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信贷在创造流动性方面扮演着关键的中间人的角色,中央银行所印刷的钞票,只有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才能注入到实体经济中。理顺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进而对资产价格有一个合理判断是重要的,而这又牵扯到债券市场的走势分析。
一、银行利润的三个来源
银行利润的来源,基本可以归为以下三个渠道:信贷利差收入、证券(债券)投资收入以及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属于表外收入,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不涉及流动性的创造。
银行的资金分配大致可分为: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贷款,债券投资。在准备金一定的前提下,信贷和债券投资类似于“跷跷板”,一方金额高了,另一方必然下降。在准备金不断下调的形势下,两方的资金如何调配,也要看具体的经济形势、债市状况,以及银行的具体策略。准备金的下调,银行的可支配资金增多,但不一定同时导致银行信贷及债券投资的增加,有可能表现为一方的大量增加以及另一方的相对下降。
二、银行为什么会惜贷
银行吸收存款是有资金成本的,只有将存款运用出去,才有可能获得收益,但为什么有时候银行表现为存款的上升以及贷款的下降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债券投资的调节。理论上,只要债券投资的收益高过存款成本,银行即使全不放贷,也是有利润可赚取的。
以目前中国的银行经营为例。经过三次调息之后,目前银行的资金成本在2.1%左右(一年定存3.60%,活期存款0.72%,目前银行的定存比例在52%左右,最高时,定存比例在55%,二者各取50%计算),而目前的一年贷款利率为6.66%,五年以上的贷款利率为7.20%,由于数据的不可得,贷款加权利率取7%计算,则银行的毛利差为490bp左右。
假设经济形势没有变化,延续去年以来的上涨趋势,则对应的坏账成本在1.5-2%之间,即银行的纯利差为300bp左右。这个时候,银行是有动力放贷的,因为这样的利差水平所得的利润是十分客观的。但问题在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与去年不能相提并论。假设,银行仍然按照以前的信贷政策发放贷款,坏账率增加一倍到3-4%左右,则这种形势下,银行的净利差聊胜于无。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必然优选信贷项目(表现为惜贷),缩小坏账水平,以获取合理的利差。
另外的一个问题出现了。银行缩小信贷规模,大量的闲置资金如何运用?债券收益是否足以支撑银行的资金成本,并获得相应的利润?仍然以现阶段为例。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今年8月份以来走出了一波凌厉的牛市行情。截至到目前,一年的央票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2%,十年的国债收益率则下降到2.8%,3A的短融收益率下降到2.9%。而上周一级市场上,5年的政策性金融债招标利率已经下降到2.6%。
在上半年建仓的机构,现在确实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而这样的债券行情确实也是历年来罕见,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收益率下降幅度达200bp左右,让人联想起去年的股市。而这样的疯狂行情还能维持吗?还能维持多久?在10月份的时候,我发表过一个结论,即债市已疯,但刚开始(模仿主编,呵呵)。意思是指,10月份之前的牛市,是基于基本面的投资,而此后的牛市则变成了资金推动型,但在人民银行不断降息以及不断的下调准备金率的预期中,这种牛市是可以维持的。而最近的走势,也越发说明了,机构基于未来预期的一种“博傻操作”。
在这样的形势下,央行的操作,成为了后市的关键。现在国债收益率隐含了央行未来3次的降息预期,而这样的预期也基本是合理的。联系上一轮紧缩周期时的利率表现,当时一年定存利率最低到1.98%,据现在还有6次的降息空间。而这一次的经济形势显然比上一次更为恶劣,预期央行7次的降息似乎也是合理的。同时,考虑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预期,即牛市结束前,央行至少还得降4-5次利息。
即使不考虑债券投资的资本利得,现在的到期收益率也仍然要高于银行的资本成本,即意味着,银行即使不进行主动操作,也是有利润可赚取的,并且这种利润近乎于无风险的利润。从更短期的回购成本而言,一般7天回购利率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牛市才有见顶的可能,但现在7天回购利率一直在2.6%附近成交,也显示,后市的债市仍然是乐观的。
一方面是接近无风险的较高的债券利润,一方面是风险趋于上升的信贷利差,在这样的形势下,指望银行大肆放贷似乎太乐观。尤其是,当银行类机构改革上市之后,行政命令对其的指导效用也趋于下降。
三、主动信贷如何发生
这个词语在去年由高善文博士提出,迅速的被市场所接受。高善文博士将贸易顺差创造的流动性归为牛市的上半场,将银行主动信贷创造的流动性归为牛市的下半场,不过下半场还没有到来,牛市就已经结束。
我们的问题是,主动信贷的概念究竟为何?在各种流行的经济学教材中,这个概念似乎并不常见。按照词语所表达的感性含义,似乎是指的信贷市场的买方市场,从指标上,则表现为,信贷量的增加和信贷利率的下降。这样的逻辑用来解释牛市下半场,容易为人所接受---既然是银行主动“塞给的钱”,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并不需要,自然大部分涌入了虚拟的市场之中。
但问题就在于,贸易顺差大量涌现的“牛市上半场”,信贷增速也非常迅速,似乎是信贷与顺差共同造就了牛市上半场。同时,由于巨大的利差水平,可控的坏账率以及低的债券收益,巨额的信贷资产中,似乎有很大比例也是“主动信贷”所为。而现在顺差额依然巨大,但信贷增速却迅速冷却了下来,牛市也随之结束。现在的信贷资产中,主动放贷的比例似乎趋于下降。(考虑到坏账率,下降的利差及上升的债券收益)
至少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无法观察到所谓的主动信贷。我们对主动信贷的理解是,在债券牛市的末期,收益率已经如此之低,无法覆盖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不得不从“惜贷”转为主动贷款,从而将流动性注入到实体经济之中。
按照这样的逻辑,只有在债市牛市的末期,股市的牛市才有可能发生。在此之前,资金面并不支持股市的上涨。
四、无法解释的乐观情绪
最近,在四万亿的概念支撑下,市场又稍微反弹。考虑到市场下行以来,除了两次政策市之外,几乎没有反弹,这次的反弹可以理解。但据此得出“全面买入时代的到来”就不能让人理解了。
持此结论的人士认为10月份的数据已经足够恶化,市场担心的“另一只靴子”已经落地,市场不会再次向下波动。但10月份的数据果真足够恶化了吗?一场世纪罕见的金融危机果真如此快的就结束?与98年的危机相比,这次我们出口所受到的打击更大,况且,98年之后,我们利用住房改革迅速启动房地产的投资,这次则是出口下降与房地产冷却同时出现。在相对乐观的情绪下,我们听到的确实温总对明年经济形势更加担忧的判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