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心證券投資的讀者,只要有五年以上的「投資史」,很少不知巴頓.畢格斯(Barton Biggs, 1932-)這個名字。畢格斯可說與投資結下不解緣,一九五五年從耶魯英文系畢業,當過數年小學教員後,一直從事與股市無關的工作。一九六一年進入當年的大經紀行赫頓(Hutton)任證券分析員,未幾跳槽摩根士丹利(中環人口中的大摩)任經理並於七三年當上合夥人;他在大摩的生涯可說一帆風順,於七十年代後期至二十一世紀初期,分別出任其研究部門主管及首席環球策略家,以大摩當年財雄勢大的威勢,畢格斯的評論足以左右華爾街─世界股市。大摩曾是香港股市大玩家,在九十年代,畢格斯對港股去從有呼風喚雨之能,這是由於他的政經分析確有過人之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辦法調動大摩數以千計客戶以十億美元為單位的資金,那意味他的言論有「實質」支持,因此多能「臆測屢中」,這等於「貼士奇準」,其權威地位由是確立,不在話下。 畢格斯長期為大摩對內(客戶專用)發行的每周投資通訊撰寫不多不少二頁的「投資前景」(Investment Perspective),筆者長期拜讀,頗有所得。投資銀行的評論,談論世界大事,以美國價值判斷觀之,大都客觀公允;但觸及個別股票,便不能「等閒」視之,因為其是否持有某種股票、該公司是否其客戶,皆足以影響評論的公正性,基於人皆為自利而忙的「真理」(說「大道理」也許較恰當),公司(及客戶)持有甲股,評論尤其是首席評論員的評論斷無「倒米」看淡之理,反之亦然……。這是投資者對這類評論不能照單全收、言聽計從的原因,換句話說,「經紀行」的評論可讀可不讀。筆者對畢格斯的每周評論「不離不棄」,卻是因為他的文筆簡潔明快,讀英國文學而無半點迂儒之氣,真是難得;而他帶讀者「遊花園」的文風特別吸引,以其雜書讀得多,因此經常插入一些看似與主題無關其實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典故、逸聞、笑話,令好此道的讀者看得暢快淋漓。筆者常說「帶讀者(或聽眾)遊花園」,不一定是貶詞,因為若此中種滿香花異卉古樹而不是雜草叢生蚊蟲亂飛,這樣的花園便不怕「遊」! 正因為喜歡讀畢格斯的作品,○六年初他的《渾身是刺》出版,筆者便為文介紹(○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本欄),本擬多寫(已作預告!),可惜因故一篇而止;今年初其新作《財富、戰爭和智慧》(Wealth, War and Wisdom)面世,筆者「廢寢忘餐」(那當然不是事實),數天讀畢;可是,由於可以一評的事太多,把此本想一寫的書忘卻,直至近來美國財金當局「印銀紙救公仔紙」,扭轉並扭曲市場走勢,筆者才想起畢格斯這本仍放在「待評」架上的書。 畢格斯在新書中所傳遞的訊息,筆者把之歸納為下述三項─ 第一、徹底摧毀財富的世界大事,一個世紀總有一二次,在〈新約.啟示錄〉第六章出現代表死亡、饑饉、瘟疫及戰爭的「世界末日四騎士」,定期為禍人間,雖是「寓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實。 第二、如同財富創造一樣,保管財富亦不是學術界能提供答案的事,前者各師各法,後者則可從經驗中汲取教訓,而「審慎理財」永遠預留退路是恒久不變保護財富的方法。 第三、在反映經濟及政治前景上,股市有驚人的預知能力(incredible prescience),大牛市必然有和平繁榮的大環境,反之,大熊市或股市驟然急挫,不僅是經濟衰退、制度崩潰在前的示警,而且可能是爆發戰爭的先兆。 以當前的情況看,筆者以為政府救市前世界股市大跌,反映了金融業病入膏肓甚至國際局勢緊張的形勢─伊朗/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美國隨時會爆發難以想像的「軍事意外」—股市趨勢提示股民要作出因應,以免「意外」突至措手不及。 非常明顯,股市的升沉對一國以至世界政治經濟短期前景有「示警」或「報喜」作用。股市有此功能,皆因參與其間的人,不論其為投資者或投機者以及為他們服務(買賣)的人,都比較上精明─在非特權少特權的社會,比較精明的人才能積累財富─他們觀察世務、審度形勢的能力,均高於一般人,而且他們為了保護本身財產,必會倍加用功,研究、分析一切可能影響其財富的資訊,這意味他們有較非股民更銳敏的洞識力,結果股市才能傳達政經前景的趨向。事實上,象牙塔經濟學家亦認同這種看法,大名鼎鼎麻省理工「鎮校之寶」森穆遜,便指出過去九次經濟衰退中,「五次準確地由股市所預測」。 可是,當政治力量橫加干預時,股市這種預測功能便喪失;以當前為例,在美國領頭下,世界各國央行向市場注入的萬億美元計的資金,所有釐定市場價格的秩序因此被撕裂,股市的預示功能亦因之失效。在科技不若現在先進的年代,礦工帶着對一氧化碳及沼氣(甲烷)極度敏感的金絲雀下礦坑,當牠大叫甚至突然死亡時,礦工便知大事不妙,馬上疏散……,對於政治經濟而言,股市的作用有如金絲雀,現在金絲雀在政府干預下已失去這種本能,大禍來臨時,便沒有人能及時趨避! 「黑天鵝」將突然而至.二之一 |
| ||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敵我雙方台前幕後的文爭武鬥,這數十年來,值得一提的大事小事,都給學者、作家、記者及「當事人」寫透(荷里活失實誇張的電影進一步使之普及化),畢格斯這本書所提及的事故,因此均為大家耳熟能詳;不過,他仔細剖析幾次決定大戰終局的戰役,從結合股市反應的角度切入,很有新意,加上書中穿插不少正史不錄的「小事」如「不列顛戰役」爆發前夕,德國特務扮演清潔工人,檢查唐寧街首相府的垃圾箱每天有多少個酒瓶,以印證希特勒估計邱吉爾酗酒是否正確無誤等,大增讀趣,再配上股市走勢圖表,令讀者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階層,股民有在自由市場即在政府不橫加干預下對股市有極高的預知能力。 投資「鐵律」雖說散戶是大戶的「點心」,大魚注定食盡小魚才能成長,有時還套上「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老語,以形容股市失敗者屍橫遍野和肚滿腸肥大戶的「無良」;不過,近今論者已推翻這種「傳統智慧」,指出在投機市場,散戶絕非注定失敗,小魚不易成為大魚是鐵一般事實,但小魚自有生存的本能,而且大戶亦不是個個「英明神武」(近月在雷曼衍生工具上損失慘重而上街的都是散戶,未見大戶,所以如此,一來是不想當眾「丟臉」,一來不圖招惹債主上門,大戶不敢露臉參加,絕不表示大戶沒有虧損!),數年前一本題為《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筆者寫過一篇評論)的暢銷書,舉出無數例子,說明散戶(群眾)在投機市場大多有所得着,雖然他們的所得遠遠不及少數超級大戶……。香港市場過去形容散戶為「塘邊鶴」,傳神正確,說明他們確有覓食之道,而道在追隨潮流;當然,這種做法為「相反理論者」所不屑,但群眾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乘風御浪,搭「順風車」,是小本者求存勉強可行、有幸運之神眷顧時甚至可能致富的辦法。 畢格斯說他「無意間」(by chance)發現股市準確地預示數次盟軍大捷的戰役,令人嘖嘖稱奇。一九四○年五、六月間,英、法三十三萬八千大軍從鄧茍克(Dunkirk)撤走、法國和比利時為德軍攻陷而荷蘭不戰而降,自由歐洲風聲鶴唳、風雨飄搖;此時德國以飽虎擒羊之勢,好整以暇地做好周全部署,然對英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所謂「不列顛戰役」),企圖一舉摧毀英國空軍取得制空權,使英國癱瘓不得不降!在歐洲已落德國之手英國只能孤軍作戰的惡劣形勢下,倫敦股市卻見底回升,結果經過數月廛戰,德軍初嘗敗績,扭轉了歐洲戰場局勢,市場悲觀情緒為之一變,投資者居然「買中」。一九四二年六月太平洋中途島戰役,美軍擊敗日本海軍,大挫「皇軍」氣焰,奠下盟國反敗為勝的基礎,而美股如春江之鴨,五月已上揚(從此反覆漲至大戰結束;當年的大藍籌如美國電話、伯利恆鋼鐵、佳士拿〔克萊斯勒〕汽車、通用電器、通用汽車及美國鋼鐵等,股價均大升)。另一方面,德國股市在一九四一年十月見頂回落,十二月德軍在天寒地凍的蘇聯師老無功(汽油短缺加上裝備不足〔這本書舉出一些諸如在零下二三十度在曠野脫褲子大解士兵被凍死的「趣事」〕,是德軍潰不成軍敗走的原因)只有後撤一途,股民顯然比軍隊早一步退卻。到了一九五○年,日本股市在北韓發動攻擊後十一天跌去約百分之五十;可是,正當美韓(及聯合國)軍隊節節後退有人擔心會被北韓及中國志願軍趕落大海的七月初,日本股市開始強勁回揚,比扭轉韓戰局勢的九月十五日「仁川登陸」,日本股民走在戰局之前二個月! 在這數次大戰役前,英美德日股市升跌「有序」,產生了預示勝利和覆亡的神奇效應;令人驚奇的是,股市的反應與軍事觀察家的論斷背道而馳,這即是說,若聽從政客、軍事評論員的話,投資者便坐失機會;當時正確地看到這種大趨勢的,惟唯利是圖的證券投資者! 畢格斯指出塔利布所說的「黑天鵝」(要理解這本書深奧哲學性著作的主旨,請讀麥稻二○○七年六月十六日在本報文化版的大作),即發生可能性極低但一旦發生影響力極深廣的事件,隨時出現,衍生工具搞出禍事便是一端(畢格斯認為買賣衍生工具如嘴不離煙的老槍,最終患上不治之症機率極高)……;如何在「黑天鵝」出現前做好部署,畢格斯建議讀者仿效《瑞士家庭魯賓遜》─一本於一八一二年出版至今仍在「再印」的小說(「番書仔」大多讀過)的主角因沉船流落東印度群島自力更生的生動、勵志故事。畢格斯主張他的讀者起碼要撥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財產,作以防萬一的「投資」,而持有收息足以過舒適日子的政府發行的「不受通脹蠶食債券」(TIPs)之外,購買一塊農地,建一小屋,僱幾名農夫,種些口糧,然後貯存足夠種子、肥料、罐頭食物、餐酒、藥物及衣服等「耕作及日常必需品」,當有害的「黑天鵝」出現時,你便能安然過渡! 在太平盛世,畢格斯的主張不會有人聽得進耳,如今突變頻生,不論在經濟上或軍事上,隨時有後果難料的意外,因此不得不早為綢繆;本來,在自由市場,機警的人可以從股市走勢上測知「黑天鵝」出現的可能性(這是畢格斯在書中數度提醒讀者要「仔細聆聽市場傳達的訊息」的原因),可是,現在在最崇尚自由經濟的美國帶動下,各國政府全力介入支撑金融市場進而左右股市走勢,市場已失去發揮正確反映前景訊息的功能,這意味「黑天鵝」將突如其來,把投資大眾殺個措手不及。 「黑天鵝」將突然而至.二之二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