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冥的思想乐园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壶里乾坤说酒场

壶里乾坤说酒场 (风月)
作者: 十一郎 , 发表于: 2009-05-04, 18:16
编辑: 十一郎, 时间: 2009-05-05, 05:30



喝酒这事儿,自古有不少佳话,张旭的醉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等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可谓深得酒中况味的名句。

从酒的原料上看,主要有粮食酒和果子酒两大类,前者包括:中国人传统的白酒、黄酒、米酒、青稞、以及舶来的啤酒(Beer)、伏特加(Водка)、威士忌(Whisky)、金酒(jin)等,果子酒则有:葡萄酒(Wine)、干邑(Cognac,也叫白兰地Brandy)、香槟(Champagne)、朗姆酒(Rum)、龙舌兰酒(Tequila)等。另有混和酒(如鸡尾酒)和泡酒(如竹叶青、梅子酒、虎骨酒等),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延伸酒。

在两千年小农经济形成的文化里,请人喝酒,是一项很隆重的礼遇。主人把珍贵的粮食浓缩出来的更加珍贵的酒,都献给了你,你还要什么?女人?那……这事喝了再说。

对待酒,有人强调“品”,有人强调“饮”,有人喜欢“干”。品,是一种略带装B的高雅运动;饮,则是最普通的喝法;至于“干”,本总认为那来自于游牧文化——见个面不容易啊,喝完再说。而今,“干”成为了大多数场面酒的通用语,确实让许多人受不了。
据一个蒙古族朋友介绍,在他们那儿,一个村子每年不喝死个把人的话,旁的村子就会说:“这个村儿完了”。

总归一句:酒,是拿来喝的。

那么,酒到底怎么喝,这里面大大有讲究。本总在此,分门别类地说说。

一、场面酒:
酒场,如战场。主要是为了应酬,一般都与工作或面子有关。
这种酒,常在饭桌上喝,而且不喝趴下几个,不算完。通常是两方人马,摆开了场面,角色有主有副,有时还有奇兵。而多方混战的场面酒,就更热闹,经常喝着喝着,就搞不清敌我友了。
喝场面酒的特点是:说的都是客气话,喝的全是攻防酒。
喝场面酒,最怕遇到三种人:民族、军人和女人。
少数民族中,那些有游牧传统的,特别善于喝酒。就地域而言,本总一直认为,国内能喝的前三个省份是:内蒙、新疆、西藏。有人要问:怎么没有东北?本总的观感是:东北人喝酒,热情有余,实在不足。若要排第四位,恐怕还要算山东。
与民族同志喝场面酒,一定要先弄明白对方擅长喝什么。如果对方擅长喝白酒,你就要求喝啤酒;如果对方擅长喝啤酒,你就要求喝白酒。如果摸不清楚,选择红酒是比较有把握的做法。
“起步就一斤,必是解放军”。凡是部队出身,而又好喝几口的,没有酒量差的。所以场面酒遇到这样的对手,一定要小心谨慎。
至于在部队里喝场面酒,一定要学会先把主要首长拿下——笑嘻嘻地猛敬猛喝,然后,再找一两个特别起劲的,用集中打冲锋的方式拿下。一般来说,这法子可以顶住大部分场面,顶不住的,那只有喝死拉倒了。
三种人里,最厉害的,要数女人。一方面,女人在酒桌上,有合理撒娇耍赖的优势;另一方面,这个世道上,真有极少数对酒精不敏感的女性。遇到这种极品,只有认了。
本总就见过一位这样的美眉,把一桌子男人喝去了桌子下面,她自己还好整以暇地抹口红呢。这种美眉最喜欢高度数的酒,但一般不擅长“喝啤酒、坐地泡”——“水库”受不了。
场面酒,要么不举杯,要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喝场面酒,最狠的是喝混酒。什么“五中全会”、“七星拱月”,伤人无数。
本总遇到的、特能处理场面酒的,有两位。
一位东北老哥。从一开始,就看见他拿着酒杯子在晃,等到大伙儿全趴下了,他还拿着酒杯在晃,边晃边说:“来,再喝……一个。”
另一位,是本总的一位至亲。在任何酒桌上,但见别人喝醉失态,没见他如何。并且,每天喝几场,喝到哪儿,都是大哥——上面那位一路晃到底的老哥,拜了他做酒师父。这份儿功夫,就不是酒量高低那么简单了。

二、情义酒:
也叫“交情酒”、“朋友酒”。几个朋友,开瓶小酌。谈天说地也好,痛诉家史也罢,要的是一个“酒逢知己”的感觉,而不是真的谁把谁喝趴下。
至于自己把自己喝趴下的,那个纯属自愿。
本总的朋友中,就有这么两位酒徒。
一位是海军GG,喝酒口号是:“喝死拉倒!”、“我后备箱里有铁锹,死哪儿,埋哪儿。”那叫一个豪气干云。他与另一位大梁GG合称:“酒协正副会长”。
还有一位是个JJ。这位JJ喝酒的主要特点是:先把自己喝醉再说。她喜欢拉着旁边的人,找任何理由碰杯——往往先醉倒的是她。这样的酒脾气,倒也可爱。

三、情调酒:
多发生在酒吧、夜总会的异性之间。也许之前就认识,也许刚刚邂逅。这种酒,喝好了,就是“调情酒”。
喝情调酒,很少使用白酒的。“酒保,送一斤二锅头给那位美女。”这不像话。
情调酒,多用度数低、有讲究的。最简单的,用啤酒、杰克丹尼可乐;复杂一点儿的,Bally's加冰块、伏特加兑冰、威士忌配苏打水、金汤力、长岛冰茶等;更玄乎的,可以来个B52、彩虹酒什么的。
情调酒,当然不能牛饮,而且最好不断换着喝。
若是像万晓利《七扎》里唱的那么一扎接一扎啤酒地喝情调酒,最后只能是自己喝高、姑娘却走了。
喝情调酒,男士最忌霸王强上弓,美眉喝什么、喝多少,引导、推荐、请客即可。

四、亲情酒:
逢年过节、走亲戚、家庭聚会,不论谁在谁家喝,都不能滥饮。喝酒的人,根据各自的身份,喝出那个团圆或热火的意思即可。
喝亲情酒,千万不要叫板、斗气。以免醒了之后,四处道歉。
亲情酒,以白酒、红酒、黄酒、啤酒为主。没见谁一家团聚,每人举一杯不同色调鸡尾酒的——太事儿了。
亲情酒中,有一种要尤为留神,那就是女婿上门的第一场酒。过去,女方家总要派出能喝的同辈兄弟,跟准女婿对阵,借着喝酒观察为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也没准老丈杆子就自己上场了。
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一个公务员,第一次去女方家做客。席间分寸掌握得极好,把未来岳父当做单位领导处理即是。哄得老头、老太太,那叫一个“妥帖”。酒酣之余,上门女婿在临走之前,说了句话:“来,没吃完的,打包带走。”这个故事的结局,可以是开放式的。也许,老丈人一生气“拿我们家当馆子了?”,前面喝的都白瞎了;也许,丈母娘特欣赏准女婿会持家过日子。
反正,这类特殊的亲情酒,千万别喝着喝着跟老丈人称兄道弟就是。

五、闷酒:
喝闷酒,有一个人喝的,也有拉着知交喝的,还有跑去酒吧借酒寻醉的。原因无非是“重重心事无人知”。
喝闷酒可能的伤身程度,仅次于喝场面酒。并且,还容易演变为“酗酒成瘾”。
少喝闷酒的解决之道,要么多交几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要么内心足够强大或足够没心没肺。
本总家里从来不藏自己喝的酒,也是为了不让自己有条件喝闷酒。
说个喝闷酒笑话。
有家酒吧位于摩天大楼顶层,生意兴隆。
一天,某甲心情不佳,在这里借酒消愁喝闷酒。忽然间,从外面走进来一个醉汉,满身的酒臭味,他走到吧台,向酒保要了一杯龙舌兰,喝完后二话不说,对着一扇没关的窗户走去,然后跳了出去。
某甲看了吓了一大跳:“怎么当场跳楼自杀呢?”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那名醉汉又从门口走进来,毫发无伤,他又走向酒保那里,又要了一杯酒,然后又是喝完就从窗户跳出去。
同样的情形又发生了N多次,某甲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就趁醉汉喝酒的时候,问他怎么回事。
醉汉答:“这酒有强烈的挥发性,在体内作用,可以使人产生浮力,慢慢的飘落地面。”
这实在是太神奇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由于是亲眼目睹,某甲也就不加猜疑,马上和他点了一样的酒,一仰头一饮而尽,然后学醉汉也从窗户跳出去……结果某甲他摔死了。
一切都看在眼里的酒保,对着那个醉汉摇了摇头,有一点生气又无奈的对他说道:“Superman,你喝醉的时候简直就是欠扁。”
呵呵

六、品酒:
本来不想写这一出的,怕被好品酒的朋友拍砖,但为了整体完整,且说几句。
国内现在流行品红酒,什么法国的、西班牙/意大利的、新世界的等等。品红酒,不仅讲究年份和葡萄的种类,还要讲究储藏、酒具、醒酒和配餐。红肉、芝士,都是常见的佐品。好品酒的穷人,最怕见到拿LATOUR兑七喜的场面,那还不得心疼死。
本总曾于多年前,因为生意的原因,跟两位来自港台的红酒品家蹭着喝了不少好年份的法国红酒。说实在的,从长远看,这绝不是什么好事——闹得本总后来基本不喝普通红酒了,这不是“嘬”嘛。直至前几年,喝了一些味道清香的南美红酒,才又开始转向了新世界。
除了红酒,也有品啤酒的。以前北京三里屯南街有个老树吧,据说里面就有百余种啤酒。三五好友,每种啤酒来一瓶,都尝尝,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那里是怜花总当年酷爱的地方,顺便推荐给了我们几个朋友。
还有品黄酒的,浙江的绍兴老酒是其中的代表。有加饭、花雕、封缸、善酿等细分品种。品黄酒,讲究个调调。本总喝过最有印象的,是90年代初,在冰封大半的西子湖畔,与友人的一场对酌。残雪、小炉,微醺、无语,那叫一个出神。
另外,陕西的稠酒、江西的水酒、湖北的黄酒等,亦是个中妙品。本总曾在深圳武警医院旁的一家湖北餐馆,与朋友一人一坛子湖北黄酒,喝到最后,8个人里有3个站不起来。那酒,真是醇香。
外来的酒里,威士忌的口味,亦是非常微妙而丰富。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波本威士忌、加拿大威士忌,颜色、香味、口感、回味各有不同,很可以仔细分辨一下。本总属于传统派,喜欢苏格兰威士忌那种烟熏的麦香。
至于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一波流行的洋酒(干邑/白兰地),不论是VSOP、FOV、XO,还是路易十三那种所谓的极品,都不是可以拿来品的玩意儿。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封锁了法国的海上贸易,逼使法国葡萄酒庄主不得不对红酒采用蒸馏的办法,结果就弄出了这么一个新品种。而全世界,白兰地最大的消费区,就是中国大陆以及港台。这事儿,还有黄沾大师的功劳——“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就是他的佳句。
那么,有没有品白酒的呢?有,而且不是职业调酒师。白酒根据香型分为酱香型(也叫茅香型)、浓香型(亦称泸香型)、清香型(汾香型)、米香型、兼香型、甚至还有个芝麻香型。品白酒的人,大都是老牌儿酒腻子。不仅要喝过不同香型的白酒,而且要喝过不同香型的基酒,才敢号称品白酒的。
以当下勾兑酒泛滥成灾的现状而言,敢说自己是品白酒的人,将会越来越稀少了。没别的,从茅台到五粮液到泸州老窖,每年那么大的产量,你还指望它们能保持原味么?将来若想品白酒,大概得喝各地老乡的土酿了吧?
说起土酿,本总97年在泸沽湖,偶遇一位走婚的摩梭青年。他半夜赶20公里山路、到本总就食的烤鱼摊,会见阿夏。双肩是银饰的“披星戴月”披肩,手里拎着一个军用水壶。那壶里,就是当地自酿的“跟斗酒”。本总趁着月色尝了几口,硬而辣,非常有劲!
02年,本总在贵州西江苗寨亦喝过一种当地的土酿,初喝醇厚绵柔,喝到半夜,通体舒泰、浮想联翩——遥想古时的酒中仙人们,喝的必是这种真正的佳酿。
最吓人的土炮,则是本总一位朋友在沈从文故乡“边城凤凰”遇到的。他见当地老乡很小口地喝一种非常香的自酿白酒,忍不住酒瘾,上去强要了两碗。喝下去之后,回住处从中午酣睡到次日清晨。后来本总暗访,有老乡告知:那酒里面,加了少许敌敌畏才那么香呢。K!这种调酒的法子,可谓骇人听闻。
说到根本处,品酒需要的是好酒与好状态。至于感受到底是什么,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仅凭书本知识和文宣广告去理解酒的人,顶多就算个小资——而小资,恰恰是喝不起好酒的。因为“好酒”,从来就不在商品流通的环节上,也不在某某代理行的酒库中,而在漫漫人生的某个拐角,于唇齿荡漾间,与你悄然相遇。

七、酒场原则:
1、不能喝场面酒的,从一开始就一滴都不要沾唇。
2、如果是“喝酒伤身,不喝酒伤心”的话,你只能选择保一头——且多保不住。
3、醉酒底线是:可以失态,但不能失礼。跳到吧台上裸舞算失态;训斥朋友、调戏异性、半夜打骚扰电话,算是失礼。
4、绝对不要冲同性朋友带来的异性,频频举杯、挤眉弄眼——很容易发生事故滴说。
5、喝到一定的时候,一定要出汗。不管是通过大声说话,还是四处游走的方式。
6、如果预计到这次可能喝醉,先把贵重物品(钱包、手机、钥匙等)交给同桌不喝酒的人——如果同桌没有不喝酒的,那就别带贵重物品。
7、酒话,只限于酒桌上。不论是别人答应了什么,还是说话得罪了你,过了这场酒,忘记拉倒。
8、动酒不动车,动车不动酒。

没有评论: