有过多现金时,我们无法对投资者交代。”

  当被问到新兴市场股市到年底能涨多少时,他回答称:“如果非要我预测,我会说20%的涨幅并不是不可能的,我对此有一定信心,因为股市已经开始上行。”

  MSCI新兴市场指数2008年累计跌幅高达54.48%。尽管该指数今年迄今已经下跌9.46%,但较去年10月触及的四年低点已上涨逾15%。

  莫比尔斯称,其管理的投资组合中现金比例在零至7%区间内波动,称这是“正常水平或者肯定不高于正常水平”。在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1.78,0.03,1.71%)危机期间,莫比尔斯管理的基金的现金比例曾高达20%。(兴亚)

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

亚当·斯密遗漏了什么

作者:MacroMarkets联合创办人兼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为英国《金融时报》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妻子莉迪娅•洛普科娃(Lydia Lopokova)是一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同时,她也是一名俄裔流亡者。因此,凯恩斯从其姻亲的经历中,了解到生活在最糟糕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恐怖。不过,他也切身体会到了不受监管、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引发的巨大困难。他完整经历了英国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经济萧条。凯恩斯因此受到启发,希望为现代经济找到一条中间路线。

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在当前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活。我们重新开始谈论他在大萧条时期撰写、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书。这个时期跟现在一样,出现了许多结束我们所知道的资本主义的呼声。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共产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的鼎盛时期。凯恩斯的中间路线会避免资本主义的失业、恐慌和狂热。但它也会避免共产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控制。由于其明智的平衡思想,《通论》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在高失业率时期,可信度良好的政府应该通过赤字开支扩大需求。而在低失业率时期,政府应该归还因此欠下的债务。通过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的程序变动,资本主义体系就可以保持稳定,而无需彻底的“外科手术”。

凯恩斯思想的追随者是如此渴望这一简单政策在欧美实施,以至于他们未能注意到——或者有可能他们故意忽视了——《通论》还有一个更深刻、更根本的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如何运行,即便这方面的篇幅简短。它解释了仅靠自生自灭而没有政府平衡的资本主义经济,为何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同时,它还解释了为何政府应该发挥平衡补偿作用,才能让资本主义经济好好地运行。

动物精神

这一洞见的关键,在于凯恩斯给人们的心理动机所赋予的角色。这些通常会被宏观经济学家忽视。凯恩斯把它们称作“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认为这种精神在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冒险方面尤为重要。他表示,商人的算盘是靠不住的:“我们用于估计一条铁路、一座铜矿、一家纺织厂、一种专利药的商誉、一艘大西洋邮轮或伦敦金融城内一幢建筑10年后收益率的知识基础,没多大意义,有时毫无意义。”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设法做决定,并且付诸行动。这“只能被理解为是动物精神使然”。人们有“想采取行动的内在冲动”。

有些时期,人们格外喜爱冒险——的确,是太过于冒险。盲目相信未来和经济机构,助长了他们在这些时期的冒险行为。这就是商业周期的上行区间。但跟着,动物精神也会转向另一个方向,然后人们就会过于谨慎。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和我在《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普林斯顿2009年出版)一书中,拓展了凯恩斯的思想,并且将它与有关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现代文献联系了起来。如今,我们有可能对动物精神的心理学支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故事”推动着人类行为

例如,社会学家——尤其是罗杰•尚克(Roger Schank)和罗伯特•埃布尔森(Robert Abelson)展示了,故事和讲故事(尤其是人情味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诸多的人类行为。这些故事比抽象的计算要重要得多。人们的经济情绪,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人们自己告诉自己和相互告诉的关于经济的故事。

近年来,我们接连看到这样的故事上演和消失。我们首先看见的是网络泡沫和令人羡慕的年轻百万富翁的故事。它于2000年破灭,但很快就被另一场泡沫接替,涉及聪明的“倒腾房地产的人”。

此次狂热不仅仅是关于人的故事的产物,而且还是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故事的产物。它是下述故事中的一部分:对证券化按揭的投资都是安全的,因为那些优秀的人正在购买这些资产。那些正在购买这些资产的令人羡慕的人,一定会检查这些资产,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检查了。我们只需要跟随他们。

是什么让这种狂热和这些故事持续了这么久?我们之所以陷入当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错误的经济理论:一个本身就否认了动物精神在将我们送入狂热和恐慌中所起作用的经济理论。


经典理论的问题

可追溯至亚当•斯密(Adam Smith)及其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一书的标准“经典”理论表示,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如果人们在自由市场上理性地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用尽所有生产商品以及与其他人交换商品的互惠机会。这种用尽互惠贸易机会的情况,将会带来充分就业。根据该理论,不可能会有其它的情况出现。

当然,有些工人将会失业。但他们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正处于找工作的暂时过程中,或者因为他们坚持获得过高的工资。这类失业被认为是自愿失业,不会博得人们的同情。

经典理论还告诉我们,金融市场也会是稳定的。人们只会做自认为有利的交易。当进入金融市场时——购买股票或债券,或申请按揭,甚至购买非常复杂的证券——他们会做尽职调查,看看自己要买的东西,是否值得自己将要支付的价格或者要卖的东西。

该理论忽视的内容是,人们有时候会过于信赖他人。此外,它也没有考虑到,如果资本主义可以如此有利可图地运行,那么它将不仅仅会生产人们实际想要的东西,而且还会生产他们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它可以生产人们想用来治病的药品。这是人们实际想要的东西。但如果它可以如此有利可图地运行,它也会生产人们误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

它将会生产万金油。不仅如此:它可能还会生产对万金油的需求。这是资本主义不好的一面。标准经济理论未能考虑到这样一点:资产的买卖方可能不会做尽职调查,而市场不会针对其所购买的复杂证券所含的风险,向他们出售保险,而只会向他们出售万金油金融产品。

资本主义的本质

所有这些都蕴含着一条更为普遍的道理,有关资本主义的本质。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亚当•斯密的智慧。在大部分时候,资本主义所生产的产品都是我们实际所需的,并且生产价格也是我们愿意和能够支付的。另一方面,当信心过高时,由于购买金融资产的人难以对这些资产进行估值,人们将愿意并且确实会购买万金油。而当人们意识到真相时——这是必然的——信心将会消失,经济将会恶化。

政府有职责在两个层面上保证上述情形不会发生。首先,它有责任去监管资产市场,这样人们才不会被误导购买万金油资产。针对金融资产的这类标准,与针对我们的食品、我们从药店购买的药品的标准一样符合常理。但我们不希望把资本主义的精华与糟粕一同抛弃。为了利用资本主义好的一部分,当波动出现时,政府有责任保证,那些能够并且打算生产其他人想购买的产品的人能够这么做。政府有责任通过其平衡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充分就业。

这类经济背后的原理,并非社会主义经济背后的原理。政府只是在可能范围内创造有利于经济良好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

这就是政府的职责。它的职责就是确保“明智的放任自由”。这不是当前经济理论推荐的、自撒切尔(Thatcher)和里根(Reagan)政府以来许多经济规划者和经济学家似乎已当成真理的放任的资本主义。但它同时也是一条意义深远的中间路线:一面是认为无拘无束的资本主义将导致经济灾难和失业的阵营,另一面是认为政府根本不应该插手的阵营。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以及导致其发生危机的根源看,放任自由、不受监管的资本主义总能产生好结果的思想,是一种错误的经济理论。这一错误的经济理论没有考虑到动物精神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它没有考虑到信心、故事以及万金油对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作者是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阿瑟•奥肯(Arthur M. Okun)经济学教授,并且是MacroMarkets的联合创办人兼首席经济学家

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事务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9-03-09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重创了欧美银行体系,也动摇了长期主导西方经济思维的自由市场观念。资本主义将走向何方?自即日起,英国《金融时报》邀请全球意见领袖和FT评论家,共话“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马丁·沃尔夫的评论是本系列的第一篇,欢迎读者参与讨论ftchinese.editor@ft.com ——编者)

又一个意识形态上帝失败了。在过去30年间主导着政策和政治的各种假定,突然间看上去就像革命社会主义一样过时。

美国保守派英雄人物、前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曾经讥讽道:“英文中最可怕的九个词是:‘我来自政府,我来帮忙。'”在西方国家政府向金融体系注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和英镑之际,这话似乎已成了遥远的历史。


格林斯潘“错愕”

“政府是坏事;放松监管的市场是好事”,这一信念怎能不受打击?去年10月,艾茵·兰德(Ayn Rand)的门徒、前些年显赫一时的央行掌门人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称,对于放贷机构的自我利益未能保护股东股本,他处于“一种难以置信的错愕状态”。

在西方,过去30年间的亲市场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眼中凯恩斯混合经济模式失败的反应,这种模式曾在20世纪50、60和70年代占主导地位。转向注重市场的模式,被人与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和此前一年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当选英国首相联系起来。其实,当时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在根治通胀方面的角色也几乎同样重要。

但还有更大的事件在塑造着那个时代: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苏联式社会主义在1989年至1991年垮台,以及印度在1991年后告别内向型经济政策。中央计划的死亡、冷战的结束,以及(最重要的)数十亿人加入快速全球化的世界经济,都是那个时代的亮点。

如今,在巨大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活动同步滑坡的背景下,世界正再次发生变化。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大脑。如果它需要代价如此高昂的救助,那么里根看不起政府职能的理念怎么站得住脚?如果金融体系已经失败,人们对市场还能有多少信心?

在这样的转折点上,我们不可能知道自己正走向何处。在混乱的上世纪70年代,很少人猜得到下一个时代将发生的事:驯服通胀、释放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死亡。现在将发生的事,将取决于尚未做出的选择、仍不可知的冲击。然而,一场金融崩溃与一次严重经济衰退(如果不是什么更糟糕的情形)结合在一起,势必将改变世界。市场的正当性将被削弱。美国的可信度将受到损害。中国的威信将有所上升。全球化本身可能受挫。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世界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世界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自由化时代含有最终导致其灭亡的种子:在那个时代,金融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出现巨幅增长,金融创新竞相迸发,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不断加大,家庭大举借债,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在美国这个全球市场经济的核心和当前风暴的中心,金融业债务总额从198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22%,飙升至2008年第三季度占117%。在严重依赖金融业的英国,金融业债务总额达到GDP的近250%。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Harvard)的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指出,自由化时代也是金融危机格外频发的时代,自1900年以来只有30年代不属于这种情况。自由化时代还是资产价格形成大泡沫的时代。新兴经济体的政府通过干预以压低本国货币汇率,并积累外汇储备,产生了巨额经常账户盈余,他们把这些盈余,连同私人资本的流入,再循环成官方的资本流出: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8年7月顶峰时期,单是它们的外汇储备就增加了5.3万亿美元。

除了这些巨额资本流动外,还有若干高收入国家的传统盈余,以及石油输出国家暴增的盈余,所有这些资本最终都流入少数高收入国家,尤其是美国。在顶峰时期,美国曾吸收世界其它地方过剩储蓄的70%。

与此同时,在美国国内,家庭债务占GDP的比率从1997年的66%,上升至10年后的100%。英国的家庭债务出现了更大幅度的飙升。家庭债务的激增,得到了具有高度弹性和善于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在美国还得到了政府计划的支持。


在此期间,金融业一刻不停地创新。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将衍生品形容为“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他的话至少有一部分证明是对的。2000年后,“影子银行体系”涌现,传统银行业在很大程度上被“生成-分销”的证券化模式所取代,采用抵押债务债券这样的结构。这种模式在2007年崩溃。

30年代以来最危险的金融危机

我们正在目击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深、最广泛和最危险的金融危机。正如莱因哈特教授和罗格夫教授在另一篇论文中所指出的,“银行业危机与产出和就业的深度下滑存在关联”。这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举债过度的资产负债表:在美国,债务总额达到占GDP略低于350%的历史顶峰(其中85%为私营部门债务),远高于1980年的略高于160%。

这场冲击的可能结局包括:具有大额外部赤字的国家为保持需求而背上巨额且持久的财政赤字;持久的世界经济衰退;全球国际收支的无情调整;通胀飙升;以及各国求助于保护主义。金融业本身势必出现最深层次的转变。高级的现代金融能够把风险转移给最有能力管理风险的人,这个命题已经不成立了。相反,在这一体系中,风险被转移给了最没有能力理解风险的人。正如沃尔克在去年4月一次发言中所指出的:“简言之,闪亮的新金融体系,尽管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参加者,那么丰富的回报,却还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金融稳定事务执行董事安德鲁•霍尔丹(Andrew Haldane)指出了银行对其应管理的风险的理解有多么的少。他将这些失败归咎于“灾难短视”(disaster myopia,指倾向于低估风险)、缺乏对“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从一家机构对其它机构的溢出效应)的认识以及“不协调激励措施”(misaligned incentives,对员工有利,对股东和纳税人不利)。

此次危机过后,我们肯定“不会那么自豪地看待金融,就像1925年邱吉尔所渴望的那样。市场将制定严酷(即便是暂时的)的纪律。监管也会加强。


不太明确的一点是,决策者是否将考虑结构性补救措施:将多功能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分离;或者被迫缩减被视为规模太大或关联性过于紧密而不能破产的机构的规模和复杂性。有人可能还会设想,随着政府发挥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大量银行业活动将回归本国市场。如果这样,将出现“放松全球化”(de-globalisation)。

此外,邱吉尔还要求工业要变得“更知足”。然而,短期来看,金融体系的崩溃正带来相反的结果:全球性工业下滑。此外,这正蔓延到实体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其中许多行业正大声呼唤援助。

然而,如果金融体系被证明为功能紊乱,那么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引导企业的方法呢?毕竟,大多数股权掌握在金融机构手中。过去18个月的事件肯定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愚蠢之处。许多人会总结道,相对于让金融参与者或市场凌驾于公司之上,让公司管理者决定公司的方向是更佳做法。

可能的结果是,政府保护公司不受活跃股东袭击的意愿增强,这些股东包括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及其它投资者。随着有缺陷的金融业丧失其可信度,市场进程的合理性也受到影响。 自由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策略尤其如此。

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宏观经济共识一直支持货币和财政政策责任分离、让财政政策自动发挥作用、央行独立以及令货币政策转向针对通胀。但由于利率已接近零,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区别已消失。更根本的是挑战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忽视资产价格的决定。

许多人辩称,接替沃尔克的格林斯潘为泡沫以及随后泡沫的破裂创造了条件。他曾主张,相对于及时发现泡沫并戳破它,在泡沫破裂后收拾残局更容易一些。在去年11月对这一理论重新进行评价时,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Donald Kohn)重申了这一传统看法,不过他流露出了一丝不自在。

科恩现在指出,“考虑到投机性繁荣与萧条(这可能要经历数年时间完成)对实体经济明显的重要性,在评估经济前景以及就伴随而来的合理的政策利率道路进行讨论时,央行可能应努力长期保持警惕”。央行必须更进一步,要么通过货币政策,要么通过监管工具。

然而,巨大的金融危机,再加上严重的全球衰退(如果不是更糟糕的话),将造成远比这些更为广泛的影响。

记住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吧。失业人数增至包括美国在内的重要国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彻底改变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以及政府的作用,甚至在自由主义民主国家。这导致自由贸易崩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可信度增强并令许多决策者转向进口替代,作为一项发展战略。

大萧条还带来了仇外情绪和威权主义。被吓坏的人们变得封闭起来:他们在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公开划清界限。1930年,德国纳粹赢得了德国民众18%的选票;1932年,在大萧条高潮时期,这一数字曾升至37%。

一个已经能看到的改变是对薪酬的态度。甚至连美国和英国都正对接受援助的机构的薪资水平和结构进行直接控制。从无法想象到变成习惯用了一年时间。同样明显的是,对不平等的态度发生了更大变化:作为能力出众的回报,巨额酬金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对代价高昂的不胜任的补偿,那是无法忍受的。对较富裕人士征收的边际税率正再度上升。

然而,另外一个影响是在不安全感方面。把养老储蓄从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pay-as-you-go)体系转移到基于市场的体系,其可信度将远远不如以前。但讽刺的是,尽管如此,长期投资获利的机会却增加了。与市场一样,政治也做过了头。


对安全感的追寻将加强政治对市场的控制。转向政治必须伴随着转向国内,而远离国际。在金融业,这一点已非常明显。决心援救国内生产商的做法也证明了这点。但保护主义干预可能会远远超越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例子:现在还为时尚早。

这场危机对于新兴市场的影响将尤为严重:极度贫困人口数量将增加、新兴中产阶层的规模将减小、同时一些背负债务的新兴国家的政府肯定会违约。人们对于本国和全球精英的信心、对于市场甚至重大进展的可能性的信心将下滑,这将对社会和政治造成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多数新兴经济体对这场危机毫无责任,帮助它们摆脱危机是必要的。

整个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影响事件发展的能力也将遭到破坏。西方金融体系的崩溃(而中国的金融体系则在蓬勃发展)标志着“单极时刻”的结束,这令人羞愧。由于西方决策者步履维艰,他们的可信度也遭到了破坏。谁还相信这些老师?

这些变化将危及世界管理全球经济并应对战略性挑战的能力:脆弱的国家政权、恐怖主义、气候变化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从极端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人现在都依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出现倒退。全球化是一种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历时几十年的一体化经济陷于崩溃。现在这可能会再次发生。

2007年6月19日,我就“新资本主义”撰写了一篇文章,我注意到,它仍“未经受考验”。如今考验已经来临:它失败了。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已经结束。然而,与上世纪30年代不同,现在市场经济的可靠替代品并不存在,国际合作的习惯根深蒂固。

“我感觉,我们所处的地方已不再是堪萨斯了。”桃乐茜(Dorothy,译者注:《绿野仙踪》童话故事中的女主角)说道,此前一场龙卷风把她、她的房子以及她的狗吹到了奥兹城(OZ)。过去30年的世界已消失。在这次金融龙卷风过后,我们将降落至何处,这是我们希望确定的事情。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中石化今年将利用低油价增加商业石油储备-高级顾问

路透北京3月10日电---中国最大炼油商--中国石化(600028.SS: 行情)(0386.HK: 行情)(SNP.N: 行情)高级顾问曹湘洪周二称,中石化今年原油和成品油的商业储备肯定有明显增长,以利用全球低油价的有利时机.

曹湘洪在全国政协和人大两会期间称,从长远来看石油供应肯定越来越紧,现在中国的原油储备太少了,趁现在油价跌了加大储备是明智选择.

"油价便宜了,肯定要多买了,傻子都会想的.谁都会做."他称.

美国原油期货CLc1周二涨0.45美元,报每桶47.52美元.当前油价较去年年中逾147美元高点回落约100美元,因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需求萎缩.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局局长张国宝1月曾表示,中国将利用全球能源需求下滑之机,加快石油储备建设.他日前还建议,将外汇储备适当用于购买原油等战略物资.

中国首期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于去年投入使用,第二期储备基地建设的计划工作已完成.这两期的总库容各为约1亿桶和1.7亿桶.而美国的战略原油储备长期保持7亿桶以上.

曹湘洪认为,国家战略储备,企业商业储备都应该做.中石化一直在增加储备能力,也一直特别关注油库建设.

**今年油价不会大涨,但下跌空间也不大**

对于备受关注的国际原油价格,曹湘洪表示,今年油价不会大涨,但下跌空间不大,一年之内的变化要看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


"今年的油价上不来,但是再跌也跌不了多少,"他称.未来肯定会上到90美元以上,而且有可能不只是147美元/桶,甚至200美元.

路透最新调查的分析师平均预估,今年美国原油期货均价在每桶51.52美元,预计2010年前者均价在69.19美元.

他称,因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没有见底,今年整个国际经济的预测都是很不乐观,而油品的消费在迅速的下降,石油供应比较充裕,所以油价大涨是不可能的.

他强调,"油价再进一步下降则对世界的长期稳定也是不利的."(完)

戎光道:在调整中解决内部痼疾

  石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客观上也需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积累的诸多矛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尚前名 季明

  实习生 胡钟予

  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石化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然而,由于受到国际金融炒作和金融危机的先后影响,2008年的国际石化产业遭受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煎熬”。
  没有预测到价格涨跌的巨大幅度

  从每桶147美元的历史最高点,到每桶36美元的4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的油价真正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也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对“平稳发展”这个词的含义有着更深的理解。

  “原油是我们最主要的原材料,也是我们最大的成本,成本高了,企业经营自然就加大了困难。”谈及去年上半年不断攀升的原油价格,全国人大代表、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光道至今还有些后怕,“以前一年涨10%或20%,那影响都还不是很大,但去年上半年却是成倍地往上涨,1吨亏损三四千块,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就在国内各加工企业加大石油储备以防油价再攀新高的时候,一场金融危机几乎让油价跌入冰点。“年中高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没想到年底又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这是我们无法预测到的。”

  戎光道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去年8、9月份整个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就开始下行,几乎每个月下跌二三十美元。而让企业感到难受的是,由于企业当月的加工用油都是提前两三个月预订的,导致其成本价永远比市场价高出一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不久前发表的报告指出,受实体经济增幅放缓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下,我国石化产业陷入低迷,企业库存大增,效益骤减,生产经营普遍陷入困境。

  振兴与调整相结合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此次规划并不是仅仅被冠以“振兴”之名,而是强调了调整的作用。

  这在戎光道看来,恰恰是最必要的做法。“虽然面临着保增长的压力,但我们却不能仅仅着眼于量的增长。”戎光道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石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产品产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迅速增长,产业内部积累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集约发展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约束加大等,严重地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石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客观上也需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积累的诸多矛盾。

  首先,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前一听是‘振兴’,就会联想到上大项目,搞大发展,但此次规划却有所不同,明确讲到一点就是要控制总量,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因为经济危机造成的直接表现就是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扩大消费。但很难立竿见影,因此淘汰落后产能,不失为可行的方法。”

  不过戎光道也承认,淘汰落后产能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命题。“我们以前也试图通过上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来取代小项目,但往往大项目上马了,小项目却没关。令行禁止在这儿出了问题。”

  其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石化产业对环境保护要求严,对地理位置要求高,要使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必须要统筹重大项目的布局,不能搞全国各地都开花。

  最后,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遭遇困难时,想方设法增收减支往往是不二的选择。充分挖掘技术潜力,是戎光道建议的一种有效手段。“去年我们企业原油加工损耗降了0.2个百分点,按照原油一年加工将近1000万吨,每吨5000多块钱计算,就节省了将近一个亿。而我们测算,利用先进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降0.2至0.3个百分点都是有可能的,可见节省和优化方面的潜力都还是非常大的。”

  期待提高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石化行业发展这么多年了,但在推进国产化进程当中我认为还是不够令人满意的。”按照戎光道的看法,中国石化工业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起步了,到现在为止已经30年了,但无论是在软件方面、设计方面、装备的制造方面,还是配套设施方面,像韩国等周边国家石化行业的国产化程度都比我们高。

  “至今,我们一些关键的设备和仪表还需大量进口,这跟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制造业水平不相符。不仅容易导致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人,也有碍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在他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政策的引导。

  他认为,国产化的实行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光靠市场化来推动。“假如我是搞加工的,我要去买一些设备,国产化刚开始运作,我当然会担心,可能我宁可多花钱买进口,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每个人都会是这个思路。” 戎光道最后说道,“所以我希望,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Calming the Bear

A legendary Wall Street bull makes the case for how aggressive government rescue efforts and super-cheap stocks could revive markets, fast.
By Barton Biggs | NEWSWEEK

I recently laid out in NEWSWEEK the bearish argument for why we should be very gloomy about the global economy, bearish about stock markets and deeply depressed about the world in general. I told readers it was my belief that there was a 50 percent chance that the world was facing a long cycle of recession, depression and wealth destruction. I maintained that the bears believe that the best-case economic scenario is Japan's agony since the 1990s, and the worst is a replay of the 1930s.

Since I wrote that piece, two things have happened. The first is that the global economic outlook has deteriorated—the market consensus now is that the angle of descent of the U.S. economy, as well as that of Europe and the major emerging markets, has steepened. Second, and even more disconcertingly, President Obama has announced what many investors consider to be a populist redistributionist tax agenda, which increases the tax rate on capital gains and dividends and gives tax reductions and distributions to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poor. Neither event has buoyed investor mood.

Despite this, I still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50 percent probability of a happier outcome. The world is having the most severe recession of the postwar era, and the recovery will be sluggish and plagued by inflation. Nevertheless, the doomsday scenario of depression and deflation, with 5000 o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and 500 on the S&P 500, is farfetched. Markets could be on the brink of a major rally, and the U.S. economy may begin to recover later this year. Here are the reasons, in no particular order.

First, the financial panic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orld economy caught the so-called Authorities (i.e., the central banks and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by surprise. They reacted slowly, but nevertheless far faster than the Authorities in the U.S. in the 1930s or Japan in the 1990s. In both those cases, the Authorities were not only tardy, but they also made serious policy errors, such as raising tax rates, imposing tariffs and not curing the banking systems. These mistakes are now well understood—the current Fed chairman has written a book on the subject.

This time around—and this is very important—the Authorities have unleashed powerful fiscal and monetary stimuli that are totally unprecedented in size and scope. Interest rates have been dramatically cut everywhere, and every week more countries announce new fiscal-stimulus programs. It takes time for these actions to affect economic activity. Rate cuts and expansion of the money supply are powerful medicine, but won't make a difference for at least a year. Fiscal programs are quicker, but also take time to implement. The actions of the Authorities should begin to boost activity by the late spring, and their uplifting effect will grow as the year progr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scal-stimulus program is expected to add 4 percentage points to real GDP growth in both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of this year. 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economy should begin to level out and improve as time goes on. We are not in a hopeless death spiral, as the bears say.

Second, the bourses of the world have been falling since 2000 and, adjusted for inflation, are down 60 to 70 percent. The sorry state of the world economy is front-page news. Therefore,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the bad news is extremely well known and must be pretty thoroughly priced into the markets. Treasury bonds have vastly outperformed stocks for 10 yea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back to the level of the early 1980s, which was a fabulous buying opportunity for stocks; 1982 was the takeoff point for the greatest bull market in history. Bear in mind that for the entire 20th century, a turbulent 100 years, the annual real return for stocks in the U.S. was 6.9 percent, versus 1.8 percent for Treasury bonds. In Sweden the relevant figures were 8.2 percent per year versus 2.3 percent for bonds; in Germany, 3.7 percent versus minus 2.3 percent; and in Japan, 5 percent versus 1.6 percent. Why would you want to be a lender to the U.S. government rather than an owner of real assets or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t a moment when the government is printing more paper than at any time in its history? Rolling more money off the printing presses always eventually means higher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which is, of course, bad for bonds.

Third, depending on your frame of reference, stocks are either cheap or very cheap, in absolute terms as well as versus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In America, the price-to-earnings ratio of the S&P 500 when it is calculated on a 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basis is about nine times already depressed earnings. At the height of the bubble in 2000 that ratio was close to 20 times, and at the peak of the recovery in the fall of 2007, it was around 15. In addition, the yield on stocks in both the U.S. and Europe is higher than that on government bonds. Over the long run, the ratio of a company's stock price to its book value (a measure of the retained earnings of a company) and the ratio of its stock price to sales have been the best predictors of performance, and they show exceptional value at the moment. Buy low, sell high!

Fourth, sentiment is just incredibly depressed. I ha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 not even in 1974 when the outlook was very grim indeed. Back then, America had just lost a war in Vietnam and nearly impeached a president, it was suffering hyperinflation and a recession, and its cities were on fire. Still, the gloom wasn't at the levels that we are seeing today. Money-market cash is equivalent to 43 percent of the total capitalization of U.S. stocks, an all-time high. The return on cash is zero! Hedge funds hold more cash than ever before. Private-equity funds are literally being given away because their owners don't want the risk. All of it shows how bearish everyone is.

Over 40 years, my experience has been that when everyone is bearish and has acted accordingly, it is invariably right to be gradually buying. Being a contrarian works. The bottom of a stock-market cycle by definition has to be the point of maximum bearishness. The news doesn't have to be good for prices to rally; it just has to be less bad than what has already been factored into the market.

Already there are some glimmers of hope. In the oil-consuming countries, the huge drop in oil prices is similar to a massive tax cut. The fall in consumption is beginning to level out. Inventories have been reduced to levels so low that production will have to be increased even to meet the current depressed level of demand. The Japanese car companies have announced assembly-line increases, and in the U.S. auto dealers and home builders' surveys have looked up. Last week, the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 in China rose for the third consecutive month. JPMorgan's global manufacturing PMI posted a second consecutive gain in February, and its new-orders index has turned and is rising. These indexes are still in recession territory, but the rate of change, the so-called second derivative, has turned up. U.S. house prices are still falling, and mortgage foreclosures are rising. However, the affordability of housing has soared and existing home sales are rising.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proposing major mortgage-term restructuring.

The final antidote to despair was captured by Bernard Baruch in his 1932 foreword to a reprint of Charles Mackay's classic book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If in the lamentable era of New Economics that preceded the crash of 1929, primitive investors had only chanted to themselves 'two plus two still equals four,' then the disaster might have been averted," wrote Baruch. Similarly, he said amid the gloom that had descended by 1932, "when many begin to wonder if declines would never halt, the appropriate abracadabra may be: 'They always did'." And they always will.

© 2009

《新闻周刊》3月16日当期封面:把握时机——巴顿-比格斯

  新浪财经讯 自1973年起担任摩根士丹利策略分析师,并数次被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美国策略分析师及最佳全球策略师的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近日在《新闻周刊》上撰文表示,自他前期公开发布未来全球经济趋于悲观观点以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尽管世界面临着自二战后以来最严峻衰退局面,复苏缓慢和伴随着通胀,然而,Biggs认为人们看到最终形势好转的机会在50%。美国经济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复苏。其理由如下。

  首先,尽管各国当局对世界经济衰退和金融恐慌反映慢,但比起1930年代的美国和1990年代的日本当局要快得多。他们当时不仅反应迟钝,而且在行动中犯下严重政策错误,如提高税率,广增关税,而未解决银行问题。各国当局现已释放出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计划,无论在规模还是范围上都是空前的:各国都大幅降息,并先后宣布新财政刺激计划。人们需要给政策一些时间观察其对经济带来的效果。降息和货币供应扩张虽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至少也需一年才能看出效果。财政措施可能快些,但也需等待。预计美财政刺激计划会给今年三、四季度的GDP带来4个百分点的实际增长。换言之,世界经济将逐步走稳,并会得到改善。

  其次,因各国证券市场对通胀做出调整,自2000年以来就处跌势,幅度为60%-70%。各类坏消息在市场已获充分消化,并对它们进行了相当彻底地定价。美国债市场表现远好于股票的局面已持续了10年,现两者间关系已回到1980年代早期。当时是投资股票的绝好时机,1982年是史上出现的最牛牛市的起飞点。人们应记住的是,在整个动荡不安的20世纪的100年中,美国股市的实际年收益率为6.9%,而美国债为1.8%;瑞典:股市8.2%,国债2.3%;德国:股票3.7%,国债-2.3%;日本:股票5%,国债1.6%。

  再次,无论从绝对条件,还是比照通胀和利率的经验看,股价现处于低位,或非常低位。在考虑盈利能力下降后,以总市值加权法计算的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price-to-earningsratio)仅9倍。而2000年泡沫期时该比率在20倍;2007年下跌后的反弹高峰时仍在25倍。此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股票投资收益已开始高于国债。长期看,企业股价与其账面价值的比率(即企业留存盈利比例)和股价与企业销售额比例已成为判断股票的市场表现的最佳预报指标。它们现已显出特别价值。

  再次,市场人气低迷已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比1974年的糟糕境况更低的程度。那时国家环境的压抑和阴暗远非今日可比。另外,当前货币市场中现金已达到相当于股市总市值的43%,为史上最高比例。但现在持有现金收益为0。对冲基金现持有现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据Biggs执业40年生涯中认定的真理是,只要人人将市场看作熊市,避退三舍时,这也是人们可以逐步买入股票时机。这是逆向思维在起作用。依照定义,股票市场周期的底部就应是最熊市况时期。

  现在经济层面已出现一些亮点。油价大幅下跌,那些耗油大国的企业如同获得大比例减税一般。另外,消费下跌势头也在趋稳。库存已跌至企业不得不增产满足当前最低迷需求水平的低位。日本汽车企业已宣布提高装配线产量,美国汽车代理和住房建筑商的调查显示市场有回升。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第三个月上升,摩根大通二月全球加工业PMI连续第二个月回升,其编制的新订单指数已转向回升。虽这些指数仍在衰退范围;但变化速度开始转向。尽管美住房价格仍在跌,丧失抵押住房赎回权数量还在增加,但承担购房能力开始大幅提高,现有住房销售在回升。(皖东)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日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2009-03-09

在查勘经济残骸的同时,世界各国想知道的是,它们能做些什么来防止这种情况再度发生?它们如何才能为市场资本主义的创造天使松绑,而又不会释放出极具破坏力的地狱之犬?可是在日本,人们似乎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

最近我访问东京期间,在不止一个场合,当我问起日本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时,对方就如同忍者般敏捷地转到了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这个话题上去。当人们提到19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时,常常将其描绘成人类堕落之前的田园世界。当时美国军舰队还没有敲开日本封闭的国门,日本还不需要可卑地到世界上去讨生活。曾经担任日本财务省次官的神原英姿(Eisuke Sakakibara)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别称:“日元先生”。在他的描述中,当的日本安宁、有序、自然而友好。他表示:“这就是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模样。我们应该恢复那种面貌。”

在被问及经济政策时,一位影子内阁大臣回想起江户时代日本几乎不存在的出口。(考虑到日本延续200年的锁国令,这没什么可惊讶的。)这位政治家说,日本开始出口只是出于建立军队保护自己的需要。这个决定无情地导致了今天日本对向海外消费者出口制造业产品的过度依赖。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资深学者格里•柯蒂斯(Gerry Curtis)去年在日本生活了半年。他证实,东京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气息,而不是危机感。“许多知识分子完全否定了美国,包括那些过去对新自由派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照单全收的人。如今知识分子的主流情绪是怀念日本过去有多么美好。”经济危机促使人们重新评价日本战后——如果不是明治维新之后——在至少三大领域的纪录。

第一个领域是政治。自民党的败落完全在预料之中。过去半个世纪,自民党在野的时间只有10个月。在若干次误诊之后,该党似乎终于要气绝而亡了。自民党的部分问题在于缺少可靠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另一部分在于对权力近乎封建君主般的专横激起了公愤——党内世袭职位的第二代、第三代政治家数量多得出奇就是象征。就连人们本以为会动摇这种政治体系的激进外来分子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也在不久前把国会席位传给了儿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野的日本民主党党内——虽然也不乏高官显贵——满身的专家型政治家。该党应该可以在定于9月份举行的大选中获胜。

面临知识分子攻击的日本战后的第二大支柱就是其官僚作风。曾经造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无私而又才华横溢的官员形象,在公众眼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们变成了贪婪自利的精英阶层,擅长犯政策错误和为自己谋取退休后的舒适工作。

第三个摇摇欲坠的支柱是战后经济模式本身。目前人们大量谈论的是要注重农业,不再强调创造了战后财富的制造业。“日本的主要优势是制造业,因此可能会蒙受最严重的损失,”神原英姿表示。他认为当今世界将永远无法恢复到昔日的物质消费水平。

人们通常认为日本的农业受到了严密保护,但是日本人担心他们的农业产量只能满足他们40%的热量需求。神原英姿支持日本民主党大幅增加农业补贴和实现家庭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提案。他一直试图说服丰田(Toyota)相信汽车是夕阳产业,应该让它的工程师去提高农业效率。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迎来胡萝卜零库存的时代。

当世界其它地区忙于与金融灾难搏斗,日本的制造业遭遇订单减少的最猛烈冲击时,谈论农业福利和明治维新前的价值观略有脱离现实的感觉。学术气氛来自国家对意见的征询。这为在野党提供了半个世纪来推翻自民党政府的最佳机遇。不过,如果人们真的选出一届全新的政府,那么他们在支持革新的同时,或许也期待着某些旧东西吧。

华为看好今年业务前景

英国《金融时报》安德鲁•帕克(Andrew Parker)伦敦报道 2009-03-09

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科技(Huawei Technologies)对2009年提高自己在固网及移动基础设施交易中的份额充满信心,即便该行业收入预计将出现萎缩。

华为首席营销官徐文伟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2008年华为共获得合约230亿美元,今年的目标是获得300亿美元合约。

他的言论表明,华为有信心从爱立信(Ericsson)、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Nokia Siemens Networks)等竞争对手的手中夺取市场份额,以此获得增长。



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预计,按营业收入计算,今年电信设备市场将出现下滑,因为在经济低迷中,固网及移动运营商将削减资本支出。

然而,徐文伟表示:“我们仍相当有信心,相信今年将继续实现强劲增长。”

华为并非上市公司,并未公布2008年业绩。徐文伟估计,去年华为的营业收入为177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41%。

华为2008年的营业收入不同于其签署的合约价值230亿美元,因为来自部分合约的收入并不记入去年账上。

据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分析师估计,在全球移动基础设施供应交易中,华为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7.2%提高到了去年的15.5%,由此成为全球第三大供应商,仅次于爱立信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

在被问及华为能否扩大在固网及移动基础设施交易中的市场份额时,徐文伟表示:“我们将继续以可持续、平稳的方式增长。”

华为之所以对2009年如此乐观,部分原因是它成功获得为中国移动运营商提供第三代移动技术基础设施的大单。

译者/何黎

美国经济离萧条有多远?

2009年 03月 09日
Robert J. Barro

这些天的中心话题是:美国的经济衰退会有多严重,会持续多久?

最严重的忧虑是,这次衰退会比1982年那次美国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为严重,当时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下滑了3%,失业率最高时达到了近11%。那么我们这次是否会经历一次萧条?人均GDP或消费下降达到10%即构成经济萧条。

美国宏观经济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一直表现如此平稳,以致于单看美国经济数据,根本得不出有关萧条概率的准确情况。我在研究中查阅了许多国家的长期数据,考虑了萧条和股市崩盘之间的历史联系。(我和约瑟•乌苏亚(Jose Ursua)上个月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撰写了一篇名为《股市崩盘与萧条》(Stock-Market Crashes and Depressions)的研究报告,其中阐述了这一研究。)


David Gothard
基本结论是,美国有充足的理由担忧陷入经济萧条。美国GDP和消费跌幅达到10%的可能性大概有五分之一,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来所未见的。

我们发现,1870年之后美国经济只有两次可谓陷入了萧条: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宏观经济下滑25%;1917年-1921年的一战后时期,当时经济总量下滑了16%。我们还收集了33个其他国家的GDP、消费和股市回报等长期数据,时期最远可上溯到1870年。我们的猜想是,萧条可能和股市崩盘有着密切关联(至少我们认为股市崩盘预示着出现萧条的概率显著上升)。

这个观点似乎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66年那句经常被人提及的讽刺性妙语存在冲突,他当时说,“过去出现了五次经济衰退,股市却预测到了九次”。话说的很聪明,但却不公平地贬低了股市的预测能力。实际上,发生股市崩盘显著提高了萧条出现的几率。与此相反,没有出现股市崩盘则降低了萧条出现的可能性。

我们的数据涉及了251次股市崩盘(即股市的累积实际回报率低于-25%)以及97次经济萧条。股市崩盘和经济萧条的时间发生吻合的有71次。例如,美国股市在1929-31年间下跌了55%,而宏观经济在1929-33年间下滑了25%。类似的,芬兰在1989-91年间股市下滑了47%,而宏观经济在1989-93年间下滑了13%。我们发现,有30次与股市崩盘和经济萧条同时出现的还有战争。实际上,二战是那段时期最糟糕的宏观经济事件,只有美国经济在战时一枝独秀地实现了强劲增长。

在二战后这段时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2008年之前都令人瞩目地保持了经济平稳。这段时间最严重的宏观经济事件出现在九十年代初的芬兰。瑞典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面临过一场金融危机,不过政府反应迅速,如今还被视为引导美国经济走出当前危机的可能样板。

再将目光投向经合组织以外,二战后股市崩盘和经济萧条相互关联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次──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九十年代中期墨西哥金融危机、九十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持续到2002年的阿根廷金融动荡。

通过研究34个国家的所有历史事件,我们发现股市崩盘后出现“轻度萧条”(宏观经济下滑10%以上)的概率为28%。股市崩盘后出现“严重萧条”(经济下滑25%以上)的可能性为9%。反过来,“轻度萧条”伴随着股市崩盘出现的几率为73%;而“严重萧条”几乎肯定会与股市崩盘相伴发生(我们的数据显示这一概率为92%)。

在借鉴上述研究结果时,我们应该考虑到美国和大多数其他国家目前并没有介入大规模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不能和一战或二战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参考了历史上非战争时期的情况以更好地预测当前的状况──研究涉及了209次股市崩盘和59次萧条,其中有41次两者时间吻合。在这个范围内,股市崩盘和轻度萧条同时出现的可能性为20%,而股市崩盘与严重萧条同时出现的概率只有2%。不过,萧条仍然非常有可能导致股市崩盘出现──轻度萧条导致股市崩盘的概率为69%,严重萧条为83%。

最后,我们得出两个结论。没有出现股市崩盘的时期很安全,因为这时基本不可能出现经济萧条。然而,像2008-09年美国这样出现股市崩盘的情况就有严重风险。目前的经济衰退演化为经济萧条(宏观经济下滑超过10%)的可能性大约为五分之一。

不过,20%的萧条可能性也意味着有80%的几率可以避免萧条。美国曾在2000-02年(股市下挫42%)以及1973-74年(股市下挫49%)出现过股市崩盘,但这两次经济都只经历了温和衰退。因此,如果我们运气好的话,目前的经济下滑也可能是温和的,只不过可能会比二战后美国的历次衰退更为严重,包括1982年那次。

按照这种相对有利的假定,我们可能会沿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近期勾勒出的道路前行,即经济会在2010年前实现复苏。另一方面,我们研究范围内的59次非战时经济萧条平均持续时间为近四年,如果我们真的出现萧条,这意味着经济在2012年之前难以明显复苏。

考虑到我们的情况,如果激进的政府政策能够降低萧条的可能性和可能规模的话,那么就应该予以考虑。不过,许多政府举措──包括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时期实施的几项措施──都会令情况更糟。

我希望自己能对美国已经实施的诸多政策抱有信心,相信那些可能即将推行的政策能发挥作用。但我觉得更可能的情况是,美国经济的最终复苏与这些政策无关。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研究人员。)

李嘉诚30亿搅醒沪上商业地产 新鸿基追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05:28 理财周报

图为亚洲首富李嘉诚。(图片来源: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嘉诚30亿真如A3-6搅醒沪上地产 新鸿基追资

  亚洲首富李嘉诚这个“风向标”转向多方,鼓舞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将筹码压向沪上商业地产

  理财周报记者 赵心砚/文

  香港地产大鳄李嘉诚在接连抛售数栋位于上海黄金宝地的商业物业之后,于近日决意逆市启动内地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

  2009年,内地楼市多空博弈的关键年份,李嘉诚这个“风向标”转向多方,无疑鼓舞了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将筹码压在沪上商业地产身上。无论是最早进入市场至今得以坐享租酬的恒隆地产(00101.HK),还是近两年为押宝内地而不惜大规模举债的新鸿基地产(00016.HK),港资开发商在上海商业物业的争夺战中已是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内地房企却拖累于居高不下的负债率和存量资产,在抢滩沪上商业地产的战役中显得有心无力。李嘉诚看多沪上物业,这无疑刺激了他们加速布局商业地产的欲望。但无论是有意与带头大哥分一杯羹的本土最强开发商绿地,还是已经进入商业地产注资最后冲刺阶段的世茂股份(8.69,-0.55,-5.95%)(600823.SH),如何迅速消化存量房并回笼资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共同难题。

  内地最大项目即将破土

  李嘉诚看多沪上商业物业

  在2009年的头两个月,李嘉诚沽空上海地产的论断一时甚嚣尘上:1.5亿起价拍卖沪上豪宅玉翠豪庭的40余家商铺,将浦东御翠园200多幢出租10余年的商业别墅“转租为售”。这位以地产发家的香港富豪接连抛售上海项目的一系列举动,曾被业内看作是境外资本沽空上海商业地产的标识。

  3月初始,李嘉诚旗下企业长江实业在内地最大的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即将动土却传遍坊巷。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智奇在近日对媒体表示,收到长实副主席李泽钜的亲笔信,希望政府协助确保开工,目前长实已经做好所有准备,具体开工日期有望定在3、4月。公开资料表明,该公司是普陀区政府在2007年为服务真如项目招商引资而专门设立的国有全资子公司。

  消息公布之后,投行瑞银将长江实业(0001.HK)的评级升至“买入”,并将其目标价锁定在75.9港元。

  对于长实真如项目即将开工的消息,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长实确实已经拿到部分施工许可证,真如项目即将于3、4月动工。该人士同时还否认了上海本土最大房产商绿地集团将参与真如项目。

  长江实业企业事务部的黄丽婷也对记者表示,“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正按长实的内部规划落实,但具体进度目前不便公开。”

  “作为香港的龙头地产商,长实此举证明了李嘉诚对投资大陆仍抱有信心,对于内地,尤其是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香港大福证券研究部主管麦德光认为。

  不过麦德光认为,该项目对长江实业的短期股价不会有很大提振作用,因为商业地产初期租金的收益率不会很高,大约在10%-15%左右,至少需要10年时间来精耕细作。另外,房地产的业务盈利只占长江集团盈利比重的10%到20%。

  根据上海市规土局的公开资料,长江实业于2006年12月以底价22亿元竞得该真如副中心A3-6地块。该项目的楼面价将近每平方米3056元,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近八成被规划为大型商业物业项目。何智奇认为,按照每平米售价2万的保守估计,该大型商业物业综合体至少能为长实带来200亿元的收入。

  另据2007年政府出台的《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规划方案》,真如城市副中心被规划为上海市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城市副中心,前三个副中心分别是徐家汇、五角场和花木。真如将成为上海及长三角的服务中心,而长实开发的真如A3-6地块正位于该中心的核心位置。

  带头大哥一呼百应

  港资开发商布局沪上商业物业

  “真如项目的动工预期很可能会引起港资开发商投资内地商业地产的一波热潮。”麦德光这样预计。

  无独有偶,瑞银也在2月末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明,长实真如项目的破土或显示了现金充裕的香港地产商,能在国内房地产周期接近谷底时买入平价土地的趋势。

  麦德光表示,长实在内地大部分的盈利都来自与和记黄埔合作开发的住宅地产项目,商业物业还没有开始贡献盈利。然而长实出手内地超大型商业项目,相比起内地和香港的竞争者,有着资金实力和开发经验的独特优势。长实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在10%以下,相比起内地房企动辄50%的资产负债率,长实现金流充裕,无需过度举债,这对于讲求“永续经营”的商业地产来说尤为重要。从长期来讲,长实的商业物业将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租金回报,发挥商业地产“熨平经济周期”的功能。

  除了长实以外,其他香港开发商布局上海商业地产的步伐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是在被认作“内地房市调整年”的2008年,与长实并列“香港地产五虎”的新鸿基地产仍表示将增加投资300多亿元。

  在新鸿基扩展其内地房产版图的这三年中,其投资额比例由现在的17%提升至30%,投资额从现在的400多亿元升至700多亿元。

  新鸿基2007/2008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9月止,公司在内地的土地储备(总楼面面积)已经超过620万平方米,建成的10%土地均用作高档商用物业,其中16%的土地存量位于上海。而在新鸿基吃进的沪上土地中,近80%将用于建设包括写字楼、商场和酒店在内的商业物业。这就意味着自今年起新鸿基将有超过70万商用物业投向市场。其中,新鸿基位于上海陆家嘴(19.38,-0.44,-2.22%)核心的上海国金中心已于2008年11月封顶,看来公司将于今年觅良机将该项目推向市场。

  但新鸿基也因其对内地物业投资的放量而担负着沉重的资金压力。尽管港资开发商的现金流状况普遍优于内地房企,但根据WIND统计,截至2009年3月4日,新鸿基地产的经营现金流达-246.06倍,而长实的这一数据为78.09倍。

  而最早布局上海商业物业的恒隆集团在2008年已经尝到先行一步的甜头。至2008年来自内地的商业租赁收入已超过港币10亿元(合人民币1024百万元),超过租赁总收入的50%。目前内地的租金收益全部来自恒隆位于上海的恒隆广场与港汇广场。

  广州合富辉煌集团董事副总经理黎振伟近日表示,政府已经在力推安居房,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导致内地的住宅房价不可能再继续提得很高。而商业地产不涉及民生,又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投资领域,可提升运作的空间很大,所以外资机构眼下更热衷追捧零售商业。“目前,内地住宅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大概为3%~5%,而商业地产的回报率则有6%~8%。”

  受困高企存量住宅

  内地房企商业物业转向有心无力

  李嘉诚的逆市出手也刺激了内地房产商的胃口,越来越多的内地房企选择将投资比例倾向于商业地产。

  “发展商业地产是绿地的长期规划。”绿地集团办公室主任助理王晓东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绿地目前在上海的商业项目体量在50%左右,高于全国约30%的比例。”

  王晓东透露,绿地有意加入真如项目的开发,目前仍与有关部门进行初步接触。

  另外,具备“A+H”股优势的世茂股份的商业地产注资进程已过大半。世茂股份2008年报显示,国内已有9家地产公司完成了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手续,还剩2家物业资产尚未过户。

  记者联系世茂股份的董秘葛红卫,他表示“注资进程正在进行中,期间的具体进展不便透露”。

  不过,假如注资方案如期完成,世茂最终将获得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商业土地储备,总量将超越陆家嘴(600663.SH)、浦东金桥(600648.SH)等一线地产上市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地产龙头。

  然而,内地开发商在商业地产的征途亦困难重重。

  首先,高库存的商品住宅房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开发商的商业地产资金来源成为难题。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9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8.3%;空置面积达1.36亿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5.3%。房市需求萎缩,供给放量,内地开发商库存越压越高,手头也越来越紧。截至2009年底,易居CRIC系统预期市场上的商品住宅房存量将至少达到2000万平方米。

  另外,国家力推保障性房源,在建的项目也要求小户型达到一定比例,这大大压缩了内地房企商品住宅开发的收益率,也挑战了内地开发商依赖资金快速滚动的住宅开发模式。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在两会上表示,中央政府在2009年将投资总额908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并且,由于前两年的激进拿地策略,国内房企的资金链都异常紧绷,这令他们的商业地产扩张之路阻碍重重。以世茂股份为例,公司在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4.7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7.64亿元,减少幅度为61.55%;实现营业利润1.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4亿元,减少幅度为50.14%。

  而同为世茂集团旗下的姐妹公司世贸房地产情况似乎更为糟糕,根据标准普尔在3月发布的中国房地产报告,世茂房地产被评为“负面”。由于世茂房地产的举债将陆续于2010年到期,以现有的现金流计算,届时世茂将不得不面对近50亿资金缺口。

  连续两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缩减,世茂股份仍在年报中预估2009年的利润将达5.2亿元,利润超过4亿元。面对结果未知的注资进程,以及在几年内无法产生现金流的待建商业项目,葛红卫向记者解释,“还是会来自老项目的销售”。根据公开资料,世茂2008年的主营销售项目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南京和福州的住宅项目。

  然而自2月始,上海商品住宅的量升价跌令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参与到存量房销售的价格战中。对此,大福证券研究部人士表示,世茂如果不降价恐怕很难实现其预期销售收入。根据易居CRIC系统,上海2月商品住宅销售总成交量环比增长33.6%,同比增幅50.5%。同时,成交均价达1.2万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0.9%。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旗下商业地产业务的拆分反而可能为其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首先,世茂在大本营香港从未接手过酒店业务之外的商业地产,开发经验不足;另外,世茂的竞争对手很多,包括内地的本土开发商和香港的大开发商;最后,注资过程牵扯到控股权和资产划分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大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分得合理,是世茂股份成功转型商业地产龙头的关键。

《商业周刊》3月16日当期封面:何日牛市再现

《商业周刊》3月16日当期封面:何日牛市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10:49  新浪财经
《商业周刊》3月16日当期封面:何日牛市再现
《商业周刊》3月16日当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本周《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将历史上道指暴跌与此次股灾背后的原因进行对比和分析。文章认为这次暴跌与大萧条的原因有多个不同,而最大不同是政府未办蠢事。以下为文章概述:

  道琼斯工业指数自2007年10月下跌53%,据称10万多亿美元的股市财富被毁,对金融安全的信心荡然无存。这短短的17个月好似让人感到还只是事件的序曲。人们必然要问如此漫漫熊市何日是头?道指还将跌倒何处?投资者何时能收回投资?

  历史虽并不能完全为今日市场方向提供线索,因大多数熊市是按照工商业周期规律出现。但此次发端于烂掉的金融系统的熊市更像100年来熊市中的1929-1932年间的股灾。此次最令人震惊的是市场下跌速之快和涉及范围之广。有工商界人士认为,未来6-9个月还会出现再一波的企业偿债危机、丧失抵押住房赎回权、银行破产和失业高峰,让股市更焦虑。

  正因此次股灾非同寻常,使得最基本的判断与衡量市场的手段,市盈率也失效。史上包括牛熊市况的整个市场平均P/E在15倍,从最糟熊市的8倍到更牛市况的25倍。今年初的整个市场P/E在11倍,意味着股票进入投资价位,且不太会继续下跌。但出人意料的是,标普指数1月再跌19%,创下以往历年首月市况最糟记录。导致这一幕的原因是企业冲销一次性亏损与费用支出之大,令其未来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使得分母E变得更小,反映出股价更贵。正像业内人士所言,在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中,E是毫无意义的。

  信贷市场的灾难也使最可靠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指标失灵。其调整基准利率是二战以来市场的最可靠风向标。美联储在经济放慢后的第二次降息,一般都视为场外资金入市的信号。但此次美联储从2007年8月起已降息10次,利率基本为零,市场非但不涨反而继续下跌。究其原因是根本无人想再借钱,以及太多银行也缺少开展贷款业务的资本金和勇气。

  以前业内曾认为股票大量抛售(capitulation)是股市见底信号之一,但此次情形也与以往完全相反。去年9月的抛售已发出买入信号,11月更强劲抛售后的买入信号更强烈。但市场经短暂反弹后继续下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抛售来自大量借款的对冲基金。以往熊市中从未出现此现象。

  关注货币市场和银行储备货币的现金数量也是以往判断市场的重要指标。这是因退出市场的投资者在持币观望。与整个股市价值相比的现金量越多,入市后对市场的影响就越大。据观察,该指标1月份达到自1984年以来的最高位,但因投资者担忧未来收入而对入市无动于衷。有明智业者认为,在就业和住房市况如此低迷之际,想要资金入市的机会难以出现。

  从1929年至1932年7月,暴跌了89%的道琼斯指数直到1954年才恢复至暴跌前的高位。出现如此恶劣市况的原因还因华府的重大政策错误,如设立贸易壁垒、在不保护存款者存款的前提下让太多银行倒闭等。但政府此次未出现像以往那样的重大失误。这次熊市虽不会像大萧条时那样惨烈。但因银行危机产生的熊市的杀伤力却不可小视。学界最近公开的对全球21个这类熊市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市场以缓慢下跌形式折磨投资者,平均延续3.4年才到底部。以最好市场情形看也需6年或更长才恢复至前期高位。如日本,日经指数1989年达到38900点,而现在仍徘徊在7200点附近。

  企业债市是观察股市最初回升迹象的最合逻辑点。此时新的偿债违约数量逐步下降,坏账减少,或在金融重组与破产清算中购销。此外,还需关注的是银行系统的财务健康状况。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净资产。有学界人士认为,此项要转为健康状态约需6年。

  政府的政策决定影响到银行复苏的快慢,并继而影响股市。专业分析人士现更注重分析华府的经济政策。他们特别关注政府允许质地不佳银行进行整合的速度究竟可快到什麽程度。这一过程对股市是如此重要,投资大佬们不间断地跟踪金融业进行整合的每个标志性阶段。其中最显著的是政府消除并出售那些经营不良银行,而不是买入并支持这些银行的程度。

  因工商界领袖是真正了解经济中出现新情况的人,故值得密切关注。有关现象是企业回购自己的股票,并开始收购其他企业。这表明他们已恢复了信心。然而,熊市退缩的时间最终还依赖于不可估量的伟大造市者:投资者的心理。市场流行的股谚是,市场底部就出现在无人认为它会出现之时。新的正面消息将刺激那些离场的投资者再次回头。(皖东)

中国酝酿修建西气东输三线

[2009年03月09日 17:55]   共有 0 条点评

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有意扩大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数量

  【《财经网》综合报道】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称,土库曼斯坦等国有意扩大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数量,为此中国正在酝酿修建第三条西气东输管道。
  据新华社3月6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媒体开放日透露,土库曼斯坦表示除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外,还有意再增加天然气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也提出了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要求。
  “我们认为这都是好事情,所以现在马上酝酿第三条天然气管道建设。”王乐泉说。
  西气东输二线2008年2月开工,预计2011年全线建成通气。西气东输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香港,东到上海,途经14个省区市,总长9100公里,年输量300亿立方米,不仅连接了中亚进口气源、国内塔里木气田、准噶尔气田、吐哈气田、长庆气田、龙岗气田等重要气田,也横贯了沿线中西部地区、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中石油集团与广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03月09日 13:15]   共有 0 条点评

或标志着中石油将广西作为其扩大南方炼化基地建设的重心之一

  【《财经网》综合报道】3月7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集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或标志着中石油集团将广西作为其扩大南方炼化基地建设的重心之一。
  目前,广西钦州正在申报中石油广西基地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加上正在开工建设的中石油广西1000万吨炼油项目一期工程,钦州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炼化基地之一。
  据《中国石油报》和《广西日报》的报道,中石油集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计划在炼油、油气管道、销售网络、储备油库和城市燃气业务等项目建设中加强合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马飚称,将采取“非常方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全力支持中石油集团在广西的发展。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认为,中石油集团在广西的投资将“只增加不减少”,所有的项目确保质量,按期实施。■

中海油在卡塔尔成立办事处

[2009年03月09日 13:11]   共有 0 条点评

为中海油在海湾地区的首家办事处;有助于中海油同卡塔尔及其他海湾国家在液化天然气合作上的深化

  【《财经网》综合报道】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在海湾地区的首家办事处3月7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正式启动运行,这将有助于中海油同卡塔尔及其他海湾国家在液化天然气合作上的深化。
  据新华社报道,卡塔尔副首相兼能源和工业大臣阿提亚在该办事处的开张开幕仪式上说,希望中海油在卡塔尔建立办事处可以为卡、中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称,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持续增长,中国对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卡塔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因此,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去年4月10日,中海油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液化天然气购买框架协议,计划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卡塔尔进口200万吨液化天然气。
  卡塔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国,目前年产量为3100万吨。卡塔尔计划到2012年将液化天然气年产量提高到7700万吨。■

2009年3月6日星期五

全球艱困循環 再走3年——史蒂芬‧羅奇

商業周刊 第1111期 2009-03-09 整理者:單小懿 採訪者:吳修辰、單小懿

兩度準確預測科技泡沫化和美國資產泡沫的摩根士丹利王牌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如何看待柏南奇「美國景氣年底落底」的說法?

若數華爾街最具權威的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若謙稱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




他是「大摩」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王牌,擔任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達十六年,是華爾街投資銀行在位最久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二○○七年,美國金融危機首度爆發時,《富比世》雜誌(Forbes)邀集「十三個業界最精明的腦袋」(sharpest minds)組成危機委員會討論經濟前景,羅奇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羅傑斯(Jim Rogers)、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M. Paulson)並列其中。

因為準確預測○一年科技泡沫化,並在○三年,當多數經濟學家樂觀預期美國經濟擺脫九一一事件走向復甦之路時,他獨排眾議,看壞美國以消費支撐的經濟成長,羅奇也被華爾街稱為「永恆之熊」(perennial bear)。

如今,他的預言成真:○七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大跌,美國消費者付不出房貸,引發次貸風暴,終致引發全球股市在○八年暴跌。

摩根士丹利在二○○七年四月任命他為亞洲區主席,他從紐約搬到香港,近身觀察中國。二月二十五日,羅奇悄悄來台拜訪銀行業,並接受《商業周刊》的獨家專訪。對全球景氣,他認為全球「艱困循環」至少再走三年;對美國,他預言將步上日本泡沫十年;對中國,他直言不該期待中國內需市場能帶動世界經濟。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二○○一年科技泡沫化時,你說當時是「經濟的世界末日」(economical Armageddon),現在我們是否再度面臨經濟的世界末日?

全球三年內經濟成長僅二%

羅奇答(以下簡稱答):我不認為我們已經步入所謂的世界末日,但這是從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且是全球的,不是只有美國或特定國家,是全部已開發、開發中國家都受害,包含全球主要經濟體,這不是一個常態的產業循環(business cycle),而是一個前所未見的「艱困循環」(unique, tough cycle)。

我想現在已經進入金融危機的第二階段。上一階段是設法消除次貸相關的房貸信用商品,如債權擔保憑證(CDOs),現在進入第二階段,一般消費者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去年信用卡呆帳率已開始大幅攀高,這是今年面臨最重要的金融危機。

這個艱困循環至少再維持三年,我預估二○○九、二○一○和二○一一,三年內全球經濟成長僅二%;相較於之前平均七%到八%,真是非常弱的景氣。

問:但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表示,美國景氣應會在今年年底落底,市場目前氣氛也如此。你的看法呢?

答:不,我不同意。美國會在今年年底後的一、二季,看到成長,但那卻會是空歡喜一場(false dawn)。

美國消費力道下滑,美國經濟到二○一○年整年還是持續走弱,而美國經濟有七成是由消費力道所支撐。過去六個月來,消費急速萎縮,這只是剛開始調整而已,調整期至少需要三年。因此就算今年以後我們看到一些正面的成長,但也不足以強到視為經濟復甦

美國才剛進入後泡沫時期

問:美國景氣如你所言這麼糟,是否會步上日本後塵,十年調整不過來?

答:我覺得是。因為美國跟日本有很多相似特質,兩者都有兩個泡沫化,美國是資產與信用泡沫,日本是資產與股市;兩者都有糟糕的貨幣政策和金融規範。最重要的是,兩個經濟體的泡沫都對於經濟本身產生負面影響,日本的資本消費遭到嚴重影響,美國則是住宅與消費。

有趣的是,日本在一九八○年代資本支出的高峰時期,占總體經濟成長的一七%到一八%;而美國住宅與消費高峰時,合起來占整體經濟成長的七八%,美國的泡沫是日本的近五倍!所以你看,兩國有這麼多的相似點,日本過了二十年,還在後泡沫時期掙扎,美國現在才剛進入後泡沫時期。

問:美國會走上日本後塵,三年內全球經濟成長只有二%,股市也不會出現V型反轉,我們現在可以期待什麼?

答:過去四個半月,股票市場修正得非常厲害,廣義來說,現在的股票下檔幅度顯示出已經陷入很嚴重的經濟衰退,○九年看來仍是如此。

我認為現在股市的風險在於,投資人對於明、後年的經濟展望和企業獲利太過樂觀,這樣的樂觀終究會變成失望,畢竟三不五時出現的股市上漲,都是曇花一現。最後投資人才會認知到經濟復甦得等到再幾年後,投資氣氛逐漸由弱轉正之後,才是真正的經濟復甦。

中國內需無法帶動世界經濟

問:今年以來,中國是全球表現最好的股票市場,漲幅超過二○%,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值得期待?

答:中國經濟今年將大幅衰退。中國政府在去年第四季公布的經濟成長率是六‧八%,這是以年比較的年增率,也就是○八年第四季對照○七年第四季;但如果拿○八年第四季與第三季相較,就會發覺根本是零成長。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接近停滯了。

雖然今年第一季持續成長,就算第二季出現大反彈,且(從第二季)直到今年年底為止,累計三季相對於○八年三個季度,都是成長的,今年整年的經濟成長率也不會超過五‧五%,甚至更低。

這顯示了從○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十分依賴出口做為經濟成長動能,現在已開發國家市場的外在需求出現前所未有的衰弱。中國出口萎縮很厲害,嚴重影響經濟成長,我們無法期待中國經濟很快回溫。

問:中國內需市場呢?許多人期待中國龐大內需市場能接起美國的棒子,帶動世界經濟

答:喔,那不會發生(搖搖頭)。中國有很多人,但是中國消費者仍把重心放在存錢而非花錢,因為中國政府並沒有健全的退休金、社會福利制度,包括醫療健保、社會保險、失業補助、教育等。只要中國政府沒有提供社會福利制度,中國消費者就會持續存錢,很難刺激內需市場的私人消費。

現在中國內需力道主要來自基礎建設,過去中國政府已做過,現在再做一次,但這需求不足以持續支撐內需市場,仍需要私人消費助一臂之力。

問:今年中國積極推動家電下鄉等刺激個人消費措施,作用多大?

答:有用,但不足夠,不足以成為一個推動力,支撐各種產業整體經濟。去年中國消費指數創歷史新低,只占經濟成長的三六%,遠低於世界上其他消費為主軸的經濟體。就算用家電下鄉等政策刺激了私人消費,這對整體經濟來說,太微不足道。

*摩根觀點》 台灣需要更大的財政刺激

羅奇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同時,摩根士丹利副總裁、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琰也在同一場合受訪。二月十一日,林琰繼里昂證券後,調低台灣經濟成長率到負六%,是第二個大幅調降的外資。

他認為,中國經濟今年也會硬著陸。今年一月,中國出口衰退了一八%,台、韓、日等亞洲經濟體,也受到極大衝擊,「原先與中國之間的正向連結,現在成了負向連結。」

台灣最近熱烈討論與中國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議題,並經常拿來跟香港中國間的「更緊密的經貿安排」(CEPA)比較,但他認為,○三年香港簽約時是中國經濟高點,今年摩根預估中國經濟成長率僅五‧五%,「所以在未來兩、三年,都不該對中國市場有過分期待。」

她指出,台灣沒內需市場支撐,可能成為亞洲不含日本以外經濟成長最弱地區之一,因應藥方之一是財政政策,「目前台灣政府為挽救經濟做的財政刺激,僅約經濟成長率的二‧八%,相較於新加坡、南韓說八%的財政政策,我們認為政府財政措施不足,需要更大規模、更明顯的財政刺激方案!」 (文●單小懿)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借沙特油价看欧佩克产量变化

2009.3.5

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简称:欧佩克)的会议通常高调举行,但又常常缺乏实质内容。而市场往往从会议间隙各成员国部长在酒店大堂的只言片语中揣测欧佩克的意图。

欧佩克的下一次会议定在3月15日召开。

幸运的是,我们不必等到那个时候再来猜测这次会议将作何决定。欧佩克的实际领导者沙特阿拉伯周三公布了4月份的原油官方售价,这些价格强烈暗示欧佩克将很快宣布再次大幅减产。

对欧洲人来说,沙特的原油价格被表述为与广泛交易的布伦特基准原油价格之间的贴水。简单来说,如果这个贴水减小,沙特原油就更加昂贵,炼油商就会买入更少的沙特原油,因此沙特就会减产,而无论欧佩克的“官方”限额为多少。能源经济学家Phil Verleger发现沙特价格贴水和欧佩克产量在过去8年间的相关度高达70%。

4月份运往西北欧炼厂的沙特重质原油的贴水从5.25美元缩减至3.70美元。其他欧佩克成员国可能将跟随沙特的价格。沙特控制了欧佩克大部分的闲置生产能力,一旦被激怒后可能大规模供应市场,这对任何想削弱沙特阿拉伯地位的欧佩克成员国都构成威慑。

纽约商交所周三原油期货的上涨主要归功于中国将推出更大规模刺激计划的传言。但是,仅仅在周一,原油还因为对世界经济的担忧而狂泻。无论中国政府宣布什么,油价方程式的需求一端都不可能提供持续的支撑。本周美国就业人口的惨淡数据可能让空头再次发威。减产将是关键因素,继续关注利雅得。

Liam Denning

中石化集团称将压缩投资及降低原油加工量,因现金流较紧张

路透北京3月5日电---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苏树林周四表示,目前公司的现金流比较紧张,将压缩投资及降低原油加工量,因市场状况疲软.

他是在北京参加政协和人大两会时做出上述表示.

中石化集团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S: 行情)(0386.HK: 行情)(SNP.N: 行情)的母公司.(完)

谁是“渡边太太”?

转自FT中文网2009-3-5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亚洲执行总编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西山贵子(Nakako Ishiyama)安静地坐在公寓的客厅里。她的公寓位于东京古老的日本桥(Nihonbashi)地区,距那座著名的石桥不远——在江户时代,日本所有地方距离东京的距离都以这座桥为起点进行测量。这里曾经是东京金融区的一部分,距离西山贵子家几步远就是日本央行——这个庄严的机构控制着日元的流通量,并通过它设定的利率控制着日元的成本。

基金名称一个比一个复杂

西山贵子拿出绿茶和秋板栗饼干招待我。她正在对我讲述2000年以来她的投资经历——并非巧合的是,2000年前后正是日本央行首次把利率降至几乎为零的时期。在丈夫基本不知道的情况下,西山贵子开始用夫妇俩的钱进行投资,每笔投资金额大多在5万美元左右,并且一直没有停手。她的退休金——日语叫“老虎崽”(toranoko)——所投资的基金,名称一个比一个复杂。每说出一个基金的名称,她总会加上“某某”或“什么的”作为后缀。感觉不完全让人放心。

“你比如,有‘全球基础设施什么的'基金,”她说,“有‘新兴市场货币某某基金',‘澳洲定期什么的基金'。”66岁的西山贵子羞涩而焦虑(她拒绝被拍照),看起来不像是个在一场席卷全球金融体系的大戏里扮演角色的人,无论这种角色多么微小。然而,她和她的许多女性同胞恰恰这样做了。自日本走出战争破坏后的废墟,走向富裕以来,家庭主妇们一直担当着巨额家庭储蓄的监护人。这些储蓄总额超过1500万亿日元(约合16.8万亿美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一笔可投资财富。这其中大部分都存放在普通的日本银行账户里;还有数量惊人的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在家里,被称为“橱柜储蓄”(tansu savings),意指人们将财物储藏在传统木柜中。但是,从21世纪初期开始,常被泛称为“渡边太太”的日本家庭主妇们开始追求更高的回报。(渡边是日本一个常见姓氏)

很多人对银行微不足道的利率不满意。标准定期存款0.02%的回报率极其可笑,哪怕是可观的终身储蓄,每年的回报可能也只有几百日元。“如果你在去银行的路上车胎被扎破了,那你这笔储蓄就亏了,”西山贵子嘲笑着说。和数十万其他日本人一样,她发现外国债券和其它海外投资品种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回报。“我在街上散步时看到一张广告海报,说有产品可以提供5%的利息。这让我激动不已,”她说。“我看到电视上也有这样的广告,每个人都喜笑颜开,于是我想:‘这种产品应该不错。'”

不久之后,市场就注意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投资力量。2003年上半年,日本个人投资者买下了2.7万亿日元的外国债券,轻松创下纪录。经纪商们很高兴,部分原因是他们赚得了大笔佣金。(然而不久后,很多“渡边太太”就精明地意识到网上经纪的低佣金好处。)但也有人紧张:如果日本主妇敞开资金水闸,把大笔资金转移到国外,那日本庞大的政府债券市场就有可能崩溃。在此之前,大量资金以储蓄形式被困在日本国内,使得政府能够为其巨额外债争取到相当低的利率。

跟随“渡边太太”的动作

专业交易商开始研究“渡边太太”的一举一动。令交易商印象深刻的是,“渡边太太”们意志坚定,无论何时,只要日元暂时走强,她们就会利用机会低价购买更多外国资产。在银行和券商门外排队的“渡边太太”人数,成为日元走势的一个晴雨表。就在拿高薪的外汇交易员们犹豫不决之时,“渡边太太”已将获利兑现,并开始博得投资天才的美名。一些专业人士开始悄悄跟随“渡边太太”的动作。

那些跟风者的确轻松赚到了钱。即使在2006年日本央行的隔夜利率已经小幅升至0.25%,澳大利亚的利率还整整高出6个百分点。很多日本人前往澳大利亚度假,不少人很安心地将一部分储蓄放在澳大利亚银行。其他人选择了南非的兰特(rand),其与日元的利差在2006年为8.25%,甚至有人选择了土耳其里拉(lira),其与日元的利差高达不可思议的17.25%。另外一些人依然追捧外币债券,或年度股息率达到6%或更高的投资海外的共同基金。

当然,这其中也有汇率风险。但日本投资者(其中很多人已经退休)对本金并不太担心,只要持续派息即可。况且,日元走向有利于他们。2000年至2007年年中,日元稳步走弱,经通胀调整后下跌至20年低点。这主要是日元大规模流向海外寻求更高回报的结果。换句话说,日本家庭主妇们无意中合力造就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推动日元走低的投资策略。寻找更高回报的日本资金推动了全球市场资金泛滥,即流动性过剩。

套利交易影响更大

不只是“渡边太太”们才注意到这样赚钱非常轻松。相比被搬出日本的巨额储蓄资金,“日元套利交易”形成的更隐蔽的资金流更有重要意义。日元套利交易的参与者包括专业投资者、对冲基金、外资银行,以及大批的日本短线客,其做法就是借入近乎免费的日元贷款,然后投资于收益较高的海外资产。只要日元不突然走强,这一策略就万无一失;如果日元继续向下,那更是再好不过。即使把资金投到高度安全的美国国债上,也可以获得丰厚回报。更为诱人的回报也伸手可及,只要投资于一批善于创造的银行家们所推销的奇异新产品:担保债务凭证(CDO)、结构性产品以及其它忽悠全球投资者的准债券产品。

市场上还有其它流动性来源:石油美元和那些储蓄过剩国家设立的主权财富基金。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汇率波动时期负责日元事务的日本财务省次官神原英姿(Eisuke Sakakibara)说,在创造淹没西方银行家的流动性过程中,日本人的套利交易起了决定性作用。“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犯下的主要错误,就是零利率政策实施的时间太长,”他说。“日本经济从2003年初开始复苏,但零利率政策一直持续至2006年。所以出现了很多套利交易,造成了极不均衡的资金流动。而且我认为它推动了世界其它地区金融泡沫的膨胀。”

公平地说,日本央行自本世纪初以来就对低利率表达过担忧,但却常引起外部人士的嘲笑。这些人中包括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伯南克当时认为,日本央行应聚焦于战胜通缩,而不是担心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产业的投资过热。虽然有所担忧,但日本央行却不能将利率调至远高于零的水平,因为通货紧缩仍在困扰着经济,经济增长仍然乏力。但到了2006年,日本央行开始非常担心低利率政策正造成危险的副作用,因此它投入更多力量来加以监测。一位银行官员试图弄懂难以捉摸的套利交易,她盯上了东欧的房地产市场——在东欧,以本币偿还的日元按揭贷款突然成为一种时尚。很显然,一些奇怪的事情正在发生,她说。但日本央行对此无能为力。

日本女性权力不小

滨纪子教授(Noriko Hama)是京都同志社大学商学院(Doshisha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一位坦率而十分风趣的经济学家。每次见到她,她的头发颜色都有变化,有时是紫色,有时是橙色。当我最近在东京见到她时,她已经染成了一缕缕的粉红色。滨纪子认为,日本女性掌握的权力远大于西方人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财务领域。“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中,当夜里突然传来某种响声后,”她说。“妻子总会对丈夫说:‘去看看怎么回事。'但在日本,起床去查看的将是女人。妇女有能力做这些实际的事情。因此,‘老爷'、‘少爷'们非常依赖于女性的作为。”她也认为,在向全球金融泡沫输送日元和日元交易方面,妇女发挥了重要作用。

滨纪子说,在家庭理财问题上,妇女的权力尤其明显。“在江户时代乃至更早的时期,”她说。“管理家政就是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妻子的一项主要职能。”甚至更大的财务决策——比如购买房屋或确定一项投资策略——往往也由妇女决定,她说。“男人们自称掌管大事的决策权。有很多要面子的形式,让男人觉得确实是自己作主。但所有基础工作都已经由妻子做好了。男人要做的只是走一个认可的程序。”

滨纪子表示,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随着零利率时代到来,人们——不仅是家庭主妇——开始担心,储蓄将不够晚年花销。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千家万户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当我们经历失去的十年(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的一段时期),走进零利率时代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无论他们如何节俭,无论他们储蓄多少,都不会获得任何收益,”滨纪子说。

“就在他们越来越焦虑的时候,放松金融管制、金融工程、结构性产品及日元套利交易等等,都开始频频见诸媒体。外汇交易也进入人们的视野。于是人们出于自己眼中的必要性,抓住了所有这一切,一夜之间成了短线交易者和网上交易者。储蓄文化出现重大的行为变化,让这些节俭的储蓄者成了大胆、勇敢的投资者。”

滨纪子认为,有两个主要群体特别容易出现这种变化。其一就是西山贵子这一代的退休人员,她们希望让储蓄增值,以谋求更舒适的退休生活。还有就是30多岁的妇女,她们的计算机知识为其打开了一扇滨纪子称为“点击作响”的金融世界窗口。这些妇女往往将工作和交易结合在一起——有时她们会在清晨或深夜悄悄地交易。

若林史江(Fumie Wakabayashi)就是这群妇女中的一个。31岁的她笑声极具感染力,有着冒险精神。她20岁开始交易,已经成为少数名闻全国的“美女渡边太太”中的一员——这种现象已吸引更多妇女加入投资者行列。她曾经想成为一名护士,但在父亲的企业破产后负担不起学费。可她不希望像服务员或接待员那样每小时只挣900日元(合6.9英镑)。

在若林史江的个人网站上,一种日本常见的造作风格描述了她出生于1977年,血液为A型,身高1.61米,体重48公斤。要更深入了解她的投资战略,总有她的书《我喜欢股票》(I Like Stocks)或她的任天堂DS投资游戏。现实中,若林史江是个漂亮而迷人的女子。在去年秋天一个凉飕飕的下午,在东京时尚之都涩谷(Shibuya),她为未来的投资者做了一次只有女性参加的讲座。“我喜欢只有妇女的讲座,”她说。“她们是非常认真的投资者。我认为如今日本女性比男性强有力得多。我不知道该如何确切表达,但我认为男人变得更弱了。”若林史江表示,日本需要打破谨慎的模式,学习拥抱更多风险。“现在,我们再也不能像中国那样快速增长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承担风险。我希望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多,我认为妇女正在抓住这些机会。”

酒后炒股

若林史江说,年轻时她曾有一个更激进的投资理念,偶尔会在喝下几杯鸡尾酒后进行“酒醉交易”。像很多日本短线交易员一样,她也曾借助波动性冲浪,希望从瞬间的买进卖出获利。如今她更像是一个买进并持有的投资者。她表示,极度动荡的外汇市场迫使她在去年早早退场,而在之后的秋天,日元大幅升值,让仍然持有外币海外资产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来自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数字显示,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在去年7月底,日本家庭持有的外币计价资产达到63万亿日元(合4760亿英镑)的顶峰,而到10月底的三个月中,这一数字急剧减少了15万亿日元。网上交易商证实,随着日元飙升,它们客户的帐户出现了巨额整体亏损。

“和服交易员”赚得暴利

一位日本妇女似乎曾完美判断出外汇市场的走势,她就是荒木惠子(Yukiko Ikebe),所谓的“和服交易员”(kimono trader)。在截至2005年的3年中,她在大宗商品期货和外汇保证金交易中赚到了估计达4亿日元的利润,但不幸的是,她忘了向税务当局申报自己的发财所得。这一小小的粗心大意让她被罚款3400万日元。这使她在全国的名声不佳,但也得到了投资演讲的机会,并让她的书《外汇的秘密》(The Secret of FX)销量大增。这本书的标题巧妙地纳入了日文“家庭主妇”的假名。

由于逃税丑闻,荒木惠子不希望自己的照片在日本传播(她的书里用漫画肖像代替),但她同意在一家网上券商的办公室和我见面。会面地点位于一座玻璃幕墙建筑“泉花园大厦”(Izumi Garden Tower)。她身着优雅的灰色和服和亮闪闪的珠宝首饰,在衣服拖地的刷刷声中走了进来。现年61岁的荒木惠子说,她在20多岁传授花道谋生时就开始投资股票了。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给她推荐了一些股票。几年后,她结婚生子,开始需要额外的钱来购买玩具和衣服。“我想:‘不知道这些股票现在值多少钱呢。'结果我惊讶地发现,它们已经涨了一、两倍。”当孩子们上大学后,她开始了更认真的投资,阅读有关投资战略、以及大豆和玉米等个别大宗商品的文章与书籍。她还报名参加投资课程,并与一位值得信赖的老师进行热烈讨论。

2000年,荒木惠子开始涉足外汇保证金交易。“那个时候,”她说,“市场对不断走低的欧元有很多不必要的担心。也许出自一个家庭主妇的直觉,我想:‘它似乎也太便宜了,买点吧'。”

有钱赚也不能牺牲睡眠

直到几年前,她一直处于强迫交易状态,每天熬夜到凌晨2、3点,以参与伦敦及纽约市场的交易,然后早上6点就起床。但在几年前,她觉得受够了。“我设定了纪律。即使市场正在波动或者有钱可赚,我也得在晚上睡个好觉。你不能为了钱就不顾一切。人的健康更重要。因此,现在我总是在晚上11、12点上床,早上6点到6点半起来。”

和许多知名交易者一样,荒木惠子也乐于介绍自己及时退出外汇市场的远见。但即便是现在,她依然觉得人们不会在承受投资风险方面却步。她表示:“我的确遇到过一些比较保守的老年人,他们继续将钱放在定期帐户上。但年轻一些的人很明白日本的养老金问题,他们希望为自己的退休,为打造自己的人生和梦想进行投资。听我讲座的就是这些人,”她说。

在英国,可能有许多“史密斯夫人”持类似理念。在英国首相布朗(Gordon Brown)为资助银行纾困和经济刺激方案而一再举债之际,有人将怀疑这笔钱以后究竟如何偿还。有些人可能担心,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可能会对英国金边债券或通货膨胀造成什么影响?通胀可能会侵蚀任何投资收益。但是,如果“史密斯夫人”想仿效“渡边太太”,将钱投资到国外,她将需要确信英镑会进一步下跌。如果有人在两年前判断英镑将大跌,并以230日元兑1英镑的汇率,将储蓄换成日元,然后以目前的130日元兑1英镑的汇率换回英镑,他就大赚一笔了。但现在,任何抵制不住诱惑去买进日元或美元的人,都可能被日元或美元强势的突然逆转套个结结实实。

“总体而言,渡边太太们昏了头”

滨纪子对这些内在风险感到担心,她认为这与赌博相距仅一步之遥。虽然她很高兴看到日本妇女更积极地掌管自己的财务,但她并不赞成从储蓄转向投资的文化。“节俭,不依靠他人,不依赖借钱度日,过去被社会普遍视为一种美德。而商业则被人瞧不起,人们羞于和放贷者为伍。”滨纪子表示,总体而言,“我倾向于认为,渡边太太们昏了头。她们迷失在这种从储蓄转向投资的风气中,认为金融巫术是21世纪的特征。IT银行和外汇交易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向她们涌来,将她们卷走。”

西山贵子便是被诱惑的太太们之一。在她意识到这一点之前,她的许多投资已遭受股市突然崩盘和日元走势突变的沉重打击。“我丈夫对我非常生气。我们在银行里就吵了一架,”她谈到几个月前的那一天说,那天她向丈夫透露了她投资的规模和损失的程度。“他让我马上全部抛售,以免我们所有的积蓄都变成无用的纸片。”

西山贵子不怪任何人,只怪她自己。“这都是我自己的错,是我的责任。过去我的奶奶总是对我说,不要把鼻子放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上,”她引用了一句意义不甚明确的谚语,关于一个女人和一只公鸡。她说,她看到过有关次贷和美国银行摇摇欲坠的报道,但没能想到那么遥远的事情与她有什么关系。她用奶奶的另一句话总结了她的投资经验:“犹如一个不怕蛇的盲人,我的行为和一个傻瓜一样。”

戴维•皮林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执行总编

译者/力文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中國在馬國建豆腐渣工程引發外交危機,港商化解

《亞洲周刊》毛峰
由於中資機構在馬達加斯加建豆腐渣工程,以及中方一系列承諾失信行為,馬國總統遷怒到訪的中國領導人吳官正,拒絕接見,並發出外交照會抗議。在緊急關頭,港商許智明幕後斡旋,一觸即發的外交危機峰迴路轉,終獲化解。

曾被中國前總理朱鎔基痛斥為「王八蛋工程」、橋塌路毀的「豆腐渣」建築近年也跨出國門,再加上中國政府部門的一系列承諾失信行為,釀成外交風波。非洲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總統拉瓦盧馬納納(Marc Ravalomanana)為之震怒,一度拒絕接見來馬國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並發出外交照會抗議。這場一觸即發的外交風波被正在當地採訪的亞洲週刊記者全程目擊,也揭開了港商許智明幕後斡旋,化解危機的內幕。

九月一日上午,吳官正在離開馬國時再一次接見了許智明,握著他的手說「你在這裡所作的工作,我已向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報告了,胡主席和溫總理讓我轉達對你的感謝。你為黨,為人民,為國家立了大功,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你在馬島所作的工作表示感謝﹗祝你的事業蒸蒸日上,再立新功」。

中國最高領導層高度肯定和感謝一個民營企業家、港商,極為罕見。而許智明臨危受命,傾全力展開斡旋,從而避免了中馬兩國關係可能突然「崩盤」破裂的危機,也寫下外交史先例。

近年來中國有關部門在對待非洲盟友傲慢浮誇、不守信用、留下種種隱患,終於釀出苦酒,也把中方有關部門的顢頇官員嚇出一身冷汗。

吳官正率領的中共代表團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一日訪問馬達加斯加。此前已有統戰部副部長、中華全國工商聯第一副主席胡德平帶領了近三十名中國大型民營企業老總來此作投資合作交流考察。中國期待通過官民並舉來推進中馬關係發展,開闢新天地,卻料想不到風雲突變。由於中國有關部門不負責任,長期不落實、不兌現胡溫對馬承諾援建項目的失信所為,在中國駐馬中資企業建造的「豆腐渣」工程引爆下,迅速發酵成為一場可能斷送中馬兩國關係的重大危機。

就在八月二十七日馬國總統拉瓦盧馬納納預定接見中國民營企業家代表團的上午,世界銀行駐馬國總代表將中資企業、中國地質工程公司在馬搞的劣質工程「狀告」馬國總統府,稱上述公司承建的一條公路通車半年不到,就發生了橋塌路毀及施工方不認賬的情況。聽著匯報,看著照片,血氣方剛的總統漸漸憤怒起來。

原來,這一項目當初是總統力排眾議,拍板把這個由世界銀行提供資金的築路修橋項目交給中國公司的。沒想到,他促成的項目如此之快變成了不堪入目的「豆腐渣」,令身為總統的他感到顏面全無,尤其是無法向世界銀行和怨聲四起的民眾交代。

一怒之下,總統拉瓦盧馬納納當即取消了下午會見中國民企代表團的安排。與此同時,他又想起中國政府承諾的另外二大項目水泥廠和國際會議中心的建設至今仍杳無音訊的不快,急令馬國總理雅克.西拉,要求他立即發出外交照會,與中國有關方面交涉。

雅克.西拉緊急約見中國駐馬大使李樹立,傳達了總統希望中方對上述項目予以明確答覆。由於中方對上述事情只有解釋而無承諾,總統拉瓦盧馬納納更是氣憤不已,於是決定不會見來訪的中國領導人吳官正,更醞釀不參加十一月份在北京召開的非盟首腦論壇。

中方遇上突如其來的外交知會,也深感事態嚴重,很可能引發中馬關係破裂。由於外交上的正面溝通已無迴旋餘地,中方通過馬國執政黨主席和議會議長去做總統工作,但未見效。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中方想到了與馬國總統拉瓦盧馬納納有特殊情誼的中國民營企業家、香港商人許智明,希望他出面盡力說服總統,化解外交危機。

身為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會長、香港上市公司中聯石化董事長的許智明是馬國總統的「莫逆之交」。深知馬國總統脾氣性格的許智明,聞訊後焦慮萬分。他不僅感到總統這次不僅僅是生氣,而且是自尊心受傷。如不化解這一矛盾,確實可能給中馬關係留下莫大的遺憾。於是,許智明展開了斡旋,動員總統拉瓦盧馬納納目前最信任的三人來展開遊說。

許智明首先拜訪了總統的兒子祖祖,請他盡力讓父親消氣﹔又拜訪了總統的特別顧問,請他見機行事,與總統多溝通。最後,許又連夜電告正在外地度假的馬國外交部長馬塞爾,懇請他無論如何飛返首都勸說總統,化解外交風波。卓有成效的努力終使馬國總統再度改變了決定﹕見。

拉瓦盧馬納納緊急約見許智明和亞洲週刊記者,見面時沒有寒暄,主人拿出中資在馬國承建道路工程造成橋塌路毀的十多張照片,無不埋怨地說﹕「你們看,這讓我如何向撥款的世界銀行交代,又如何向我國百姓說清楚、講明白﹖是我親自批給中國公司築路,結果卻如此令人失望。」

接著,拉瓦盧馬納納又講述了另外三件令他十分不痛快的事。首先,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他訪問北京時承諾幫助援建一座水泥廠,馬方提供了十分優惠的土地等條件,但土地至今閒置,沒有動工的樣子,馬國燃眉之急的水泥緊缺仍懸在半空中。其次是中國總理溫家寶親口答應幫助馬國建設一個國際會議中心,以迎接二零零八年非盟首腦會議在馬島舉行,現在也是石沉大海,連一張設計圖紙都沒有看到。相反,現在英國已答應幫馬國建設了。拉瓦盧馬納納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了數十張圖紙﹕「你們看,這是英國給的設計圖,全部是組裝型的,在英國生產製造後到我們這裡組裝就行了。真的,我也不想讓中國建造了,這麼不守信用。」還有就是你們中央電視台在《經濟半小時》節目中,把我國說成了『爪哇國』,我讓人查了一下,意思是說我們只是蒼蠅腿那樣大的一塊地方。還說到在此投資是去了一個讓你無法驗證、查證的地方。我們已作了外交抗議,中國至今不理不睬。馬國雖窮,但我們還是有自尊的,這樣藐視我們,還怎麼交朋友﹖」

總統似乎越說越氣,「中國現在是我國的最大投資國和受益國,每年中國企業從我國賺走的錢都不少於五千萬美元。但中國近五年來對馬國的支資、實物和現金加起來也不到一千萬美元」,他問許智明「你們連主席和總理的承諾都不兌現,我還有必要與中方領導人見面嗎」﹖許智明說﹕「我相信,中國政府和領導人作出的承諾是一定會兌現的。現在出現的這些問題,可能他們並不知情,所以溝通和對話是非常必要的。吳(官正)書記我是很了解的,他是中國主管幹部隊伍黨風黨紀的國家領導人,也是一個辦事非常認真、作風非常務實的國家領導人。總統如能與吳書記多進行交流,有助於消除雙方之間的誤解,也有助於發展中馬兩國的長遠利益。」

专访中联石化董事长许智明:"马岛油田已经打出油了"

2007-8-29 13:18:49 信息来源:《英才》 

  关于与陕西延长石油合作的最新进展

  《英才》:中联石化与陕西延长石油的合作已经进行一年多了,如今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许智明:目前,我们的合作已经得到了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合作的细节和条件有待双方进一步商讨确定,8 月陕西省吴副省长将带领代表团到马国油田实地考察。

  《英才》:为什么选择延长石油作为合作对象?

  许智明:在国有四大石油公司里面,只有延长石油是一家地方性石油企业。按照国家对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要求,其他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都在海外开展了许多业务,而延长石油方面还没有海外的收购合并,还没有找到海外油田,而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英才》:延长石油为何能够吸引你们?

  许智明:他们有技术力量,有人才,有各种资质条件,而我们在马国有石油资源,有各方面的政府资源,这些都为他们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延长石油成了我们优势互补的选择之一,我们之间的合作必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英才》:你们之间的合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许智明:我们出油田,他们出设备和力量,负责勘探和打井,出油以后按比例分成。当然,这种合作方式只是其中之一,不排除我们后续还会有新的合作方式。

  《英才》:目前打出油了吗?

  许智明:油早就打出来了,现在是看怎么样投资开发生产的问题了。在我们四个石油区块里面,光是3113 区块里,就已经有8 个油井了,从800 多米的到4000 多米的油井都有油。

  关于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之间的合作

  《英才》:你们与国内的很多石油相关企业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其中与中石油的子公司-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合作也很引人注目,现在合作进行的如何了?

  许智明:它是负责我们的石油区块里的一部分勘探,目前正在进行勘探工程。之前,我们在3113 区块已经完成了1300 多公里的地震勘探数据收集,在2104 区块也已经完成了600 多公里的勘探工作。2014 区块所打的勘探井中有3个井出现了油气。

  《英才》:你们之间的合作性质是什么?涉及到股权之间的合作吗?

  许智明: 这是探讨的合作方式之一,是中介机构中银国际提出来的,他们为了做业务而给我们提出一些参考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通过其它途径传出去了,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把我们的工程做好。股权上的合作,我们从来没有主动提出过这件事。

  关于一些问题的澄清

  《英才》:请你介绍一下邦盟汇骏公司。

  许智明: 为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进行价值评估的机构为BMIAppraisals,是英国会计师协会会员,在英国、美国和香港均有注册公司,其国际估价认可地位和结论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所接纳。

  《英才》:可否介绍一下当时收购明伦公司(香港)公司的情况?

  许智明:对香港上市公司明伦集团的收购是香港正常的商业收购。

  我们的相关企业收购明伦集团时,周益明的四川明星电力尚未出现违规担保事件。而且我与四川明星电力没有任何商务关系。

  《英才》:关于"北京嘉浩国际商住别墅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

  许智明:我的下属企业曾投资参股参与了" 北京嘉浩国际商住别墅城" 的第一期开发, 而项目转入第二期开发后, 我们已依法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 不再担任经营和开发公司的股东和法人代表, 故该公司与我没有任何的关系和责任。而北京柏联公司从未进行过楼房销售的银行按揭。该公司的股份权益和责任义务, 我多年前亦已依法转让, 其一切经营业务亦与我本人无关。

  许智明在中国所获荣誉摘要

  作为唯一来自港澳最年轻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近5 年来,许智明一直为中国扶贫事业殚精竭虑、四处奔走,协议扶贫5 亿多元,无偿捐赠1.5 亿元。为此,许智明荣获了1998 年度“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 年1 月27 日

  许智明博士致力促进中港关系及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并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扶贫及慈善工作,获颁授金紫荆星章。

  ---摘自《香港文汇报》 2003 年7 月1 日

  许智明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委任为太平绅士。

  ---摘自《香港商报 》 2003 年8 月20 日

  十多年来,许智明博士先后无偿捐资三亿多港元支助国际社会发展和人类扶贫事业。中国邮政部门发行“许智明与中国光彩扶贫事业”扶贫纪念封一套七枚,俄罗斯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和罗蒙诺索夫奖章。

  ---摘自新浪财经 2005 年4 月18 日

  许智明博士身兼多项社会公职,获奖无数,他是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推动人类和平进步奖”获奖者、中国“光彩事业勋章”获奖者。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2006 年3 月16 日

马国总统谈石油风波 许智明称未到讨论价值之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 09:41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访谈:马达加斯加总统麦克·拉瓦卢马纳纳(Marc Ravalomanana),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管理局总经理Elyse Razaka,香港籍人士、马达加斯加名誉领事和中联石化主席 许智明

  “9000亿美元石油价值不是我的说法”

  特约记者 罗绮萍

  香港报道

  4月19日,马达加斯加总统麦克·拉瓦卢马纳纳(Marc Ravalomanana)来香港做工作访问。他在港主持了该国在香港总领事馆的开幕仪式并参观了香港交易所。当天,马总统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的主题是大力推荐该国的旅游和资源潜力,希望吸引港商前去开发。

  但除此之外,马国总统也谈到了“9000亿美元石油”风波。

  而这场风波的两个主角,许智明是马达加斯加名誉领事和中联石化主席,刘梦熊为香港信用卡防盗公司(1051.HK,将易名为智富资源)执行董事。

  “石油神话”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当年10月7日,许智明与马达加斯加国家矿业管理局签定合同,以私人名义持有100%的马国2104及3113石油区块。2006年2月,他以1.4亿港元现金加股权代价,转让21%权益予信用卡防盗公司。刘梦熊落力推介这个项目,声称2104区块的石油储量约为159亿桶,而按照当前石油国际价格计算,其市值将高达9000亿美元。这令信用卡防盗股价飙升。但随即受到媒体质疑,这让刘梦熊公司的股价持续下跌。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岛国。1960年宣布独立,国土面积为59万平方公里,人口1800万,其中华人约10万人。25年前该国发现有石油,但由于含油量偏少,国际石油列强已进入这个世界第四大岛,但一直没有开发。

  4月19日,马国总统拉瓦卢马纳纳,该国前能源部部长、现任国家矿业管理局总经理Elyse Razaka和许智明在香港共同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我特别想强调我们的石油资源”

  《21世纪》:总统先生,你这次到香港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会见一些高层官员?

  拉瓦卢马纳纳:我这次是工作访问,所以不会会见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领导人。我以前是个生意人,在香港见到这么多商人我感到特别亲切。现在让我们谈生意,我们有你们没有的,你们有我们没有的。我们有很多资源,我们特别想强调我们的石油资源,现时很多石油公司已经在马国大量投资,进行勘探,Exxon是其中一家,另一家是Gahood,我肯定你会有兴趣听听许智明先生的意见,他对我们国家认识特别深。另外我想推介的是旅游,你们很多人都到过马尔代夫、加勒比海等度假区,我邀请你们到马达加斯加来,体验一下我们的海滩及处处繁花。

  《21世纪》:看得出来,总统先生对许先生很信任。

  拉瓦卢马纳纳:许先生正是我们需要的商人,我们要的投资者不仅是要开采我们的资源,而且要为我们兴建机场、码头、公路等。

  《21世纪》:许先生是你们需要的商人?但是媒体多番质疑许先生的财务能力及有关油田的开采价值吗?

  拉瓦卢马纳纳:许先生是马达加斯加的名誉领事,可以进入马国任何地方,你也可以问我们为什么选择许先生作为名誉领事,而不选其它人。要做名誉领事也需要有很多条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信任,信任是合作基础。

  《21世纪》:许先生,刚才总统说与你建立了互信关系,这与你长期在马国投资有关?

  许智明:是的。我的集团较早时已在当地收购了一家商业银行,另外我们已得到马国政府批准,在首都建设一条超过20公里的机场高速公路;再有一项便是马国准备设立经济特区,我们也会参与。两个石油区块是我在马国的投资的其中一个项目。

  《21世纪》:总统先生,您应该知道了,许先生刚才所说的这两块石油区块,香港及内地的媒体对此有很多质疑。您曾于2004年5月访问中国,按照以往经验,如果储量丰富,中国的领导人应该会跟你商谈,然后由两国的大企业进行合作,但这两个区块由香港商人许智明先获得100%权益,而非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

  拉瓦卢马纳纳:我再说一遍,许先生是我们需要的商人。马达加斯加早于25年前已发现石油,国际很多大型的石油公司都在马国有业务,但没有一家开始实际的运作,这是我为什么不选择与大公司合作的原因,我们需要更实在的、可行性更高的方案,我们不需要遥远的、空泛的方案。

  Razaka:我们国家矿业管理局在2005年推出四个区块,面向全世界石油公司竞标,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石油公司都派出了考察团来马国,包括许先生的公司。中国的几大石油集团都有参与,但没有中标。现在四个区块都已有主了,其中两个给了许先生,一个给了南非一家公司。

  “现在不是讨论石油项目真正价值的时候”

  《21世纪》:许先生,对于众多媒体的质疑,你本人有什么回应?

  许智明:我很感谢媒体对这个项目的关注,但有关报道存在误差。

  《21世纪》:我们一直跟踪报道这个项目,9000亿美元的说法,其实是在你们邀请记者参加2月27日的发布会时的邀请函中提出的。但刘梦熊先生却在质疑中央电视台,说已经对媒体一再强调不可以用150亿桶远景资源量乘以60美元一桶来计算。

  许智明:我不知道这是谁的说法,但一定不是我的说法。我也一再强调不能以9000亿美元来算。市场上有人强调这个项目值9000亿美元的讨论,和我们的真正的意图相违。试想想,刘梦熊先生的信用卡防盗公司用1.4亿港元的股份加现金,换取项目的21%股权。我认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市场、传媒及刘先生,都没有可能期望1.4亿港元可以买到一个价值9000亿美元的项目的21%权益。

  《21世纪》:那么这个项目的真正价值是多少?是真正可行的吗?什么时候可以打出第一桶油?

  许智明:现在不是讨论这个项目的价值的时候,我只能证明这个项目是真实的;我们的区块是有石油的,同时正在按照开发的规律启动中,我们有35年的开发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也看到国际很多著名的石油公司,他们的区块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要求刘先生及其合作伙伴,要以很务实的态度,把这个项目早日做出来,打出第一桶油,大家就毋须再争论了。

  希望媒体不要老是关注我们的旧项目

  《21世纪》:有外电报道说中石油及中石化正在竞标马国的Bemolanga油田,能说明一下情况吗?

  拉瓦卢马纳纳:我希望媒体不要老是关注我们的旧项目,你们应该关注我们的新项目,我们还有一半的区块还没有售出去,你们来吧!我们有你们没有的石油,你们有我们没有的资金和技术。

  Razaka:我们即将有70个区块标售,5月22日便会在伦敦推介,我们邀请了全球著名的石油公司来参加,包括中国的三大石油集团。以往因为马国的油田含油量较低,石油公司兴趣不浓,但在油价高企的情况下,马国油田能重新抓住石油列强的眼球。我们除了石油外,矿藏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现时正缺乏资源,与我们正好是互补关系。

中国商人非洲拥有6大油田 安南曾起关键作用

2008年07月14日 08:05中国经济网
海外拥有100%油田股权

至今,许智明仍然是唯一在海外拥有100%油田股权的中国人。

近日,香港中联石油化工国际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和中华煤气合资联合开发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油田。

这只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会长、该公司主席许智明投资非洲油田的最新一个动作。

许智明早在2005年10月7日,就以自己拥有的两个全资公司和马国矿业与战略工业署签订勘探开发两个面积共28420平方公里的油田。其后,在2006年10月12日,他又和马国再签订勘探开发另外两个油田的新协议。四个油田总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公里,约定期都是30年的石油、35年的天然气开采经营权和分红权益。其中面积8320平方公里的3113区块,许智明担任主席的中联石化拥有100%的权益;另一面积达20100公里的区块,待今年8月完成余下的的权益收购交易后也将拥有100%的权益。

许智明真诚地对本报记者说:“我之所以能拿到被马国视为国宝的多块油田,并不在于我的财力和技术实力,一切都在于彼此间的真诚和信赖”。

与马国结缘安南是“媒人”

他透露,能够和马国结缘,是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媒人”: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

原来,许智明在担任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并因扶贫工作而与联合国打交道期间认识了安南。其后,在安南家乡加纳捐资建校并开展扶贫事业。在马达加斯加总统拉瓦卢马纳纳访华时,安南安排了两人见面。

一个月后,许智明造访了这个世界第四大岛国、占地60万平方公里的神秘非洲岛国,很快确定购买2万公顷土地开发经济型农作物以扶贫。其后,收购马国第二大商业银行———马达加斯加工商银行87%的股份,宣布将该银行的贷款利率从25%下调到15%,其后又下调到12%,其他外资银行不得不跟随调低利率。这样,不但从资金上大大地缓解了马国政府的经济压力,也让当地人民在受惠中感受到了这个中国人的魅力。

上至总统下至黎民百姓,许智明都秉承平等尊重以及发自肺腑的真诚与之交往,赢得了人心和尊重,所以,当美国石油大亨带着巨额金钱、带着数十名专家律师组成的队伍,更带着盛气凌人去马国谈判时,许智明只凭一己之力,一举拿下马国石油区块勘探、开采经营权。在马国国会审议表决油田收购案中,国会全体议员一致投了赞成票。

油田总面积大如两个台湾

如今,许智明已经是马国的名人,总统委任他为马国驻香港名誉领事。

许智明介绍,他的公司在非洲共拥有六幅油田(还有两幅在刚果和乍得),油田总面积大如两个台湾,现在只是将其中一幅注入中联石化,一年内股价升了十多倍,油田资产利润从几亿港元升到100多亿港元,即上升了几十倍。他告知,中国有名的石油专家、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是总指挥,这个油田去年8口井都打出了石油和天然气,预计今年就可正式投产,前景十分喜人。

窖藏10吨茅台打天下

许智明自认是个“茅台迷”,在他家的地窖足足收藏了近10吨茅台,茅台酒厂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特制了一万瓶回归茅台酒,他个人拿到2000瓶。每次赴非洲,他都带上七八箱。他与马国总统拉瓦卢马纳纳一见如故、情同兄弟,经常对饮茅台。总统曾对他顷诉童年往事,告知小时候边读书边送牛奶,连鞋子都没钱买,当上总统后,要致力改变国家贫穷面貌,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同样出身草根阶层的许智明十分认同他的理念,他透露,那次签订油田开发合约,就是在酒过三巡之后签订的。

他也结交了不少俄罗斯酒友,曾和俄罗斯科学院院长通宵对饮茅台和伏特加,曾以一瓶八十年茅台和总统普京交换一瓶伏特加。

处处先行处处得先机

许智明很爽快地告知:“我喜欢先行!”

今年44岁的许智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内地来到香港创业投资发展的,他到香港后,审时度势,艰苦创业,短短的近20年时间,成为拥有百亿资产的新富商,成为香港最年轻的太平绅士、最年轻的“金紫荆星章”获得者。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眼光独到和超前”。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在为他的一本文集作《序》时写道:许智明先生连续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投资深圳开发房地产并取得成功的香港商人;第一个投巨资开发北京房地产的香港商人;第一个在中央政府发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号召后,投巨资以全资收购辽宁国企石化企业。第一个捐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香港第一个最早到新疆、内蒙古、西藏捐资和投资参与光彩事业;第一个捐资创办光彩扶贫典范“中国广东清远光彩扶贫移民新村”的实践者。

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这些年,许智明捐赠的各项扶贫助教资金,高达4.5亿元人民币。

新目标:建海岛天堂

许智明说,我们不见得是带动什么潮流,但都是早于其他人一两年。以前没有人去非洲的时候我去了,现在那边有中国热,下一步到哪里去我也不好说。稍顿,他说:“我还是把这个秘密独家透露给你吧!就是计划向太平洋的岛国收购荒芜的海岛,然后在每个海岛各建一幢别墅,建世外桃源和真正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