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走势决定买卖时机
曹仁超
没有基础分析做后盾的技术分析,只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同样只论股份优劣而不把握时机,可能呆坐十年,亦只见波幅不见升幅。所以,两者最好互补长短,再加上严守纪律,便能投资成功。
技术与基础分析互补长短
我老曹入行三十多年,至今仍无法回答以下问题: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之间,到底孰优孰劣?成功掌握时机,到底是否有可能做到?买入后持有好,抑或因时制宜好?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在其上市旗舰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年报中透露,他最初投资时,只运用技术分析,但发现赚不到钱,于是便改用相反理论,逆市而行,结果亦不成功。最后才转向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基础分析,发现见效,一直沿用至今。
我老曹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单纯使用任何一种分析方法,不论是纯技术分析或纯基础分析,都不足取。没有基础分析作后盾的技术分析,只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同样只论股份优劣而不把握时机,可能呆坐十年,亦只见波幅而不见升幅。所以,两者最好互补长短,再加上严守纪律,便能投资成功,既可避免自己感情用事,亦可防止亏损扩大。
之前我们已讨论过基础分析,这里主要谈谈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易学难精,大部分人花三个月时间便以为可掌握窍门。当市场出现一些不规则的波动,有的人一知半解便自命走势专家,结果成为大输家。在投资研讨会上,我老曹亦曾强调:不懂游泳者,会拒绝下水;深谙水性者,碧波畅游,亦不会出事;最易浸死者,只有那些半桶水的人。
学走势,一定要“精”。千万不要看罢三本二流分析员写的中文书,便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作者自己都未发达,要么是“讲就无敌,做就无力”,就是只晓事后孔明,哪有条件教人发达?正如前总书记胡耀邦所言,实践是印证真理的唯一方法。
须知道,技术分析的作用,其实只是解释过去。当然分析过去有助了解将来,但技术分析并不能预测未来。我老曹学习此道三十多年,深知任何分析系统都不会百分百可靠。更何况投资者须等讯号出现后才能确认走势,事前无法估计,加上走势有时准、有时不准。最可怜的是通常你信的那一次,分析便不准;反而不信的那一天,却非常神准!
投资市场之残忍还在于,当世上有太多人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时,往往会产生反效果。因此,投资者对任何分析系统,都适宜学得快,一旦普及之后,便须及时放弃再用。
现在比较可靠的分析工具,依次为随机指数(Stochastic,简称STC)、强弱指数(Relative Strength Index,简称RSI)、趋势(Trend)和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简称MACD)。这些都是我老曹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们的讯号均无灰色地带,绝不模棱两可,只有“去”与“不去”!当自己的看法与以上工具的分析结果有出入时,必须重新检讨自己,不要盲目坚持。
另外,一些在港较少人使用的技术分析工具,如动力指标(momentum)、波动指数(Volatility Index,简称VIX)、ARMS指数等,都值得认识一下。
随机指数捕捉短期方向
在1906年至2006年的100年间,美股每年平均升幅逾12%,即每投资1万元,六年后,本利和变成2万元,或四十年后,变成100万元。
要跑赢上述的合理升幅,风险便上升,投资者必须掌握别人少用又比较可靠的技巧,如利用随机指数去捕捉短期急升,才可能做到。一般情况下,随机指数都在20至80之间浮动,20以下代表超卖,即市场上专家多于买家;反之,80以上则代表超买。尤其当慢随机指数(Slow STC)在80以上,显示超买,而SK线又跌穿另一条SD线,通常代表短期方向的改变,是见顶回落的讯号。
举个例子,2005年7月13日,恒生指数回落至50便停下来,没有进一步回落,代表好友数目远远超过淡友。事后证明7月12日至8月16日期间,恒指劲升1,000点之上。
反之,到了8月底,随机指数回落到20以下,虽然9月初,恒指曾反弹上升240点,但我老曹已在报章专栏中预告,后市未有足够能力创新高点,未来难以爆炸性上升,仍受制于15,500点的阻力。结果恒指须待至2006年1月中,才成功突破此阻力。
图1:恒生指数每日高低收市(2005年1月3日-9月30日)
懂得利用随机指数,以预视短期大市升跌劲度的走势派似乎不多,我老曹不妨提点大家一次。
由于电脑售价不断下跌,在互联网上获得即时资讯的成本已非常便宜,形成炒即日鲜(day-trading)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不少投资亲手以为可透过day-trading致富,结果往往相反。
如果阁下想玩即日鲜,便不能只凭直觉和勇气行事,最好连电视和收音机皆关掉,以免分神,而应该以五分钟的走势图来协助买卖。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随机指数、保历加通道(Bollinger Band)、简单移动平均指数及加权移动平均数(EMA),并了解买卖周期(buy-sell cycles),增加胜算。
利用随机指数等摆动指标(Oscillator),可藉其摆动(swing)在大市60%到70%的波动中,寻找每日的高低点,例如出现同步(Convergence)与背驰(Divergence)时,即可在电脑上开几个画面同时观察及利用Daily Swing Trade软件作每天扫描,找出是日强势、弱势股,买入强势股,沽空弱势股,令自己立场平衡(square),便可锁定利润!
如果大家连本文亦看不明白,还是死心,别学其他人玩短线了。
今时今日,大部分炒即日鲜的,均是十分专业的短线投资者。他们不但懂得利用互联网,或上别人的博客参考人家的分析,甚至付费阅读比较有见地的网上分析文章!换言之,他们是异常认真的一群,而非抱有“玩玩吓”的态度,不再是业余性质。
平均线捕捉趋势转变
随机指数有助短线买卖,利用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则可捕捉趋势的改变。
从2005年恒生指数与MACD的关系看,1月26日红线升过绿线,出现买入讯号,当天恒生指数13,623点,上述讯号并不重要,因为低于“零线”,只代表大市可反弹;4月8日另一次红线升过绿线讯号,但仍然不重要,当天恒指13,666点,因为仍在零线之下,亦代表大市只可反弹。到6月3日,红线升过绿线当天恒指13,818点,却十分重要,因为MACD已在零线之上,出现突破讯号,代表趋势有机会改变。
MACD比较缓慢但可靠,主要用作印证随机指数及RSI讯号。如果连MACD亦出现讯号,即随机指数及RSI讯号可信性达93%。
图2:恒生指数每日高低收市(2005年1月3日-9月30日)
由图2可见,2005年8月16日,恒生指数由15,508点回落,当时有人大叫“头肩顶”,甚至有人认为熊市又开始,但其实这次MACD从未低于零线,因此,是次回落应视为正常获利回吐,而非股市大方向改变。MACD的指示只反映年初恒指在13,300至14,400点的上落市结束,取而代之是大市将于14,500至15,500点之间,形成上落市!
恒生指数由40只股份组成,故绝对不能用形态去分析,这点我老曹已讲到口水干,可惜那些只阅读几本走势书者,却信口分析,误己误人。
另一经常出现的误解,是有人以为200天(或250天)的移动平均线,乃牛熊分界线,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实在贻笑大方。
须知道,移动平均线是《信报》郑植林兄在1973年7月由外国引入香港的,我老曹亦采用了超过三十年。移动平均线在明确的升市或跌市中,所发的讯号都十分有力,在牛皮市中却常见错误。大体上,它仍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后来投资界再由之衍生出MACD理论,证明有用。
有关移动平均线的研究,耶鲁大学的Jeremy Siegel著有《Stock for the Long Run》,他以1927至2004年标准普尔500与45周移动平均线的关系来投资,平均每年回报率可由5.94%提升到8.38%,如不理会牛皮市中的讯号,回报率更达11.38%,成绩令人满意,有兴趣深入了解者可作参考。
不过,移动平均线成功走入寻常百姓家后,却经常被曲解!此工具其实是摆动指标,作用是帮助大家了解大市处境,减少受自己空想或幻想的影响。惟升穿200天的移动平均线,并不代表牛市诞生,跌穿了亦非牛市死亡之象。
例如2006年5月12日,金价为每盎斯730.4美元,抛离二百天线33.7%,而引发调整;到6月14日,金价见542.5美元,略低于200天线,但这不是说黄金牛市结束,只代表抛售告一段落,于此水平购入黄金的风险有限。同样,在2005年7月,黄金亦曾跌穿200天线,证明在牛市中跌穿200天线其实是入货讯号!
决定牛熊市,其实应用道氏理论(Dow Theory)来分析。举例说,在熊市一期,恒指由极度偏高例如抛离250天线25%或以上,进入极度偏低,例如低于250天线的15%至20%,才完成熊市一期。至于熊市二期,通常于250天线之间穿梭,上限为15%,下限则低于250天线的10%。经过漫长的熊市二期,才进入熊市三期,恒生指数每次高出250天线的5%时,投资者都要抛售,直到有一天低于250天线的15%至20%,才完成整个熊市。
另外,钟摆理论(Pendulum Theory),亦有助分辨牛熊市。在牛市中,钟摆往往向上摆,即抛离250天线越来越高,鲜见低于250天线,即使跌穿了250天线,一般只跌5%至10%便又再次向上摆动。相信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产生250天的移动平均线为牛熊分界线的误会。
好淡角力投资情绪定升跌
我老曹初入证券行业时,曾问老行尊,股价为何会上升?老行尊答曰:“买家多、卖家少。”当年感觉被“玩”,但随着年纪的渐长,才明白其中智慧。
股市大方向,的确是由买家较多还是卖家较多来决定的。以黄金为例,1979年9月至12月,金价爆炸性上升,一众黄金好友在短时间内同时入市,相信已空巢尽出。到了1980年1月,市场上买家之多、卖家之少,难有另一时段可比拟,往后日子无以为继,因此黄金牛市结束。同样理由,1997年上半年,大家以前何时见过物业市场有如此多的买家?2000年第一季,还记得科网股市场有多少买家吗?
所以,牛市中有回落的日子,理由是超买;熊市中亦有上升日子,理由则是超卖。投资者利用技术分析工具,如前文提及的随机指数、RSI、MACD等等,都可以捕捉超买和超卖。
不过,21世纪是图表派的灾难世纪。出生于波兰的数学家Benoit Mandelbrot和R. L. Hudson合作撰写《The(Mis)Behavior of Markets》一书,研究1990年至2004年的美股市场,发现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波幅超过3.4%的日子,共有1001日,但如照历史平均,理应只有58天;波幅超过4.5%的日子,有366日,如照历史平均,应为6天;而以往从未出现过波幅超过7%的日子,竟有48天。
大幅的波动,令股价受人群情绪的影响大于其他因素,结果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往另一个极端,增加了风险。股市不按常理出牌,更让传统的图表及指数分析失去了生存空间,形同海市蜃楼,误导走势派的信徒,纷纷于高追时摸顶,低沽时摸底,连那些自称“大师”的,都因损失惨重,而一个接一个的退出市场。
尤其2006年,信奉技术分析者一再看错走势,皆因股市大部分时间都在好淡争持,5月8日好友挫败、6月14日轮到淡友失据,到10月27日好友又再失势。那时候,香港分析员甚少留意的波动指数,却极之准确。
VIX指数亦称作情绪指数,反映了投资者的恐惧与兴奋。当投资者担心股市前景时,会购买较多的认沽期权,令VIX指数上升,代表未来波幅扩大;反之,当他们减少购买认沽期权时,VIX指数便下跌。
有投资银行曾研究VIX指数的可信性,发现其预测股市的准确度达六成三。1991至199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VIX不断下跌、股市不断上升,皆因波斯湾战争之后,人们对风险戒心下降。2003至2005年,伊拉克战争后,该VIX同样不断下跌,而美股上升。
芝加哥期权交易的VIX,在2005年7月4日伦敦地铁炸弹事件后,曾发出入货讯号,8月16日则发出沽货讯号。其准确度,许多所谓专家都自叹不如。
其实,所有技术分析工具各有优劣,但有的会因为太多人使用,而渐渐失效;也有的会因为世界的改变而过时。例如波浪大师Robert Prechter,在20世纪80年代利用波浪理论分析美股时,技惊四座;但到了90年代,他开始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佢遇上历史上少见、长达18年的超级大牛市。
作为投资者,最好还是回归基本。例如看好中国前景者,应学习巴菲特投资国企股(而非内地A、B股),并以老祖师格拉罕所教的方法,评估国企的内在价值,不要只看纯利,因为公司可透过节省开支令纯利短期上升,而长远却因失去客户令业务萎缩。再配合技术分析,找出趋势,必可带来突出的回报。
(选自《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香港天窗出版,2007年9月第1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