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 吉密欧( Jamil Anderlini)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四年前去世时,中国唯一的报道,是新华社发布的两行字新闻稿。
当时中国高层担心,这位因1989年反对武力镇压示威者而被赶下台的领导人去世,将会重启有关天安门事件中杀人的辩论。
不过,赵紫阳的声音没有那么容易被压制。适逢天安门镇压20周年前夕,赵紫阳的秘密回忆录于5月份出版。该回忆录根据赵紫阳口述的20盒录音带整理成书,由其生前友好设法将这些录音带偷带出中国。
《国家的囚徒》(Prisoner of the State)一书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对中国高层政治的第一手回忆,该书指出,1989年5月在北京实行戒严的决定是非法的,武力镇压抗议活动是一场“悲剧”。
该书还让读者对中国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进一步有所了解,提出赵紫阳本人才是中国许多经济改革的真正发起者,而邓小平是一党专政的坚定支持者。
赵紫阳在软禁中度过了16年,只是偶尔在北京出门去打一场高尔夫。但在2000年,他开始把自己的想法秘密录制在京剧盒带上。
协助策划该回忆录出版的赵紫阳前助手鲍彤表示:“先出一个英文版,让(这本书)在国际上受到认可,认为是真实的,那么中国就不可能禁止或扼杀这本书,从而否认其可信度或根本不承认它的存在。”
中国官方竭力遏制有关天安门抗议事件的讨论,随着6月4日周年纪念日临近,已经开始压制支持民主的知识分子。
赵紫阳认为,当年的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他在回忆录中指出,在抗议者中,很少有人是反党的,而且许多人是在正当地提出意见。然而,领导层中的保守派,尤其是总理李鹏,采取了更为对立的手段,并挑动邓小平采取强硬立场,从而使学生的态度也转向极端。
当时,赵紫阳请求与邓小平单独会面。5月17日,赵紫阳抵达邓小平的住处时,发现政治局常委其他成员也在那里。在是否动用军队镇压学生的问题上,赵紫阳没能说服其他领导人。就这次会议,赵紫阳的说法与外界不同。赵紫阳指出,鉴于当时并没有就实行戒严的问题投票表决,因此戒严决定是非法的。
有关天安门事件的材料是最为政治敏感的,但历史学家也会对赵紫阳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描述感兴趣。
赵紫阳在回忆录中提到,面对保守派的反对,邓小平支持改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赵紫阳指出,许多改革的主意是他本人提出的。赵紫阳表示,是他在80年代初推动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制,也正是他说服邓小平支持创建经济特区,这些特区引发了中国出口制造业的繁荣发展。
“赵紫阳在回忆录中,以朴实无华、毫不自我夸耀的文字,回顾自己的领导生涯,从文中可以看出,中国改革的设计师实际上应该是赵紫阳,而不是邓小平,”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中国政治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在此书前言中写道。“概念上的突破者是赵紫阳,而不是邓小平。”
该书在政治层面上,对邓小平作出了尖锐抨击;而邓小平在讲话中,好像往往对改革理念颇感兴趣。赵紫阳称,邓小平信奉党管理下的专政,当邓小平谈论民主的时候,“那些只是空话。”
该书表明,在政治上,赵紫阳本人是倾向于赞同民主改革的。赵紫阳否认自己在台上时就是多党制民主政体的支持者,但表示他逐渐相信,只有建立了更广泛的问责制度、组织自由以及更加独立的司法制度,中国的经济改革才能奏效。
“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展示了最大的生命力,”他表示。“如果我们不向这个目标努力,就不可能解决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正常状况。”
赵紫阳回忆录摘录:
关于天安门事件:
“我对自己说,无论如何,都不当一个动用军队镇压学生的总书记。”“6月 3日夜,我正同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听到街上有密集的枪声。一场举世震惊的悲剧终于未能避免地发生了。”
关于经济改革: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在不容易。一涉及到与外国人的关系,给改革者戴了很多帽子,总怕丧权辱国,怕自己吃亏。”
关于邓小平的政治见解:
“在党的老一辈领导人中,邓小平总是强调专政手段。他常常提醒人们认识到专政手段的作用……邓小平不仅认为,共产党的统治地位不应受到挑战,他还推崇权力的高度集中,相信应当保留这种集权。”
关于政治改革:
“如果一个政党的权力没有制衡,那么它的官员就很容易变得腐败。”
摘自:《国家囚徒:赵紫阳秘密回忆录》(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Zhao Ziyang)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赵紫阳:一位推动变革的改革者
1989年4月,中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议时,赵紫阳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赞成与学生谈判,但他在5月17日一次会议上与保守派的权力斗争中失利,该会议决定在北京实行戒严。
随后,赵紫阳被革职,一直遭到软禁,直至他在2005年去世。除了在文革中短期遭到拘禁,后来被迫在一家工厂工作外,赵紫阳的政治生涯中多数时间是担任党的省级官员,包括先后主管广东省和四川省。
赵紫阳在四川省开创农村改革先河后,邓小平调他到北京工作。1980年,赵紫阳出任中国总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力量之一。1987年,他升任党的最高职位。
译者/和风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