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世界經濟重建 中國積極刺激經濟(中國經濟何去何處.二之一)
溫家寶總理去周三(五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去周日(九日)新華社報道,會議決定推出明年一月一日起實施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經濟工程,到二○一○年底需投資四萬億(人民幣.下同);對於擁有高達一萬九千多億美元外儲的中國,為刺激經濟而負擔四萬億人民幣的「額外開支」,綽綽有餘(何況這些支出不少有回報),這體現了「積穀防饑」的好處,因為在其他國家,這樣做難免會使財赤上升。一如過往推動政策時有關部門的刀筆吏(「筆桿子」)循例為是項政策拋出一串反映政策性質、目標和要求而且言簡意賅極易上口的口號,有助老百姓對政策的理解,這項「振興經濟」的四萬億投資在執行上必須「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這「十六字真言」若果百分之百貫徹,此項基本上是大搞基建、取消對商業銀行貸款限制、加大對中小企信貸、刺激消費誘發投資(減稅)及優化民生(包括教育、醫療、廉價房及福利)的規劃,必然可收宏效。
國務院突然大調整經濟政策,正如昨天本報新聞報道:「由穩健的財政及貨幣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及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故安在?
首先當然是不久前才推出連串令經濟熱度降溫措施,生不逢時,與華爾街引發的金融海嘯撞個正着,令內地經濟急轉直下(相關統計料在一二個月後才公布),多種工業原料以至物業價格及銷售情況都大幅下挫,上半年倒閉的中小企近七萬家、今年來已有三千六百多家玩具廠關門,而十月份中國的煤斤出口量驟跌百分之五十三點六。這種情況,即使「厲行」自由市場的經濟社會亦無法承受,在人民要求下,以民意為重的政府不得不作出積極回應。以香港為例,由於海外市場冷卻退貨量驟增本地消費萎縮中小企叫苦,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是在昨天宣布包括百億特別信貸計劃的「支持中小企新措施」,而政府屬下的信用保險局和貿易發展局亦推出相應措施的配合(所有種種,會慢慢培養出港人「有困難找政府」的「優良傳統」!)。準此,奉行計劃經濟的中國拋出美其名曰「振興經濟」的「救市措施」,是應有之舉。
其次亦但可能是更有迫切性的是,胡錦濤主席將於明天飛華盛頓出席目的在「如何遏阻衰退」及「重整國際金融秩序」的二十國領袖峰會,中國雖尚不能稱「經濟大國」,惟其經濟盛衰對世界經濟升沉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以去年為例,據國基會的數據,世界經濟成長便有百分之二十七來自中國經濟的貢獻。因此,胡主席帶着這份「二年投入四萬億」的刺激經濟計劃赴會,等於對世界經濟復甦盡了最大努力,做好「世界公民」的責任,日後在這類事務的發言權,肯定相應增加。
評論內地經濟政策,筆者有本身的「準則」,比如當局宣布的目標,除非政治上有意外,肯定能夠達致,因此不必太着意於如何達標的細節;即使由於國際環境驟變的衝擊以至規劃有掛一漏萬的缺失,令事實與目標有差距,統計部門亦會體諒上級的苦心,加沙摻水,令統計數字「符合預測」,若非如此,豈不等於領導人作出錯誤決策,在領導一貫正確的社會,那等於動搖了領導的權威性,整個政府的威信受影響,因此是不容許發生的!不過,隨着經濟高速發展及網絡資訊無法徹底審查,內地人在人均收入不斷上升的同時,民智亦日漸受資本主義社會自由意識的影響而有所進步,那意味中產階級的壯大及視爭取本身利益為天賦權利,海外人士因此可從內地民間網站上的言論及自發性活動等,了解實質經濟進度以至社會公義是否符合中央的規劃和願景,假如處處工潮,失業工人為生活無以為繼和因官僚貪腐之風盛行迫使缺乏正當渠道宣洩怨氣的民眾上街示威抗議,等於傳達了中央公布那些令人以為一切照計劃運作「勝利完成任務」的統計數字和指標,都有弄假作虛成分。換句話說,在內地統一發放消息的情形下,海外人士已漸漸找到其他參照訊號。
雖然未讀此項未來二年投入四萬億經濟計劃的詳細內容,筆者仍有信心作出下列數項預測。
第一、國際市場多項商品期貨的價格,必然由於國內再加大基建規模令需求大增而上升(油價聞聲升百分之三點八、黃銅升百分之八),那些內地有出產及生產的,因為本地需求轉殷、出口量下降,國際價格自然上揚;而若干內地無所出而必需從國際市場購買的,在供應不可能突增的條件下,價格亦必然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僅僅於三數個月前金融海嘯未至時供應管道出現嚴重的所謂「瓶頸問題」一度令價格飛漲的商品,其價格極可能在衰退陰影下再次飛躍。這種很快便會顯現的價格趨勢,為快將出現的通脹打好再度肆虐的基礎。
第二、大量投入,可望維持失業率於「可接受」水平,內地的消費市場應該好轉,因為投入產生的乘數作用會推動總體經濟發展;今年第三季中國GDP增幅百分之九,比今年首季增幅達百分之十點六固然大為遜色,較去年同期的百分之十點○一亦有所不如;第三季增幅為三年來首次跌落單位數字。如此增幅,是所有成熟經濟體系不敢想像的高速增長,但中國有就業人口太多(鄉民大量湧進城市找工作)必須解決的困難,保持高增長是唯一壓低失業率的途徑。
第三、以中國的現行制度,自私人性很難滿足,因此貪腐之風極可能變本加厲,此次出台的「十措施」(十招),包括取消對中小企及對商業(其實是國營)銀行的貸款限制,雖是對症下藥,但「取消限制」等於增加貸款部門的酌情權,因此,這些措施不僅會形成更巨額的足以禍及日後經濟發展的「應收未收賬」問題,而且必然會令貪污之風更猖狂!
慎冥的思想乐园
1 条评论:
推動「中間性技術」 拉近城鄉差距 解決失業問題
中國經濟問題千頭萬緒,其中最具迫切性的,相信是農業(也許說農村更恰切)問題;十月中旬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根據「依法自願有償原則」,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藉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農場,是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生產力太低等問題的重要手段。
上述的辦法應該可行,問題是農村因改革而提高了生產力,勞動力過剩情況會更嚴重;「多餘的農工」大都進入城市找工作,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帶來重大經濟和社會困擾,若處理不當,極易促致社會不和諧甚至引發政治問題。「振興經濟」其中「一招」是提高工商業投資的誘因,配合刺激消費的政策,工商業轉趨興旺,不難預期,在這種情形下,它們必會僱請更多員工,湧進城市的「下崗」農民便不等同失業人數上升。
可是,這種推理不一定便是現實的寫照,因為出口市場疲不能興的時間可能比想像中長,而民主黨政客當美國總統,貿易保護主義捲土重來的可能性比在共和黨治下高,這些微妙變化,在在意味中國產品外銷情況難復舊觀,單憑內地消費者的消費,恐怕難以維持失業率在可以接受即不會引致社會不和諧的水平。怎樣做才能紓解這種困局,筆者的思緒「回到從前」,認為全力在鄉鎮推動較「土法技術」(Indigenous Technology)富生產力的「中間性技術」(Intermediate Technology)的非高科技小規模工業,是值得一試的辦法。
一九七八年中國進行經濟改革之後,筆者從七九年國慶日至八二年間,斷斷續續在「政經短評」(「社評」)寫了七、八篇推介這種目的在使人人有工作同時,可按部就班、腳踏實地進入現代化的方法;可惜這種平實且可行的方法,不夠「性感」,未受應有重視。
眾所周知,「中間性技術」是德裔英籍、重實踐輕理論的牛津經濟學者舒默克一九七三年在其成名作《小即美麗─研究假設人們要緊的經濟學》(E. F. Schumacher〔1911-1977〕: 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第三部第十二章的主題,目的在使「城市以外即鄉鎮人民獲得健康的經濟生活」。舒默克指出,如果政府集中全力發展大城市,結果會加速農民向提供「高薪」工作的城市遷徙,形成城市人口過剩、農村勞動力不足這種「累人累己」(process of mutual poisoning)亦可說雙輸的發展。舒默克因此提議在鄉鎮「成立成千上萬小型工場」,於創造就業的同時還解放了「窮人」(相對城市居民而言)的生產力。舒默克當然了解現代化大規範工業的優點,惟他指出這是「資金足而勞力缺」的最佳結合,並不適合資金及技術兩缺勞動力卻過剩的地區!
顧名思義,「中間性技術」並非尖端技術,舒默克的比喻是先進工業國的高科技是「千鎊技術」,「中間性技術」是「一鎊技術」(a £1- Technology),不說自明,兩者之間有很深很闊的鴻溝,發展中國家若好高騖遠,從「一鎊」跳至「一千鎊」,肯定會遭遇種種無法克服的困難;如果一國政府為追求最好,貿貿然大力引進「千鎊技術」,會把本地的「一鎊技術」淘汰、摧毀,結果自然是失業現象惡化,窮者因此愈窮,貧富兩極化必愈彰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中國的技術水平也已晉升至「一百鎊」水平,儘管在若干最尖端科技如航天上已取得走在世界前列的輝煌成就,但在當前的條件下,全力引進高科技行業,對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尤其是解決失業問題好處不大。
舒默克最關注的是「無論在農村或城市都缺乏謀生基礎的窮人」,他認為建基於「中間性技術」的小規模工廠可為他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必須強調指出的是,「中間性技術」並不是重拾過時的老方法,而是「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運用先進知識把之改進」。
審視若干先進工業國的發展過程,舒默克指出「二元性經濟」(Dual Economic)對經濟發展有利。在發展中國家,「尖端科技」是無法遍地開花的,這即是說,重點工業城市發展尖端行業,但鄉鎮應開發技術條件、資金及本地人才能適應能掌握的工業。如果全國大搞「尖端工業」,必形成「落後地區」如農村的人口湧入大城市,造成種種上面提及的困擾,極可能因此危及「現代化區域」的經濟生活。
在《小即美麗》書中,舒默克還以經濟學理論(與本文無關的〈經濟學的角色〉一章出奇地出色,值得向對經濟學有興趣者推薦)及眾多實例,「證實」「中間性技術」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次佳之選,筆者以為這對解決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的矛盾特別是人口眾多且就業問題不易解決的中國,尤具現實意義。
一九七九年十月七日,本報「讀者之聲」版發表署名信誠讀者的二千多字長函,呼應筆者的評論,述說他經常回國所見,認為「追求不適合本身落後情況的尖端科技,到頭來只有事倍功半」,他還列舉許多實例,指出「中間性技術確是引導落後國家進入先進國家的最佳媒介」。事隔三十年,這種情況似乎仍存在。「中間性技術」平實踏實,中國有關當局不宜輕輕放過。
於一九八○年成立的「舒默克會」(The E. F Schumacher Society),今年十月召開第二十八屆年會,與會者甚為踴躍,發言者不限於學者,各行業的精英如園藝廚藝(應用的都是「中間性技術」)專家提出的報告俱實用可行……。舒默克的理論因不具備誇誇其談特質而未成「顯學」,但它在提高生產力解決失業問題上,確有可取之處。
值此推出大手筆的「振興經濟」之際,筆者希望有關當局能研究舒默克三十多年前的建議,協助「下崗」農民搞有本地特色和具實際價值的低技術工業。
‧中國經濟何去何從.二之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